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花木蘭》獲奧斯卡雙提名,這部電影都有哪些亮點
對於電影《花木蘭》榮獲兩項奧斯卡提名,是在我意料之中的事情。其實從迪士尼推出《花木蘭》,我們完全可以認為,迪士尼已經沒什麼好作品了。唯一的《花木蘭》,是它沖擊奧斯卡的機會。既然在一開始,就已經打算好了,那麼被提名也算是完成心願。整個奧斯卡那麼多大電影、大製作,《花木蘭》拿獎的幾率不大。
至於電影的亮點,遠遠比不上槽點。非要去細數的話,只能說片尾曲和動作戲,迪士尼在片尾曲上從未失手,值得連續循環;動作戲看的十分帶感,是整部電影的最大亮點之一。
電影的亮點很少,少到無法用大篇幅去描述。看完整場電影後,我覺得亮點有兩個,一是片尾曲,二是動作戲。片尾曲連續循環了很多次,依舊很喜歡聽。動作戲看上去很震撼,比戰爭場面要好太多了。
還有一個比較好的是改動,花木蘭不再是單純的替父從軍,而是想要證實自己是個有用的人。雖然不符合原著,邏輯上也有點不太清楚,但是符合迪士尼的風格。只要是在逃公主,就要勇敢做自己。
② 豆瓣評分4.7的《花木蘭》,是怎麼惡心中國觀眾的(還是別看了)
從電影選角開始,《花木蘭》就引發了一系列爭議。眾多華人影星的加入,使這部跨越20年的經典IP作品備受期待。然而,其戰略地位是否真如傳聞中那樣重要?《花木蘭》是否能彰顯「榮耀」?讓我們一探究竟。
《花木蘭》是迪士尼的重要作品,但並非部分人眼中「騙中國票房的敷衍之作」。在《美女與野獸》和《阿拉丁》之後,這標志著迪士尼真人電影再次迎來重要IP的回歸。依託於一個相對現實的故事框架,進行夢幻的展開,這種套路似乎已經成為了迪士尼的標志性特色。
作為第三部重要的真人電影,《花木蘭》肩負何種使命?它在全球影視產業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在疫情的影響下,作為迪士尼的親閨女,《花木蘭》的全球首映成為了一個特殊的事件。迪士尼採取了與諾蘭截然不同的策略,選擇院線與DIsney+同步上映。然而,美國疫情的爆發迫使院線撤檔,全球觀眾在流媒體平台上首次觀看了這部迪士尼的電影。迪士尼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宣發時機,投入了大量資源。影片的攝製成本高達2億美元,總成本預估接近5億,這充分展示了迪士尼在宣發上的力度。同時,作為「公主聯盟」的一員,花木蘭在《無敵破壞王2》中也有客串,顯示了這個IP並未被遺忘。
《花木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體現了流媒體傳播力和影響力。在復甦的時刻,影片的放送時機恰到好處,遵循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這不僅僅是迪士尼在戰略上的成功,也反映了電影行業在流媒體時代的新趨勢。
《花木蘭》的製作和全球影響力,體現了西方電影工業對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從視覺技術到文化視角的變遷,這部動畫電影以濃郁的中國色彩吸引了觀眾,特別是1998年動畫電影的全球成功,表明迪士尼首部採用中國元素的電影得到了認可。盡管兩部電影的製作方不同,但《寶蓮燈》作為美影廠的一次嘗試,與《花木蘭》在審美趨向和敘事節奏上有所相似,這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
然而,《花木蘭》的口碑在國內外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國外媒體總體評價向好,爛番茄的評分一度達到79%。但在中國,豆瓣電影上的評分卻低至4.7分。這種差異如何產生,讓人不解。一些觀眾質疑影片本身的立意問題,過於強調女性的「忠勇真」和「孝」,這種設定在今天看來顯得過於單薄和刻意。同時,影片對中西方文化理解的不和諧,以及敘事節奏的全面垮塌,都成為了觀眾批評的焦點。
《花木蘭》的東方主義為何在中國遭遇如此多的批評?這與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建構和定義有關。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西方人想像中的中國,充滿了西方價值觀的輸出。這種不和諧導致了觀眾深層的不適感。然而,這是否意味著迪士尼沒有能力給中國人講好花木蘭的故事?答案並非絕對。在電影工業的角度,雖然困難重重,但並非沒有可能。中國獨特的審美體系和價值觀念為我們提供了講故事的能力,只要我們結合西方人的認知習慣,用我們的文化內核,就可以講好屬於我們的故事。
③ 為什麼2020真人版《花木蘭》評分這么低
我們在課本里學過的花木蘭,完全是一個普通少女,她沒有過人的容貌,沒有天賦稟異的體力,更沒有超絕的智商。她不過是為了完成替父從軍的任務而已。但就是這個普通少女「萬里赴戎機」,通過「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血火磨練,成長為軍中的英雄。
花木蘭是中國故事。我們沒有做好花木蘭的IP,反而被迪士尼拿走了,你拿走就拿走吧,做好也能提升中國形象,讓世界更好的認識中國。可我們現在看到了,花木蘭的IP被迪士尼拿走了,卻沒有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的文化和精神世界,根本沒有走出國門。
這不是一部電影的事情,而是中國文化在西方文化體系中,如何突圍的問題。
④ 《花木蘭》是斥巨資打造的電影,為何這部電影沒有火起來
我覺得之所以《花木蘭》沒能火起來,是因為以下幾點原因:首先,木蘭在中國成年觀眾眼裡是一個歷史人物並有既定概念,所以各種超自然的情節和人物設定有點挑戰認知。其次,其實是劇本的一個問題,人物的兩次重大成長都是因為有人對她說了幾句話就完成了,過於潦草。
製作水準在線,外國其實也能講好中國故事,但缺乏邏輯甚至故事線有硬傷,在外國人看來可能是個好故事,國人來看有些擰巴,過度著墨了主角,導致群像有些失衡。唯一值得肯定的就是對當年都城的還原足夠宏偉,有帝國的感覺,但木蘭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開了主角光環的小菜鳥,導演到底是如何做到片長2小時卻讓人感覺短之又短的。
⑤ 《花木蘭》:撲街的不僅是票房和口碑,還有迪士尼的野心
《花木蘭》撲街現象不僅僅是票房和口碑的失敗,更是迪士尼野心的落空。從動畫版的輝煌到真人電影的慘敗,迪士尼在《花木蘭》上的野心顯露無疑,但最終卻未能如願。
動畫版《花木蘭》以70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收獲了3.04億美元的票房,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等多項提名,以及安妮獎10項大獎,展現出名利雙收的輝煌。然而,真人版《花木蘭》首日票房僅為5374萬元,豆瓣評分4.9,IMDB評分5.4,形成鮮明對比,實為慘敗。
迪士尼在《花木蘭》的製作與宣發上投入巨大,2億美元的製作成本,人民幣13.67億元的製作成本,加上全球廣告宣發成本5000萬美元,人民幣約3.42億元,顯示出其野心勃勃。迪士尼預期《花木蘭》在中國的票房為10億元,並希望能再次沖擊奧斯卡。然而,這些預期並未實現。
迪士尼的野心在《花木蘭》中撲街的原因在於忽略了故事的內涵。花木蘭作為唯一一個出身平民,憑借軍功成為迪士尼公主的角色,其獨特性並未在真人電影中得到充分展現。迪士尼試圖打造宏大的故事,卻在內涵上未能達到應有的高度,使得觀眾難以感受到花木蘭的為難與磨練,以及其作為女性戰士的堅韌與成長。
此外,迪士尼在文化挪用上低估了中國觀眾的感受。《花木蘭》中存在大量歷史錯誤和文化挪用,如福建土樓的設定、令人驚訝的鵝黃妝,這些在預告片發布時就引起了爭議。西方對於東方的刻板印象通過這些明顯的文化糅雜呈現出來,不僅影響了觀感,也引發了對中國文化的不尊重。
華裔演員在西方電影中的形象問題也在這部電影中有所體現。導演妮基·卡羅對劉亦菲的評價,看似高度贊揚,但實際上反映了華裔演員在西方電影中「能打」這一單一價值觀念的問題,令人感到心寒。
如果迪士尼在《花木蘭》中舍棄「氣」和女巫等令人費解的魔幻元素,轉而深入挖掘木蘭作為古代女性的獨立性格、人物心理變化以及戰爭與成長的艱苦,這部電影不僅會成為一部宏偉的「史詩」作品,也將成為喜愛木蘭的人們期待的真正的女性故事。然而,一部《花木蘭》的失敗,不僅體現了迪士尼的野心,也揭示了其自負之處。迪士尼對《花木蘭》IP的誠意僅體現在資金投入上,而想要超越原作、做大場面的同時,卻忽略了真正的用心與內涵。
⑥ 《花木蘭》這部電影上映之後,為何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
關於這個成績,很多電影院的經理都說沒什麼意外的。即使同期有競爭力的新作不夠,木蘭的氣勢也是不可避免的。從幾個方面向大家分析原因。
劇情問題從演員表演到動作戲,從動作戲到中國文化,網友對《花木蘭》進行了全方位的批判。《花木蘭》大概是電影史上唯一一部取材於中華傳統故事,由華人出演並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的真人電影,這是它在中國備受關注的根源。
正因為中國觀眾對「木蘭」的期待值特別高,所以對中國文化的審美意識十分了解,所以「木蘭」的豆板評分和IMDB評分的差為0.8,在海外,一部分觀眾認為「木蘭」很好,但在國內卻有著幾乎相同的顏色差。對於看慣了古裝劇的中國觀眾來說,《花木蘭》不僅是海報,還是20年前盜版DVD的封面水平,動作設計也和20年前的古裝劇一樣落後。雖然在網上流傳著「木蘭」的製作成本達到了2億美元,但是僅從現在的效果來看,很多網民表示「看上去連2億元的成本都沒有」。
因為以上各方面的原因,才導致其票房收入不是那麼理想!
⑦ 《花木蘭》成本高達兩億美元,天價影片上市後會帶來怎樣的收益
我們都知道《花木蘭》的製作成本就高達2億美元,而且這是迪士尼製作真人電影以來製作最貴的一部電影,所以大家都對於《花木蘭》這部影片上市後票房到底有多高,非常的重視,但是我覺得《花木蘭》上市之後,票房應該不會低,因為從目前來看的預告片裡面,不管是打戲還是製作都非常的精良,可以說非常貼近,木蘭辭裡面的花木蘭本人,而且從目前預告來看,可以說是非常精彩的。
而且迪士尼的每部電影票房都沒有差,這部電影更是在全球的范圍內推廣的,所以之後的票房肯定不會差,他的製作和服裝以及人物的表現可以說都是數一數二的,但如今因為疫情的影響,我們還是老老實實在家,等可以出門了再去支持他的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