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崢最近的電影評價不好,背後原因是什麼呢
徐崢的喜劇電影也曾經火爆過全網,吸引了許多的粉絲,所以他的新作品《囧媽》觀眾也是非常期待的。但是因為特殊情況,電影院也不能開了,大家也不能出門,只能待在家中。而徐崢卻做出了驚人的舉動,讓大家看到了免費的首映電影,這也令人感嘆他的闊氣。只不過這部電影卻沒能帶來預想的好評,觀眾們對這部影片的評價普遍不高。
三、對比中的過高期待這部電影的切入點很好,也讓觀眾們再次審思自己和母親的關系。只不過有些情節太過啰嗦,不夠精煉,就會讓人覺得有點煩躁。主要還是在轉折點上設的不夠出彩,所以就會選擇不夠自然。可能是因為徐崢之前的電影太過出彩,所以大家就抱著很高的期待。這部影片平心而論是非常不錯的,但是和徐崢的那些爆火影片比起來還是差了些火候。
2. 當年位元組跳動買下電影《囧媽》,免費讓大家觀看,位元組跳動如何賺錢
位元組跳動購買了《囧媽》版權,確實沒有直接的經濟利益,論直接金錢收益的話,此番操作頭條無疑是巨虧,等於做了慈善,但是實際上雖然沒有直接的收益,但是從長遠看,這種方式無疑能為頭條帶來很多無形的收益,換個角度看頭條就是用短期利益換取了長期利益!
對於位元組跳動而言原本在春節檔觀眾是沒有辦法看到春節檔最新電影《囧媽》的,但是頭條購買版權免費播出,直接讓無數觀眾足不出戶即可觀看新電影,這極大的提高了企業聲譽,對於促進品牌形象非常有效,無形資產是最貴的資產,就是這個道理!
無論自己的電影好與壞,希望電影人還是不要簽訂保底的對賭協議,保底協議雖然可能讓自己賺得更多,但也容易把自己搭進去,甚至要犧牲影片的質量,其實從這次徐崢請一堆網紅拍小視頻宣傳《囧媽》,就知道對賭協議給徐崢的壓力有多大了。
3. 免費電影為什麼讓輸入手機號碼
他們用兩種方法騙錢:先是請你輸入手機號後,再叫你發幾次簡訊,每次至少5角錢,說是為了給你密碼.幾次下來不一定有密碼給你,弄得你懊惱萬千.然後再用你的手機號騙錢,騙到你不要這個號碼為止.你們說有多可怕!!!!!!!!!!!!
4. 橫店集團的歷程回顧
珍惜機會 創造機會
1975
橫店集團創始人徐文榮主席創辦橫店絲廠。
1978
抓住市場短缺的機會,以絲廠為「母廠」,先後辦起了針織廠、內衣廠、印染廠、化纖紡織廠等工廠。
1980
分析市場,搶佔先機,突破傳統輕紡產業,發展高科磁性材料,為此後電子元器件製造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1989
進入醫葯化工產業,主要生產醫葯中間體、原料葯等產品,為日後的規模化生產以及向成品葯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成立浙江省首家民營企業集團——「浙江橫店企業集團公司」。提出「高科技、外向型、多元化、集團化」戰略。
1993
經國務院經貿辦審批,將「浙江橫店企業集團公司」更名為「橫店集團公司」;並以橫店集團公司為核心企業組建「橫店集團」。
1995
創建文化村、娛樂村、度假村等文化娛樂設施,為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奠定基礎。
1996
以建造影視拍攝基地為契機,迅速帶動並形成以影視為龍頭的嶄新影視娛樂產業。
1999
成立「橫店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並對「橫店集團公司」以及下屬子公司進行公司制改造。
進入現代高科技精準農業,發展草、畜、乳一體化產業。
2001
成立橫店社團經濟企業聯合會,實行投資者與經營者的分離。
提出「三次創業」的戰略目標:打造國際化的橫店。
全國工商聯對「全國民營企業10強」的排序中,橫店集團位居第3位。
2002
中國企業聯合會和企業家協會對「中國企業500強」的排序中,橫店集團名列第131位。
2003
被國家廣電總局批准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影視產業發展基地—浙江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
2004
中國首個影視拍攝基地協作體——浙江省影視拍攝基地聯合會宣告成立。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橫店集團和華納兄弟影業公司共同組建中國首家中外合資的電影製作公司。
2005
第三屆浙江作家節在橫店舉行。
與北京電影學院聯手培養影視管理人才,開辦橫店北影影視管理專修班。
「橫店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研討會」在橫店舉行。
2006
橫店東磁A股(股票代碼:002056)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2007
橫店集團與中核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打造國內高端閥門的生產基地。
中影華納橫店影視參與投資拍攝、發行電影《投名狀》。
中影華納橫店影視參與出品的影片《瘋狂的石頭》,獲得第12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數字電影獎、優秀電影技術獎。
2008
中澳合拍影片新聞發布會在橫店舉行,協議聯合拍攝製作《尋龍奪寶》等3部影片。
2009
橫店集團召開新一輪經濟大投入動員大會。
橫店集團影視產業轉型升級,從提供影視基地的拍攝服務向影視產品的生產延伸。
專注持久 鍥而不舍
1975-1980
專心發展,打好基礎。限於當時的條件,企業為獲得技術以求長遠發展,主要是採取選派文化素質較高的優秀青年到國營企業培訓,如今都以成為各個行業的專家和骨幹。
1980-1990
大力扶持與投入針織、內衣、印染、化纖紡織等工廠的軟硬實力。
1986-1993
組織大規模的技術改造,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提出非高科技不上的戰略。
橫店集團制定了《科技進步獎勵條例》。先後同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建立經濟技術協作關系,極大地促進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1993-1995
徐文榮主席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並榮獲「全國第四屆科技實業家創業獎金獎」、「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稱號。
國家體改委等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橫店集團發展模式研討會」
1996-2000
徐文榮主席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光榮稱號。
由於橫店集團的迅速崛起,橫店被列為「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全國鄉鎮企業示範區」。
日本NHK電視台三次來橫店,拍攝了《亞洲名人徐文榮》等電視專題片,並在國際衛星頻道播出。
美國《好萊塢報道》雜志撰文介紹橫店影視城,並譽之為「中國好萊塢」。
徐文榮主席總結的《企業養生法》,獲中國企業管理傑出貢獻獎。
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2001-2002
橫店國際商貿城建成開業,並成為世界貿易中心協會(WTCA)正式成員。
橫店集團被批准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提出「用天下人,聚天下資,謀天下利」;打造國際化的橫店品牌和基業常青的百年企業。
2004
在「首屆浙江商人年度風雲人物評選」活動中,橫店集團創始人徐文榮先生榮獲首屆浙江商人年度風雲人物資深貢獻獎。
橫店集團創始人徐文榮先生榮膺「首屆中國民營企業家十大傑出創新新聞人物」稱號。
省廣電局電影審查中心正式成立,並在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掛牌運行。
第八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及第十二屆中國電影童牛獎頒獎儀式在橫店隆重舉行。
首屆中國·橫店影視博覽會在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影視博覽中心隆重舉行。
2005
橫店榮獲「全國小康建設明星鄉鎮(村)」稱號。
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紅軍長征博覽城」主題公園2005年10月19日在橫店落成。
2006
「東磁」、「LINIX」商標先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
橫店集團創始人徐文榮先生當選「中國25大功勛品牌人物」。
橫店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榮登「品牌中國百企榜」。
2007
橫店集團為加速國際化進程在義大利設立了歐洲公司。
橫店集團新增加普洛家園葯業和聯宜電機為博士後試點工作單位。
2008
橫店集團得邦電子與飛利浦照明集團成立合資公司,主要生產緊湊型熒光燈(節能燈)等綠色環保產品。
2008
橫店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榮獲「浙江省功勛民營企業」。
橫店集團歐洲分公司榮獲「中意基金會2009——義大利投資獎」。
分享回報 造福社會
1975
帶領農民走出土地,發展非農產業,使農民身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使農村的勞動力順利實現了轉移,同時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1990
橫店集團每年從積累中拿出資金,用於支持城鎮建設,先後扶持村辦、聯戶辦和個體私營企業1000多家,協助政府解決好農民、農業、農村這「三農問題」。
1993
橫店集團出資億元,徹底整治了南江,使之千秋萬代惠澤橫店人民。
橫店被國家建設部、國家科委等23個部委聯合審定為「國家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後改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橫店集團響應國家號召,西進扶貧,先後在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貧困地區創辦了多家企業,幫助當地人民脫貧致富。
橫店集團出資在西部貧困地區修建了希望小學和青少年宮。
1994
徐文榮主席提出,文化力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要培育文化力,發展生產力,人的素質是企業發展的決定因素。
橫店集團繼1991年創辦橫店工業技術學校以後,又先後投資創辦了浙江橫店科技專修學院(1994年)、浙江省航空體育運動學校(1999年)、橫店高級中學(2000年)、東陽市旅遊學校(2001年)。
1998
長江發生特大洪災,橫店集團向災區捐贈款物近千萬元。
1999
首屆中國農民旅遊節在橫店誕生,以後每年舉辦一次。
2000
橫店集團投資創辦了橫店集團醫院,並與芬蘭醫療機構合作創建了金華中芬友好文榮醫院。
2001
中國縣域經濟論壇在橫店誕生。
2004
上海師大與橫店高中聯合辦學。
浙江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電影放映隊「紅五月百場電影回報社會活動」正式啟動,並赴江西井岡山、貴州遵義、陝西延安等10個革命老區,免費為當地人民放映電影。
橫店集團把保護好生態環境視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投入巨資改造環境、保護環境,並制訂了《2004—2010年橫店集團環境保護規劃》。
浙江橫店熱電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全面竣工投產。
2005
投巨資開建南江水庫至橫店的引水工程提高居民飲用水質量並確保企業的工業用水。
與中央電視台聯合拍攝完成以橫店集團創始人徐文榮為原型的現代農村劇《農民代表》,演繹出一條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
2006
橫店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動工。
橫店集團正式籌建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
2007
以橫店集團發展史為藍本創作的電視劇《農民代表》,獲得浙江省「五個一工程」獎。
2008
四川大地震後橫店集團捐款1250萬元支援災區,並與綿竹市東北鎮天齊村定向結對。
橫店成立「文榮慈善基金會」。
5. 黑色電影的電影詳解
黑色電影(Film noir,noir在法語是黑色的意思)即好萊塢偵探片,特別是強調善惡劃分不明確的道德觀與來自於性的動機的題材。好萊塢經典黑色電影時期被廣泛認為從1940年代至1950年代末。這個時期的黑色電影帶有壓抑黑白片的視覺風格,源自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同時很多典型的情節以及對經典黑色電影普遍看法來自於美國大蕭條時期的犯罪小說。Film noir這個詞來自法語,1946年第一次被法國評論家Nino Frank使用,但當時大部分美國電影業界人士並不了解這個概念。影史學家和評論界在事後才定義黑色電影;很多後來被認為是拍攝黑色電影的電影人聲稱當時並沒有意識到在製作一個新類型的影片。 最早經典黑色電影的五點定義包括夢幻般的,奇怪的,性慾的,愛恨或善惡交織發生予盾的,以及殘酷的,但是這種定義又被認為太簡化了,不能定義黑色電影。
城市背景、黑夜、低光源照明、陰影、尤其是經由百葉窗或是緩慢的電扇投射所造成的陰影、下雨、私家偵探、俱有致命吸引力的(美麗又危險)女主角、煙霧彌漫、攝影機的位置較低,男主角的獨白等等皆是古典黑色電影的特徵,這些手法產生一種虛無、悲觀、與頹廢的氣氛。
黑色電影中有許多電影類型,如黑幫電影,警察電影,社會問題電影等,並且運用許多傳統與非傳統的視覺效果。有許多影評人認為黑色電影本身是一種電影類型,也有許多人認為根本沒這回事。黑色電影常常是發生在都市裡的,但是有時黑色電影以小城、市郊、荒野、甚至公路為背景,就好像西部片不一定發生在西部一樣。同樣的,傳統上黑色電影以私家偵探為男主角,配上俱有致命吸引力(美麗又危險)的女主角,但大部分的黑色電影並沒有這兩個角色,所以黑色電影又不像黑道電影那樣可以用角色來定義。
黑色電影也不像有怪物或是靈異事件的恐怖片、時光飛進或倒流的科幻片、或是唱歌跳舞的歌舞片容易定義。 黑色電影比較像是已經被廣泛接受成為電影類型 的脫線喜劇(Screwball Comedy),其定義只是一種概括的特質,但有一些組成的要素。這類型的電影中一定可以發現一些要素,但往往不是全部的要素都會出現在同一部電影中。
但是比起脫線喜劇,黑色電影有更廣泛的題材與內容,因而更難定義。有一些電影學者,比如湯馬仕‧夏茲(Thomas Schatz),將黑色電影看作是一種風格,而不當作是一種類型。另一位黑色電影主題著作最多的亞連‧施爾佛(Alain Silver)雖然認為黑色電影像一般電影類型一樣,有一定的視覺效果與主題密碼,但他仍將黑色電影當作一種循環與現象。其他的影評家把黑色電影當作「情緒」,「運動」或「序列」,或將某一些電影歸入一個「時期」,至今尚無共同的定論。 黑色電影不只受到早期電影的影響,也受到巴羅克藝術與風格主義中一些具有黑白對比與「低光照明」的畫風(如 chiaroscuro與 tenebrism)的畫作的影響。在電影藝術中,黑色電影源自1910年代與1920年代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黑色電影受到犯罪小說與推理小說文學的影響。早期達許·漢密特和詹姆士·肯恩的小說作品以及《黑面具》雜志領導這個潮流。1929年的《紅色收獲》(Red Harvest)推理小說是漢密特的第一部小說作品。黑色電影中1941年《梟巢喋血戰》與1942年《玻璃鑰匙》皆是是漢密特的作品。《雙重保險》、《郵差總按兩次鈴》則是改編自肯恩的小說。雷蒙·錢德勒以小說《大眠》快速成名,並成為最有名的冷硬派推理小說作家。他不但小說作品〈如《大眠》〉被改編為黑色電影,他也成為黑色電影〈如《雙重保險》〉的編劇。漢密特與錢德勒兩人皆以私家偵探為重心,肯恩則偏重探討不是那麼有英雄氣概的主人翁的心理,肯恩的這種風格被稱為黑色小說。 1、起源(1941-1945)大家通常認為從JOHN HUSTON的影片《馬爾他之鷹》(The Maltese Falcon,1941)開始
2、黃金時期(1946-1951)也有人認為是(1946-1956)
3、衰落時期(1951-1958) 下列僅為最有名的黑色電影。
經典黑色電影(1940年至1959年)
美國 《梟巢喋血戰》、《雙重保險》、《玻璃鑰匙》、《郵差總按兩次鈴》、《北非諜影》、《煤氣燈下》、《日落大道》、《尼加拉》、《迷魂記》、《死吻》等。
其他 日本黑澤明的《野良犬(走失的狗)》 等。
經典西部武打黑色電影
《日正當中》
後經典黑色電影
美國 《緊急追捕令》、《霹靂神探》、《唐人街(電影)》、《計程車司機》、《美國舞男》、《蠻牛》、《流氓警察(Internal Affairs)》、《郵差總按兩次鈴》、《鐵面特警隊》、《第六感追緝令》、《黑色追緝令》、《冷血悍將 (電影)》、《七宗罪(電影)》、《刺激驚爆點(The Usual Suspects)》、《斗陣俱樂部》、《吻兩下打兩槍》等
其他 《天國與地獄》、《旺角卡門》、《墮落天使》、《扁擔·姑娘》、《尋槍》、《無間道》、《盲井》、《色,戒》 等
後經典西部武打黑色電影
《殺無赦》
後經典心理黑色電影
《斗陣俱樂部》、《記憶拼圖》
後經典科幻黑色電影
《魔鬼終結者》、《妙想天開》、《銀翼殺手》、《駭客任務》、《少數派報告》、《未來總動員》
後經典混合黑色電影
《蝙蝠俠(1989 電影)》《蝙蝠俠歸來》《蝙蝠俠:開戰時刻》《V字仇殺隊》
後經典黑色電影風味電視影集
《法網恢恢》、《邁阿密風雲》、《警察故事(電視劇)》、《黑道家族》、《六尺風雲》、《盾牌 (電視劇)》、《星際大爭霸2005》
黑色電影回顧
黑色電影回顧 : 詭譎六十年
「黑色電影」(film noir) 這個名詞作為電影類型的起源,最早出現於1946年坎城影展,敏銳的法國影評人看到一個新類型的冒現,並以心目中這個新類型的特色來命名。此後「黑色電影」 這個術語十分通行,被評論界廣泛採用。本文即是「黑色電影」六十周年的回顧。
「黑色電影」,主要指兩方面,其一是電影題材大多來自社會黑暗面;其二是電影的整體觀點較為灰暗,主角對人生悲觀。但最關鍵還是電影的形式,內容與形式要互相結合、而且都「黑色」,才可歸類為黑色電影,並非純由主題界定。黑色電影在形式方面的特點是攝影與燈光皆有鮮明的光暗對比,往往利用陰影切割畫面或演員的部份臉孔,也用光暗反差扭曲視覺效果,製造特殊,明顯受到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這些拍攝形式上的特點,再配合反映社會和道德黑暗面的主題,即所謂「黑色電影」。此外,黑色電影的置景和場地都經常是室內景和夜景,更為加強陰暗的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淪陷,造成好萊塢電影有六、七年沒有在法國上映。直到戰後1946年,法國人才再次看到美國好萊塢電影。當時美國送了四套片往『坎』城影展參展,法國影評人Nino Frank發表文章,認為美國影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新的電影類型──「黑色電影」;這類電影有很多下雨、煙霧、陰影的場面,燈光灰暗,因而稱之為黑色電影,主要是指其陰暗的整體視覺效果。另一位法國影評人 Pierre Chertier隨之也撰文點明美國電影新片種「黑色電影」的出現。這兩篇文章同樣用了「黑色電影」(film noir)這個名詞,於是四套電影的共同印象便被固定下來。
這四部電影分別是:「馬爾他的鷹」(The Maltese Falcon)1941,導演約翰休士頓(John Huston)。「愛人.謀殺」(Murder, My Sweet)1944,導演艾德華狄耶屈克(Edward D my try k)。「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1944,導演比利懷德(Billy Wilder)。「綠窗艷影」(The Woman in the Window)1944,導演佛列茲朗(Fritz Lang)。
上述四部電影皆以夜景、內景為主,攝影燈光幽暗,電影所表現的人性及社會建制都陰沉腐敗,無論視覺效果或內容均灰暗深沉。當時好萊塢偵探片的主角大體有三類:警探、私家偵探及保險調查員。
黑色電影中的偵探形象也類似西部片的個人英雄,可視為繼承自西部片的新變奏。都市是文明地,經過長時期都市化的洗禮,黑色電影中的偵探不用再為「開拓蠻荒」而戰,大多隻為個人生活而與罪惡對抗;明知道不能力挽狂瀾,惟有勉力保持個人生存及個人榮譽,有濃重的挫折感和頹喪感。這些偵探往往表現出世故的消極,彌漫一股悲觀情緒,不無單槍匹馬的孤獨感。
先驅
黑色電影的先驅,是內容環繞美國幫派、三十年代初期的黑幫片(gangsters)。美國清教徒建國之初期立法禁酒,可是人們嗜酒如昔,生活中無酒不行。於是,地下經營釀酒、賣酒等非法生意應運而生,黑幫因厚利而經常策劃販賣私酒等有組織的嚴重罪行。黑幫片主要有兩套代表作,一是「全民公敵」(Public Enemy)1931,由威廉·惠曼(William Wellman)導演,其二是「疤冷麵煞星」(Scarface)1932,由霍華德·霍克斯(Howard Hawks)導演。
「Public Enemy」是黑幫片的經典和原型,主題接近美國自然主義小說,認為社會條件與人性有直接、有機的聯系,電影把罪犯犯罪心理動機的形成,與當時社會的貧窮狀況直接掛鉤,電影間接地譴責美國社會的不公義。「疤冷麵煞星」的題材頗為特別,主角黑幫頭子專營私酒生意,電影把私酒與罪惡結合,而且刻意把背景置於美國三十年代經濟大衰退時期。那時全美人民都幾乎都掙扎於貧窮與飢餓邊緣,遊民與乞丐大量涌現。電影背靠真實的歷史時代,再利用外景或類似紀錄片的內景營造實感。「疤冷麵煞星」的結局並沒有把主角黑幫頭子繩之於法,因而最初未能通過電影審查,不能上映。擾攘兩年,電影公司修改了影片結局,把黑幫頭子弔死,並在片頭片尾加上譴責罪惡的內容才獲批上映。現今的復修本則恢復原貌,可以清楚看到導演的原意。影評人Manny Farber早在三十年代已注意到這些電影,但當時只能看到修改後的版本,與現今的復修版並不相同;從這個例子可見,導演的原意很重要。
原意與電影文本(text)、文本實體(artifact)的關系十分密切,以往好萊塢片廠制時期,導演都沒有最後剪接權(final cut),有時電影的最後面貌可能與導演的藝術本意相去甚遠。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因為電影既是藝術,也是工業和商業產品,必須顧及觀眾和上映情況,不免多方妥協。(PS:想起《B社會》鳥~~~~~~~~~~~~~)
「全民公敵」與「疤冷麵煞星」的題材都集中反映社會的黑暗面,可視為黑色電影的先驅。黑色電影處理罪惡問題的方式不同於黑幫片,黑幫片內的犯罪份子都顯得「形勢比人強」,黑幫不但有組織有規模,而且所干犯的都是大型犯罪活動。黑色電影內的罪行則只屬小規模,多是偵探調查的小型案件,電影會在抽絲剝繭的偵查過程中觸及罪惡及人性的墮落。黑幫片及黑色電影雖然都以罪案為題材,但處理手法及態度上有分別,令黑色電影的故事往往最終都能突破電影審查處的禁忌及一般觀眾的預期。
硬漢派偵探推理小說的影響
硬漢派偵探推理小說(hard-boiled detective fiction)在美國的興起,既扭轉了整個英國偵探小說的傳統,也對黑色電影造成重大影響。以往偵探小說的主角,從愛倫坡開始,多出身優越,不通世務,憑一己好奇而查案,靠線索推理,並不需要深入社會搜索材料,也不依靠查案賺取生活費。其繼承者有柯南.道爾的 「福爾摩斯」系列,主角福爾摩斯出身英國上流社會。而較通俗的有『畢格斯』(Earl Derry Bingers)的『陳查理』探案,他也總是衣著光鮮、梳裝扮整齊。另一作家克麗絲蒂(Agatha Christie)筆下的偵探也大多出身上流社會,小說結構類近拼圖游戲,在追尋過程中一直賣關子,製造懸疑吸引讀者,直到最後才發現真凶。
到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硬漢派偵探小說在美國興起,徹底扭轉了英國偵探小說的傳統。代表作家是戴許·漢密特(Dash ell Hammett)和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他們的小說多以大都會為背景,以洛杉磯等大都會中的罪惡為題材,並非單純追查兇手的懸疑游戲,人物多屬被踐踏的低下階層,不同於以往英國偵探小說以上流社會為背景。硬漢派偵探小說的主角表面上大多性格冷酷,內心充滿挫折,沉鬱頹喪。他們對案件保持抽離,因看透世情而顯得犬儒、世故、無奈,總是過度抽煙,衣著絕不光鮮,辦公室一團糟。這些偵探某程度上近似地帶點存在主義色彩的英雄,他們洞悉建制中的罪惡,知道個人能力微渺茫有限,也無法改變或推翻整個建制。主角的人生觀相當悲觀消極,惟有依然良知未泯滅。不過,這類消極中仍帶良知的偵探,到最後總又再次發現人性的黑暗面,令他更受沖擊;然而為了生活,又不得不繼續偵探生涯。漢密特與錢德勒的作品把過往英國拼圖游戲式的偵探小說,轉化為描寫都市黑暗面的黑幕小說。
三十年代西方文壇推崇現代主義的內心化寫法,漸漸排除外在現實環境。『漢密特』寫「馬爾他的鷹」(1930),錢德勒寫「夜長夢多」(The Big Sleep)1939,卻繼承了十九世紀現實主義的傳統,以大都會為背景,觸及社會問題。漢密特一直堅持左翼自由立場,批判美國資本主義制度,因此曾經在五十年代初被極右派批判,甚至無法工作。漢密特三十年代的小說雖無強烈的左翼色彩,但取材多是社會黑暗面,主角大多憤世嫉俗但又無能為力,其實反映了作者個人的立場。
漢密特和錢德勒三十年代的作品幾乎全在三、四十年代拍成電影。如漢密特的「玻璃鑰匙」(The Glass Key)1931、「瘦男」(Thin Man)1932,錢德勒的「愛人.謀殺」(1940)、「湖中女子」(Lady in the Lake)1943、「永遠再見」(The Long Goodbye)1953。文首提及的1946年坎城影展的四套美國電影,三套即改編自硬漢派偵探小說。錢德勒在「Farewell, My Lovely」(電影名Murder, My Sweet)中塑造了美國二十世紀著名私家偵探Marlowe(菲力普·馬羅)的形象。漢密特在 「馬爾他的鷹」則塑造了私家偵探Sam Spade(山姆·史貝德);「Spade」是「鏟」的意思,表示私家偵探要「鏟」(挖掘)秘密。「雙重保險」的原著作者凱恩(James M. Cain)也是硬漢派偵探小說作家,編劇是錢德勒。凱恩最著名的作品是「郵差總按兩次鈴」1946,曾被三度改編成電影。可見當時有不少黑色電影改編自硬漢偵探小說,兩者關系密切。
意外出現
黑色電影在四十年代興起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是片廠制的文化物質生產基礎(cultural-material base of studio system)。當時主要是大片廠以流水線生產方式拍攝黑色電影,片廠必須不斷生產電影來維持經營,有時需要製作一些規模較小、時間較短的二線電影填塞生產線的空隙。當時好萊塢由八大片廠壟斷,所有電影工作者都必須與片廠簽約,片廠之間可以互相交換演員或製作人員。片廠除了壟斷電影生產,更壟斷了全美電影發行,也經營電影院線播映自己製作的電影。直至美國聯邦government以「反壟斷法」要求好萊塢把生產和發行脫鉤,大片廠的壟斷局面才告打破,終於形成舊好萊塢片廠制在七十年代初全面沒落。在片廠制尚未沒落之前,無人能脫離片廠制的「天羅地網」。
電影院只播放自己片廠製作的電影實行起來有難度,而且一家影院只播放一套電影似乎並不足夠,於是便配映一套較短的劇情片。當時稱為 「一晚兩場」 或 「一晚兩套」(double feature or double bill),其中一套便屬於二線電影(second feature)。片廠老闆、監制、製片,甚至觀眾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片」,令二線片的導演或編劇享有更大的空間。由於干預較少,有時二線片更能表現導演的個人風格、編劇的個人觀點、甚至奇特的攝影藝術。它們大多成本便宜、內景為主、演員不多。
二線偵探推理片便全部在片廠完成。「殺人兇手」(The Killers)的導演羅勃·席歐麥(Robert Stomach)曾導演大量二線電影,但這並不表示所有黑色電影都是二線片,有些也屬於片廠的重點製作。以偵探小說為例,雖一向被視為流行通俗作品,難登大雅之堂,但片廠也購買一些偵探小說的版權改編成電影,當時漢密特與錢德勒的小說風行美國,片商認為流行作品能吸引觀眾。假如這些偵探小說落在優秀的導演手上,往往拍出黑色電影的特質,甚至滲入個人觀點和視野。霍克斯導演的「夜長夢多」便是一例,此片改編自錢德勒的原著,由 William Faulkner 編劇,亨佛利·鮑嘉(Humphrey Bogart) 飾演私家偵探Marlowe,他曾飾演「馬爾他的鷹」中的主角Sam Spade,也是私家偵探。其後人們更是往往把漢密特與錢德勒小說中的私家偵探與亨佛利.鮑嘉套模,他的演出方式與造型幾乎成為黑色電影中偵探的基本範式。
到五十年代,電視興起。電視屬免費娛樂,電影界面臨重大威脅,電影不再是唯一選擇。五十年代的電視未能播映電影,但能夠現場直播話劇或綜藝節目,於是觀眾情願留在家中看電視,令電影觀眾流失。仍然進場的,也只花時間看「正片」 而不看二線片。隨著上述歷史環境的遷變,電影經營者不再播放二線片,令二線電影漸趨式微。
電視興起以後,電影業者曾以「大銀幕」(big screen)力挽狂瀾,五十年代便出現了構圖相當奇特的新藝綜合體弧形闊銀幕。此外,又以大場面(spectacle)作號召,二十世紀福斯公司甚至因為拍攝「埃及豔後」(Cleopatra)投資過『鉅』而破產。大銀幕大場面只能收一時之效,片廠難以恆常以此招徠。而黑色電影夜場內景多,人物少,以查案為主,銀幕所能展示的非常有限,加上又以黑白拍攝,沒有彩色吸引力,並不適合彩色「大銀幕」潮流。黑色電影無法配合當時的文化消費模式,於五十年代後期式微,最終以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導演的「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1958,標志一個類型的結束。
黑色電影與城市罪惡
美國早期是叢林資本主義制度,在弱肉強食的經濟模式下,對勞動力極度剝削,沒有任何社會福利可言。在完全放任的資本主義制度下,三十年代經濟大衰退,流民在都市大量涌現,失業人口暴漲,幾乎達到社會人口的一半。當時整體社會結構幾近崩潰,似乎每人都參與了貪污賄賂,城市彌漫著動盪不安的氣氛,充滿焦慮感。總統羅斯福上台後厲行新政,以government干預來挽救資本主義危機。新上台的government製造就業機會之餘,又廢除禁酒法律,一方面打擊私酒犯罪活動,另一方面又令government有販酒稅可抽。黑幫組織販賣私酒的犯罪率雖然因而降低,但犯罪組織向其他方面滲透,大都會的犯罪率依然高企,成為罪惡淵藪。大都市人口集中,而且是不同的族群的聚居地,雜處愛爾蘭、義大利、東歐、德國、北歐等地的移民。以「殺人兇手」為例,戲中主角來自北歐,police是義大利人,遺產繼承人則是歐洲移民;可見城市是不同的族群、階級、宗教信仰的混處地。
都市既是罪惡的集中點,同時也表現了美國大熔爐的特性。都市是大量、而且重要的生產活動的集中地;不少失業人口湧入都市;government也以大都市作為權力的核心。因此,都市最適宜作為偵探小說的背景,探討官商勾結、社會腐敗、利益交換,以及不同階層的復雜性。
與西部電影的淵源
西部拓荒開辟了新天地、新邊疆。其後開拓完畢,都市便儼然成為另一個新邊疆(urban landscape as the new frontier)。私家偵探把法律帶到這些「新邊疆」,就如西部片中白人與原住民對抗,被視為文明與野蠻的二元對立,私家偵探彷佛代表文明的一面,成為文明與野蠻的中介者,在城市這個「蠻荒」中,與「野蠻」的罪犯對抗。
黑色電影和西部片都出現個人英雄,西部片「原野奇俠」(Shane)1952,主角亞蘭.拉德(Alan Ladd)飾演單槍匹馬的英雄,「雙虎屠龍」(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1962,及「日落狂沙/搜索者」(The Searchers)1956,約翰.韋恩也飾演孤獨英雄,這些英雄最後都被家庭和社群排拒。
新派黑色電影
隨著歷史文化環境的轉變,黑色電影在1958年終於暫時告一段落。六十年代學運、民運、平權、反越戰、嬉皮士運動風起雲涌,對美國建製造成極大沖擊,七十年代初更爆發水門案,民眾發覺government並不可靠,對government懷疑及幻滅,形成黑色電影的復興。黑色電影本來就具有強烈的懷疑精神,主角偵探往往世故地洞悉世情,於是有導演想以彩色拍攝黑色電影。這類電影可稱為「新黑色電影」(neo-noir),使用彩色拍攝,卻不求亮麗,畫面燈光昏暗,以內景夜景為主,導演大多是外國人,如波蘭導演波蘭斯基的「唐人街」(Chinatown)1974,便成功令黑色電影復甦。
此片重新編排過往黑色電影的原素,發揮得相當成功。黑色電影的偵探主角作為個人英雄,往往要面對模糊的道德世界;而傳統西部片的個人英雄所面對的,卻是黑白分明、道德價值判斷清晰的世界,個人判斷與黑色電影截然而得多。以現代犯罪都市為背景的黑色電影,主角個人在倫理上的抉擇不但顯得模糊不清,模稜兩可,最後甚至未能真正解決問題。
八十年代的代表作是德國電影導演溫德斯的「漢密特」(Hammett)1982,故事寫硬漢派偵探小說作家漢密特如何被捲入自己創作的世界,是「新黑色電影」中的獨特之作,把四十年代黑色電影的重要原著作家作為電影主角,結合了小說作家的時代及黑色電影的世界加以探討。「漢密特」在歐洲頗受注意,反映了從四十至六十年代,法德電影評論界及學界對美國黑色電影的重視。法國電影評論界發現了黑色電影後,五十年代的電影筆記派的相當推崇,隨後則更傳入德國,溫德斯作為德國電影新浪潮的中堅份子,所導演的「漢密特」便很有代表性。
九十年代美國導演『寇特斯』·韓森(Curtis Hanson)終於拍出可與當年經典黑色電影媲美的「鐵面特警隊」(L.A. Confidential)1997。此片穿插了一些改編自漢密特小說的電影片段,舊片片段都以維洛妮卡·萊可(Veronica Lake)做女主角。Veronica Lake在那些電影中形象突出,幾乎成為美國電影的其中一個代表形象(icon)。「鐵面特警隊」刻意安排金貝辛格飾演一個近似萊蕪可的角色,甚至在香閨播放萊蕪可的電影片段,這種文本互涉的情況很有趣,兩人的角色也有呼應之處。金貝辛格的角色個性世故,到好萊塢尋夢卻落得做高級應召女郎的下場,當不再成像萊蕪可以般的電影明星,別人卻把她當作萊蕪可。「鐵面特警隊」可視作九十年代「新黑色電影」的代表作。
6. 為什麼國家不進行影視、動漫作品的分級制
我覺得就目前中國國內上映的影視動漫作品來說,根本就用不著分級啊。沒有什麼7歲小孩不能看的內容,中國目前的影視審核條件在國際上也算是非常嚴苛的。基本上有點什麼小孩子不能看的內容,就直接不能在國內上映了。所以就這個目前的審核制度來說,其實也沒啥分級的必要,畢竟大家都可以看。
但是目前來看,電影分級還是一個需要考慮的事情。雖然說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上層建築還總是落後於經濟基礎呢。國家目前的建設跟不上人民的需求是常有的事,給他一點時間,我們終究都會變得越來越好的。可以期待,但是也不要太著急,事物的發展總是需要過程的。
7. 如何評價《刺痛我》這部電影
我們先來說一下文本本身。這是一部集編劇、繪制、導演、剪輯於一身(畫家劉健)的純個人作品。它背離了當代電影工業的具體分工和流水線作業模式,顯得有點「反動」,好在這並沒有影響電影理應具備的各種元素及其觀賞效果。在我看來,只能用八個字來陳述這部作品:畫面精緻,劇情屌絲。
中國動畫電影,人們至今念叨的仍然是《大鬧天宮》、《哪叱鬧海》和《天書奇譚》等幾部極其有限的「經典」——如果據說投資上億的《雷鋒的故事》之類也算動畫的話。不過,即便是上述經典及垃圾,中國動畫吃力不討好的努力也僅僅限於取悅於兒童(或許《大鬧天宮》因其美術和音樂價值而超越此限)。事實是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動畫早已不再是「兒童讀物」,共識是它僅僅是一種視覺模式或載體,用繪畫方式敘述人類的個別經驗和共同情感。換言之,它與使用真人演員的影視作品毫無區別。
我不知道劉健的這部作品是否是中國第一部面向成人的完整的動畫電影(長達74分鍾),但它絕對應該是中國第一部擺脫滑稽、誇張和變形的悲劇動畫。動畫作品應有的明媚和光亮被他蓄意取締,而致力於表現黑暗的真相。此片被譽為「第一部黑色動畫長片」,我想蓋出於此。此外,劉健沒有從我們古老的寫意繪畫傳統中(如《小蝌蚪找媽媽》的水墨風格、《三個和尚》的線條寫意)取得借鑒,而是純粹地使用寫實畫筆,這幾乎使畫面獲得了攝影風格。考之國外各種動畫作品,劉健這一美術風格固然談不上首創和獨特,但在畫面構圖上的細致,在細節上的用力,確實也難得一見。我想,該片在國際獲得眾多大獎,本身就是對劉健的美術能力進行褒獎,其次才輪到電影故事及其精神品質。
使用網路詞彙「屌絲」來修飾《刺痛我》的劇情並不過分。主人公張小軍,在全球經融危機到來之後失業了,他像一個幽靈那樣游盪於南京這座在金融危機的風暴中也一度搖搖晃晃的城市。他被人當做小偷毒打,出於好心幫助一位老人結果卻被冤屈(或許是影射南京彭宇案)。他只能成為了一名「唉聲嘆氣的屌絲」,只想返回家鄉去當一名農民。大洪則是一名「興致勃勃的屌絲」,他雖然沒有像張小軍那樣曾經接受過大學教育並有過穩定工作,但大洪似乎更能夠並願意和這個搖晃不已的城市死磕到底,絕不回頭。最後,他們糊里糊塗地進入了權錢交易和兇殺現場,大洪死亡,張小軍意外獲得五十萬人民幣。如果僅僅這樣,這倒是個黑色幽默,不過劉健顯然對此時此刻的黑色幽默表達了自己的不信任和無限鄙夷,他安排張小軍放下五十萬現金,然後從城頭上一躍而下。
這被譽為「開放式結尾」,在我看來卻並非如此。張小軍顯然是選擇了與時代同歸於盡。五十萬並不能讓一個屌絲改變屌絲的命運,至多是一個擁有五十萬的屌絲罷了。在這個由屌絲組成的國度,絕望感遍布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它不僅觸及麻木神經並引導觀眾對時代進行近距離審視,亦道出了某種人類境遇的終極判斷。遺憾之處在於,張小軍的城頭一躍過於「聖潔」,超出了「屌絲生存手冊」應有之義,或者電影尚且缺少應有的情節和心理鋪墊,顯得過於突兀和概念化,觀眾只能在戛然而止中張嘴結舌、目瞪口呆。
在規避現實問題和真情實感已成為當代中國電影最大「特色」的邪惡語境中,劉健沒有遭遇這一語境的限制和侵蝕,或許得益於家庭作坊式的操作方式。如果註定電影只能以此方式才能植入越來越稀缺的「社會真相」,中國電影確實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