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700字
昨天,單位組織看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對於這樣的主旋律電影,實在不抱多大期望。偌大的電影院里只稀稀拉拉的坐了四分之一。一看是陳力導演的作品,心裡還是喜悅了一下。
電影大大超出了我的想像,好幾次,都忍不住擦眼淚。誰說主旋律就不好看了,關鍵得看誰拍,怎麼拍。電影講的是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時,周恩來到革命老區伯延考察調研,在四個白天黑夜裡和當地村民之間發生的故事。一邊是鞠躬盡瘁的好總理,一邊是朴實心誠的好村民。我想,這個電影主要還是給領導,給黨員幹部們看的,看看當年總理是怎麼下基層調研的,不作秀不敷衍,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干實事。學學總理那個精神,那雙慧眼。
不過,我的感動並不是來自於此。歌功頌德的故事看得太多了,攙著老太太,抱著胖小子,吃得少,睡得晚,幹得多,這些在新聞聯播里天天都能看見,不算新鮮。倒是老百姓們的無私讓我感動。重病的汪老師腳腫的穿不上鞋,堅持給孩子們補課。八旬老太太寧願把自己的棺材板賣了,也得讓總理吃上碗自己扯的面。養了四個孩子的單親父親寧願再苦再累,也不願總理帶走最小的孩子。還有那些肚子餓的咕咕叫,卻千方百計告訴總理千萬別為這點事費心的老百姓們。他們的身體趴在泥里,如黃土一樣的卑微,心裡卻有堅定屹立不倒的信念。肚子咕咕叫,心裡卻滿滿的。
聯系當時的年代,這些老百姓們不是裝的,不是演的,他們的相信是刻在骨子裡的。堅定的信仰讓人敬佩,生活的卑微又讓人心酸。
老外們如果看這個電影,會怎麼想呢?在民主土壤長大的他們能理解中國人那根深蒂固的卑微嗎?他們能明白為什麼這么多人都覺得自己不值得嗎?他們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都要啃樹皮擼樹葉了,為什麼不怪社會不怪政府呢?」「為什麼病了殘了死了都沒棺材板了,還打腫臉充胖子滿臉堆笑,『總理啊,千萬別為我們操心,我們好著呢?』」在國外,政府下基層,百姓們也會這樣嗎?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老百姓們的卑微是刻入骨髓的。即使到了現在,雖然生活環境變了,雖然不愁吃穿了,這種卑微仍然存在,生活里處處可見。比如我老爹,給他買點衣服,他就嘟囔,我都這么大年紀了,不用穿的這么好。還有我老媽,給她錢換假牙,她非得回老家換。就因為那裡比北京便宜一大半。我說,那樣多不方便呀。她嘻嘻哈哈,都差不多,咱不是有錢人,得省著點。節約當然好,可我分明聽到一個聲音,「我們不值得。」這讓人多少有些心酸。
這種卑微和不值得一方面來自世代血脈遺傳,一方面更源於父母從小給孩子播下了這顆種子。電影里有這么一段,老奶奶讓兒子把自己的棺材板賣了,換成一袋白面,給總理做扯麵。兒子從外面回來,看到女兒吃了一碗面,他責問女兒,「這面你怎麼吃了?!」奶奶說,「是我讓她吃的。」他氣憤的追打女兒,「叫你吃你就吃!怎麼不給奶奶留著。」看,這個父親就這么告訴他兩三歲的女兒,你不值得吃面。類似這樣的故事天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父母為了掙錢把孩子留在老家,他們會說,「好好聽話,我們這么做都是為了你。」孩子恐怕想不了那麼長久,他的感覺是,我不值得,不值得你們留下來照顧我。前幾天,在公園里聽到一個奶奶這么教育孫女:「告訴你別下去,你就不聽話。你再不聽話,奶奶不喜歡你了。」很耳熟吧,我一點也不懷疑奶奶愛孫女,可她分明在告訴孩子,我對你的愛是有條件的,不聽話的孩子不值得愛。
種下這樣的種子,孩子長大了,就會結出卑微的果子。他在意識里可能是我要大膽追求,我要勇敢去愛……可他潛意識底色卻是我不值得獲得愛,不值得享用這些,我微不足道,說了等於沒說。潛意識比意識更能決定人的行為。他會有很多不敢,很多不能,很多不安全,很多不幸福。他以為這就是命,卻不知是小時候父母種下的因。
相比電影里那些什麼都說好的奶奶大叔們,我更喜歡二廷,他老婆死了,一個人帶著4個孩子。總理說,「我們替你養最小的孩子吧,他長大了,就給你送回來。你和孩子們可以去看他,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二廷很感動,轉過頭去擦了眼淚卻說,「你不能帶走孩子。我答應過他娘,不管怎麼樣,也得把孩子拉扯大。」他不懂心理學,但他知道孩子不需要總理,需要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