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己拍部低成本電影的老百姓怎麼做
根據國家規定,未通過廣電總局審批,取得公映許可證的影像作品不得在中國大陸發行了。所以您的電影恐怕只能通過優酷一類公眾影像平台來發布,或者通過外國電影節來在海外發行。可選擇的電影節很多,如海牙、科隆等,不一一例舉了,根據您的影片類型選擇合適的電影節就好。
利弊分析下:在優酷等平台發布不能給您帶來任何經濟利益,但是可以讓內地網友接觸您的影片,也許可以讓影視投資公司或者製片公司對您產生興趣而帶來後續的合作。
如果您選擇不申報而直接進行海外發行,那麼您的影片在國內會被認為是「地下電影」而禁止發行。但是如果影片確實出眾,在電影節上能夠獲獎,那麼獎金回報大概會平衡您的製片費用,甚至能夠讓您盈利。除了獲獎作品,海外的發行商也會購買他們認為比較好的,可以推廣的影片。
最後,既然您的想法還沒開始實現,給您一點小小的建議:
1,如果可能,為後期發行考慮,還是盡量正規運作。
2,DV的清晰度已經過時,畫面感也不好,不如用相機。
2.5,如果可能,還是用電影機來拍攝,因為相機作品目前央視都不收,何況院線了,況且解析度也不滿足院線發行標准。用數字電影機的話,如果統籌做的比較好,工期不長的話,成本不會很高的。
3,正式啟動項目之前先多練練手,影視劇行業很殘酷。
補充:DV作品和相機作品還是有海外公司做零售發行的,忘記說了,補上。
另,看到樓下的回答,其實上院線也不一定就很貴的,數字電影80萬製片加公關做下來也不是沒有,關鍵看怎麼操作。
2. 自己拍一部電影能發行嗎
真正的電影是用膠片拍攝的。以樓主的條件和水平還是死心吧。
3. 自己拍的電影怎麼授權發行
自己拍的在中國無法自己發行。因為你的片子沒有通過廣電局審查過。但是,你的片子還是可以拿到國外參展。如果你的片子是短片,沒什麼其他問題。但如果你的片子是正片長度(90分鍾以上)直接國外拿獎,國內也是不承認的。
正規渠道是,先審查劇本,劇本過了才可以拍。而且要立項,建公司,亂七八糟一堆。你得有製片公司的公關,才能拿到拍攝許可證。
4. 電影製作完以後如何發行
對個體製作人來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掛到網上積攢人氣,雖然這樣可能會存在一些版權之類的問題。
5. 如何將自己拍的小成本電影通過網路發行
直接找優酷 56之類的合作吧,方便,而且宣傳做的好
6. 自己拍的電影怎麼發行啊 各位指教下
拍這種落日片子,
感光度ISO調到最低,比如100,
小光圈拍攝,比如F16或者F22
對焦點一般對到太陽上面一點點的位置,
用上腳架,
重新選個拍攝位置,拍攝之前,先考慮一下構圖,
畫面中的兩根線是電線吧,
最好避開,不要出現在畫面當中,
重新選個天,拍落日最好要有雲彩,沒有雲彩沒啥拍頭,天空空水空空。
風光片,一定要會後期,哪怕是簡單的一點點,也要有。
拍風光片,挺辛苦的,
需要好的拍攝機位,需要好的時間,還要有好的天氣。
7. 中小成本電影如何自己發行
策劃階段:
和開館子是一個道理
方勵表示,一部電影無論大小,首先要清楚主創是不是為市場在做;而對於投資人而言,「電影值不值得做,價值是什麼,這些是值得認真考慮的」。
盡管電影的創作是主創的沖動使然,但作為投資方,要清楚這個電影如果真的拍出來了,能不能被觀眾接受:「這個電影是否題材太陳舊、離觀眾太遠?排除掉這些因素之後,電影還能拍,還能打動觀眾,這才應該投資。」
而電影也可以簡單地分成兩類:一類是低成本、靠故事取勝,另一類則是滿足了一定的規模、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方勵笑言:「這就跟開館子一樣,你是要開個蒼蠅館子,純靠味道取勝?還是要開個豪華餐廳,讓人覺得去消費很有品位。」
拍攝階段:
不贊成新導演用明星
具體到小成本電影,方勵表示,大製作代表的就是巨大的商業風險,所以自己並不贊成年輕導演去爭取大製作:「因為他(她)可能並不具備駕馭明星的能力,那麼,就算是他(她)拿到了足夠的投資,但最後還是會出問題。」
在方勵看來,如果自己要投資做一個小成本影片,最好是不用一線演員,降低成本:「其實只要電影本身質量夠好,在電影上映前信息傳遞到位,院線願意給你的電影排廳,而首輪放映的口碑不錯,這個電影就能賺錢了。」
放映階段:
要把握好投入產出比
方勵認為,營銷的目的是把該傳遞的東西傳遞出去,而且恰巧能傳遞到你所需要的地方去。他舉出《觀音山》為例:「成本才400萬元左右,所以,其實我們收入兩千萬就算賺錢了。尤其是現在的傳播渠道這么多,你可以賣給電影頻道、賣給網路,這樣的話,成本就降成了兩三百萬,其實收入一千萬就算是回本了。我當時計劃是保3(千萬)沖5(千萬),所以我們的發行、宣傳用到了500萬,但如果我只想收入1000萬,那我的發行和宣傳費用會更低,不管怎麼說,我始終能收回成本。」
方勵最後總結說:「每部電影都是有個性的產品,只是要分析計算合理、策劃到位,都能成功。」
8. 電影拍出來怎麼發行呢要走哪些流程我們暫時還不是影視公司,如果不行是不是注冊影視公司就可以
一是以市場運作為主的發行。主要分為兩種情況:進入城市院線發行;小城市及農村市場發行。前者以《英雄》為突出代表,而《曖春》則在後一種情況中較有代表性。
二是胡亂發行。這類電影雖然進入發行環節,但是缺乏市場運作,所以發行也並沒有什麼實際上的意義,有的甚至是票房收入都不抵發行宣傳費。其中一種情況是拍攝者從一開始就沒有考慮發行以及資金回收的問題,片子拍完後,發行方只好硬著頭皮去發,院線還不一定能排上片。這是一種比較奇怪的現象。而在好萊塢,發行放映商不看好的題材,製片商無論如何是不肯投產的。另一種情況是影片的發行是一些根本不懂發行的人在做,其操作既沒有經驗也不符合市場規律,所以結果往往也是發行得一塌糊塗。
三是依賴政府或是各類團體組織的發行,即通過行政命令等一些非市場渠道進行發行。這樣的發行模式在前些年尤其顯得突出,特別是一些主旋律色彩濃郁的電影,發行方往往會採取這種簡單易行的方式進行發行,行政指令、紅頭文件、團體訂票等等,曾經一度起到不小的作用。隨著電影產業化進程的開 啟,政府幹預的力度逐漸減少,這種發 行模式也逐漸難以為繼。
四是有的國產片根本沒有經歷發行環節,即所謂的「零拷貝」。其中一種情況是,製片方拍攝電影之前對於電影的 發行銷售根本沒有概念,拍攝資金籌集到了之後便將電影給拍了,拍完才意識到還有一個發行的問題,還有資金回收的問題,但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電影往往由於質量低劣或者是缺乏宣傳發行費,根本不具備進入影院發行的條件;還有一種情況是製片方對於影院發行沒抱希望,而將影片資金回收寄希望於電影頻道的收購和音像版權,由此採取低成本策略;還有一種是所謂的「主旋律電影」,拍攝者往往具有嚴重的迎合傾向,根本不考慮市場情況,影片拍攝的結果是「政府是投資主體,領導是基本觀眾,評獎是奮斗目標,倉庫是直接歸宿」。
在目前國產電影的發行操作中,後三種情況佔了相當大的比例,而第一種情況則是屈指可數。
國際上傳統的電影發行方式,就是製片方帶著電影去參加國際上大大小小的電影節,舉辦針對電影發行人員的招待酒會、派對。
政策上,我國《電影管理條例》規定:發行、放映電影片,必須持有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頒發的《電影片公映許可證》。根據本條的規定,凡是要發行、放映的電影片,必須持有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頒發的《電影片公映許可證》。目前的作法是將《電影片公映許可證》印製在電影拷貝的片頭上。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曾經在1993年和1996年下發通知,對電影片公映許可證的發放辦法加以規范。規定電影片公映許可證的領取手續,只有拷貝審查通過,一切手續齊全的影片才發給「電影片公映許可證」(含畫面)。
網路的出現與廣泛運用,為電影的發行又提供了一個新的便捷的渠道,製片商和發行商紛紛利用網路進行宣傳、交易、配送、放映和結算.電影的發行方式越來越呈現出網路化的趨勢.
9. 怎麼出版自己拍的電影
看什麼形式了,自己做的DV可以免費給別人,不能隨便賣。如果是35毫米膠片,一分鍾長度800-1000塊。網上的微電影,都是有商家贊助的。
10. 自己拍的電影怎麼在影院上映
哈哈,有這個想法很好,但是要上映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啊~~~
首先,要把劇本投給各電影公司或者是製片人,投稿的時候只需要寫大綱,如果製片人看上了你的劇本就會跟你聯系,然後慢慢地充實劇本,直到完成,然後還要找到投資商和發行商,不過這些都是製片人的事。
其次,等到資金,設備,演員等等都到齊了之後,就可以開拍了。
拍攝完成之後,要交片給公司,公司滿意就可以通過發行商推廣上映。至於膠片不膠片的不是問題,因為影院最後拿到的都是拷貝,(不過還是膠片效果比較好)時長也不一定,要看你的劇情了。
其實你也可以自己掏錢拍電影,只要掏得起。
(友情提示一點,如果你的劇本從眾多劇本中脫穎而出並且有幸得以開拍,一定要注意處理好製片人和導演的關系,因為整部片的風格是由導演定的,而類型是由製片人決定的,很可能產生沖突。所以,導演與製片人的沖突是個歷史遺留問題,要解決好。當然前提是製片人從千萬份劇本中挑中了你的。)
呃,沒有想打擊你的意思,其實有很多小成本電影也紅得一塌糊塗的,比方說去年的《Once曾經》,預算才幾十萬幾百萬而已,可能還不到一百萬,甚至連拍攝的場地都是導演家,但是最後還是很成功。這類影片一定要以主題思想取勝,否則是百分之一萬干不過那些商業片的。
最後,希望能在影院里看到你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