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推薦幾部國外的關於病毒和傳染病的電影
《生化危機》系列
《我是傳奇》
《天外來菌》
《滅頂之災》
《驚變28天》
《人類之子》
《末日侵襲昌陪悔》
《活死人歸來》
《活耐正死人黎明》
《恐怖地帶》
《活跳屍》
《喪屍出籠》等等
http://blog.xunlei.com/web/category.html?uin=wuchao1207&category_id=1620 這是迅雷亂陵恐怖災難片專輯,有很多是和細菌病毒有關的。你可以找好看的。
B. 急求電影<<後天>>介紹 中文的
《後天》原本不叫《後天》,而是叫《明日之後》,也叫《末日浩劫》。這實在是個糟糕的變動,既沒有「明日之後」的末日幽冥感,又失去了「末日浩劫」直取要害的生猛,但願這個譯名不會抑制觀眾買票進場的慾望,因為這實在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在《魔戒》之後的北京,已經好久沒有看到這樣只靠視覺「殺人」的電影了。電影里也確實死了很多人,主要是美國人,大概死了小一半,其中還包括美國總統,就這點來說,本片比導演艾默里奇的前作《獨立日》更瘋魔了。
毀滅方式一:連天的海嘯席捲城市,曼哈頓沉沒。
毀滅方式二:巨大的龍卷風降臨人間,洛杉磯成為地獄。
毀滅方式三:超低溫氣流冰凍城市,自由女神像。
劇情篇 頭重腳輕的拯救
一般認為,災難片的重點當屬電腦特效,而劇情和人物基本都可以忽略不計。其實,災難片要展現的往往是人類群體面對滅頂之災時的反應,這就對劇作提出三點要求:一、角色眾多;二、層次明晰;三、主次得當。而想完好地達到如此要求,確實是對編導能力的極大考驗。
《後天》的編劇兼導演羅蘭·艾默里奇是拍攝災難片的行家裡手,他以前的《獨立日》和《哥斯拉》雖然帶有科幻或者怪獸電影的元素,其核心依然是正統的災難片。所以,對艾默里奇來說,描寫災難下的群像還算是得心應手。在這部《後天》中,上有決策國民命運的美國總統,下有棲息紐約街頭的乞丐,既有監守崗位的英國科研人員,也有被冰雹擊倒在東京街頭的日本職員,再加上身為氣象學家的主人公與他的家人朋友,足以構成一派末日世界的微縮景觀。從劇情展開來看,影片一直以主人公傑克·霍爾的活動為主線,前半段描寫他說服政界高層,而後半段則是以他拯救受困紐約的兒子為重,而政界人士、霍爾的妻子、兒子的行動則成為輔線,始終都圍繞著拯救與自救的主題。可以說,《後天》在層次處理上也是非常得當。
然而,這部影片的劇情也並非完美,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於影片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高潮段落,顯得敘事結構嚴重失調。《後天》最為精彩的段落就是開場不久後颶風席捲洛杉磯的場景,而等到影片的後半段,霍爾前往紐約尋找兒子的過程則顯得頗為平淡,未受太多磨難便按部就班地到達了目的地。也許,導演原意想將冰凍紐約處理成影片的高潮段落,可惜營造力未能達到預想的效果,使得影片整體都顯得有些頭重腳輕。
至於影片的理論基礎,我想氣象學屬於非普及性的知識,多數觀眾也不至於太過較真兒,這畢竟只是部靠視覺沖擊取勝的暑期大片,而並非「探索」頻道的科學紀錄片。而影片為製造大團圓結局,居然讓主人公在完全斷電的情況下向遷移到墨西哥的美國政府發送傳真,這多少有些穿幫得叫人發笑。
特效篇 把地球裝進冰箱
沒有哪個導演像艾默里奇這樣瘋狂熱衷於把地球毀滅一萬遍,從《獨立日》到《哥斯拉》再到《後天》,其電影中的「毀滅當量」成倍增長,單從特技角度說,已經足以讓觀眾體驗到摧枯拉朽的破壞樂趣。
《後天》與環保無關,與政治無關,甚至都算不上一部預言第二冰河紀的科幻電影。在我看來,它完完全全是一部「奇幻」電影———滿足一些人心底里的破壞欲!
就像《終結者II》中「啟示錄」一般的核爆炸,當你看到「好萊塢」的招牌被龍卷風擰碎,日本街頭被炮彈般的冰雹砸爛,整個紐約被連天的海嘯吞沒,帝國大廈迅速冰凍,摩天大樓只剩鋼筋殘骸,文明的巔峰瞬間變成昏黃的廢墟,你怎能不感到巨大的沖擊,就如同頑劣的小孩掀翻地上的玩偶,未知的力量把地球放進冰箱!
在災難片中,大就是美。《魔戒》中的水淹雙塔算什麼?想像一下比那大一萬倍的場面!而且你的視角不只停留在地面,還會被帶到空中,帶到雲層,甚至太空!「人」變得越來越小,「環境」變得越來越大,這就是為什麼片中只表現標志性建築的毀滅,很少看到成千上萬的「小人兒」抱頭鼠竄,動不動就是直徑幾十公里的風暴眼,隨便一個鏡頭都要用到搖臂,大量的全景俯拍、航拍,結合模型和電腦特效,把一場末世浩劫拍得窮奢極欲!
《後天》有著卓然視覺表現的原因,除了災難規模大、數量多之外,還在於充滿感染力的色調處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災難類型的變化,影片的色調呈現出富有層次的過渡,比如災難來臨前蒼白黯淡的雲層,暴雨降臨時蒼茫渾濁的街道,颶風席捲後滿天塵土的昏黃都市,冰雪紛飛時慘白的世界,以及災難過後耀眼的白色冰層、反射著陽光余輝的紅色天際……一切都做到充分渲染情緒,讓人完全感受到寒冷、潮濕、溫暖等等氣候變化帶來的感官反應。
更有進步的是,艾默里奇學會了用「靜」抒情———比如衛星劃過時不再有「轟」的低響。而最令人震撼的是以下兩個場面———紐約化作冰川之後一艘巨大的郵輪靜靜漂入紐約街頭,以及暴風雪過後,丹尼斯·奎德和隊友在半掩於雪地中的自由女神像下走過,彷彿來到了又一個時空中的《人猿星球》!
類型篇 發現無政府的快感
災難片之所以長盛不衰,主要是因為它能夠滿足人的幾類心理需要,下面就把《後天》放在災難片的坐標繫上,看一看它的成績單。
視覺沖擊:災難片總是能給那些視覺效果狂人以巨大的發揮空間,給觀眾的眼睛以「地毯式」的轟炸。我感覺《後天》中的視覺效果良莠不齊,恐怕是因為片子的攤子鋪得太大,場景太多,沒有一個場景能夠做得充分。相比起來,場景比較集中的《泰坦尼克號》、《龍卷風》等影片反而更有效果。
動作場面:很多災難片雖然講的是自然的憤怒,然而我們更多地是看到人在裡面跑來跑去,災難片是動作場面最好的載體。《後天》中的動作戲都不太過癮,原因可能還是攤子鋪得太大。其實,《後天》還有很多潛力可挖,比如說最後一場,完全可以搞個地板大塌陷,或者人狼大戰什麼的。相比起來,《泰坦尼克號》充分發掘了狹小的場景里動作戲的可能性。
末世幽冥:宏大的、混雜著傷感、恐懼和悲壯的幽冥感是只有災難片才能帶來的心理快感。《後天》的中段成功地達到了這種效果,然而在後半部這種感覺卻泄了下去。雖然《後天》的投資達到1.2億美元,然而它所達到的幽冥感只相當於投資7000萬美元的《天地大沖撞》,這只能歸咎於劇情安排的不合理。
無政府快感:災難來了,大家可以各行其是,這種無政府主義的快感被很多災難片所忽視,這主要是因為那些災難片只發生在一個很小的局部。而《後天》的災難席捲全世界,當仁不讓地表現出末日浩劫中的無政府快感,這也是本片最大的特色之一。在《後天》中,把圖書當柴燒的情節肯定會成為很多觀眾的最愛,在別的災難片中很難找到對應的例子。
角色篇 到後天就把他們都忘記
《後天》惟一值得看的就是視覺效果,演員的表演幾乎沒有任何可圈可點之處。編劇導演將所有角色放在商業流水線上,打磨成統一尺寸的螺釘螺母,幾乎放過了對任何可能出彩的劇情、對白、或對角色的琢磨。因此你不會看到那些面對浩劫災難時本應變得復雜、叵測、意味深長的人性和人物關系,取而代之的是被處理得潦草蒼白的愛情、親情或者友情。它們在電腦特技造出的末世景象面前,虛假得如同一束塑料花兒。因此,當片中那兩大團狀如冰激凌的「風暴眼」在大氣層上空緩慢移動,地球像一枚誤放入冷凍室的柿子那樣從外到里逐漸結滿了冰碴兒的時候,我心想,這世界總算清凈了……
扮演男主角山姆的帥哥傑克·吉倫哈爾本是演獨立電影出身的,他顯然還不適合這種直白、簡單的角色,狀態一直緊綳綳的,很多戲都處理得缺乏火候。而他女友的扮演者艾米·羅森就更像一個擺設、一個芭比娃娃,其僵硬空洞卻十分標準的笑容讓「未來數年內好萊塢最值得關注的新星」這樣的稱號大打折扣;而山姆爸爸的扮演者丹尼斯·奎德稍好一點,畢竟他是男主角、大英雄、慈父愛夫,戲份不輕。可他義無反顧搭救兒子的行動實在缺乏信服力:除非他帶著《七龍珠》裡面的百變膠囊或者機器貓的時空車,否則他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在冰天雪地中步行到曼哈頓,見到兒子之後要怎樣呢?難道是要死在一起?
黑人流浪漢和他的狗倒是有些出彩的戲,伊恩·荷姆關於蘇格蘭威士忌的論調也很美妙,可惜這些短暫的亮點無法改變整體演技的粗糙和僵硬。在這點上,《後天》永遠超不過《人猿星球》、《地心末日》等經典科幻災難片的高度,甚至還不如《獨立日》好看……最後,「冰激凌」像《卡桑德拉大橋》中的鼠疫一般神奇地退卻,一切恢復正常,北半球上空的大氣層純潔得猶如回到造物之初。這個只凍了一半的地球給人們開了一個不那麼科學的玩笑,於是我們心情輕松,嘻嘻哈哈走出電影院,到了後天———甚至不用等到後天,就會把電影里所有的角色忘得乾乾凈凈。
C. 恐怖電影我想看。要最最恐怖得謝謝!
都是老的,我看過的片子2010年的,可不是復制別人的,
其實2010年的新片只有3部還可以
《基督再臨》
講述天啟降臨,一群陌生人聚集到一起尋找懷有「救世之星」彌賽亞的年輕女招待。 基督教關於耶穌基督將要第二次降臨,在地上建立千年王國,進行最後審判的故事,不錯值得一看.
《嗜血破曉》
2019年,一場神秘的鼠疫在全球各地蒸爆發,人類幾近滅絕,活下來的,絕大部分變成了嗜血為生的吸血鬼,剩下人口少得可憐的人類,四處躲避吸血鬼與瘟疫的侵蝕,而吸血鬼則堂而皇之的成為了文明的主宰,國家的政府高層、軍隊、知識分子都已經是長著獠牙的吸血鬼。很逼真的電影,效果和特級都不錯,更像科幻電影。
《勿忘我》
小鎮高中的畢業假期來臨了,備受歡迎的班長Sandy Channing本應在假期里好好放鬆,享受一下生活,可是隨著她的好朋友一個接著一個的失蹤,使他們無意中發現自己竟被很久以前被他們戲弄過的一個女孩兒的怨靈所糾纏。很驚悚的片子。
下面是2009年底的片子,
《致命切割》
泰國的片,殺人狂魔為你揭開泰國美麗風光背後,那慘絕人寰的黑暗面。
《鬼5虐》
泰國不錯的鬼片,趕搭便車而登上載有活屍的【搭鬼車】,死於非命的鬼魂依附在車上的【鬼車輪】;在由鬼魂飾演鬼片主角的【鬼演員】;一個不信因果的小沙彌卻難敵宿命的【鬼索魂】;以及在醫院遇上鬼手的【鬼病床】。泰國鬼片不錯的代表。
《墮入地獄》
所講述的是一個極具原創性的恐怖故事,圍繞著一位年輕的美國女性展開,她因為受到了人為的詛咒而不顧一切地展開了一場對神秘事物的訴求,她要在墮入地獄之前,解開所有的謎團。導演山姆·雷米,大家都知道是《蜘蛛俠》的導演,但可能都不知道他曾經拍過《鬼玩人》吧?很久沒看到題材如此新穎的恐怖片了!推薦!
《太平間鬧鬼事件》《13號星期五》《電鋸驚魂》
不想多說,自己體驗,都是以恐怖氣氛取勝的恐怖電影。發自內心的恐怖。
《夜魔》
另類的以一種電影短片的形式呈現出來的恐怖片,一個小偷不小心地闖入了一幢被連環殺手強占的房子的故事,一部帶有懸疑和驚悚元素的恐怖電影。
《死神來了4》
從《死神來了》中的空中飛機大爆炸,到《死神來了2》的高速公路連環撞,然後是《死神來了3》中的急速過山車……影片仍然將目標鎖定在了死亡率最高的車禍上,但與《死神來了2》有所不同的是,這一次會出現連環事故的,是賽場上的極速賽車。
《13號B座》
印度最新恐怖片,當電視有了自己的想法,再也不受控制,決定要反過來操控人類的生活。題材比較新穎。
《復仇之溪》
1936年到2007年,他們是一個恐怖的倖存游戲的成員。
《死亡錄像2》
2007年西班牙《死亡錄像》的續級,動作性很強的恐怖片。前作是僵屍片的經典之作。曾被好萊塢翻拍為《隔離區》,和相似的手法拍攝的《死亡日記》,但都無法超越原作。
《魔屋》
經典的翻拍,血漿做賣點的恐怖片。《魔屋》的老版是一部非常經典的恐怖電影,他是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的噩夢,不僅僅是因為畫面血腥駭人,更重要的是它的劇情,整部電影的故事都充滿著一種令人窒息的絕望。同類影片有來自日本、韓國的《不死咒怨》、《鬼水凶靈》、《鬼來電》,本土的恐怖作品《隔山有眼》、《德州電鋸殺人狂》《13號星期五》。
《女子聯誼會驚魂記》
1983年的經典恐怖電影《七姐妹》的翻拍。
《致命彎道3》
與前作一樣的風格,在一個野蠻人的地盤,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為了生存他們開始了亡命戰斗。
《泄密的心》
與名作《泄密的心臟》同名。不血腥,不暴力,不變態的片子。
《13號星期五》(黑色星期五)
「星期五」系列的片子,大家不會陌生,同類片子《德州電鋸殺人狂》·《德州鏈鋸殺人狂前傳》《佛萊迪大戰傑森》
《紅色之山》
講述一個電影狂熱者沉迷於尋找一個經典血腥暴力電影的完整版,這導致他和他的兩個朋友進入一個偏僻的森林,也就是電影拍攝的地方。他們太晚意識到:這部電影還沒拍攝結束——電影的主角,醜陋的,酗殺的「娃娃臉」和他扭曲的家庭繼續拍著電影,並殺戮蒙在鼓裡的受害者。現在我們的英雄必須從噩夢般的沖擊中倖存下來,否則他們將永遠成為電影。如果恐怖電影里的恐怖鏡頭都是真實的?那將多麼恐怖?
就寫這么多吧~!不全,但都是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