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童年隨之而去(木心)
童年記憶中的知識邊界本應清晰,我卻過早地涉足了本該懵懂的領域,這反而種下了許多成年後難以解開的疑惑。不滿十歲,我已能分辨出「寺」、「廟」到「庵」的不同,跟隨母親上山做佛事,對「睡獅庵」的疑問讓我初次面對復雜的人事。那華麗的佛事背後,是對祖宗超度的繁瑣儀式,我則被期待著在儀式中扮演微小的角色。
儀式結束後,我急於逃離那壓抑的跪拜,卻在誦經聲中發現「疏頭」上詳盡的地址,心中暗自疑惑陰間的細節。家庭教師的嚴格教導與家中對「禁書」的限制,使我對外界知識充滿好奇,卻又只能偷偷探索。我曾因一句唐詩被責備,書房成了我心中陰郁的避難所。
當滿船人准備離開,我卻因遺忘在睡獅庵的碗而陷入糾結。母親理解我的固執,派船夫上山找回。碗的失去和再得,彷彿象徵著我童年的純真與無憂逐漸遠去。而母親的那句「這種事以後多著呢」,似乎預示了更多珍貴的失去,那碗,就像童年的象徵,隨著記憶的流逝而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