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南斯拉夫電影《橋》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這兩部電影里,沒有濃墨重彩地刻畫某個英雄人物,但是裡面的游擊隊員又描繪得非常有血有肉,無論是《橋》里機智的的班比諾和重友情的扎瓦多里,還是《瓦爾特》里智慧,成熟,穩重的老游擊隊員,老鍾表匠謝德,這些角色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們犧牲的時候都是平凡之中透露著悲壯。散發著典型的英雄浪漫主義氣息~
片中游擊隊員們的機智勇敢,飾演兩片主角的巴塔,那種沉著冷靜,剛毅果斷,給人留下了精明干練的形象。《瓦爾特》里和德軍鬥智斗勇,間諜反間諜的情節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這兩部電影分別打動人心的是主題曲和台詞,《橋》的主題曲《啊朋友再見》無需多說,這首義大利歌曲這么膾炙人口也多虧了這部電影的功勞。《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台詞才叫一個用詞考究,經典,精緻。
② 電影《橋》的故事,工程師慘死,原型鬧烏龍,歌詞姑娘變朋友
說到關於「橋」的電影,你會想到哪些?可能有好多,比如《卡桑德拉大橋》等,
說到關於「炸橋」的電影,你也許會想到《奇襲》,但可能還有更多人第一印象都是那部南斯拉夫電影《橋》。
也許你已經忘記了很多《橋》的細節,但你可能很難忘記那個熟悉的旋律: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關於這座「橋」還有很多故事:
一、《橋》的原型們
先說這座橋,游擊隊要炸掉的橋是真實存在的,就在前南斯拉夫黑山共和國境內,名字叫塔拉河峽谷大橋,是歐洲比較著名的大橋。
這座橋建於1940年,1942年被游擊隊炸毀,1946年二戰結束後修復通車,因此電影《橋》的故事並非虛構,而是取材於真實 歷史 事件。
不過,稍微有點區別的是,在 歷史 上游擊隊炸毀這座橋是為了阻擊入侵的義大利軍隊,德國人壓根沒進入到這個區域。
在戰爭中為了阻擊敵人炸毀重要橋梁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我國在抗戰時就為了阻止日寇先後炸毀了惠通橋以及剛剛建成通車的錢塘江大橋。
隨著近些年我國出國游旅客的增多,很多人也都慕名來到塔拉河峽谷大橋瞻仰,但有些無奈的是,很多遊客甚至包括權威媒體都弄錯了一件事,鬧了個烏龍。
在如今的塔拉河峽谷大橋的橋頭立有一座雕像,這座雕像是為了紀念南斯拉夫民族英雄博日達爾·祖季奇的,由於他犧牲於二戰,同時雕像又被立在塔拉河峽谷大橋橋頭,因此很多人包括媒體都認為他就是電影《橋》中游擊隊指揮官「老虎」的原型。
事實上,這是一個大烏龍,博日達爾·祖季奇並不是參與炸橋的游擊隊員,甚至也不是鐵托的部下,他是南斯拉夫王國國防軍的一名中尉,在抗擊義大利軍隊入侵時,他抵制上級的命令拒絕投降,率領自己的部下死戰到底壯烈犧牲,其英勇事跡甚至得到了對手的尊敬和贊譽。由於祖季奇的家鄉就在塔拉河峽谷,因此他的家人為他在橋頭立了這座雕像,實際上這位南斯拉夫民族英雄並沒有參與炸橋,更不可能是「老虎」的原型。
真正參與炸橋的人在橋頭那座紀念碑上,這座紀念碑就是為了紀念當年參與炸橋的一位工程師亞烏克維奇,當年他曾是塔拉河峽谷大橋的建造工程師之一,在他的幫助下,南斯拉夫游擊隊成功炸毀了橋梁。
不過,亞烏克維奇並沒有像電影里的「工程師」那樣捨身炸橋,他是在炸橋事件數月後被義大利軍隊逮捕,侵略者痛恨亞烏克維奇將橋炸毀,他們在橋上殘忍地殺害了亞烏克維奇,所以電影里那麼拍工程師的結局也是有真實事跡可尋。
二、《啊!朋友再見》翻譯烏龍
《橋》留給中國觀眾很多有意思的誤會,比如,這部電影其實早於《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拍攝兩年,但在我國譯制的順序是《橋》在後面。《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拍攝於1972年,譯制於1973年,《橋》拍攝於1969年,譯制於1977年,《橋》本來是內參片,當年為了歡迎鐵托訪華才拿出來公映。
因為《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成名在前,因此很多觀眾都以為《橋》是那部電影的續集,畢竟兩部電影在演員上也是有很多重復,筆者當年也曾犯過糊塗。
有意思的是,有些觀眾犯糊塗的時間更長,他們始終認為「老虎」是「瓦爾特」的另一個外號。
更大的烏龍可能就是那首人人會唱的歌曲《啊!朋友再見》,曾經大家都一度以為這是南斯拉夫歌曲,是為了歌頌游擊隊上戰場的,有點兒「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味道。
事實上,全擰了。《啊!朋友再見》首先是一首義大利游擊隊的歌,因為義大利和南斯拉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南斯拉夫游擊隊也會唱,而在電影中,首先唱這首歌的也是一位義大利人扎瓦多尼。
其次,按照義大利語翻譯的話,Bella是姑娘的意思,也就是說這首歌其實應該叫《啊!再見了,美麗的姑娘》,這和片中的台詞也是對應的,班比諾曾經和搭檔扎瓦多尼開玩笑要去義大利佛羅倫薩找姑娘,這首歌也是他們倆唱的。
有意思的是,當年配音時,這首歌是直接由配音演員配唱的,分別是給扎瓦多尼配音的侯冠群和給班比諾配音的李連生,他們倆對著錄音機學會了,然後在配音時唱了出來,沒想到這首歌成了不朽經典。
當然,我們也知道,並不是當年的翻譯不知道這首歌的原意,只是為了影片的意境才做了修改,筆者認為,這個改編很棒,不論是對於歌曲本身還是對於電影本身以及觀眾,都是一次很好的再創作。
三、《橋》並非一部戰爭片
《橋》的故事很簡單,基本上和我國拍攝的《奇襲》劇情是大體相似的,為了阻止敵人通過那座關鍵的大橋,游擊隊必須在指定時間內炸毀橋梁,為此他們將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但和《奇襲》這部戰爭片或軍事片不同的是,《橋》的導演克爾瓦瓦茨認為,《橋》應該不屬於戰爭和軍事電影,而是一部關於人性描寫的作品。
在《橋》中,戰斗過程基本上可以歸屬於抗德神劇一類,游擊隊員總有打不完的子彈和隨手可得的裝備,敵人總是那麼「聽指揮」,扔手榴彈就像和迪希商量好了一樣,力道、高度恰到好處讓迪希接到再反殺,活脫脫一副接力賽的樣子。
因此要是為了看戰斗場面,《橋》真沒有什麼多少可看性,筆者認為《橋》的經典主要在於人性、懸念和犧牲。
人性,班比諾犧牲前高喊「扎瓦多尼」的畫面看哭了多少人,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扎瓦多尼還是要炸死他,這是該片最催淚的一個片段,即使如今再看,聽到班比諾那絕望的哭喊,看到扎瓦多尼親手殺死搭檔的痛苦,再想起之前兩人有說有笑要一起去佛羅倫薩找姑娘的片段,確實容易讓人潸然淚下。
當然,對於我們來說,配音演員李連生功不可沒,據說他當時配到這段時抑制不住地哭了,配音結束後他和給扎瓦多尼配音的侯冠群抱在一起,兩個配音演員為了自己的角色哭了一場。
懸念,《橋》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反派不再是霍夫曼博士,而是貓頭鷹考斯,他在片中貢獻了很多笑點和轉折,比如他審問游擊隊員的那場戲活像一段單口相聲:「請你把手放下吧,女人的內心我總是捉摸不透」。
然後在游擊隊員要集體殺青的時候,貓頭鷹又突然成了游擊隊員,而且殺了一幫德國兵,按照常理,這不能有反轉了吧。
沒想到,居然還能再反轉一次,貓頭鷹還是反派,這讓人實在有些燒腦。有意思的是,據說當年國內電影配音字幕上是不顯示給反派配音的演員姓名的,但貓頭鷹卻破例了。
犧牲,影片最後,工程師用生命炸毀了自己心愛的橋,這個結局不僅是致敬原型亞烏克維奇,也是在致敬那些為了民族解放犧牲的人們,這些犧牲里有戰士也有工程師,當然還有那座「好橋」。
讓人遺憾的是,橋炸了,還能修復,可國家沒了又該怎麼辦呢?克爾瓦瓦茨導演去世前一直不能理解的就是南斯拉夫的消失。而我們作為看客,重看《橋》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時同樣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③ 求前南斯拉夫電影——《橋》影評
可以到這里看看:
http://www.mtime.com/movie/30146/comment.html#menu
④ 《橋》觀影感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首歌,「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如果我在戰斗中犧牲,你一定把我來埋葬。」
《橋》這部電影是南斯拉夫著名的電影,講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期,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將德軍撤退途中一座必經的橋梁炸毀的故事。
該開始我也對畫質不清晰的這種國外電影並沒有什麼好感,因為現在社會充斥著太多為了抓住觀眾眼球的快餐影片,花紅酒綠的都市夜景與各種冒險刺激的驚悚片相比,顯得多麼得平淡朴實。但是當我看到,游擊隊隊員班兵諾在被敵人捕獲之際,隊友用炸葯把他和一群敵軍炸死的時候,心頭不得不說揪了一下,一下子把我的思緒抓進影片中,我彷彿成了游擊隊的一員。接著,隨著任務的進行,一個接著一個小夥伴光榮犧牲,但游擊隊隊長老虎,抑制住內心的傷痛,一次又一次英勇地戰勝敵人,看破敵人的鴻門宴,不動聲色又非常出色的完成任務。特別是那位工程師最令我印象深刻,他原先是非常反對炸橋的,畢竟這座橋是他的宏篇巨作。但看著隊友一個個死去,在最後關頭,面對著敵人的逼近,他單膝跪地,目光炯炯有神,少皺眉頭,咬緊牙關,一下子轉動炸葯箱的鑰匙,隨著「嘣」的炸裂聲,隨同橋粉身碎骨。太驚心動魄了,這是一位多麼偉大的工程師,他建造橋為百姓創造了福利,也通過親手毀滅它以及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捍衛祖國。
最後,炸橋任務圓滿完成,也就剩下老虎與其餘兩名隊員。他們三位勇士駐足停頓了幾分鍾,看著已經毀滅的橋,又轉身向遠方走去。到此全劇終,或許他們急匆匆地離開是為了之後更多的任務,時間緊迫,重擔在身,沒有時間悲痛嚎叫,沒有時間照看死去的隊友,就這樣他們毅然決然地向另一個征程邁進。
最後,我想說,我們美好的生活是用千千萬萬的烈士性命換取回來的,就像奏響的國歌那樣,「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英雄烈士永垂不朽,珍愛生命,祈禱萬物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