⑴ 巴頓將軍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
(1885. 11.11~1945.12.21)
美國陸軍四星上將。生於加利福尼亞州南部雷克維尼亞德一軍人世家。1903年進入弗吉尼亞軍校。1904年進入西點軍校。在第一學年,巴頓因外語、數學成績較差,留級一年。1909年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畢業後在騎兵部隊服役.1916年作為J.J. 潘興的副官參加對墨西哥的武裝干涉。 1917年隨美國遠征軍赴法參戰。 同年11月負責組建美軍第一個裝甲旅。1918年 9月指揮該旅參加聖米耶勒戰役。1919年回國後在坦克訓練中心工作。1932年畢業於陸軍參謀學院。1935年任夏威夷軍區情報處長。1940年7月任裝甲旅旅長。12月晉少將,任第2裝甲師師長。1942年任第1裝甲軍軍長。同年11月作為北非遠征軍西部特遣部隊司令,率部參加北非登陸戰役,佔領法屬摩洛哥。後負責組建美國第7集團軍。1943年3~4月任美第2軍軍長。4月晉中將。7~8月指揮美第7集團軍參加西西里島登陸戰役。1944年1月在英國就任美國第3集團軍司令。7月赴法國諾曼底,8月1日率部投入戰斗,突入布列塔尼半島和法國中部。爾後協同盟軍其他部隊在法萊斯戰役中重創德軍,並向洛林方向追擊逃敵。阿登戰役中,奉命率部馳援被圍困在巴斯托涅的美軍,擊退德軍進攻。1945年3~5月率軍突破齊格菲防線,強渡萊茵河,突入德國腹地,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西部,進抵捷奧邊境。德國投降後任巴伐利亞軍事長官。同年10月轉任第15集團軍司令,12月因車禍喪生。他作戰勇猛頑強,指揮果斷,富於進攻精神,善於發揮裝甲兵優勢實施快速機動和遠距離奔襲,被部下稱為「血膽老將」;與同樣滿嘴罵人字眼、在戰場上大膽潑辣的海軍五星上將哈爾西相比,巴頓實為貌似大膽真小心。巴頓所做的一項改革迄今仍影響美軍,即隨軍牧師主日講道時間不得超過15分鍾。
巴頓,1885年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軍人世家。他從小愛出風頭,立志要成為將軍。
1919年回國後,返回騎兵部隊任職,同時從事坦克研究工作。
1932年畢業於陸軍參謀學院。
1935年任夏威夷軍區情報處長。
1940年春夏,德國以坦克為主力兵種橫掃西歐後,美國開始重視裝甲兵建設。巴頓於 7月被起用為裝甲旅旅長,12月升任為新成立的第 2裝甲師師長,並晉升為少將。
1942年再升任第 1裝甲軍軍長。同年 11月,作為北非遠征軍西部特遣部隊司令,率部參加北非登陸戰役,佔領法屬摩洛哥。後負責組建美國策 7集團軍。
1943年 3~4月,他參加整裝被隆美爾擊敗的第2軍,並接替弗雷登道爾任該軍軍長;4月晉升為中將。同年 7~8月,指揮美軍第 7集團軍參加西西里島登陸戰役,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拿下了該島首府墨西拿。
1944年 1月,到英國就任美國第 3集團軍司令。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率第 3集團軍跟進,8月進入布列塔尼半島和法國中部,隨即協同盟軍在法萊斯戰役中重創德軍,並向洛林方向追擊。在當年 12月開始的阿登戰役中,他奉命率部馳援被圍困在巴斯托捏的美軍,打退了德軍。
1945年 3~5月,巴頓率部突破德國「齊格菲防線」,強渡萊茵河,突入德國腹地,進至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邊境。德國投降後,調任第 15集團軍司令兼巴伐利亞軍事行政長官。
巴頓作戰勇猛頑強,重視坦克作用,強調快速進攻,有「熱血鐵膽」、「血膽老將」之稱.
1945年 12月 21日死於車禍。
⑵ 求電影《巴頓將軍》原版(有英文字幕的)
只找到中英字幕的
http://58.251.57.206/down?cid=&t=4&fmt=flv&usrinput=巴頓將軍&dt=2004000&ps=640_360&rt=488kbs&plt=10317
⑶ 《巴頓將軍》講述了什麼
《巴頓將軍》是一部以真人真事為依據拍攝的電影。但它不是嚴格意義的人物傳記片,而是經過藝術加工了的戰爭題材故事片。它巧妙地把教化功能和藝術性、觀賞性結合起來,成為一部成功的好萊塢作品。
影片基本採用寫實的手法,著重表現了戰爭與人的關系,成功地塑造了有「暴戾軍神」之稱的巴頓將軍。因此巴頓的獨特性格無疑成為構成影片魅力的重要因素。他受過良好的軍事訓練,是西點軍校的高材生,又是美國最富有的將軍。他常常用粗話罵人,脾氣暴烈,喜歡打硬仗,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美國人一向是愛斗的」,「美國人愛勝利者」。他酷愛戰爭,是一個典型的戰爭動物,是沒有戰爭就無法生存的人。他對布萊德雷將軍說:「一個職業軍人應該死在最後戰爭的最後一仗里,被最後一顆子彈打中。」這是一種詩意的表達。而書生意氣恰恰是巴頓不同於一般軍事將領的一個重要特徵。從本質來說,巴頓是一個性情中人,是書生意氣與將軍本色的天然合體。巴頓的古典氣質和書生意氣在美軍墓地和參謀一起漫步的一段中有明顯的表達。遠景中巴頓和參謀立在沙漠里,背後是兩行腳印,切到近景,巴頓談起他想和「混蛋天才」隆美爾像古代騎士一樣單獨決斗:「隆美爾和我各乘坦克,相隔20步停下,出來握握手,再進坦克進行戰斗,就我們倆。這次戰斗決定戰爭的勝負。」參謀笑著說他的想法已經不時興了。因為這已是20世紀。巴頓感慨地說:「天哪,我真恨20世紀!」
影片中用手槍打飛機的情節也顯示了他的這種個人英雄氣質。盟軍飛機掩護跟不上,制空權被德國人控制,巴頓一人沖出司令部,用手槍向飛機開火。仰角拍攝的巴頓將軍正面立著,向天上敵機喊:「打吧,混蛋,對准我的鼻子打!」這時,盟軍官員在二樓陽台上叫他:「快回來,喬治,我們需要一個司令官,不是一個傷員。」巴頓不理會,舉槍向飛機發射。這時片中插入腿的特寫,巴頓兩只穿皮靴的腳占據了整個畫面,透過其畫面上的腿,敵機正飛過。接著一個中景,巴頓向飛機射擊,搖鏡頭跟了一周。當然,他不可能打到飛機,但他的英雄氣質卻表現得淋漓盡致。
巴頓將軍本人
為了塑造性格鮮明的巴頓形象,影片採用了對比方法。與巴頓不同,布萊德雷和蒙哥馬利是另外類型的將軍。布萊德雷是一個理性的將軍,正如他自己對巴頓所說的:「我打仗是因為他們訓練我打仗,你打仗是因為你愛打仗。」他老成持重,斯文,有政治頭腦,沒有詩意,卻更善於協調關系,做了集團軍司令。事實也證明,他被授予五星上將,而巴頓卻只是四星上將。蒙哥馬利在影片中被醜化以襯托巴頓。巴頓走路、敬禮的動作嚴正規范,而蒙哥馬利走路搖搖晃晃,敬禮五指分開,毫無大將風范。然而,戰爭結束後,蒙哥馬利得到了女王的接見,成為英國下任帝國軍隊的參謀長,而巴頓卻因失言被解除軍職,離開他視為生命的軍隊。布萊德雷和蒙哥馬利在性格和命運上與巴頓的對比恰好使巴頓的性格更為突出。
影片不僅正面描寫巴頓,也利用德軍反應來強化巴頓形象,而且更有說服力。史其格爾上尉向隆美爾匯報情況既是德軍的實際需要,又避免了正面敘述,突出了巴頓的性格特徵:「他愛寫詩,提倡死而復生,他祈禱虔誠,又會用下流話罵人。他的格言是永遠進攻,決不退縮。」這恰恰從側面突出了巴頓將軍的形象。
⑷ 有關於巴頓將軍的電影嗎
有啊,就叫巴頓將軍。
英文名: Patton
中文名: 巴頓將軍 | 巴頓
導 演: ( 富蘭克林·夏夫納 Franklin J. Schaffner )
主 演: (喬治·斯科特 George C. Scott) (卡爾·馬爾登 Karl Malden) ( Stephen Young) ( Michael Strong) ( Carey Loftin) ( Albert Dumortier)
上 映: 1970年02月04日
美國故事片《巴頓將軍》是一部以真人真事為依據的軍事傳記片,根據迪斯拉斯·法拉戈所著的《巴頓:磨難與勝利》和奧馬爾·N·布萊德雷所著的《一個士兵的故事》兩書內容所創作。這是近十幾年來,美國所拍攝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重要影片之一,獲4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等7項獎。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人物與情節基本上忠實於歷史。巴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毀譽參半的經歷,包括毆打士兵、發表不慎重的政治言論等都得到了如實的反映。該片屬戰爭題材,且不乏雷霆萬鈞的戰斗場面,如坦克大戰等,但同樣也用了許多筆墨描寫了人與戰爭的關系,將巴頓這個「暴戾的軍神」的個性寫活了,全片緊扣主人公,精細刻畫出他的性格、脾氣與內心矛盾,而沒讓他淹沒在一大堆裝甲和隆隆的履帶聲中。影片不但歌頌了巴頓將軍,而且也通過對巴頓這個人物的刻畫,肯定了美國在打敗德、意結束歐洲戰爭中的作用。
《巴頓將軍》在攝影上有一定的特色,它運用高級寬銀幕技術,使影片的畫面顯得相當漂亮,許多巨大場面拍攝清晰而集中,其中沙漠里的戰斗和巴頓將軍在隆冬越過法國的場面,格外令人贊嘆。導演還藉助於綜合的移動鏡頭完成了由點到面的空間展示,先用整體環境中的一個局部造成突出的效果——戰爭的殘酷性,然後再讓觀眾帶著這個由局部造成的強烈的印象,去領會場戰爭的規模。
由於美國官方的大力宣傳,《巴頓將軍》公映後獲得好評,連連獲獎。軍事題材影片過去是一向受冷落的,但在一九七O年度奧斯卡評選中《巴頓將軍》卻戰勝了由大名星主演、高成本的《愛情的故事》、《航空巷》等片,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美工、最佳剪輯與最佳音響七項大獎。
本屆頒獎典禮最「經典」的是在電影《巴頓將軍》中巴頓將軍的扮演者喬治·斯科特的拒領。當時,已為世人矚目的喬治·斯科特在頒獎典禮即將開幕之時,從千里之外的西班牙發來一紙電文,文字簡單,態度卻頗強硬:「我本人將不接受這一提名獎勵,藝術家們都應是朋友,不必捲入竟爭的提名、評獎的旋渦。」原來,他一方面對奧斯卡的評選方法不滿,另一方面對巴頓這個有爭議的人物持保留態度。
⑸ 巴頓將軍 電影是什麼 電影
《巴頓將軍》是由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於1970年出品的歷史片電影,
該影片由弗蘭克林·斯凡那執導,喬治·C·斯科特、卡爾·莫爾登、詹姆斯·愛德華茲等主演。影片主要介紹了1943年在北非,英美盟軍遭到綽號叫「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率領的德軍反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戰斗,結果美軍遭到慘敗陷入了困境的故事。該片於1970年上映,獲4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等7項獎。
⑹ 求《巴頓將軍》電影百度雲,謝謝了!
⑺ 巴頓將軍簡介
巴頓將軍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1885. 11.11~1945.12.21) 美國陸軍四星上將。生於加利福尼亞州南部雷克維尼亞德一軍人世家。1903年進入弗吉尼亞軍校。1904年進入西點軍校。在第一學年,巴頓因外語、數學成績較差,留級一年。1909年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畢業後在騎兵部隊服役.1916年作為J.J. 潘興的副官參加對墨西哥的武裝干涉。 1917年隨美國遠征軍赴法參戰。 同年11月負責組建美軍第一個裝甲旅。1918年 9月指揮該旅參加聖米耶勒戰役。1919年回國後在坦克訓練中心工作。1932年畢業於陸軍參謀學院。1935年任夏威夷軍區情報處長。1940年7月任裝甲旅旅長。12月晉少將,任第2裝甲師師長。1942年任第1裝甲軍軍長。同年11月作為北非遠征軍西部特遣部隊司令,率部參加北非登陸戰役,佔領法屬摩洛哥。後負責組建美國第7集團軍。1943年3~4月任美第2軍軍長。4月晉中將。7~8月指揮美第7集團軍參加西西里島登陸戰役。1944年1月在英國就任美國第3集團軍司令。7月赴法國諾曼底,8月1日率部投入戰斗,突入布列塔尼半島和法國中部。爾後協同盟軍其他部隊在法萊斯戰役中重創德軍,並向洛林方向追擊逃敵。阿登戰役中,奉命率部馳援被圍困在巴斯托涅的美軍,擊退德軍進攻。1945年3~5月率軍突破齊格菲防線,強渡萊茵河,突入德國腹地,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西部,進抵捷奧邊境。德國投降後任巴伐利亞軍事長官。同年10月轉任第15集團軍司令,12月因車禍喪生。他作戰勇猛頑強,指揮果斷,富於進攻精神,善於發揮裝甲兵優勢實施快速機動和遠距離奔襲,被部下稱為「血膽老將」;與同樣滿嘴罵人字眼、在戰場上大膽潑辣的海軍五星上將哈爾西相比,巴頓實為貌似大膽真小心。巴頓所做的一項改革迄今仍影響美軍,即隨軍牧師主日講道時間不得超過15分鍾。 巴頓,1885年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軍人世家。他從小愛出風頭,立志要成為將軍。 1919年回國後,返回騎兵部隊任職,同時從事坦克研究工作。 1932年畢業於陸軍參謀學院。 1935年任夏威夷軍區情報處長。 1940年春夏,德國以坦克為主力兵種橫掃西歐後,美國開始重視裝甲兵建設。巴頓於 7月被起用為裝甲旅旅長,12月升任為新成立的第 2裝甲師師長,並晉升為少將。 1942年再升任第 1裝甲軍軍長。同年 11月,作為北非遠征軍西部特遣部隊司令,率部參加北非登陸戰役,佔領法屬摩洛哥。後負責組建美國第7集團軍。 1943年 3~4月,他參加整裝被隆美爾擊敗的第2軍,並接替弗雷登道爾任該軍軍長;4月晉升為中將。同年 7~8月,指揮美軍第 7集團軍參加西西里島登陸戰役,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拿下了該島首府墨西拿。 1944年 1月,到英國就任美國第 3集團軍司令。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率第 3集團軍跟進,8月進入布列塔尼半島和法國中部,隨即協同盟軍在法萊斯戰役中重創德軍,並向洛林方向追擊。在當年 12月開始的阿登戰役中,他奉命率部馳援被圍困在巴斯托捏的美軍,打退了德軍。 1945年 3~5月,巴頓率部突破德國「齊格菲防線」,強渡萊茵河,突入德國腹地,進至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邊境。德國投降後,調任第 15集團軍司令兼巴伐利亞軍事行政長官。 巴頓作戰勇猛頑強,重視坦克作用,強調快速進攻,有「熱血鐵膽」、「血膽老將」之稱. 1945年 12月 21日死於車禍(有大量證據表明巴頓的車禍是美軍內部謀殺)。 1945年8月巴黎解放,巴頓軍中的法國軍團率先進入巴黎市區,做為了第一支到底巴黎的部隊,讓法國人自己解放自己,體現了巴頓的人性化的一面。
⑻ 巴頓將軍電影
巴頓將軍01.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