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部關於機器人的電影,很深刻的
我,機器人
一部由艾薩克 ·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說《我,機器人》改編,由當紅影星威爾·史密斯主演,耗資近一億兩千萬美金的現代科幻電影。該影片即是講述人和機器之間相處,感情糾葛的故事。
中文名;我,機器人
外文名;I, Robot
其它譯名;《機械公敵》(台)《智能叛變》(港)
出品時間;2004年
出品公司;Canlaws Proctions 等
發行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
製片地區;美國 / 德國
製片成本;$105,000,000 (estimated)
拍攝日期;2003年5月5日 - 2003年10月
導演;亞歷克斯·普羅亞斯
編劇;伊薩克·阿西莫夫等
類型;動作
主演;威爾·史密斯,詹姆斯·克倫威爾,布麗姬·穆娜,艾倫·圖代克
片長;115分鍾
上映時間;2004年7月16日 美國
票房;$347,234,916(worldwide)
分級;PG-13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imdb編碼;tt0343818
主要獎項;77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提名)等
豆瓣評分;7.7
公元2035年,智能型機器人已被人類廣泛利用。作為最好的生產工具和人類夥伴,機器人在各個領域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而由於眾所周知的機器人「三大安全法則」的限制,人類對這些能夠勝任各種工作且毫無怨言的夥伴充滿信任,它們中的很多甚至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的組成成員。
總部位於芝加哥的USR公司開發出更先進的NS-5型超能機器人,並計劃達到平均每5人便可擁有1個。然而就在新產品上市前夕,機器人的創造者阿爾弗萊德·朗寧博士卻在公司內離奇死亡。
留戀以往簡單生活,愛聽老歌,喜歡老式打扮的黑人警探戴爾·史普納接受了此案的調查工作。他根據對朗寧博士生前在3D投影機內留下的信息分析和對自殺現場的勘查,懷疑這起案件並非人類所為,而公司總裁勞倫斯·羅伯遜似乎也與此事有關。調查過程中他遇到了專門從事機器人心理研究的科學家蘇珊·卡爾文博士,希望在她的幫助下找到答案。向來崇尚邏輯與科學的蘇珊堅信,機器人不僅會最大限度地幫助人類進步,而且決不會違背「三大安全法則」對人類有所傷害。過去的經歷令史普納對機器人深感厭惡,對於機器人安全性的懷疑與蘇珊的堅定南轅北轍。
史普納發現了一個名叫桑尼的機器人極有可能就是奉命殺害朗寧博士的「兇手」。在追捕中他發現桑尼不僅具有自我思考能力,而且擁有酷似人類的情感。訊問中桑尼告訴史普納,他並沒有殺害朗寧博士,而是在幫助他做一件事情。勞倫斯以只有人殺人才能定罪,機器人殺人只能認定為「工業意外」為由將桑尼帶回公司。這給調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卻更堅定了史普納追查到底的決心。
史普納繼續追蹤一切與朗寧博士有關的資料。深入的調查使他遭到大批NS-5型機器人的追殺,顯然是有人想致史普納於死地。蘇珊來到史普納家中,告知在對桑尼的檢查中發現,他不僅是完全超越了舊型號的新一代機器人,而且可以不受「三大安全法則」的限製做任何事情。
蘇珊無意中驚訝地發現,史普納原來是一個利用高科技修復合成的人。史普納向蘇珊講述了他幾年前經歷的一場嚴重車禍。前來救助的機器人以存活率為依據,放棄了一個12歲女孩的生命,這就是他對機器人冷酷無情、深感厭惡的原因。勞倫斯承認他知道確實存在著能夠超越三大安全法則的機器人,而自己也在盡力挽回這個由朗寧博士犯下的錯誤,並要求蘇珊盡快將桑尼銷毀。桑尼將自己的夢畫在紙上交給了史普納,希望這個被朗寧博士載入的信息能夠對他有所幫助。在執行銷毀命令時,蘇珊使用調包計將桑尼救出。
根據桑尼夢中的情景,史普納尋察到一個機器人的存放基地。他發現一項所謂「人類保護計劃」正在實施。新一代NS-5型機器人正在基地奉命銷毀所有舊型號機器人,然而這僅僅是計劃的第一步。與此同時,大批新型機器人走上街頭命令市民回到家中,並對抗議的市民實行宵禁。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發生了激烈的沖突,此時機器人已完全不受人類操縱,整個城市頃刻間被它們所控制。蘇珊也被自家的機器人限制了自由,幸好史普納及時趕到將她救出。
史普納、蘇珊和桑尼一起來到USR公司總部,卻發現勞倫斯已死。史普納忽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應該懷疑的其實並非人類。真正的幕後操縱者竟然是公司名為「薇琪」的中央控制系統。正是「她」利用上層控制系統囚禁了朗寧博士並對機器人進行操控。「薇琪」的影像出現在他們面前。「她」認為人類正在危害自身的安全,國家發動戰爭,人類摧殘地球,而機器人則必須拯救人類,保證人類的持續存在發展,因此利用了上行線路控制了NS-5的程序來實施拯救計劃。
真相大白,而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快用抹除劑摧毀「薇琪」的智能控制系統,制止這場人類的災難。大批受到控制的機器人向他們涌來。雙方經過激烈的戰斗,納米機器人終於注入了「薇琪」的智能系統,「人類保護計劃」的所有命令隨即終止。城市恢復了正常,機器人重新開始為人類服務。史普納也終於消除了對機器人的懷疑和厭惡,與桑尼成為了好朋友。
耗資超過1億美元,由好萊塢巨星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美國驚險科幻大片《我,機器人》,首映周末的票房就高達5220萬美元,受到影迷的熱烈追捧。導演艾里克斯·普羅亞斯展現了一個巧奪天工、精彩眩目的未來世界,同時營造了一場危機四伏的科幻冒險,讓觀眾在感受驚險刺激的同時,思考人類生存危機的深刻主題。
2. 我記得有一部電影講的是什麼納米的昆蟲成群的吞噬地球的東西 一部美
地球停轉日
3. 一部外國電影 有四顆子彈需要離子加速才能使用
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
影片改編自拉里·哈馬(Larry Hama)的同名美國熱門漫畫,是派拉蒙繼《變形金剛》後又一部根據孩之寶玩具改編的大製作電影,由前兩部《木乃伊》的導演斯蒂芬·索莫斯Stephen Sommers)執導。影片講述的是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的「G.I. Joe」特種部隊使用各種尖端武器與一個蘇格蘭軍火商建立的邪惡組織「眼鏡蛇」之間的戰斗。 地球上出現了一個極其神秘的恐怖組織,它的名字叫 「眼鏡蛇」, 而讓「眼鏡蛇」聞名全球的原因,則是源自其對埃菲爾鐵塔的一次恐怖行動,在「眼鏡蛇」的恐怖轟炸之下,這座法國的標志性建築物頃刻之間化為烏有。很顯然,眼鏡蛇的這次行動只是一個開始,它向全世界宣告眼鏡蛇的成立,而他們的目的則隱藏得更深,許多國家開始感到不安,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眼鏡蛇」的恐怖行徑就會落到自己的國家當中,世界陷入了恐慌狀態。聯合國對此也感到大為棘手,因此這時候,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的一支秘密行動小組就開始發威了他的威力。這支名為 G.I. JOE的特種部隊由霍克將軍(丹尼斯·奎德飾)擔任領頭羊,手下高手雲集,副指揮官是公爵(查寧·塔圖姆飾),參加過越南的他曾經與霍克一起多次出生入死;紅發女( 蕾切爾·尼 科爾斯 飾)是一個武術高手,她的身手可不比男人差;除此之外還有專職執行 高空任務的開傘索(馬龍·韋恩斯飾)、會七國語言的通訊員「斷路器」(薩伊德·塔馬烏伊 飾)、軍火專家「重載」(阿德沃爾·阿吉紐依-艾格拜吉)、沉默寡言的「蛇眼」(雷·帕克飾)等12名成員。他們開始追查行動,很快查明了「眼鏡蛇」的陰謀,而他們首先要解決掉的是給「眼鏡蛇」提供軍火支持的戰爭狂人的迪斯特羅(克里 斯托 弗 ·埃 克萊 斯 頓飾 ), 而「眼鏡蛇」組織里也有著不少心狠手辣的鐵腕人物,例如外表性 感漂亮,心腸卻狠毒如蛇蠍的「心腸卻狠毒如蛇蠍的「男爵夫人」(西耶娜·米 勒飾)就是當中的代表人物。除此之外,還有與蛇眼是兄弟的白幽靈(李秉憲飾),他一直在「眼鏡蛇」與G.I. JOE之間搖擺不定。G.I.JOE為阻止「眼鏡蛇」的陰謀而與其展開大戰,隨著兩方戰斗的白熱化,原本一直深藏不露的「眼鏡蛇」組織頭目也逐漸顯露出真身,他的真實身份 會令G.I.JOE的成員大吃一驚。
4. 我想看一部關於機器人的電影但忘了名字
我,機器人
一部由艾薩克 · 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說《我,機器人》改編,耗資超過一億美金的現代科幻電影。該故事背景設定在 2035 年,一個地球上每十五人就擁有一台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時代。機器工人、機器助理無處不在,它們甚至滲入家庭生活,擔當起保姆,護理的責任,人們越來越依賴先進的科技。該影片即是講述人和機器之間相處,感情糾葛的故事。由當紅影星威爾 史密斯主演。
中文名: 我,機器人
外文名: I, Robot
其它譯名: 《機械公敵》《智能叛變》
出品時間: 2004年
出品公司: Canlaws Proctions 等
製片地區: 美國 / 德國
導演: 亞歷克斯·普羅亞斯
編劇: 伊薩克·阿西莫夫等
劇情簡介
公元2035年,智能型機器人已被人類廣泛利用。作為最好的生產工具和人類夥伴,機器人在各個領域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而由於眾所周知的機器人「三大安全法則」的限制,人類對這些能夠勝任各種工作且毫無怨言的夥伴充滿信任,它們中的很多甚至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的組成成員。
總部位於芝加哥的USR公司開發出更先進的NS-5型超能機器人,並計劃達到平均每5人便可擁有1個。然而就在新產品上市前夕,機器人的創造者阿爾弗萊德·朗寧博士卻在公司內離奇自殺。
留戀以往簡單生活,愛聽老歌,喜歡老式打扮的黑人警探戴爾·史普納接受了此案的調查工作。他根據對朗寧博士生前在3D投影機內留下的信息分析和對自殺現場的勘查,懷疑這起案件並非人類所為,而公司總裁勞倫斯·羅伯遜似乎也與此事有關。調查過程中他遇到了專門從事機器人心理研究的科學家蘇珊·卡爾文博士,希望在她的幫助下找到答案。向來崇尚邏輯與科學的蘇珊堅信,機器人不僅會最大限度地幫助人類進步,而且決不會違背「三大安全法則」對人類有所傷害。過去的經歷令史普納對機器人深感厭惡,對於機器人安全性的懷疑與蘇珊的堅定南轅北轍。
史普納發現了一個名叫桑尼的機器人極有可能就是奉命殺害朗寧博士的「兇手」。在追捕中他發現桑尼不僅具有自我思考能力,而且擁有酷似人類的情感。訊問中桑尼告訴史普納,他並沒有殺害朗寧博士,而是在幫助他做一件事情。勞倫斯以只有人殺人才能定罪,機器人殺人只能認定為「工業意外」為由將桑尼帶回公司。這給調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卻更堅定了史普納追查到底的決心。
史普納繼續追蹤一切與朗寧博士有關的資料。深入的調查使他遭到大批NS-5型機器人的追殺,顯然是有人想致史普納於死地。蘇珊來到史普納
家中,告知在對桑尼的檢查中發現,他不僅是完全超越了舊型號的新一代機器人,而且可以不受「三大安全法則」的限製做任何事情。
蘇珊無意中驚訝地發現,史普納原來是一個利用高科技修復合成的人。史普納向蘇珊講述了他幾年前經歷的一場嚴重車禍。前來救助的機器人以存活率為依據,放棄了一個12歲女孩的生命,這就是他對機器人冷酷無情、深感厭惡的原因。勞倫斯承認他知道確實存在著能夠超越三大安全法則的機器人,而自己也在盡力挽回這個由朗寧博士犯下的錯誤,並要求蘇珊盡快將桑尼銷毀。桑尼將自己的夢畫在紙上交給了史普納,希望這個被朗寧博士載入的信息能夠對他有所幫助。在執行銷毀命令時,蘇珊使用調包計將桑尼救出。
根據桑尼夢中的情景,史普納尋察到一個機器人的存放基地。他發現一項所謂「人類保護計劃」正在實施。新一代NS-5型機器人正在基地奉命銷毀所有舊型號機器人,然而這僅僅是計劃的第一步。與此同時,大批新型機器人走上街頭命令市民回到家中,並對抗議的市民實行宵禁。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發生了激烈的沖突,此時機器人已完全不受人類操縱,整個城市頃刻間被它們所控制。蘇珊也被自家的機器人限制了自由,幸好史普納及時趕到將她救出。
機械公敵 劇照(20張)
史普納、蘇珊和桑尼一起來到USR公司總部,卻發現勞倫斯已死。史普納忽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應該懷疑的其實並非人類。真正的幕後操縱者竟然是公司名為「薇琪」的中央控制系統。正是「她」利用上層控制系統囚禁了朗寧博士並對機器人進行操控。「薇琪」的影像出現在他們面前。「她」認為人類正在危害自身的安全,國家發動戰爭,人類摧殘地球,而機器人則必須拯救人類,保證人類的持續存在發展,因此利用了上行線路控制了NS-5的程序來實施拯救計劃。
真相大白,而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快用抹除劑摧毀「薇琪」的智能控制系統,制止這場人類的災難。大批受到控制的機器人向他們涌來。雙方經過激烈的戰斗,納米機器人終於注入了「薇琪」的智能系統,「人類保護計劃」的所有命令隨即終止。城市恢復了正常,機器人重新開始為人類服務。史普納也終於消除了對機器人的懷疑和厭惡,與桑尼成為了好朋友。
耗資超過1億美元,由好萊塢巨星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美國驚險科幻大片《我,機器人》,首映周末的票房就高達5220萬美元,受到影迷的熱烈追捧。導演艾里克斯·普羅亞斯展現了一個巧奪天工、精彩眩目的未來世界,同時營造了一場危機四伏的科幻冒險,讓觀眾在感受驚險刺激的
同時,思考人類生存危機的深刻主題。
編輯本段一句話評論
What will you do with yours?
Laws are made to be broken
One man saw it coming.
情節過於簡單而令人失望,追逐和動作場面充斥著科幻電影常規濫用的CGI技術處理。
——芝加哥太陽報
非常熟練,但也明顯讓人失望,鬧獨立的機器人和流氓警察在一些片段里顯得鬧哄哄的。
——倫敦時報
這部高科技電影,拍的好看但是顯得智商並不高。
——觀察家
作為對人工智慧技術的倫理探索,這部電影比《A.I.》要更謙遜、更迷人。
——BBC電影評論
動作場面十分引人入勝。雖然不能算是歷史性突破,但通過我們這個時代的數字技術,觀看機器人對打的場面著實令人興奮。
——視覺周刊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澳大利亞導演艾里克斯·布羅雅斯是一個製造幻想的天才,他的《移魂都市》(Dark City)一直是廣受好評的 CULT 電影經典之作,後來的眾多電影,甚至包括《楚門的世界》(Truman Show)和《駭客帝國》都曾深受其影響。對於本片的製作,他認為電影的重要作用是讓單純的幻想更富真實性。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艾里克斯集合了一個計算機特效的全明星組合,實現機器人模型、場景設計和數字虛擬形象的完美結合,拍攝了近1000個特效鏡頭。全新機器人造型,是本片吸引觀眾的一個重要元素。
編輯本段關於影片的創作過程
電影最初的劇本叫《硬線》(HARDWIRED),是一個經典樣式的懸疑謀殺故事,其主旨非常貼近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定律」,可以說,故事的發展脈絡就是根據定律的邏輯推演來設計情節的。
迪斯尼導演布萊恩·辛格(Bryan Singer)對這份最初的《硬線》手稿進行了修改,當手稿最終被送到20世紀福克斯公司以後,導演亞歷克斯·普羅亞斯(Alex Proyas)和作家傑夫·溫塔(Jeff Vintar)共同努力,將它修改為一個適合大製作的更加宏大開放的電影劇本;趁著福克斯公司在爭取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小說版權的時候,溫塔花了大約兩年左右的時間,將電影劇本編寫為類似阿西莫夫機器人小說系列中的一個故事:故事包含了女主角機器人心理學家蘇珊·卡爾文博士和機器人三大定律,這兩個元素是阿西莫夫《我,機器人》系列科幻小說裡面一直存在貫穿始終的;後來,希拉里·塞茲(Hillary Seitz)又為劇本動了手術;最後,在威爾·史密斯加盟影片後,阿基瓦·高斯曼(Akiva Goldsman)又為了他的角色再次對劇本進行了剪裁,形成了現在影片最終所呈現的面貌。
盡管花了這么長的時間和如此多人的辛勞,但確實是最初的《硬線》作者高夫·贊恩里(Geoff Zanell)為本片的故事提供了主題。
編輯本段關於阿西莫夫及作品
艾薩克·阿西莫夫,美籍俄裔猶太人,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同樣也是文學碩士、化學博士和非常優秀的科普小說家。淵博的學識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數量非常巨大,並使他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和褒獎。在逝世前不久,他曾自述出版過467部著作,但研究他的作品的專家稱,他至少出版過480部著作。而且體裁廣泛,有嚴肅的歷史和科學論著,也有輕松的戲劇、幽默小說。
《我,機器人》是阿西莫夫諸多科幻著作中最有名的系列之一。另外一個著名的是《基地》系列。這兩個膾炙人口的系列和《其他機器人》等
等故事,都各自獨立成篇,但當貫串起來,卻又是一部俯仰兩萬年的長篇史詩。阿西莫夫的科幻世界廣闊巨大,通過描繪銀河帝國的興亡史,來討論人性與政治、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產生的互動影響。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充滿對人類未來的關懷和思考,可以說影響和改變了很多讀者對世界的看法。
本片片名《我,機器人》,對於科幻小說讀者可以說是如雷貫耳。
系列小說由十幾個獨立成篇的故事分別組成,而在《引言》的開篇第一句話,阿西莫夫就提出了有名的「機器人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也不得見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一-機器人應服從人類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
由於本片的故事懸念來自根據機器人三大定律的邏輯推演,因此扮演警探的科幻電影專業戶威爾·史密斯說:「本片告訴我們:機器人並沒有問題,技術也不是問題,人類邏輯的局限才是最大的問題。因此,到頭來我們才發現,人類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人類自己。」
編輯本段關於特技
對這部科幻題材來說,電腦特技理應是本片的主角。導演認為電影的重要作用是讓單純的幻想更富真實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集合了一個計算機特效的全明星組合,由製作電影《指環王》而榮獲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享譽全球的紐西蘭維塔公司團隊執行製作,實現了機器人模型、場景設計和數字虛擬形象的完美結合,為此一共拍攝了近1000個特效鏡頭。其中亮點顯然是流線型、周身透明泛光的NS-5型機器人。
桑尼除了眼睛是藍色的以外,和其他該型號的機器人沒區別,不過它的形體和聲音是由專門的演員加上綠幕技術結合電腦特效來做的。其餘的NS-5機器人是採用最新型的改進綠幕技術完成。NS-5高180厘米,具有456個活動零件,經由12位博士組裝完成,熔點六千華氏度,可負重800磅,能承受數千磅撞擊,電子智慧腦可復制人類自由意志,具有1TB(1024GB)內存,每秒能執行6M筆以上運算,擁有80種語言能力。能記住所有你記不住的任何內容,採用體貼細心的泰麗莎2.1.2版操作系統;安裝在頭骨內的是有耐久鈦金屬外殼保護的智慧腦以及萬能記憶網路(Universal Retention Network)……等著在影片中看看,2035年,我們每四個人將擁有的一個的機器人特效處理是否能如它的文字說明般真實可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