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內比較虐的愛情電影
《前任3:再見前任》哭,放心哭,我也會哭回去。
很多人看後都會覺得男女主太作,相愛,卻拉不下面子向對方低頭,無聊的老段子罷了。其實電影還是有很多更深一層面的意思,難道這部劇只是一方主動,就可以和好這么簡單了嗎? 如果你這么想, 恐怕你經歷的太少。對,因為你體會不到這部劇中表現出的壓抑,無奈,不惜,失望與心痛。 故事的最後也因此,終究還是不能善始善終。看完整部電影,希望每個人的生活中,都不要像電影里那樣,明明相愛,卻錯過了。我想跟每一對CP這樣講,不要把那一位對你的好,像白開水一樣喝過就忘了,而對你的不好卻像種子一樣在你內心生根發芽。愛其實有很多種名字,有時候叫卑微,有時候叫付出,有時候叫相思,有時候叫臉紅。因為愛,所以一切的追逐和改變都變得富有意義。
《我的野蠻女友》要珍惜那個永遠縱容你的男孩。
劇中看到的是女主另類的野蠻和男主近乎受虐狂似的追隨,而這個野蠻的姑娘,一會兒溫婉柔美得像一首詩,彈著鋼琴,低眉淺笑,如含羞欲滴的夏蓮,一會兒又獨自落寞地眺望遠方,眼神空洞而憂傷,若有所思地默默垂淚,像個神經病一樣,一會兒喝得爛醉如泥、一會兒又血脈噴張地穿了高中的校服跑到舞廳盡情搖擺。當時看不懂姑娘的心,只覺得她很神經質,很搞笑,這樣野蠻的姑娘也有牽牛這樣不離不棄的男孩包容陪伴左右,很溫暖。分開,兩年的約定,三年之後的重逢,原來命運就是那條牽系兩個彼此眷戀的人的線,不管分開多久多遠,兜兜轉轉,到最後,兩個人還是會相遇,牽手,十指相扣,再也不分開。
《七月與安生》這部不會讓你大哭,但會讓你難過很久。
你說我們是朋友嗎?我們不只是朋友,我們真的一起在一個浴缸中脫光了衣服一起洗澡,不覺得羞恥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你說我們是戀人嗎?我們不是戀人,我們對彼此的身體沒有性的渴求,我們可能會愛上同一個人,就像是七月與安生都愛上了家明一樣,但是我們不會相愛。我們是第三類情感,是這部電影的英文名——SoulMate,是靈魂的伴侶,盡管我們未能相互陪伴在一起。電影里,無論是最終的結局,還是小說里的結局,七月與安生最後也未能一起生活,也許這就是人生吧。就好像前幾周在紐約的一個朋友說過,「你這輩子最好不要住在最喜歡的城市,要住在第二喜歡的城市,因為只有這樣,你的那份喜歡才會因為得不到,而永遠都不會變質」。
『貳』 一部電影 通過一個信筒兩個不同時空的人認識
是《觸不到的戀人》,影片名:《觸不到的戀人》The Lake House
導演/編劇:亞歷桑德羅·阿奎斯蒂 Alejandro Agresti/大衛•奧本 David Auburn
主演: 基努·里維斯Keanu Reeves
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
克里斯托弗·普拉莫 Christopher Plummer
地區:美國
類型:愛情
片長:98分鍾
級別:PG
上映:2006年6月16日
官網:thelakehousemovie.com
劇情簡介
凱特(桑德拉·布洛克飾)終於決定離開伊利諾亞的郊區,在芝加哥謀到一份醫生的職位後開始新的生活。唯一讓她割捨不下的,是那推開窗眼前便是一泓靜謐湖水的臨水小屋。臨走前,她在租期已滿的小屋門前的郵箱留下一封信,提醒下一個租客幫她收取信件,並以門前的爪印為暗號。
失意的才俊建築師亞歷克斯(基諾·里維斯飾)來到湖邊小屋,來到他那同樣才俊並且更加成功的父親(克里斯托弗·普拉莫飾)曾經的作品面前。他看到了凱特的信,卻沒見到所謂的爪印。此時的小屋,只是一座被時間荒棄的空室。
直到一天,一隻狗向剛粉刷過的碼頭跑來,粘了油彩的爪子踏過小屋門口,如信中所說的那樣,留下了恍如暗號的腳印。亞歷克斯重讀了凱特的信,並禁不住回信追問那神秘的狗爪印。凱特以為這只是亞歷克斯的玩笑。終於,兩人在信中攤出了一個問題。
今天是什麼日子?
今天是2006年4月14日。他說。
不,今天是2004年4月14日。
一個魔法郵箱貫通了跨越兩年的同一空間。凱特和亞歷克斯接受了這個來自時空與命運的神奇玩笑,開始彼此互通書信,訴說著彼此在相異的時間路過同一個風景的心情。相隔著無法穿越的時空,兩人的靈魂卻在字里行間現出了細致的輪廓,被信件累加的感情讓凱特和亞歷克斯不能不設法相見。
命運的玩笑總是不小心開大了。執意相會的心是否能如願以償地操控生命?
好萊塢也哈韓—創意有限賣點無限
劇情介紹似乎有點多餘,只要被暴力變身前的全大美女和斯文硬漢李承宰2002年聯袂主演的《觸不到的戀人》感動得熱淚盈眶的影迷都不需提示便可以把這部「The Lake House」的劇情娓娓道來。
有如此明顯的借鑒色彩,「The Lake House」的中文名也毫不掩飾地以美版《觸不到的戀人》來統一口徑。在釜山電影節大放異彩還入選當年韓國最賣座十片之列的《觸不到的戀人》很早以前便被VERTIGO娛樂公司的創始人道格·戴維森和羅伊·李關注,兩人被片子里巧妙的線索設計與引而不發的傷感浪漫深深吸引,當然,不用說韓國人擅長玩弄的精緻場景。隨後,兩人便熱心地張羅著買下片子的改編權,再指派能把片子的趣味迎合美國市場的創作隊伍給原劇本改頭換面,最終,由擅長寫奇情故事的普利策獲獎者的大衛•奧本接過改編大任,而導演則由阿根廷新銳導演亞歷桑德羅·阿奎斯蒂擔任。
可要是以吸引眼球的標准來說,基努·里維斯和桑德拉·布洛克的再配對無疑是最有賣點的。這對在大片觀賞經驗不過20年的中國觀眾心目中儼然是經典銀幕情侶的組合,在1993年的《生死時速》後就再沒聚首,直到兩人都步入不惑之年,失去了高速狂奔的精力,終於湊到一起談一場遙遠緩慢得要靠書信才能維系的戀愛。改編後主角平均年齡向前大跨步了幾乎十歲,感情悄悄地增添了中年情懷,讓人們看到,人到中年,曾經滄海難為水之外,也有至純至美,如童話般哀傷動人的真情,在年輕人在冒險與刺激里愛得轟轟烈烈的時候,這種上了年紀的溫婉寧靜倒顯得更動人。
原作中烘托恩澎與星賢悲情浪漫的重要元素當屬畫一般的風景。改編後的《觸不到的戀人》對這一要素不敢怠慢。在花了七個星期走訪威斯康辛,密歇根,伊利諾亞,印地安那等地區尋找那所寄存兩人感情與自我的湖邊小屋仍未果,劇組決定自己搭建這座片中最重要的標志。導演把原作中的建築幾乎原封不動地搬到了美國,但為了體現這座由亞里克斯父親設計的房子兼具現代與古典氣質,設計師把玻璃和鋼用作小屋的基本材質,於是房客可以凝望晨曦日落時的湖水並懷抱溫暖的光線,而且,因為完全透明無處躲藏,小屋成為了心境清凈的象徵。
而在兩個時空平行著記錄著兩人心路歷程的景點,幾乎是美國著名的文化「地標」,如以畢加索雕塑聞名的DELAY廣場。而二人第一次相約見面的餐廳,本是當地頗受歡迎的THE PARK GRILL餐廳,片中它叫IL MARE,算是和原作小屋的名字彼此呼應,善始善終。
觸得到的意念,觸不到的思想
不難明白華納為何肯花許多心思讓一場跨越時空的愛戀再跨一道大洋,跨一道國界,甚至跨一道文化上美國的票房榜,眼看著曾經明抄暗剽的亞洲學徒如今創意甚至硬體都逐漸趕了上來,好萊塢也意識到自己在細膩的情節和靈光一觸上的疲軟。亞洲電影成本低廉,賣個劇本改編權所得或許還不及票房所得的零頭,既便宜又另類鮮活的意念,對走了一套模式太久的好萊塢主流電影自然相當寶貴。
但南桔北枳的老話總有應驗的時候。
羅伊·李雖說愛無界限,但要把一對韓國人談情的套路放在一對美國精英的身上,情趣多少會走樣。韓國純美愛情片的情感從來是潛序漸進直到某個點再爆發,這也就是高潮,並且不會再有更澎湃的發展了,要積攢足夠的力量去爆發,可以花上大半部電影的時間去做瑣碎的鋪墊。而這些含蓄到美國觀眾眼裡可能就成了難以言表的沉悶。光靠美麗風光和奇妙情節都改變不了觀眾被特效與速度培養的觀影習慣,還有無法彼此代入的情感表達方式。
原作的結尾是精彩的驚喜,但在改編後,這種開放式的結局似乎不會存在了。喜歡玩車禍,癌症,白血病等生離死別元素的韓國人似乎明白自己的國人有多堅實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可以不顧觀眾離開電影院的心情狠命地掙眼淚;但《觸不到的戀人》來到好萊塢,它首先是浪漫愛情片,其次才是有悲劇色彩的浪漫愛情片,於是,為了符合觀眾對浪漫與愛情的美好概念,這部主流片必須在奇情與凄清之後贈送一個讓人容易接受的結局才配得上PG的分級。對於曾經以意境感人的原作,這種變化卻是殘缺的。
劇情簡介
身為醫生的凱特·福斯特(桑德拉·布洛克)最近剛剛買了一幢漂亮的湖邊小屋來安家。不過,因為工作繁忙,凱特一時之間還無法搬過來,但是她卻已經開始使用新地址收信了。很快,她就意外地在郵箱中發現了一封情書,收信人是嚴亞歷克斯·伯納漢(基奴·里維斯)。然而更讓她意外的是,這竟然是一封來自兩年前的信。凱特試著寫了一封回信,放在信箱里,希望亞歷克斯能夠給他新地址。亞歷克斯是個建築師,這幢湖邊小屋就出自他的手筆。然而他的作品總也得不到賞識。獨自生活在小屋中的亞歷克斯朋友不多,生活平靜得孤獨。不過在信箱中發現一封來自未來的信時,他發現原來一切還不是那麼糟糕。他與凱特漸漸成為了筆友,兩年的時間界線似乎並不存在,他們如同普通人一樣進行各種交流……
幕後花絮
「外來和尚會念經」好萊塢電影人也堅信這一點,華納公司這次就把《觸不到的戀人》的導筒交給了阿根廷導演亞利桑德羅·阿奎斯提。電影學院科班出身的阿奎斯提,早年曾周遊歐洲各國,參與德語、法語系的電視劇集、MTV等製作工作,八十年代初重返阿根廷,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背景,自編自導了一系列關注普通人生活的電影,逐漸成為重量級導演。2002年,阿奎斯提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打造了講述忘年戀的影片《瓦倫汀》(Valenntin)。獲得如潮好評,還得到了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阿根廷電影評論協會的七項大獎。
華納公司為《觸不到的戀人》提供了七千萬美元的預算,這對第一次執導美國片的阿奎斯提來說,是驗證自己能否打入好萊塢主流電影圈的絕好機會。華納公司給了阿奎斯提極大的自主性,完全尊重他的創造力,「我擁有特權,製片公司給了我非常大的自由度。我就像在阿根廷拍電影一樣。這不是一部喜劇,而是一部浪漫的愛情電影。」打定主意要創造一部浪漫愛情電影的阿奎斯提,走遍了整個大湖區,尋找與觸不到的戀人相契合的地方,最後終於確定在芝加哥郊外的湖邊,阿奎斯提說:「芝加哥非常有視覺感,那是個漂亮的城市……
主創陣容
多年前,一部驚心動魄的《生死時速》成就了基努·里維斯與桑德拉·布洛克這對經典的銀幕情侶。之後,一個成了《駭客帝國》的救世主,而另一個則繼續演繹傻大姐的角色,兩人毫無交集。十二年後,這部《觸不到的戀人》促成了兩人再度合作。不過當年的青春少年早已不再,現在兩人的年紀加起來已經到了耄耋之年,還要談情說愛,還真是牽強了點。好在兩人演繹的都是建築師,醫生一類的社會精英階層,年紀總是總算可以暫時忽略不記。
在影片中,里維斯與布洛克的對手戲並不多,基本都是獨角戲,這頗為考驗演技。對里維斯來說,難度不大,至少可以用扮酷來解決角色的孤獨問題。自言沒有看過原版影片的里維斯,表演上沒有參照物,壓力相對減少,沒准還會給影迷帶來驚喜。而對一向大大咧咧的布洛克來說,這個柔情角色可有點犯難。不過她可不打算扮嫩,甚至還剪短頭發,以成熟扮相,力求演繹出成熟女人的非常態戀情……
劇情:伊利諾伊州美麗的湖邊小屋
一個清冷的早晨,短發俏麗的凱特·福斯特(桑德拉·布洛克)即將離開伊利諾伊州美麗的湖邊小屋,去繁忙的芝加哥醫院工作。不願離開這個寬敞明亮、甚至還能在房中看到湖景的地方的凱特,離開時在門外的信箱里留下了一箋信紙,希望小屋的下一個住客能和自己聯系,信里還順便解釋說前門擦不掉的爪印早在自己搬進的時候就已存在,希望不要介意。
湖邊小屋的下一任房客阿歷克斯·韋勒(基努·李維斯),是一個天賦過人卻迷失了方向的建築師。小屋對阿歷克斯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是多年未見的著名建築師父親的設計,早已物是人非的小屋,在阿歷克斯眼裡完全是無人問津的模樣:布滿灰塵、雜草叢生,前門也並沒有凱特一直念叨的爪印。
在收拾東西、重建小屋的時刻,阿歷克斯開始享受湖邊的美麗的意外的平靜,而對於凱特留下的信箋,他完全無動於衷。直到數天後,一條迷途的大狗無意踩過他剛漆好的防波堤,在小屋前門留下凱特提到的爪印,疑惑不解的阿歷克斯終於決定回信追問凱特為何知曉從未有過其他住客的湖邊小屋和鮮活的狗爪印。在信件的往來里,兩人交談瑣事、希望、失落和一切,卻也發現之間竟然相距兩年的時空,逐漸相愛的兩人之間的聯系,只是那個佇立在湖邊小屋旁的信箱而已......
看點:東風西漸的時空相隔
奇妙的信箱串起書信情緣,時間帶來的「擦肩而過」,浪漫而心傷的愛情苦澀,當1998的星賢遇上了2000年的恩澍,「野蠻女友」全智賢溫柔碰撞「斯文硬漢」李政宰,韓國電影熱衷的時空相隔成就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戀。東風西漸,好萊塢近年來亞洲風颳得頗為猛烈,作為當年韓國十大賣座片之一,黯然神傷的《觸不到的戀人》也勾起了華納的興致。
雖不知東方的細膩與清澈能不能合吃慣薯條漢堡的老美胃口,但普利策得獎編劇大衛·奧博恩的改編蓋上了質量保證,12年前用《生死時速》贏得過MTV電影獎最佳銀幕情侶和最佳親吻的黃金搭檔基努·里維斯與桑德拉·布洛克,時隔多年再度牽手,總會帶來幾分讓人懷念的浪漫情緣。已不再年輕的兩位主角雖然少了幾分青春無敵的流行口味,然而安靜清淡的滄桑反而蘊藏著更深情的味道。
點評:速食年代的清粥小菜
恐怖自是日式驚人,黑幫動作港片可供借鑒,若論起清湯掛面式愛情,韓國風味近幾年可是亞洲流行。這幾年圖方便的好萊塢,也自然使起了翻拍重拍的簡便活,套用原版改換口味,一鍋大燴湯翻炒出爐,會不會水土不服這個小問題卻不在考量范圍之內。
《觸不到的戀人》裡面淡淡的哀愁和心痛,更像記憶中那張寫滿情話的明信片,翻拍的女性導演也少不了細膩一番。對於直腸子的老美來說,這段愛情沒有太多驚天動地的瞬間,沒有要死要活的強烈情感,沒有試圖創造神秘和迷失,也不會故意夾雜逗人樂的情節,更像清粥小菜的它,能激起陌生的共鳴么?
「動作英雄」和「親民一姐」12年後的攜手熱力尤在,走遍美國4州尋得的湖邊小屋也的確清冷動人,但在這個電話簡訊email的速成年代,輾轉反側的書信等待、悵然若失的宿命情緣又或者是本來就超越現實的穿越時空的凄美愛戀,是否也能水滴石穿地催人淚下?
『叄』 想看幾部關納碎集中營的電影是什麼名字
辛德勒名單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推薦不多,不過很感人
美麗人生
鋼琴家
哈特的戰爭
蘇菲的選擇
大逃亡
《辛德勒的名單》演員:利亞姆·尼森 本·金斯利影片簡介:
奧地利人辛德勒是一個堅定的納粹黨人,也是一個投機商人,他看到了納粹分子對猶太人的血腥屠殺,受到了震動,引發了他的良知。為了保護猶太人,他制定了一份聲稱他的工廠正常運轉所必需的工人的名單,賄賂納粹軍官,最後使1000多名猶太人倖存了下來。按猶太人的傳統,辛德勒死後被作為「36名正義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該片獲得第6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電影剪輯、最佳原著音樂七項大獎。以其強大的人文氣息震撼了全世界的觀眾,成為電影史上反法西斯題材經典之作。
《鋼琴家》
在2002年戛納國際電影節一舉奪得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本片是世界影壇傳奇人物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最新力作。影片是波蘭斯基極具個性化的敘述,他苦苦等待了40年才完成這個夢想,這部影片也見證了人類精神的勝利與藝術力量改變人生之間不可分割的信念。
《鋼琴家》改編自英國劇作家及編劇家羅納德-哈伍德(Ronald Harwood,曾編劇獲第5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提名的《戲劇人生》「The Dresser」)撰寫的二戰期間波蘭猶太倖存者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阿德里安-布羅迪飾,Adrien Brody)的自傳。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是波蘭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和鋼琴家,在納粹戰火燒到波蘭之前,他還在電台進行了最後一次現場音樂會。在殘酷的納粹鐵蹄下,他逃脫了被流放的命運,留在千瘡百孔的華沙猶太人區(Warsaw Ghetto)。在哪裡,即便是放棄了所熱愛的音樂和鋼琴,他還是頑強地活了下來。面對恐懼,瓦拉迪斯勞仍希望將來能發揮他音樂方面的天賦,在最意想不到的幫助之下---一位德國軍官威爾姆-霍森費爾德(Wilm Hosenfeld,托馬斯-克雷茨曼飾,Thomas Kretschmann)在戰爭的最後一段日子把他藏了起來,瓦拉迪斯勞終於迎來了自由。
本片中,阿德里安-布羅迪(曾主演《山姆的夏天》「Summer of Sam」、《細細的紅線》「The Thin Red Line」)飾演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先生。演出陣容中還包括:托馬斯-克雷茨曼(曾出演《刀鋒戰士2》「Blade II」)、弗蘭克-芬利(Frank Finlay,曾出演《4個阻擊手》「The Four Musketeers」)、莫琳-李普曼(Maureen Lipman,曾主演《教導麗塔》「Ecating Rita」)、伊米莉亞-福克斯(Emilia Fox,曾主演電視短劇《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埃德-斯托帕德(Ed Stoppard,曾出演《小吸血鬼》「The Little Vampire」)、朱莉婭-雷納(Julia Rayner,曾出演《音樂情結》「Topsy-Turvy」)和新人傑西卡-凱特-邁耶(Jessica Kate Meyer)等。
羅曼-波蘭斯基自己7歲時,就曾爬過鐵絲網上的一個窟窿逃出了克拉考(Cracow)猶太人居住區。《鋼琴家》這部影片是他40年來在波蘭拍攝的第一部影片。多年來,羅曼-波蘭斯基曾先後4次榮獲奧斯卡獎提名:因執導《苔絲》(「Tess」,1979年)和《唐人街》(「Chinatown」,1974年)、改編劇本《羅斯瑪麗之嬰》(「Rosemary's Baby」,1968年),以及執導成名之作、外語片《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1963年)而問鼎未果。他製作的其它影片包括:《厭惡》(「Repulsion」)、《麥克貝思》(「Macbeth」)、《怪房客》(「The Tenant」)、《驚狂記》(「Frantic」)和《死亡與少女》(「Death and the Maiden」)等.
<<哈特的戰爭>>:
在《哈特的戰爭》一片中,由於父親的政治夙願,法律專業二年級學生湯米-哈特(Tommy Hart,科林-法雷爾飾,Colin Farrell)中尉作為一名軍官的助手,從軍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當哈特被俘並被投入德國戰俘集中營時,集中營內戰俘軍銜最高的威廉-麥克納馬拉(William McNamara,布魯斯-威利斯飾,Bruce Willis)上校指派他為一名被指控謀殺了白人同伴的黑人戰俘----林肯-斯科特(Lincoln Scott,特倫斯-霍華德飾,Terrence Howard)中尉辯護。
哈特必須設法拋棄他過去曾享有的特權,證明他是個真正有信譽的人,對得起他的軍銜。在准備為他的「當事人」辯護的過程中,湯米-哈特無意間知道了一個密謀,並迫使他在國家、自我道德准則和自身生命中作出選擇。
本片改編自約翰-卡曾巴赫(John Katzenbach)的同名小說。
影片非常努力地想把情節與人物聯系起來,但卻令人悲哀地以失敗告終。人物行動缺乏邏輯,結局令人難以置信。有某些看點,但卻做不到善始善終。
<<大逃亡>>簡介:
萊恩上校是個剛到戰俘營的美國軍官,而集中營里大部分是英國軍人,由於他的軍銜最高,戰俘們都推他為指揮,因為萊恩阻止了他們莽撞的逃跑計劃,使戰俘們對他表示了懷疑,集中營里疾病流行,萊恩設計為戰俘們得到了葯品和干凈衣服,自己卻被關了禁閉。義大利投降後,戰俘們起義控制了集中營,但卻被德軍的飛機發現,於是,萊恩上校率領全體戰俘踏上的逃亡之路……
1963年約翰·斯特奇斯開拍大製作《大逃亡》,這部戰俘逃亡電影中的巨制,明星陣容鼎盛,史蒂夫·麥奎因扮演的美國戰俘在困境中依然執著追求自由,雖幾經磨難卻從不放棄,在片中所表現出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也使這個角色成為最吸引人的銀幕形象之一。影片通過美英戰俘聯合協作、策劃逃亡,經歷種種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顯示了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而導演也是以拍硬
漢的西部片出名的導演,影片硬朗的風格是很顯然的了。
《蘇菲的選擇》
劇情簡介:影片描述的是一位在二次大戰期間遭納粹迫害的波蘭女子蘇菲。在戰爭結束後,她和男友納森移民美國紐約的貧民區,在那結識了同樓的年輕美國作家斯庭哥。蘇菲和納森經常吵架,最初這種情況常令斯廷哥感到不安,後來彼此之間成了好友。我不得不為影片的女主演梅麗爾.斯特里普的演技感到驚嘆!她以其豐富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把蘇菲的復雜的內心活動,表現得栩栩如生。她若有所思的苦笑,手指神經地插人發間,說話中的突然停頓,欲言又止...等等,演得層次分明,質朴自然。傑出的表演使她獲得1982年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1983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蘇菲的選擇》Sophie's Choice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