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生必看的電影
男人必看!!!《教父》
教父 Godfather, The (1972)
導 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主 演: 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阿爾.帕西諾 Al Pacino 羅伯特.杜瓦爾 Robert Duvall 黛安娜.基頓 Diane Keaton 詹姆斯.凱恩 James Caan 約翰.凱澤爾 John Cazale 索菲婭.科波拉 Sofia Coppola 斯特林.海登 Sterling Hayden
評 分: 9.1/10( 126211票 )
類 型: 犯罪 劇情
地 區: 美國
教父續集 Godfather: Part II, The (1974)
導 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主 演: 羅伯特.德尼羅 Robert De Niro 阿爾.帕西諾 Al Pacino 羅傑.考曼 Roger Corman 羅伯特.杜瓦爾 Robert Duvall 黛安娜.基頓 Diane Keaton 丹尼.艾洛 Danny Aiello Kathleen Beller 詹姆斯.凱恩 James Caan
評 分: 8.9/10( 73184票 )
類 型: 犯罪 劇情
地 區: 美國
電影《教父》是根據美國作家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好萊塢青年導演科波拉執導的一部經典黑幫片。影片描述了黑手黨的產生、發展的全過程。影片的深層意義在於它為美國電影史上一個十分悠久的經典類型——犯罪片開拓了寬廣的前景,它不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現領域,其思想意義和內涵也遠遠超越了暴力的范疇,並將主題升華為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權力交替中的深層意義——權力與罪惡的關系。
影片在70年代初曾轟動一時,取得了商業和評論上的雙重成功,片中「教父「的扮演者馬龍.白蘭度帶動的「馬龍.白蘭度熱「像旋風一樣幾乎波及整個世界,而導演科波拉也從此奠定了他在好萊塢中的「教父「地位。
馬里奧.普佐當年創作的小說《教父》是美國文學創作中的一個轉折點,它使黑手黨問題引起了舉國上下的普遍注意,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反映黑手黨的作品就如雨後春筍一般繁盛起來,但是沒有一部能同《教父》相提並論。
在《教父》獲得成功後,1974年,科波拉與《教父》的原作者普佐再次合作,改編和拍攝了《教父Ⅱ》。《教父Ⅱ》以登上教父位置的第2代科萊昂的奮斗史為主線,並在這條主線延續的同時,不斷插入第一代科萊昂的奮斗史作為影片的副線。影片以現實與回憶交織的手法對兩代教父的性格進行了對比。而這種有歷史淵源的人物品格的描寫,也使得影片主人公的形象更具深度。
『貳』 道德力量是什麼視角
什麼是道德的力量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道德是立邦之本,文明是強盛之基,這已經是一個為人類社會發展史所證實的毋庸諱言的真理。但文明是一個歷程,需要建設;道德,是一種規范,需要樹立。我們的今天正走進一個前所未有的「以德治國」的偉大時代,我們便責無旁貸地成為一種創新時代的文明締造者。
公民道德建設作為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基和靈魂。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切人類價值的基礎是道德。」道德是人類的靈魂,人之所以為人,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人有思想,有傳統的道德觀念。如果一個人失去了道德,就好像沒有靈魂。沒有靈魂的人就好像動物、植物和任何沒有生命的東西一樣。
道德模範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無可替代的積極示範作用。道德模範是一定社會道德的人格化,它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能夠增強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領導力御稿。
運用道德模範進行道德教育,說服力強,能夠使人們對道德模範產生情感共鳴,在耳聞目睹中獲得道德啟迪。義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來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健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來彌補。」如果一個人沒有道德,即使他有再多的專業知識,也不會對國家對人類有任何的作用,因為一個有道德的人,會將他的知識用來造福社會,造福人類;而一個沒有道德的人,他會將自己的知識用於私慾,這不但不會使社會進步,相反可能會毀壞社會和平。
由於社會生活急劇變化與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公民道德建設問題已非常鮮明的凸顯在我們的面前。公民道德模範就成為我們社會精神生活的一種標桿。但我們知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鎮枝孝足下。精神層面上的問題需要文明的載體,而道德往往以普適性、兼容性和自發性植根於社會成員內心信念、風俗民情之中;政治則以對根本利益、重大問題的體現,具有集中性、整合性和統御性,由社會統治力量上升為強力意志,構成社會核心價值觀念,位居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中樞,並對其他社會成員各種價值觀念體系輻射、制約以至吸納、交融,不斷整合多元社會價值觀念,從而主導社會價值體系,引導社會生活向既定方向運行.
這種整合過程形成政治與道德的動態聯系,促進社會合力的形成,這就是我們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建設,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樹立的道德建設的標桿和初衷。道德文明涵育政治文明生長根基。道德文明藉助於傳統風俗習慣、社會輿搭御論、內心信念等形式,通過「自律」精神規范人的行為,來調節社會利益矛盾和沖突。道德不僅通過社會傳媒、形成普普遍輿論,造成社會控制力,而以「道德法律化」的形式,使自己的一些規范逐漸上升為強制性的法律規范,形成社會意志。
道德文明是在日積月累的傳遞中潛移默化,使政治文明廣泛植根在社會民眾心中,孔子在《論語》中說道:「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道德對政治的化育功能。老子《道德經》中寫道:「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有序的揭示道德走向政治,遵行從個體到家庭、社群,進而到國家、社會這一化育的漸進過程和轉換、擴展方式。
正其如此,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卻關系著國家的發展、社會和諧、你我幸福的重要力量。大力倡導愛國、誠信、友善、自強、敬業等基本道德規范;引導人們加強個人品德修養,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就有利於在全社會樹立起正確的價值導向,形成科學、健康、文明和諧的社會。
『叄』 簡述電影的起源和發展
起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
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
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所有蹄子都騰空。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
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發展
1888年10月,法國電影發明家路易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在英格蘭西約克郡利茲城進行了一項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
他使用自己的單鏡頭攝影機和伊士曼柯達公司的紙質膠片接連拍攝了《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茲大橋的街景。
這比他的競爭者——比如盧米埃爾兄弟和托馬斯·愛迪生——要早上幾年。他未能在美國按計劃完成這項新發明的公開演示,因為他於1890年9月16日在一輛火車上神秘地失蹤了。
美國及歐洲的早期電影史是以攝影機專利權之爭為標志的。1888年普林斯的一種有16個鏡頭的設備在美國被授予雙專利,它是由一個電影攝影機和一個投影器組合而成的。
他的另一發明——一種單鏡頭攝影機(即MkI)在美國卻被拒絕授予專利,因為已有同類產品持有專利。不過,幾年後美國人托馬斯·愛迪生申請同類產品專利時卻沒有被拒絕。
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他在利茲的漢斯萊特區(Hunslet)的惠特利工廠以及惠特利位於朗德海的家——奧克伍德農庄(Oakwood Grange)展出了他這第一部電影。
但他們沒有在更廣的范圍里傳播這一電影。他在1887年至1888年同時拍攝了電影《利茲大橋》《繞過牆角者》《拉手風琴者》,每部電影的片長為2秒左右。
接下來的幾年,為了使自己和家人移民到紐約去,並進一步進行研究,他取得法國-美國雙重國籍。1890年9月,他計劃到紐約的聚美大樓舉辦公開展覽,然而他本人卻神秘地消失了。因此,普林斯對攝影機的誕生所作的貢獻常被人忽視。
(3)日本電影境界免費看擴展閱讀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電影從有聲電影開始發展,目前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國外電影廣告在美國和英國的電影廣告中,有這樣八種標記:
(1)美國X——禁止未成年者觀看的影片,G——所有觀眾可看片,R——十七歲以下禁止觀看,PG——一般觀眾可看。
(2)英國U——內容正派片,A——一般觀眾可看片,X——18歲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兒童禁看的兇殺片。
電影其實就是被人稱之為藝術而迂迴戲話的一幕聯想而已。
1911年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發表了一篇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論著,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從此,「第七藝術」就成為了電影藝術的同義詞。
現如今有3D電影,是視覺的「長寬高」;美國拍攝電影有5D拍攝技術。
其中電影最高的獎項為「美國電影奧斯卡金像獎、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