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想了解一些文藝電影的資料,最好是國外的好的電影
《這個殺手不太冷》一片無疑是呂克貝松轉向的一部重要作品,即由作者電影向商業電影的轉向。影片延續了《霹靂煞》的殺手主題,講述一個職業殺手在一次意外中邂逅了一個13歲小女孩的故事。
集編劇與導演於一身的呂克貝松在這部影片里向好萊塢證明了自己拍商業電影的能力。呂克貝松絕對是一個對電影流程及其技巧以及好賴塢電影運作模式極為熟悉的導演,以至於在這部電影里的視聽語言運用的極其純熟。
影片的開始,也就是在字幕的部分,運用了幾個航拍的鏡頭就簡約地向觀眾介紹了這個電影發生的地點:海洋--公路--城市的大街--小巷--最後是漸隱,黑屏。注意!這是黑色電影的標志--黑色,地下。我們看到的城市是被切割得很分散的街景,介紹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影片由一個黑色鏡頭引出了主角。
但導演並不想這么快就讓我們知道LEON的正面形象,而是同過一系列的超級大特寫來營造人物的神秘感。一雙放在桌子上的手,兩只手中間有一杯牛奶。
義大利殺手在美國的亡命生涯,這本來就是個法國電影中少見的題材。我們似乎能在馬丁•斯科塞斯的美國義大利社區黑幫片中約略找到一點影子。在這個大片橫行的新時代,貝松出於對娛樂性的追求,著眼點、處理手法、影像風格都完全不同於馬丁的紐約社會寫實派電影,充斥影片始終的更多是槍戰和爆炸的刺激性場面。盡管影片以感官刺激和誇張的漫畫手法增強娛樂性,但成功的卻是對兩位主人公的獨特刻畫,其中的細膩浪漫之處,是我們無法對好萊塢動作片強求的。
【領銜主演】: Pink Floyd
【導 演】: Alan Parker
【出品時間】: 1999年11月30日
【出產地區】: 歐美
【影片類別】: 經典
【內容分級】: (普通級,13歲以下兒童建議由父母陪同觀看)
【影片長度】: 90 mins
【對白語言】: 無對白
在1982年拍攝了一部影響深刻且引起廣泛爭議的同名探索電影《迷牆》(Pink Floyd The Wall),片中沒有一句對白,完全以畫面結合原唱片中的歌曲以闡述了 Waters 的創作概念.
本片是「迷幻搖滾」的掌門樂隊「平克•佛洛依德」1982年自編自演的音樂巨片,由逼人心魄的音樂和光怪陸離的聲光效果組合而成,迷幻色彩濃厚,敘事手法前衛大膽、超越傳統,被視為是當今MTV的開山鼻祖,而其中深刻的哲學理念更是在現在都為樂迷所津津樂道,更被和平主義者們視為圭臬。本片由著名英國導演阿倫•帕克執導,他的影片向來以題材敏感、尖銳著稱,在本片中,他對場景的支配和調動出神入化,令本片成為音樂片中的經典之作。
一個叫Pink Floyd的男孩,幼年時二次大戰奪去了他父親的生命。他在母親的過分呵護下長大,始終於著意氣消沉的生活,最終開始吸毒,陷入瘋狂狀態。這張具有紀念意義的專輯其實是Pink Floyd兩位成員真實生活的寫照。Pink童年的遭遇同Roger Waters相象。Roger是《The Wall》的最主要的創作者,他的父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他在這張專輯中傾注了對父親的感情,以及失去父親後的孤獨感。Pink成年後的生活則基本上是原主唱Syd Barret的寫照。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nick Mason和Richard Wright四人將這些生命的故事組合在一起,最終創作出了神秘的有關男性精神世界幻覺之旅的專輯——The Wall。
賈曼1990年拍攝的影片《花園》。在這部以艾滋病時代同性戀者的處境為主題的影片中,作者打破了常規的時空結構,把錄像資料、超8拍攝的素材與常規條件下製作的影像片段並置使用,同時配以畫外音朗誦的庄嚴詩句,這些手法賦予影片一種激情躍動的詩意構成。影片《花園》的這種多種元素雜成的風格,使它成為這個時期最具個人風格的一部實驗電影,而且有趣的是,它最後在院線的發行也取得了極大的商業成功
電影年表
《塞巴斯蒂安》(1976年)
《慶典》(1978年)
《暴風雨》(1980年)
《卡拉瓦喬》(1986年)
《英倫末日》(1987年)
《花園》(1990年)
《藍》(1994年)
詩畫與暴力相揉雜的《花園》
很壓抑的氣氛,很壓抑的音樂
藍》
賈曼1994年的辭世之作《藍》是以「反電影」的極端形式出現的,片長76分鍾,1993年在威尼斯雙年展舉行了世界首映,引起了世界性的轟動。
《藍》沒有活動的影像,或者說影像歸零,銀幕上只有一片藍色。沒有剪輯,沒有場面調度,沒有任何記號,企圖讓電影回到電影發明以前的狀態,非常接近「觀念藝術」,放棄了傳統的技法和媒材,引發觀眾進入冥想的狀態。
已經雙目失明的賈曼放棄了在畫面上的訴說。他不想發展任何故事,也不用再去承擔任何一個敘事結構,他更不想去為自己即將消失的生命尋找一個自欺的
妥協的出路,或者去營造一個虛妄的形而上的意義和價值,同時也挑戰了觀眾的窺視慾望和獵奇心態。正如他自己清楚和樂意的那樣:這是他的天鵝絕唱,是他藝術上最後的一筆重彩。
《枕邊禁書》是格林納威拍攝的一部女性主義電影。影片敘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從小在京都長大的日本姑娘諾子怎樣獲得女性自覺意識的故事。這是一部與經典好萊塢敘事,乃至歐洲藝術電影都相去甚遠的影片。
《枕邊禁書》以兩位時代相隔、內心卻有默契聯系的女性的日記為敘述主軸,大量運用電腦新科技,將各個年代、各種時空發生的事件以「畫中畫」的形式在同一個電影平面展開,開掘出前所未見的電影語法。有些時候我們明顯感覺可以用切換處理的鏡頭,他都以「畫中畫」的形式代替,平行蒙太奇在他的電影中成了「平面蒙太奇」。透過「畫中畫」,觀者、劇中人,以及隱藏的電影導演的位置是相等的,觀眾所看到的人、事物無一不是透過導演之眼在觀看。
格林納威是第一個在電影中大量運用「畫中畫」技術的導演。就電影敘事策略而言,大小畫面使時間、空間的跳躍成為可能。大小畫面中的影像可以是同一時間、發生在不同地點、彼此相關的事件,如大畫面是出版商與傑羅姆在出版商家中做愛,小畫面是諾子返家四處尋找傑羅姆不著,(打破了平行蒙太奇的對剪常規)諾子因此駕車前往出版商家中(大小畫面至此空間結合為一),她來到落地窗外看到大畫面中的景象,傷心而去。而不同時空發生的事件,如10世紀宮廷女官清少納言與20世紀90年代清原諾子的命運交相呼應,導演以同一銀幕中的大小畫面處理。發生在不同時間得復的事件,如諾子兩次到出版社(相隔20年),同時出現在同一銀幕的不同畫面上。在一個大畫面中創造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小畫面,其大小及位置可以隨心所欲改變調整,這種技術早已運用於電視。《枕邊禁書》使用電腦處理影像科技,將影像一層層疊上,每一層影像可以是發生於不同時空的事件,但彼此又關聯著,或互為因果,或表達同一事件,將同一個主題——性主義的書寫加以變化、重復、互相結合,影像與本文既疏離又雜糅的結合。格林納威以精確的剪輯、精心設計的故事結構、豐富的創造力及想像力將銀幕上多個畫面在敘述語法、電影形式的各種可能性上作了多樣化的呈現,這種時間、空間的跳躍顛覆了主流電影單一性的時間順序。盡管有很多觀眾沒有這樣的觀影習慣,它在影像和敘事上的高度實驗性和顛覆性造成觀眾讀解的吃力,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得到這樣的判斷,彼得•格林納威的「畫中畫」的使用有著明顯的敘事策略,它要突顯的是銀幕的存在、電影導演的存在,進而對電影即物質現實的復原進行了質疑。當然,在這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東西要表達:女性的位置。
大量精心雕琢的畫面表現出的日本宮廷生活的東方情趣,當然還有大量展示的人體與書法結合的美。最特別的當然應該算是十三章「人體書法」《枕草子》的展現過程。
影片以日本宮廷女官清少納言描述宮廷生活的名著《枕草子》為背景,以一名在人體上書寫的日本女書法家諾子為主人公,展現了以書法美為代表的東方情趣,以及東方式的壓迫及反壓迫。影片中的情節發展,幾乎都與東方書法和《枕草子》有關。諾子在父親的熏陶下,接受了身體的書法,甚至認為這是唯一的書法。在母親的熏陶下,諾子接受了《枕草子》,並以現代的清少納言自勉。少年諾子接受著東方美學的意境和旨趣的培養。諾子最初只是一個身體書法的接受者,這是她東方女人的命運。或多或少象徵男性性徵的毛筆一直在征服著肌膚,這是筆與紙的關系,也是男與女的關系。
1942年4月5日生於希臘的前衛型導演彼得•格林納威(PeterGreenaway),被公認為最具野心且具爭議性的導演。他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製作自己的實驗特性影片。
1987年,他拍的《建築師之腹》以自己為主題,刻畫得十分鮮明。
1989年,他拍的《廚師、大盜、情人和她的老婆》堪稱一部諷刺當時英國腐敗生活的
寓言,該片在美國成為備受爭議的議題,並被美國電影協會評等為NC-17(限制級)。該片是他導演生涯中獲得最多觀眾回響的電影。
1991年,他拍的《普洛斯彼羅》是最具實驗性的電影,對莎士比亞的名作《暴風雨》進行重新解讀。片中採用了一種革命性新儀器電子繪具箱,影像交錯重疊,引發觀眾熱烈回響。
1993年,他重新執導具有高度爭議性的劇情片《魔法聖嬰》,該片對17世紀美國土地分配不均的情形進行了極度諷刺。
1995年,他拍的《枕邊書》繼續使用電子繪具箱的方法,為人所關注。
1999年,他拍的《八又二分之一女人》是一部關於男性性幻想的根源與結果的黑色喜劇。
,《暴風雨》是一部關於魔法、知識和權力的戲劇,尤其是一部從書本知識的佔有中獲取權力的戲劇。這是一個復雜的諷喻劇,我將其轉向魔法與書籍的魔法這一問題上:所以我們改換成《普洛斯貝羅的書藉》這個新的題目。我編造了二十五本書,當然都是偽經,普洛斯貝羅將它們成功地帶到自己的小島上。正是靠了這些書,普洛貝斯羅呼風喚雨,報仇血恨,賜教女兒,統治海島,呵吒風雲,驅使精靈。劇作完成於1611年,那是一個冶金術統治一切的時代,在歐洲,玖瑰十字風行一時。我確信莎士比亞筆下普洛貝斯羅來自他同時代的那些把魔幻觀念與科學觀念結合在一起的名人們。那時科學與魔法之間的界定尚未確立。在今天導演此片時,我們又藉助了新的科技手段,我很喜歡這一內含的參照。我到過在科技研究方面領先的國家日本,那裡大量的影片畫面製作得益於高清晰度技術。我打算把在《電視但丁》、《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他的情人》中的種種探討融匯起來。我很幸運地想到導演此片的形式本身同影片的內容緊密相連。
《三輪車夫》導演:陳英雄主演:梁朝偉、黎文祿、陳安姬年代:1995)
「誰也不會多看我一眼,我的世界冷得像雪」。
陳英雄的《三輪車夫》在咄咄逼人的寫實鏡頭下,灰暗的街巷和騷動的人群散發著很強的泥土氣息,磚牆斑駁得幾乎被潮濕的空氣抽空。急促的腳步夾雜一張張無動於衷的面孔,倏忽游移於床頭榻尾,「別再浪費眼淚,現實比我想得黑,讓我學會閉嘴」。三輪車夫姐弟用暴力與身體擁抱社會,是為了脫離貧賤還是激盪的青春同樣渴望殘酷的燃燒?大量狂亂的手提攝影跟拍鏡頭,或者冷靜的長焦窺視,富含寓意的畫面處理,不安陰郁的音樂,這是另一個的越南。陳英雄以最真誠的方式逼近了底層的生存體驗,毫不掩飾生活粗礪的質感和瘋狂的罪惡。這是一部有關當代越南的電影,不復對過去殖民歷史的一種臆想。然而不變的是,陳英雄仍然對這塊土地所深藏的一貫的熱愛,一種持續的詩意,除此之外,或許正是他的成長背景,還有超然的一面。盡管有著可靠的現實基礎,影片並不單純是現實主義之作,在堅硬的力度和殘酷的美感之間,苦難的底層人民,依稀溫暖的人性光輝,肉體的脆弱與憂愁,靈魂所背負的罪孽與深深的虛無感,刻骨銘心的孤獨,無所不至的慾望,透過影片,不難感受到陳英雄對越南以及民眾、對自身現實處境有著超越性的理解。
罪惡之城》的火爆再次印證了關於「暴力美學」在當今電影界甚囂塵上的論斷。所謂「暴力美學」,其實是在中國香港由吳宇森等導演發展並成熟起來的,它指影片中渲染槍戰、武打等場面,將暴力詩意化,並努力挖掘其中的形式美感,以迎合觀眾的口味。有的學者甚至從人的本性的高深層面,對影片中「暴力美學」的存在提供理論支持:人類有攻擊和殘暴的本能,暴力鏡頭引發內心深處的共鳴,讓人獲得快感。比如,很多人喜歡看《動物世界》中獅子獵捕斑馬的場景就是這個原因。這樣,「暴力」就滿足了「美學」的訴求。
先說幾部,如果喜歡請加我,謝謝
❷ 高分求~~~~看了從海底出擊這部電影~~很激動~哪位能給我推薦一點同類型表現德國硬漢的電影
《從海底出擊》確實是部好電影,遠比《U571》來得真實,這部電影不但是我心中最好的德國二戰電影之一,即使放在全世界所有的二戰電影中,它也會佔有一席之地
我還喜歡另一部德國硬漢二戰電影《鐵十字勛章》,主角本片的其實是一個美國人,叫詹姆斯·柯本,他是李小龍的好朋友。
樓主看看我下邊整理的一篇文章吧,里邊就有不少德國二戰和非二戰的電影,雖然不是每部都為硬漢派,但樓主可以看看我在文章中的介紹,然後取決自己要不要看,推薦《帝國的毀滅》和《決戰斯大林格勒》
我收集了50多部德國電影的簡介,希望你會喜歡~
(敬告轉載的人士,請在轉載時將下邊所有文字完整保留,不得刪掉一字,否則視為抄襲)
德國經典電影:包括35部二戰類,和約20部非二戰
(下邊的是片名,有些電影有多個譯名,詳細情況見原文地址,好方便查找)
http://hi..com/sunquan/blog/item/9d053d6dc12655fe421694ab.html
〔二戰類〕
☆《從海底出擊》、☆《帝國的毀滅(加長版)》、☆《斯大林格勒戰役》、☆《黑色星期天》、☆《莉莉·瑪蓮》、《歐洲!歐洲!》、☆《偽鈔製造者》、《玫瑰圍牆》、《希望與反抗》、《納粹軍校》、《悲情火絨草》、《大遷徙》、《歐洲特快車》、☆《鐵十字勛章》、《極地重生》、《何處是我家》、《第九日》、《靡菲斯特》、《過客》、《最後的橋》
〔其他類〕
☆《卡桑德拉大橋》、☆《竊聽風暴》、☆《再見列寧》、《陸上行舟》、《M就是兇手》、《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大都會》、《英俊少年》、《勇往直前》、《自由意志》、☆《香水》、《在人生的另一邊》、《四分鍾》、《替天行道三人行》、《疾走天堂》、☆《德州巴黎》、☆《柏林蒼穹下》、☆《羅拉快跑》、《伯爾尼奇跡》、《Balance》
*以上影片可去豆瓣網查閱詳情:http://www.douban.com/doulist/189590/?start=0
附:多部AVI格式德國影片電驢下載(注意:部分影片沒有中文字幕,可以去「射手網」上查找相關字幕)
http://www.deyudeyu.com/film.asp
❸ 急求一個電影 陳奕迅和誰演的 好像是講一對兄弟,他爸爸是警察,但是做什麼事被開除瞭然後兄弟倆長大了
《破事兒》
七段小故事,E神的是一小段
不可抗力
林海峰 飾演 心理醫生
陳輝虹 飾演 陳教授
田蕊妮 飾演 陳太
陳教授和陳太太生活一直很愜意,可惜最近二人因生活瑣事而發生齟齬,關系轉淡。於是他們決定約見心理醫生,藉此解開結。最後二人卻發現,即使朝夕相對,彼此間也暗藏一條很深的鴻溝。
公德心
陳冠希 飾演 Jason
鄭融 飾演 Shirley
的士高某一角,Jason正向少女Shirley解釋,自己是個有公德心的人。每當他去公共廁所時,都會順道清理一下。對所有洗手間的清潔工人來說,自己簡直算得上是個天使。
做節
陳奕迅 飾演 阿富
陳逸寧 飾演 惠英
阿富跟惠英拍拖多年,二人都是發乎情,止於禮。但阿富想二人關系更進一步,希望能夠與惠英親熱。可惜保守的惠英一直拒絕,直到阿富提出希望以親熱作為普天同慶的藉口,才能突破這道防線。但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最後惠英受不了他,二人的關系也淡然結束。
德雅星
關智斌 飾演 阿池
Angela Baby 飾演 德雅
譚耀文 飾演 雜志編輯
距離地球數萬光年的德雅星,其名字的由來是源於地球上的阿池,為了討女友德雅歡心,阿池不惜向雜志編輯說謊,把一顆星體的命名權送給她。後來移民到德雅星上的居民,為了這個命名,總帶著一份宗教性質的原罪感,彷佛這個星球的名字,跟他們的生活空間一樣,是透過欺騙而得來。
大頭阿慧
鍾欣桐 飾演 大頭阿慧
鄧麗欣 飾演 阿琪
麥浚龍 飾演 飛鷹
林一峰 飾演 歌手
大頭阿慧一直視小學同學阿琪為好朋友,無論拍拖、結婚生子,都會請阿琪幫忙出主意。但阿琪卻不勝其煩,大多敷衍了事。可惜最後上天好像只懂眷顧大頭阿慧,人生事事順利,還碰到飛鷹,結婚生子,生活十分美滿;阿琪則處處破壁。看似自由意志,原來是上帝給世人開的一個玩笑。
增值
杜汶澤 飾演 阿強
張錚 飾演 菲菲
阿澤比較簡單,他只追求新鮮和刺激感,經常換女伴。直至他認識一個從河南來的菲菲。菲菲知道他們無法天長地久,臨走一晚,菲菲只要求阿富為她的一張電話卡增值。倏地間,阿澤感受到愛情的滋生。
尊尼亞
金培達 飾演 黃生
馮小剛 飾演 Account Executive
余文樂 飾演 殺手樂仔
陳子聰 飾演 保齡球場經理
黃生貴為買兇組織的尊貴客戶,因此組織的Account Executive特意向黃生推介,現在組織送出一次免費買兇殺人服務給他。但組織表示,是次優惠會和JHTP(Junior Hitman Training Programme)連系在一起,因此他們會派出Junior殺手行刺目標人物,讓他們累積經驗。最後組織派出樂仔刺殺黃生的買兇目標——保齡球場經理
❹ 我想看一部關於機器人的電影但忘了名字
我,機器人
一部由艾薩克 · 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說《我,機器人》改編,耗資超過一億美金的現代科幻電影。該故事背景設定在 2035 年,一個地球上每十五人就擁有一台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時代。機器工人、機器助理無處不在,它們甚至滲入家庭生活,擔當起保姆,護理的責任,人們越來越依賴先進的科技。該影片即是講述人和機器之間相處,感情糾葛的故事。由當紅影星威爾 史密斯主演。
中文名: 我,機器人
外文名: I, Robot
其它譯名: 《機械公敵》《智能叛變》
出品時間: 2004年
出品公司: Canlaws Proctions 等
製片地區: 美國 / 德國
導演: 亞歷克斯·普羅亞斯
編劇: 伊薩克·阿西莫夫等
劇情簡介
公元2035年,智能型機器人已被人類廣泛利用。作為最好的生產工具和人類夥伴,機器人在各個領域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而由於眾所周知的機器人「三大安全法則」的限制,人類對這些能夠勝任各種工作且毫無怨言的夥伴充滿信任,它們中的很多甚至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的組成成員。
總部位於芝加哥的USR公司開發出更先進的NS-5型超能機器人,並計劃達到平均每5人便可擁有1個。然而就在新產品上市前夕,機器人的創造者阿爾弗萊德·朗寧博士卻在公司內離奇自殺。
留戀以往簡單生活,愛聽老歌,喜歡老式打扮的黑人警探戴爾·史普納接受了此案的調查工作。他根據對朗寧博士生前在3D投影機內留下的信息分析和對自殺現場的勘查,懷疑這起案件並非人類所為,而公司總裁勞倫斯·羅伯遜似乎也與此事有關。調查過程中他遇到了專門從事機器人心理研究的科學家蘇珊·卡爾文博士,希望在她的幫助下找到答案。向來崇尚邏輯與科學的蘇珊堅信,機器人不僅會最大限度地幫助人類進步,而且決不會違背「三大安全法則」對人類有所傷害。過去的經歷令史普納對機器人深感厭惡,對於機器人安全性的懷疑與蘇珊的堅定南轅北轍。
史普納發現了一個名叫桑尼的機器人極有可能就是奉命殺害朗寧博士的「兇手」。在追捕中他發現桑尼不僅具有自我思考能力,而且擁有酷似人類的情感。訊問中桑尼告訴史普納,他並沒有殺害朗寧博士,而是在幫助他做一件事情。勞倫斯以只有人殺人才能定罪,機器人殺人只能認定為「工業意外」為由將桑尼帶回公司。這給調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卻更堅定了史普納追查到底的決心。
史普納繼續追蹤一切與朗寧博士有關的資料。深入的調查使他遭到大批NS-5型機器人的追殺,顯然是有人想致史普納於死地。蘇珊來到史普納
家中,告知在對桑尼的檢查中發現,他不僅是完全超越了舊型號的新一代機器人,而且可以不受「三大安全法則」的限製做任何事情。
蘇珊無意中驚訝地發現,史普納原來是一個利用高科技修復合成的人。史普納向蘇珊講述了他幾年前經歷的一場嚴重車禍。前來救助的機器人以存活率為依據,放棄了一個12歲女孩的生命,這就是他對機器人冷酷無情、深感厭惡的原因。勞倫斯承認他知道確實存在著能夠超越三大安全法則的機器人,而自己也在盡力挽回這個由朗寧博士犯下的錯誤,並要求蘇珊盡快將桑尼銷毀。桑尼將自己的夢畫在紙上交給了史普納,希望這個被朗寧博士載入的信息能夠對他有所幫助。在執行銷毀命令時,蘇珊使用調包計將桑尼救出。
根據桑尼夢中的情景,史普納尋察到一個機器人的存放基地。他發現一項所謂「人類保護計劃」正在實施。新一代NS-5型機器人正在基地奉命銷毀所有舊型號機器人,然而這僅僅是計劃的第一步。與此同時,大批新型機器人走上街頭命令市民回到家中,並對抗議的市民實行宵禁。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發生了激烈的沖突,此時機器人已完全不受人類操縱,整個城市頃刻間被它們所控制。蘇珊也被自家的機器人限制了自由,幸好史普納及時趕到將她救出。
機械公敵 劇照(20張)
史普納、蘇珊和桑尼一起來到USR公司總部,卻發現勞倫斯已死。史普納忽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應該懷疑的其實並非人類。真正的幕後操縱者竟然是公司名為「薇琪」的中央控制系統。正是「她」利用上層控制系統囚禁了朗寧博士並對機器人進行操控。「薇琪」的影像出現在他們面前。「她」認為人類正在危害自身的安全,國家發動戰爭,人類摧殘地球,而機器人則必須拯救人類,保證人類的持續存在發展,因此利用了上行線路控制了NS-5的程序來實施拯救計劃。
真相大白,而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快用抹除劑摧毀「薇琪」的智能控制系統,制止這場人類的災難。大批受到控制的機器人向他們涌來。雙方經過激烈的戰斗,納米機器人終於注入了「薇琪」的智能系統,「人類保護計劃」的所有命令隨即終止。城市恢復了正常,機器人重新開始為人類服務。史普納也終於消除了對機器人的懷疑和厭惡,與桑尼成為了好朋友。
耗資超過1億美元,由好萊塢巨星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美國驚險科幻大片《我,機器人》,首映周末的票房就高達5220萬美元,受到影迷的熱烈追捧。導演艾里克斯·普羅亞斯展現了一個巧奪天工、精彩眩目的未來世界,同時營造了一場危機四伏的科幻冒險,讓觀眾在感受驚險刺激的
同時,思考人類生存危機的深刻主題。
編輯本段一句話評論
What will you do with yours?
Laws are made to be broken
One man saw it coming.
情節過於簡單而令人失望,追逐和動作場面充斥著科幻電影常規濫用的CGI技術處理。
——芝加哥太陽報
非常熟練,但也明顯讓人失望,鬧獨立的機器人和流氓警察在一些片段里顯得鬧哄哄的。
——倫敦時報
這部高科技電影,拍的好看但是顯得智商並不高。
——觀察家
作為對人工智慧技術的倫理探索,這部電影比《A.I.》要更謙遜、更迷人。
——BBC電影評論
動作場面十分引人入勝。雖然不能算是歷史性突破,但通過我們這個時代的數字技術,觀看機器人對打的場面著實令人興奮。
——視覺周刊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澳大利亞導演艾里克斯·布羅雅斯是一個製造幻想的天才,他的《移魂都市》(Dark City)一直是廣受好評的 CULT 電影經典之作,後來的眾多電影,甚至包括《楚門的世界》(Truman Show)和《駭客帝國》都曾深受其影響。對於本片的製作,他認為電影的重要作用是讓單純的幻想更富真實性。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艾里克斯集合了一個計算機特效的全明星組合,實現機器人模型、場景設計和數字虛擬形象的完美結合,拍攝了近1000個特效鏡頭。全新機器人造型,是本片吸引觀眾的一個重要元素。
編輯本段關於影片的創作過程
電影最初的劇本叫《硬線》(HARDWIRED),是一個經典樣式的懸疑謀殺故事,其主旨非常貼近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定律」,可以說,故事的發展脈絡就是根據定律的邏輯推演來設計情節的。
迪斯尼導演布萊恩·辛格(Bryan Singer)對這份最初的《硬線》手稿進行了修改,當手稿最終被送到20世紀福克斯公司以後,導演亞歷克斯·普羅亞斯(Alex Proyas)和作家傑夫·溫塔(Jeff Vintar)共同努力,將它修改為一個適合大製作的更加宏大開放的電影劇本;趁著福克斯公司在爭取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小說版權的時候,溫塔花了大約兩年左右的時間,將電影劇本編寫為類似阿西莫夫機器人小說系列中的一個故事:故事包含了女主角機器人心理學家蘇珊·卡爾文博士和機器人三大定律,這兩個元素是阿西莫夫《我,機器人》系列科幻小說裡面一直存在貫穿始終的;後來,希拉里·塞茲(Hillary Seitz)又為劇本動了手術;最後,在威爾·史密斯加盟影片後,阿基瓦·高斯曼(Akiva Goldsman)又為了他的角色再次對劇本進行了剪裁,形成了現在影片最終所呈現的面貌。
盡管花了這么長的時間和如此多人的辛勞,但確實是最初的《硬線》作者高夫·贊恩里(Geoff Zanell)為本片的故事提供了主題。
編輯本段關於阿西莫夫及作品
艾薩克·阿西莫夫,美籍俄裔猶太人,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同樣也是文學碩士、化學博士和非常優秀的科普小說家。淵博的學識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數量非常巨大,並使他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和褒獎。在逝世前不久,他曾自述出版過467部著作,但研究他的作品的專家稱,他至少出版過480部著作。而且體裁廣泛,有嚴肅的歷史和科學論著,也有輕松的戲劇、幽默小說。
《我,機器人》是阿西莫夫諸多科幻著作中最有名的系列之一。另外一個著名的是《基地》系列。這兩個膾炙人口的系列和《其他機器人》等
等故事,都各自獨立成篇,但當貫串起來,卻又是一部俯仰兩萬年的長篇史詩。阿西莫夫的科幻世界廣闊巨大,通過描繪銀河帝國的興亡史,來討論人性與政治、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產生的互動影響。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充滿對人類未來的關懷和思考,可以說影響和改變了很多讀者對世界的看法。
本片片名《我,機器人》,對於科幻小說讀者可以說是如雷貫耳。
系列小說由十幾個獨立成篇的故事分別組成,而在《引言》的開篇第一句話,阿西莫夫就提出了有名的「機器人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也不得見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一-機器人應服從人類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
由於本片的故事懸念來自根據機器人三大定律的邏輯推演,因此扮演警探的科幻電影專業戶威爾·史密斯說:「本片告訴我們:機器人並沒有問題,技術也不是問題,人類邏輯的局限才是最大的問題。因此,到頭來我們才發現,人類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人類自己。」
編輯本段關於特技
對這部科幻題材來說,電腦特技理應是本片的主角。導演認為電影的重要作用是讓單純的幻想更富真實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集合了一個計算機特效的全明星組合,由製作電影《指環王》而榮獲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享譽全球的紐西蘭維塔公司團隊執行製作,實現了機器人模型、場景設計和數字虛擬形象的完美結合,為此一共拍攝了近1000個特效鏡頭。其中亮點顯然是流線型、周身透明泛光的NS-5型機器人。
桑尼除了眼睛是藍色的以外,和其他該型號的機器人沒區別,不過它的形體和聲音是由專門的演員加上綠幕技術結合電腦特效來做的。其餘的NS-5機器人是採用最新型的改進綠幕技術完成。NS-5高180厘米,具有456個活動零件,經由12位博士組裝完成,熔點六千華氏度,可負重800磅,能承受數千磅撞擊,電子智慧腦可復制人類自由意志,具有1TB(1024GB)內存,每秒能執行6M筆以上運算,擁有80種語言能力。能記住所有你記不住的任何內容,採用體貼細心的泰麗莎2.1.2版操作系統;安裝在頭骨內的是有耐久鈦金屬外殼保護的智慧腦以及萬能記憶網路(Universal Retention Network)……等著在影片中看看,2035年,我們每四個人將擁有的一個的機器人特效處理是否能如它的文字說明般真實可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