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孔子觀後感
孔子,這個出生在周朝(公元前551年)的文化人,對他之後的中國人影響巨大。電影《孔子》的開篇,是從孔子中年為官開始講起的。在那個禮崩樂壞諸侯割據戰亂連連的年代,孔子空有一腔熱血和鬥志,想藉助魯國的君上實現自己宏偉的政治抱負,不想君上只是個傀儡君王,掌控不到國家機器——軍-隊。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邊耍猴人的把戲,跳的最歡的時候卻遭到主人的叫停。
孔子的中年蹉跎,其根本原因是個人不著邊際的理想害的。孔子的理想彷彿空中飛舞的風箏,自己並不能完全掌控,線一斷便沒有了蹤影。一個人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那是浮躁,過低則是自卑。而孔子恰恰前後都經歷了,直到兩個弟子先後死去,加上自己也上了年紀,於是思想方才變得穩重務實。孔子回魯國後,不涉足政治的決定實在是難得的清醒,要不然哪有後人傳頌的《春秋》。
看孔子的成敗得失,緣於他有三個知音人。
其一,弟子顏回。顏回誓死一輩子追隨無論貧窮與富貴的孔子。在孔子被迫離開魯國的時候,顏回和眾弟子的追隨給了孔子最大的精神動力。孔子周遊列國,如果沒有弟子們的追隨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說不定早客死他鄉了。顏回跳入冰水中上下幾次徒手打撈書簡,是因為太在乎老師的書簡了,可惜聰明的顏回沒有想到人腦遠比書簡更重要。顏回的死,讓孔子傷心欲絕,一個貼心的知音走了。
其二,衛國南子。周迅飾演的南子,並沒有傳說中的色和盪,可能這無關演技,導演用錯人了。衛國,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機會施展個人才能和影響力的外國。而給他這個機會的是南子,沒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機會在他國施展自己的學識和抱負。所以講究禮節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眾人的勸誡,去見了名聲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輕-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預料之中,可是南子卻說「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句話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學識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在戲中,不過短短幾分鍾,卻是神來之筆,她的言語拔高了孔子的歷史形象。
其三,魯國大相國季恆子。季恆子的扮演者陳建斌,其演技可圈可點。季恆子雖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識時務懂謀略。季恆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魯國改革的主要對手,又是迫使孔子周遊列國的推動人,最後還是讓孔子還歸故里的邀請人。造化弄人,季恆子的所作所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禮義方面的全面發展,而且季恆子還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國。
邀請周潤發扮演孔子,可能是導演胡玫經過反復思考後的決定,發哥的形象和演技都是一流的,特別是眼神無人能及。能夠有機會飾演孔子我相信是發哥的一種榮耀,但是戲中的情節未必吻合發哥的想法。不知是出於商業的考量,還是編輯的能力有限,電影中的孔子與歷史中的孔子相去甚遠。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軍,讓人想到諸葛亮和墨者革離,不知道這和宣揚孔子思想的主旋律有什麼相關聯的?有人說,看了電影《孔子》就像在看「喪家犬」。悲哉,可憐一代聖人,讓後人如此詮釋!
同學,你也可以自己寫啊。這里有些素材,我個人感覺這個不錯,觀點或者看法都很尖銳獨到,可以參考著自己寫寫,抄來抄去有什麼意思呢!祝學習快樂!
「通過電影這樣一種藝術形式來塑造孔子的形象,既是幾代電影人的夙願,也具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當代意義,拍攝《孔子》是中國電影界和文化界的盛事,塑造孔子的銀幕形象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這也體現了我們電影人的歷史責任和社會責任。這部影片的拍攝為明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上一份寶貴的精神厚禮」
——張宏森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會為這部電影提供最廣泛的宣傳。提供最有保障的發行。總之,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會盡全力來推進這部影片,《孔子》將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具有長久影響力的作品,也希望新聞界的朋友們給予這部電影高度關注,為中國電影、中國文化宣傳和張揚,我們堅信這部電影會獲得成功」
——韓三平
「《孔子》的最大價值,是當做一部國學的課外輔導作品。於丹講《論語》固然講得活色生香,但畢竟仍是課堂。故事片的受眾群要廣得多,藉助劇情和明星傳播孔子的理念,論廣度會超過任何課堂。美國有一個笑話,說一名中學生跟他老師抱怨,說莎士比亞有啥了不起,整部作品全是用名言串起來的。咱們這部《孔子》也有這樣的效果,名言之密集,大有讓我省卻購買《論語》之必要,至少是省下買『《論語》心得』的錢。不過,我這么說可不是在抱怨,名言雖多,但用得基本恰當,不覺突兀。如果是五四前的學生們觀看此片,一定能夠給周潤發的台詞接龍。但我們這一輩經過數次打倒孔家店,真有補課的必要。一個中國人若不懂點孔子,即便不說是不合格的中國人,起碼是缺乏教育的中國人。」
——周黎明
「如果給這部電影一個評價,那就是人們需要一個筏子去到岸邊發現新大陸,電影《孔子》或許就是這個筏子,最終引向精深的論語和儒家思想。」
——張頤武
「看得出劇組在學術方面下了極大的功夫,但也許聽了太多專家的意見,反而束縛了創造力。前半部相當感人,後半部就比較粗糙,急於交待故事,而且好多細節都有問題。」
——孔慶東
「《孔子》上映能得到各界這么多不同的聲音,在我看來是好事。可見每個中國人對孔子的敬仰是從骨子裡。像《2012》、《阿凡達》都是經過了大家熱烈的討論,並成為一種社會性的話題。而今《孔子》也已經成為又一個熱題,我覺得沒什麼不好。因為孔子確實太偉大了,讓我們有點觸不可及,有點高不可攀的,因為孔子的思想太深奧了,所以我們覺得有點陌生。而通過這個片子,大家開始關注孔子,走進孔子,想了解孔子,我覺得這個片子的意義就存在了。」
——王斑
「《孔子》這部電影,無論從拍攝意義,商業利潤,藝術追求,電影探索,教育啟蒙,警世感人,視聽震撼,娛樂消遣,記錄歷史等任何一個角度,都沒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電影。」
——韓寒
「你這部電影出來了,你總得要有一個心理准備,因為你自己宣傳動靜弄得這么大,大家期望值也比較高,我本身就期望值很高,那麼看完以後你總得想別人有不同意見。別人的不同意見你不能用這種態度。他自己說寫過兩本有關孔子的書,也寫過這個劇本,你說他跟孔子也算接觸這么長時間了,怎麼還是這種風度,看來,也不是說學了孔子,修養就一定能夠變成特別好。」
——鮑鵬山
「孔子在那個時候也不被所有人接受,像屈原這么愛國當時也被趕走,歷史上很多可悲的事情發生在現在也是有可能的。」
——陳汗
「《孔子》是視覺和心靈的盛宴。」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
❷ 電影《孔子》觀後感
《孔子》電影講述了東周末年,諸侯割據,相互征戰。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下面給大家分享電影《孔子》觀後感,歡迎借鑒!
沒有一個時代不在討論研究著孔子,就彷彿是一個人印證了那句話「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或許我們會一直對孔子的事跡有著兩種目光,或褒或貶。無所謂外界的評論,實實在在的是孔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這也許就是近日我觀看電影《孔子》後的體會和感悟吧。
影片《孔子》一開頭,就出現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背靠著牆,盤坐在地上,若有所思。此時他的心裡只有一句感慨:禮樂仁和的夢想只能託付給未來了。這是《孔子》這部影片對於孔子老年時內心的揣測:一個滿懷理想抱負的聖人,即使經歷了從黑發到白發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但當初堅定的理想是不會被動搖的。我卻心生疑惑:孔子何以如此地堅定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又為何在諸國都無法得以實現?
與我們處於當今社會的普通相比,孔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奴隸制末期,七國爭霸,戰爭頻發,社會動盪不安,而魯國則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各國如果不去消滅他國,就只能面對被他國消滅的命運。因此各國漸漸從安逸中覺醒,企圖擴充各自的領地。既然要征戰,那麼軍隊的培養是重中之重。而一隻好的軍隊,需要的是分明的紀律和賞罰制度。同時,征戰期間,為了避免內憂外患的局面,需要維持國內相對的安定。而刑法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最具震懾力的。因此法家的依法治國的主張最受推崇。而孔子卻主張以仁愛治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他的崇高品質。百姓能夠知仁的內涵並在行為上表現出來自然是比被迫守法律來得高級、穩定。他的智慧與才能相融,總能使自己化險為夷,但他的認識與主張卻因觸動三桓利益而使自己流浪與他國。但是使百姓在思想里知仁,在行為上守禮,必然要教之。而教育對人思想的轉變是漫長的,在各國劍拔弩張、虎視眈眈的局面下,變得不可取。他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態度,上演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除去當時的歷史因素,孔子本身的理想觀點也是太過於理想、不具有說服力。恢復周禮,以仁愛治國是孔子的理想。恢復周禮的目的是為了改變當時禮樂崩壞的局面,以實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對他的弟子嚴厲卻不失親切,總能在他們散落時重建他們的心靈之柱,總能在他們努力時及其泛起千層浪花,凝聚起他們前進的動力。他的弟子們也忠於他這位心靈上的導師,當他被魯哀公趕出楚國後,他們誓死跟隨。他們一同斬破了路途中的荊棘,最終回到了自己的故鄉魯國。
每當我的眼前回顧著那些感人至深的鏡頭的時候,腦海中將他們生活的畫卷翻到了充滿溫情的一頁。那一天,他們已精疲力盡,他的弟子送來了最後一碗馬肉湯,這時的孔子已在弦聲中挺過了幾天,但他並沒有一個人喝完湯,而是同弟子們一起分享那溫情四溢的湯,他的情誼如此之深,到最後一刻,仍不忘為他人著想。翻開另一頁,雪白的冬景覆蓋了我的視野。一個寬闊的冰面上,有一輛馬車在行駛,突然冰面裂開了一條縫隙,致使他們紛紛摔倒在地,竹簡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顏回不顧生命危險,一次又一次地撈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簡,最終不幸溺水而亡。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呼喊顏回,聲聲悲痛與希望在冰面上回盪著,最終卻都化為灰燼,尤留悲痛於心中。他們,走過了一個個暴風雨的夜晚,他們,將真情灑遍世間。他們的感人事跡讓我無時無刻不銘記於心。孔子的智慧,顏回的無私,個個人物將一種思想,一種精神化為人們心靈的歸宿。我們要學會感知,學會選擇,學會進取。
同時在看了電影《孔子》之後,心中也存在著充滿矛盾的心情。因為他的種種行為,既讓我贊同又讓我反對。然而,孔子這么一個人物形象在這般矛盾中更顯突出。孔子一生坎坷,出身貧賤有四處碰壁。但他心懷理想,渴望回復周禮。禮樂等級制度確實有利於鞏固國家,但同時存在弊處。這種制度只考慮了統治階級額的利益,完全沒有照顧到農民百姓,所以才像《孔老二的罪惡一生》中畫的一樣,在周遊列國時被農民起義圍困。這便是一種制度的矛盾。
孔子也是個脾氣暴躁的人。當宰我與孔子辯論受三需不需要三年的問題上,孔子大發雷霆,嚴厲批評宰我,在宰我出門後還在背後罵他。我在想這孔子是不是真的罵得對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守喪並不需要一定滿三年,在這三年中吃素守喪,我認為宰我說的很有道理,在我看來,孔子是一時氣憤,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因為宰我的話是違背周禮的。可許多書上評論孔子性格時說他是「溫良恭儉讓」,即溫順、善良、恭敬、儉朴、謙讓。很少書中會正確的指出孔子脾氣的暴躁。這便是他性格的矛盾。孔子形象在矛盾中更顯生動,所以我們也要更加全面的去看待孔子,不能因為一篇文章而否認了一個人。我們更要有探究精神,去證實書中所寫的真偽。
對於我們今天的人而言,我們雖然不知道孔子決絕棄家,背井離鄉周遊諸國那一刻是抱著什麼樣的理想或無奈,我只知道這個聖人在跨出家門那一刻,就有一對母女守望城門,這一守,就是無數個春夏秋冬。日落日升,君卻不見,望眼欲穿苦等華發年輪。電影里沒有描寫這些,可能聖人的兒女私情永遠都要以「聖」字為圓心,既然要以大仁為主,則對家人的小仁就只有以決絕為半徑,從而得到一個流芳百世傳頌千年的殘忍花環,人們銘記孔子,因為儒家,嫉恨距離,因為別離。那個寫滿功名利祿的紅塵,飄盪掙扎的怨恨,好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好一段,落葉歸根…………君不見,蒼茫大地千年流逝,世俗空空,那天下大同的夢想,那以仁治國的忠告,如今都已是過往浮雲的標本,僅供參考。
讀書多年,唯有那句「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還殘留於心,現在看來,所謂君子,也不過是在人們酒足飯飽後參加的面具舞會,什麼都為的最終平步青雲繁華於世。有所不為的最後卻落得碌碌無為苦嘆經年。聖人,敢問為與不為?遙想千年,你的不為落到流離所失,縱覽現今,人群蝸居,不露鋒芒則恍惚一生,生存讓人們時而口吐蓮花,時而暗刺匕首,隱匿人潮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利益遠勝於仁義。君不知,銅筋鐵骨亦會遍體鱗傷蹣跚而行。仁與被仁,適者生存,當我們在水泥森林裡,是龍則盤,為虎則蹲的時候,聖人您又豈能明白蝸居的無奈?芙蓉花開,山林鳥避,電視丑態百出,報紙假象若干,風氣在此,誰又敢說他不為幾斗米折腰?識時務者為俊傑,不識時務者跳樓,尊嚴無命重,命卻比紙薄,敢問金庸筆下的.楊過為何跳崖?答曰:父是康。冷漠鑄造邪惡,溫暖醞釀光芒。人情冷暖世間城府豈能全盤用一個仁字去對待,若,人人似孔子般執著,則太平盛世,但既為人則如何全無私心?今日的原則遲早都會淪為多年後的眼淚和感慨,不信請看孔子城門前那一跪一嘆,跪的還是那座城,嘆的卻是多年的顛沛流離,多少的不甘心與委屈化成眼淚頃刻而瀉。君不見,兩鬢斑白,歲月無法抹掉的執著,悲歡刻在人心,遲遲無法散去。而人們,也只有在電影里看到他的夢想,無奈的憧憬……
當然,我們是新時代的棟梁,歷史的磨練中仍然熠熠生輝的孔子思想不該在我們這個高科技化的時代里被落寞。我們作為當代的學者應該辯證的吸收孔子的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或許就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的任務了。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並不是因為它不好懂,而是因為它讓我感動了。《孔子》,從視聽出發,達到了心靈的感動與震撼,渲染了當時那種氣派氛圍。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雖然盡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別人的,但是不免給人牽強之感;故事是講到了,但是不精彩,情節片段之間缺乏很好的銜接;節奏緩慢,人物講話平淡呆板,沒有靈氣。也許是自己太不習慣文言文的緣故,加之中間有篡改歷史的情節,覺得有些別扭。
因為這是電影,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時間,要將孔子的一生表現出來,實屬不易。所以總體上而言,它還是成功的。
首先,感觸最深的便是影片將尊師重道之風表現得淋漓精緻,真是值得今天的人們好好學習啊!古今對照,令人汗顏。古人需拜師求藝,學生自當十分尊敬老師,也會刻苦學藝。師生情誼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學生依然緊緊追隨,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師之教誨,扶正官帽;顏回不畏艱險地保護書籍,為之獻身。我哭了,且不說修改了歷史,不說兩人的行為有些迂腐,卻將他們變得崇高而又偉大,使其境界得以升華。
其次是孔子回鄉後的那深情一拜,魯國啊,父母之邦,養我之土,我終於回來了。我又哭了,為何影片要將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劇色彩?我不明白為什麼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禮樂來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樣追慕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淳樸民風。男守本分,女有歸宿,老有所依,子有所養。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得多好啊!
顏回說,孔子錯在將全部理想都寄託在魯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覺得自己也錯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義了,沒有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而是將希望建立在一個美好的偉大的理想之中。可是無論怎樣依舊不能放棄對美好社會的嚮往與追求,依然希望能夠通過完善個人道德,而不是通過嚴格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孔子認為拿法來治國,是人們出於無奈才做的,人們不犯法是因為害怕法律,並不是出於真正的自我約束。
然而有一天,我無意在書上看到這是一種鮮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傾向。調節倫理關系,要訴諸人們的道德自覺,但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高度的道德自覺,即使一個有高度道德自覺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動的表現出道德自覺。在子見南子一節中,面對巨大的誘惑,孔子的眼神和身體也有顫動,他是聖人,作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樣堅守自己的信念。何況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樣,會遭小人的算計與嫉妒,也會被世人誤解。無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誰又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的境界呢?便稱其為知己了。顯然,僅僅依靠道德來協調社會關系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過於抬高道德,將發現無力控制社會秩序的尷尬局面。這樣的行政觀念和倫理價值意識等都與當時和現代社會不相適應。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魯君那樣裝點瘋,賣點傻充當一個見風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樣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的內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讀讀《論語》吧,充實自己,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
《中國文化概論》課上,我們觀看了影片《孔子》。東周末年,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常常為了爭霸而互相爭戰,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前551~前479)就生活在這個時代,為了理想,他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沒有人會否定孔子的才智,他不費吹灰之力幫魯王收回汶上三城;沒有人會否定孔子的人品,他為救陪葬的漆雕弓而向這個慘絕人寰的社會發起犀利的攻擊。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卻屢屢失措。他懷才不遇,代理國相僅僅百餘天;他被人誤解,引起很多人的冷嘲熱諷;他窮困潦倒,甚至一度差點餓死,只能以琴樂代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或許孔子的時代真的還沒有到來!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情節。在白雪茫茫中,當孔子與弟子行經冰河時,冰裂開了,顏回與滿車的竹簡陷入冰窟。顏回為了打撈竹簡,不顧冰寒,一次次的潛入水底,孔子痛哭流涕,那個一簞食、一瓢飲而能自得其樂的文弱書生的形象頓時顯得無比鮮明,我的眼睛濕潤了。顏回死後,孔子抱著他的屍體久久不肯放手,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痛。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路在衛國內亂時,為護幼君,血戰眾敵,慘死亂軍刀下,他死前說:「夫子說過,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孔子最鍾愛的兩個弟子,一文一武,心甘情願的以生命捍衛了「禮」的尊嚴!
孔子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卻讓他的學生們緊緊追隨。到底是一種什麼力量支撐著孔子?或許正如電影中南子所說:「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沒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達到的境界。」
或許孔子已經預料到後世對他的評價,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因為《春秋》;後人誤解我,也因為《春秋》。我想這與大家對國學熱的態度一樣吧。近年來,國學熱開始興起,國學、國學閱讀和國學教育幾乎成為人們談論思想文化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各種解讀國學的書籍爭相出版,各種品說國學的節目也陸續開播,世界各國開辦孔子學院,甚至奧運會上也高呼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國學熱的興起,正說明了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
國學是一種智慧的發酵和歲月的沉澱,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哲理,只有細細品味,或許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真諦。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溫故而知新」或許就是對國學的最好詮釋吧!
真熱愛,源於真了解。了解孔子,了解國學,傳承文化血脈,中國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現代化。
❸ 電影孔子怎樣體現論語中孔子思想
人物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