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中國大陸有多少個電影院

中國大陸有多少個電影院

發布時間:2024-08-02 18:53:59

Ⅰ 從香港看中國影市變遷:新一輪影院兼並大潮會提早到來嗎

近年來突飛猛進的中國影市,自第二季度以來遭遇了「寒潮」洗禮:僅過去4個月間就三度同比下滑,進入暑期檔也未能釋放足夠能量,至今尚無單片跨過10億線。另一邊廂,由於基建增速跟隨大盤漲勢常居高位,上半年已初現「影院增,票房減」的局面,令人憂心後市的發展態勢。

有鑒於此,曾長期淡出輿論視野的香港再度成為關注點:作為上世紀傲立亞洲潮頭的「東方好萊塢」,港島影市在「金融風暴」後經歷長時間的低潮,卻在10年前開始走出「慢牛」行情,更在2016上半年一舉突破10億港元,創下歷史新高。

下面不妨從內地和香港的變遷入手,探尋影市未來的發展路徑。

首先以一線城市為切片,了解市場發展的概貌

自08年起,北上廣深便占據了全國城市票房產出的前四名,這一格局穩定持續至今。一線城市佔比也成為衡量城鄉動態對比的重要指標。而在2016上半年,上海以不到五千萬的優勢擠下北京,重新登上城市榜頭名,這是過去5年來的第一次。


同時,受累於一度走弱至0.8以下的港元匯率,香港在票房產出上被四大一線城市相繼反超,落到大中華區第5名;雖然上半年各城市增長率猶有彌合(北京10.26%、上海16.95%、廣州12.48%、深圳17.40%、香港12.07%),但考慮到香港在人均觀影次數已基本到頂,這一差距將呈放大態勢。

而從硬體設施看,盡管上海的影院建設近年加足馬力,持續維持在全國第一的位置;但在單銀幕產出和場均人次等指標上效率偏低,未能將銀幕數的優勢全部釋放。

另外,深圳在一年時間內增加了33家新影院,總數已經超過北京的169家和重慶的168家,升至全國次席。但影院端23.9%的漲幅高於票房逾5個百分點,對於土地面積位居一線城市末位的深圳而言,飽和競爭的端倪已經顯現。相比之下,30分鍾車程外的廣州在終端擴張上更為穩健,一直穩守全國票房第三的位置。

與此相對,早已走過發展黃金期的香港市場,多年來電影院數量一直停滯不前,在年初嘉禾港威電影城和九龍塘AMC電影院相繼歇業後,總數已降至46家的最低位。受制於高昂地租和市場飽和,本地影院投資商多將資金投注於內地,加上院線整合已基本完成(下文詳解),總體看來波瀾不驚。

不過香港在單館產出上優勢明顯,平均達到其餘四市的2到4倍,顯示出在高度成熟的市場環境中,觀影人群和習慣已經固定化,成為支撐「慢牛」的基本盤。

下面化用市場研究中的「行業集中度」概念來進一步分析一線城市的影院現狀。將一座城市內票房排名前10的影院產出佔比定義為CR10,通過整理過去三年的數據,可以看到影院集中度明顯呈下降趨勢。

在2014上半年,北上廣深的影院CR10都在25%以上,其中廣州和深圳分別達到42.1%和38.0%,即排名前10的影院占城市總票房的比例接近四成。這樣的集中度在全國范圍內也處於前列。

隨著影院建設的速率加快,四大一線的影院CR10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2015上半年北京、廣州、深圳均有6%~8%的下滑,而上海的跌幅也在4%左右。同時這一數值與各大城市原有的影院基數也呈現負相關,譬如上海原有的影院總數最高,因而新建影院稀釋掉老牌影院的份額就相對較低。

到了今年6月底,除了廣州的影院CR10維持在28.5%之外,其餘三城的市場集中度均掉落到25%以下,上海更是擊穿20%關口。由此看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一線城市的影院CR10將繼續呈下降態勢,直到某個零界點令新建影院稀釋的份額不足以抵消老牌影院新增的份額,這一比例便會企穩甚至回升。

反觀香港

現時的電影院資源已被集中到少數的大型集團手中。目前以約四成的市場份額居香港首位的百老匯院線,旗下握有百老匯、Palace和AMC三個子品牌,背後的管理方便是安樂影片有限公司。安樂不僅涉足電影投資和發行等業務,在內地市場也運營數十家百老匯/百麗宮影城,擁有健全的全產業鏈布局。

而隸屬於立基集團的UA院線也不遑多讓,目前旗下有10家影院和50餘塊銀幕,包括全港僅有的4塊IMAX銀幕,整體市場佔有率約1/4。值得一提的是,成立於1963年的母公司立基集團業務涵蓋房地產、乳製品、食品飲料等領域,同屬文化板塊的影院運營和電影發行僅是旗下豐德麗控股龐大業務中的一塊。

其他大型院線包括港交所上市公司橙天嘉禾旗下的嘉禾院線,從07年開始其市場份額便穩定在10%到14%之間,並在中國大陸、台灣地區和新加坡運營總計近100家影院;隸屬於寰亞洲立公司的MCL院線,前者在2013年被麗新集團整體收購,並注入豐德麗控股的資產中;新寶院線則運營著旺角、屯門和銅鑼灣的4家影院,體量相對較小;另外華懋集團、天馬影視、合和實業旗下亦有影院業態,作為各自龐雜支線的有機組成部分。

再以僅有一河之隔的深港為對標,影市發展態勢更為清晰。

回看2007年,處於爆發前夜的深圳市場容量為1.52億人民幣,同年香港票房收入錄得10.75億港幣,以當時0.93534的匯率換算摺合逾10億人民幣,超過深圳產出的6倍,可見港島其時市場地位之強盛。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這不過是香港上一個繁榮周期的注腳:在港片邁入「黃金十年」的1980年代末期,全港票房即已突破10億港元大關,本土製作和渠道擴張齊頭並進,並在1992年觸及15.5億的歷史高位。

而在經歷「金融風暴」和非典疫情的接連打擊後,經濟頹勢順而蔓延至包括影市在內的多個領域,香港票房轉入「俯卧撐」模式,自1999年起的8年間僅有2001年高於10億線,直到07年後才重新穩定在10億港元以上。

Ⅱ 為什麼現在香港幾乎沒什麼電影了,也不出明星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前香港電影是很賺錢的,現在賺不了錢了。

香港自《無間道》後再沒有優質的作品,原因是其主要市場為台灣,日韓,東南亞市場及大陸地區。香港幾百萬人的市場是養不起電影工業的。隨著美國大片的入侵,原來的市場基本被佔領。再加上大陸經濟的騰飛,香港電影人才紛紛北上,導致香港電影的沒落。另外,大陸電影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現香港沒有邵式,嘉禾等製作中心,等於沒有電影製片廠,有點跟大陸一樣,過去多少個老製片廠己不復存在演員老的老死的死,還好留下不少經典傑作,香港也一樣,那些拍片秀女們盡都老,有的這些年就去世了,剩下部分人到大陸來拍片,如今影業不景氣,讓一些個人拍片給頂了,拍好片難得,盡拍一些垃圾沒人看的片,熬費物資白當洖工夫,拍片不行導演差勁,演員不行,找些小品,相聲演員,小品不說拍片,從中掙錢,丈著有名望拍些沒人看片。

因為沒落了。

別把什麼政審,制度拿來說。1980~1995年香港電影輝煌的時候就沒這些嗎?

第一,香港電影死於抄襲與惡意競爭。

第二,香港電影死於全球化。

第三,香港電影死於人才凋零。

輝煌時期,香港負擔著特殊地位,形成鏈接內地與西方的窗口,所以自1970年代開始,香港電影開始展露頭角,比如李小龍為代表的功夫片。

80年代初,洪金寶開創的靈幻功夫片:

林正英的僵屍道長:

乃至陳曉東的倩女幽魂:

吳宇森的英雄本色:

同時,香港黑 社會 大量滲透電影圈,綁架演員,壓縮控製片酬,洗錢等行為極其泛濫,嚴重威脅到演員和製片人利益,1992年1月15日,香港電影演員導演等等300多人公開遊行,抗議黑 社會 暴行。

陳欣健李修賢是組織者:

以前,香港電影有大量黑 社會 資金,現在黑 社會 資金來源斷絕,台灣所謂十大片商進入,玩起了片花制度。

什麼叫片花?

台灣片商是想賺錢,只看電影中大牌明星多不多,以前香港明星片酬適當,一個大明星配幾個普通二線三線,片酬加起來不過三四百萬,導演還能構築劇情。

此後,明星片酬暴漲,無論一線二線,導演只能用更多錢找更多明星,現在片酬都超過兩千萬,負面影響就是,電影實際拍攝投資急劇減少,劇本粗糙重復,等於只賣大明星的臉。

香港電影的國際開拓者鄒文懷:

同時,電影火爆,更多的電影院出現。

1980年代,香港電影院大約50家。到了最多時達到6家院線150家,本來就狹窄的香港電影市場,出現惡性競爭。

潘迪生:

以前,院線少,上映質量能保證,粗製濫造的電影只能賣錄像帶,走東南亞與台灣市場收回成本。現在電影院多了,大量原本排不上的粗劣電影在惡性競爭下也能公開上映,觀眾大呼上當,後果就是電影口碑下跌。電影收益減少,只能繼續縮減投資,增加軟廣告,質量越發降低。

此時,具備代表性的兩大好萊塢電影進入香港,所以這就有後來說的,香港電影敗於1993(侏羅紀),亡於1997(泰坦尼克號)的說法。

台灣片商退出,東南亞經濟危機重創亞洲市場,誰都在謹慎投資電影。而香港本地兩個電視台根本無法養活原來9萬電影從業人員,只能分流,少部分留守,部分去台灣和大陸,一部分轉行。

香港電影自1992年的巔峰極速衰亡。

沒有好萊塢的大筆投資與數字化,也沒有本地市場支持甚至從業人員都失去了。

因為香港的電影大部分都是打砸搶和黑 社會 ,內陸受香港電影的影響多少年來出現了多少黑 社會 。影視媒體的影響,左右了 社會 的發展方向。香港的喜劇片還是非常好看的,至今內陸電影無法超越。

改開前,香港是大陸的窗口。這么多年過去了,一個小小的香港,不可能不被大陸湮沒。

原因很簡單,像一些向、劉、成、周、洪等等明星大佬完全控制了香港 娛樂 圈,這些人自己演不動了,還不想失去影響力,所以根本不想捧新人,所以幾十年下去了,香港 娛樂 圈還是這些老面孔,那能外出什麼好作品

香港文化衰落了。
中國以前因為文革的原因,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很單調,對香港武俠片強烈需要,帶來視覺和心理上的刺激。現在呢,老百姓對文化需求出現多元化,武俠片打砸片份量輕了。歐美日韓片佔有相當大市場。從文化上看,香港已經不是窗口,只剩下金融和轉口貿易。
以前香港成衣也很歷害的,現在也不行了。
最可悲的是香港創新力嚴重不足,而且出現內斗和內耗。從經濟上看,幾大家族壟斷地產和商業,大部分平民面對高房價無可奈何。階層已經固化,利益格局已經成熟,港人優越感曰漸衰微。
沒有產業支持,巨星就沒有土壤。

電影結尾處字幕:「隨著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時,我們有否已淡忘了光輝的過去?不知今夕何夕……」

香港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近些年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後遺症正在這座城市愈演愈烈,城市壓力過大導致 社會 問題增加。

在彭浩翔的電影中展示了當代香港的一則恐怖寓言:如果你要生存在這個瘋狂的樓市,你就必須變得更加瘋狂。

人都是被 社會 現實逼瘋的,主角鄭麗嫦的連環兇殺是有形的殺戮,而樓市的飆升和業主的哄抬則是種無形的殺戮。

怪咖彭浩翔用B級片的套路來發泄了廣大房奴們的憤怒,但思想上卻折射出樓價暴漲大潮中個體的彷徨與無能為力。

《維多利亞一號》:一個瘋狂的城市,要想生存,就須變得比它更瘋狂

這座城市正在老去,

這個地方的規則和秩序正在被丟棄,

這個時代的 歷史 正在消亡,如同記憶中的香港電影一樣……

編輯於 2016-10-11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贊同 275

評論

SydneyCarton

先說結論:

作為一個特殊文化意義上的「香港電影」這個概念,已經死掉了,基本是對 歷史 的追溯與概括,基本談不上再有較大的更新。這個概念截止期沒有明確界線。在我看來,9-7隻能算ICU,而且更多顯現出來的是「果」而非「因」,《無間道》系列倒是可以看成「香港電影」這一概念的最終輓歌。關於這一點,我在(如何評價《無間道》三部曲?) 下有具體闡述。

這個概念死掉,不是說它不再做電影了,或者說在電影界地位不重要了。這么多年的積淀擺著,而且背後還有依舊龐大的 娛樂 業,香港仍然是一處電影重鎮。而香港的電影人依舊會在華語電影中佔有一席之地,像杜琪峰為首的銀河、許鞍華、林超賢等導演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並且也不時推出佳作。但這些都無法挽救香港電影這個概念的死亡。為什麼?聽我慢慢道來。

舊時中國的電影首都應該是上海,但得益於大陸變局,正如納粹肆虐使歐洲藝術家逃往北美,不少電影人也前往香港。來的除了人才,更有資本,這些使得香港部分繼承了舊上海電影工業的衣缽。而香港雖然是在港英政府治下,但在相當長的階段里,相對的自由度都比海峽兩岸的政權更為寬松。這些都促使香港電影產業興起。

後來我們就看到了邵氏的做大。別看邵氏家大業大,旗下也是明星無數,其實邵氏拍片比較省錢,跟現在這種燒錢拍片根本不能比。首先那些明星演員、導演都是邵氏員工,靠工資過活的,管你人前多麼風光,邵跑跑不多給你一個子兒你一點辦法沒有。你牛逼你可以走啊,但出了邵氏也不好混,又有乖乖回來的,比如整天吐槽老闆摳門的李翰祥。而且邵氏是行業垂直壟斷型企業,片場影院一把抓,有片場,拍片場地布景等花費可以省不少,有影院,全產業聯動,都是我的。再加上彼時觀眾對視覺工藝要求還不是特別高,所以邵氏那些成本很低現在看起來「粗製濫造」的片子,一樣有市場。就算票房相對低一點有啥關系,成本這么低,回本壓力小多了。而且香港片彼時在東南亞市場還頗為吃香,有本埠做基底,外埠再賣一賣,日子還是比較好過的。

那麼為什麼香港片會在東南亞一帶有市場?流行文化比較接近是一個方面。這還是要回到前面說的香港的相對自由度,再加上高度的商業性,使得香港人拍片時既沒有海峽兩岸的鄭智負擔,又會主動而有的放矢地針對市民階層的口味開掘 娛樂 。以邵氏片為例,你們以後後來王晶、周星馳的無厘頭沒下限,呵呵,看看邵氏武俠片,才知道什麼叫腦洞大開、節操洗地。這種以模糊而游動的道德標准為底線,在界限內肆無忌憚的「勇敢」,是其他各方萬萬不及的。這種口味取向也為後面埋下了伏筆。

或許很多港片影迷提港片會以邵氏為正宗,但我是在八九十年代港片中長大的,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在我眼裡可能地位會更高。為什麼?這里要提到的就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了。邵氏雖然雄霸多年,但畢竟還是高度功利的商業指向,大片場經營更是把指標卡得死死的,所以,雖不能說邵氏對香港電影的拍攝語言革新沒貢獻,但是相較它的江湖地位,相對而言,貢獻有限。而香港電影新浪潮則可以看成是一批少壯派影人帶來的香港電影語言的狂飆突進。譚家明、許鞍華、徐克等電影作者以突破性的姿態在電影形式和內容上大舉開拓。這次狂飆突進不僅是藝術上的,更是將一些當時看來前衛的手法與內容推而廣之,使得香港電影更加肆無忌憚。前面說到邵氏片雖然玩得狠,但邵氏的三觀其實仍是保守和傳統的,電影拍攝方法還是相對守舊的,而經過新浪潮的沖擊,香港電影拍攝上玩得更high,內容上也越來越挑戰傳統底線。(順便說一句,徐克的《蝶變》我覺得一般,但《第一類型危險》是真的好,手法到精神上的刺激,high爆了)我是先看的八九十年代港片,再看的老邵氏,最後補了一些新浪潮的課,新浪潮在中間帶來的美學變化很明顯,這也帶動了觀眾觀賞口味的變化。而隨著新浪潮而來的不止是電影形式與內容之變,更是市場競爭的加劇。邵氏作為一個老片場,多少在這場狂飆突進里有些守成了。本來鄒文懷、何冠昌分出來的嘉禾就幾乎可以分庭抗禮,80年代後一干其他公司興起,邵氏卻仍堅持著片場產品。作品質量和新穎程度和這些新貴比,明顯有所不及。

而在這場激烈競爭中,大量中小公司涌現出來,融資、拍片方式更加靈活,內容上更無拘束。香港電影在亞太市場真正達到高峰。到這時,「香港電影」這個動態概念才慢慢定型,我把它歸納一下,大致有幾個特徵:

第一,肯定不用講,香港片商投資,或以香港製作班底為主。

第二,以香港市民文化口味為主,融合有英國的歐美式中產階級文化、廣東地方文化、香港本地民間文化,並對4-9前上海市民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繼承,呈現出來的是雜糅狀態。

第三,以商業利益的追逐為終極目標,為達到此目標,底線可以無限放低。

這里的「放低」是中性含義,一方面是趣味上可以無限低俗,像有一階段邵氏片無論必要與否每片必有裸鏡,如果這還不算難以接受,我們也可以拿好萊塢做個對比,同樣是狂熱追逐商業利益,在美國的清教傳統之下,《人肉叉燒包》、《烏鼠機密檔案》中直接表現對兒童的虐殺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在主流影片中出現的。但香港電影對此的容忍度比較高。

而在另一方面,這個「放低」可以理解為,為了贏得最大 娛樂 效果,香港電影可以怪招頻出,無名山村裡的吃人魔王可以cosplay林肯,流氓地痞的生身父親也可以是Chairman Miao……這些固然會引起爭議,但也使得香港電影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創作活力。後來常說的「無厘頭」就是這種風格的部分總結。

第四,盡皆狂歡,如果不是喜劇,至少也會有喜劇因素。這一階段香港電影哪怕是很悲情的故事,像89年版的《人海孤鴻》,94年的《暴雨驕陽》都是不乏 社會 反思和道德勸誡的苦情片,即便如此,片中仍不乏「查乳癌查舌癌」、「奶罩倒穿」等笑料。所有場次,只要編導想要,只需一秒鍾,統統變喜劇。這一點對我影響蠻大的。

第五,這是波德維爾提到過的,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即便香港電影呈現出高度量產的狀態,這些影片平均來看,並非完全的爛作,細看每一部要麼在技法上要麼在內容上都會有些想法,但總體製作會因為趕時間而顯得粗糙。所以港片往往呈現的是有佳句少妙章的狀態。

這話既可以理解為急功近利,也可以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香港電影的主要班底,少有學院科班出身的,大部分是僅受過速成培訓,甚至速成培訓都未經歷直接在片場拜師學藝摸爬滾打練出來的。這樣出身的班底,雖然很少能提出什麼理論,但手活兒極熟練,個別混得不錯的,腦子都很靈活,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數。所以雖然速度快,但東西都還挺有個樣子,甚至裡面不乏亮點。

這五點大致就是我對「香港電影」在藝術呈現上的定義,它的成因可以從前面我提到的大的脈絡看出。

那麼,香港電影是怎麼衰落的?為什麼會衰落?

有人粗製濫造太多,有人說黑幫控制,有人說97回歸,有人說大經濟環境不佳……都有道理。

歸結一下,時代變了。

其實我們回過頭看看它成功的過程可以看出來,香港電影能成功是一個諸多原因促成的產物。

幸運地站在海峽兩岸之外,既沒有太大鄭智壓力和負擔,又吸收了人才和資金。

本土文化、鄭智氛圍都很寬松,而且對商業有著強烈的追逐意識。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後期,事兒都變了。

1、影片的普遍製片成本提升,單靠本埠市場支撐不住,而大陸市場尚未成形,更談不上開放。

2、粗製濫造太多導致影片淤積,資金回籠成問題,本土經濟不景氣,台灣片商也在撤資,缺乏金主。

3、周邊重要電影市場,比如韓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發展迅猛,而且還設了國產片保護。

4、自身電影人才瞅准機會早早抽身,但造星斷檔,青黃不接,周潤發、成龍、李連傑(這個算出口轉內銷吧)紛紛投身好萊塢,,帶來的空缺很能被填補。

5、上面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導致原有片場師徒傳承製實際破產——師父自己都吃不飽呢,所以帶來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斷檔。別的不說,香港原來世界最強的電影崗位——武術指導,你有見到多少新面孔嗎?

香港電影人不能混吃等死啊,大家都想辦法救市啊,這才有了《無間道》的應運而生。但大家看這個系列可以看出來,片子是非常不錯,但原來意義上的「香港電影」在這個系列中基本盪然無存了。而且它這一個系列成功了,但並沒有因此拯救香港電影,只是帶來的是隨後一小段時間的跟風——題材、拍攝形式上統統跟風。中間雖然也不乏一些能看的作品,但沒有一部能達到《無間道》的成功,而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電影自身的特質基本喪失了。

香港電影人怎麼辦呢?他們的目光瞄向了北方,中國大陸,這個正逐漸開放並興起的新市場。90年代合拍片還只是部分試水,到了這時候香港電影人已經是成批湧入大陸了。有一個段子,一個朋友去見文雋,剛好一個香港編劇找文。編劇問他:文生,導演協會已經開了普通話培訓班,什麼時候編劇協會也開一個?文雋有點尷尬,把那編劇敷衍幾句打發走了。跟90年代香港人來大陸排片不同,時代不一樣了,大陸人不再是那個又土又窮的表姐,土或許還是土,但窮——至少對於金主們來說,是一點都不窮了。

大量香港電影人在大陸獲得了工作機會。我在這里要強調一下,這不是說大陸是香港電影人的救世主,其實就是個工作機會。大陸畢竟熟諳商業電影拍攝法的人才還不夠多,這時候很需要擁有大量經驗的香港人參與。而即使讓香港人來操盤,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你要在大陸拍片,並且要在大陸公映,你就得面對嚴苛的大陸%^&(大家都懂的)。更何況香港人的口味跟大陸觀眾又有相當的區別,本來就不是最佳創作狀態,又在高度限制下開工,這樣狀態下出來的作品,你覺得還能叫「香港電影」么?

更何況大陸電影人也在慢慢自己成長,漸漸的,投資方發現,與其讓香港人來拍,不如試試大陸自己的導演,他們可能更了解大陸人的口味。從影片藝術水平上來講,不好說是耶非耶,但從商業成績來看,香港人的「優勢」也在逐漸消弭。哪怕是一些比較成功已經成名的大導演,像陳可辛,從《如果·愛》開始,一直拍到《中國合夥人》才算第一次真正在商業和口碑上贏得了大陸的認可。陳可辛這種文化接受力很強且血統多元一早就倡導「亞洲電影」概念的作者尚且如此,你覺得其他人會更好多少么?

雖然大陸電影產業問題非常之多,但有資本的力量,並且也確實有一些有見識有能力的企業與製作人在推動,「香港電影」這個概念逐漸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香港仍然是一塊電影重鎮,仍然有杜琪峰、許鞍華等作者,並且也不時會有個別新人涌現,但這些成就已經是大「華語電影」的成就了。無論從地域人才的參與,還是電影內容的接近,呈現出來的分別是電影作者的分別,而非大地域文化概念上的分別了。

消亡說起來令人傷感,但只要還有大批熱愛電影的人仍然在保持創作,仍不時推出好作品,你管它到底是「香港電影」還是「華語電影」呢?

本文純粹「印象派」,本人也非香港電影研究者,只是個港片影迷,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掛一漏萬,權當拋磚引玉。見笑,見笑~

喜歡香港老一帶的藝人,他們敬業自律,不像內地的一些人有點名自以為是,牛哄哄,還有的唱一兩首歌就覺得自己是大師

Ⅲ 中國大陸電影院上映電影為啥這么少

大陸這邊也有同期上映的,因為要考慮很多問題,暴力,色情等太過核突的,未通過審核的,一般都不上映,所以有很多精彩的影片都無緣在電影院見到,有些審核期過長的就很晚才上映,中國是比較不開放的電影,想要對一些精彩電影先睹為快的就只有在網路上過癮了。

Ⅳ 中國有幾家IMAX影院

全球知名的娛樂科技公司IMAX亞太總部遷至上海
全球知名的娛樂科技公司IMAX日前正式將其亞太總部從新加坡遷至上海,此舉標志中國市場將成為IMAX公司在亞太地區的業務重心,而上海的影院行業競爭將更趨激烈。
據IMAX影院營運中國地區總監黃科介紹,去年12月中國內地最早兩家IMAX影院在上海科技館開業,其中立體巨幕影院擁有七八層樓高的矩形巨幕和441個座位,281座球幕影院的銀幕直徑長達30米,同時影院還配有六聲道多喇叭音響系統。開業以來,IMAX影院獨特的觀賞效果吸引絡繹不絕的觀眾,上座率保持在60%以上。
IMAX公司首席執行官葛爾方(Richard Gelfond)說,在中國投資建設一個標准IMAX影院的造價約300萬美元。目前,IMAX公司已經與嘉禾娛樂事業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在上海和平電影院籌建一個商業影院,預計於2003年開業。此外,IMAX和上影集團業已簽約,明年將在上影集團建設的主題公園中引進IMAX公司的三維動感系統《亞特蘭氐斯之旅》。「如果一切順利,」葛爾方說,「明年底在上海就有4個IMAX影院」。
據了解,2001年上海電影票房總收入為1.3億元,幾家大規模影城的1個座位1年可賺1萬多元。業內人士預計,今後上海影院的總票房收入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上海目前共有7家大型影城,而在未來兩年內,將有近10家更先進的現代化影城建成或改造完畢,進入到上海影院行業的競爭之中。
IMAX公司成立於1967年,總部設在紐約和多倫多,主營電影和數碼科技。目前IMAX影院分布在全球30多個國家,總數超過230家,今後幾年內還將有70多家IMAX影院計劃開張。迄今為止,全球已有七億人次的觀眾觀賞過IMAX電影,2001年的觀眾人數超過7500萬人次。

Ⅳ 萬達電影2020年虧損超60億,今年的電影市場如何

今年的電影市場已經逐漸恢復了,我們在清明的時候就已經感受出來了。

嚴格意義上講,從今年春節開始,其實整個電影行業就在逐漸恢復了,因為各大院線已經開始了拍片,並且開始對外開放了。

萬達電影2020年虧損了66億元。

這個數據對於萬達影業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因為萬達影業去年虧損達到了40%以上。消費者經常會提萬達影業,其實萬達影業屬於萬達電影,這家公司已經在A股上市了。在萬達電影出現虧損的前提下,不僅這家公司的業務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相關股票的投資人也遭受了不小的損失。

Ⅵ 千與千尋沒在中國大陸de電影院上映為啥呢百度百科上說的,很多國家都上映了。

那麼多年來,中國市場很少有日本的電影之類的,,,像千與千尋這種高級作品
中國打死也不可能引進的,這樣國內市場的中國動畫電影就徹底廢了。。。。

Ⅶ 阿凡達重映跟以前的有區別嗎

預定3月12日在內地上映的《阿凡達》,已經開始預售了。

那麼重映的《阿凡達》,跟以前的版本有什麼區別呢?

你別說,區別還真有。

第一個是電影票價,第二個是觀影感官體驗。

2010年,採用IMAX3D、全CG動態捕捉等電影技術的科幻大片《阿凡達》,在國內上映。

作為國內的第一部3DIMAX影片,大屏版《阿凡達》,可以說是一票難求。因為當時僅有5家電影院能夠播放 IMAX 版本。

所以 《阿凡達》上映時,黃牛加價,影院提價的現象屢見不鮮 。上海某影院甚至在當年情人節時,把票價提到了288元。

那麼,《阿凡達》 重映的票價是多少呢?

預售數據顯示,普通3D版票價在30 40元不等,IMAX版本也僅有50 60元。

上海各大影院30元左右的票價,更是比比皆是。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2010年普通2D或者3D版的票價,獲得3D或者IMAX版的感官體驗。

十一年前,需要坐飛機找黃牛才能看到的大屏版,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看到了,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在內容上沒有任何區別,在感官上區別可就大了

眾所周知《阿凡達》的重映是為了《阿凡達2》的預熱,畢竟是重映,不是重拍,不可能有新的東西出來,所以內容上沒什麼區別。

可十年前我國的3D電影院不多,也沒有大面積普及,更不要提什麼IMAX電影播放廳了,當時更多的都是2D的《阿凡達》電影。

而這次重映肯定在清晰度上,音響效果,座椅的舒適度上肯定相比十年前是提升很多。在電影院看一部電影是視覺 聽覺 等多重感官的享受,那個時候國內的技術並不好,而今的電影院逐漸成熟完善,所以各個方面都比較好,所以我們能享受到多重感官的電影。

如果你不是全方位地去享受一部電影那就在家用電視看吧!

我是得著,有話直說。

3月12日一早,國內院線重映的3D版《阿凡達》直接將霸佔日票房排行榜冠軍多日的《你好,李煥英》拉下馬,這反映了兩方面的問題,其一,無論是市場還是觀眾,都在明裡暗裡等待一部重量級影片,其二,哪怕放到現在,《阿凡達》的整體觀影體驗依然是無可挑剔的。

重映3D版《阿凡達》,確實有一定的商業考量。

一是在全球票房排行榜的爭奪中,《復仇者聯盟4》(累計票房27.98億美元)憑借「加長版」重映的優勢,以微弱優勢超越了《阿凡達》(累計票房27.90億美元),顯然,詹姆斯·卡梅隆和萊塢老牌電影巨頭老福克斯(現更名二十二世紀影業),也希望通過3D版《阿凡達》沖沖全球票房。

二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的當下,好萊塢和歐洲的電影創作陷入停滯,很多被觀眾看好的商業大片,要麼選擇延期上映,要麼乾脆選擇線上首映,唯獨基本上控制住了新冠疫情的中國院線一枝獨秀,不僅成功超越北美院線,躋身全球電影票房(單一市場)的首位,而且為國內外大片的上映提供了相當不錯的觀影基礎。

那麼,3D版《阿凡達》到底值不值得看?作為一名電影愛好者,得著覺得,值得。

首先,在IMAX 3D的加持之下,重映版的《阿凡達》顯然具有更加逼真、更具震撼力的的視覺體驗,考慮到國內院線已經很久沒有上映質量較高的視覺大片了,這對於很久沒有獲得超一流視覺體驗的國內觀眾來說,是一次比較難的的機會。

其次,對於那些聲稱「欠卡梅隆和《阿凡達》一張電影票」的觀眾來說,重映3D版給了他們一次兌換「承諾」的機會。

當然,時隔多年後再次重映的《阿凡達》,依然具有這么強的票房號召力,也給國產影視劇行業和國內電影人一個提醒:

雖然,《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為開拓國內類型片市場起到了很好的帶頭和示範作用,但我們也應該意識到,無論在電影工業體系的構建,還是創意實現、講故事能力、視覺體驗等方面,與處於世界頂尖地位的「夢工廠」好萊塢,還存在全方位的差距。

《阿凡達》的觀賞性依舊強悍! 12日復映當日就拿下單日票房冠軍!強勢突破背後也正如人們所預期那樣,驗證了「藝術是沒有國界的」那句話。《阿凡達》是一部美國影片。美國的不友好,各種打壓、威脅,如今已經不再掩飾,甚至每一天對我們都是一種考驗!此時重映它的影片!還順帶幫助它爭奪一下票房冠軍,這操作和11年前相比,就顯得格外不同!所以,「風景」決定從一個百姓角度分析一下它前後的區別。只為那一份家國情懷!

答案其實就在影片中!第二遍看過之後,《阿凡達》戲里戲外的象徵含義也就明晰了。第一遍模糊,第二遍認同!並由此認為,這次重映或許會讓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影迷感知到:在技術「霸權」的外衣下包裹著的知識分子是有良知、有情懷、有正義感也有批判精神的!這是《阿凡達》想展現的一種價值觀,更體現著卡梅隆這位藝術家的價值觀,所以承載了正義價值觀的《阿凡達》,成為票房冠軍應該 是大家普遍樂見的!而且我們更加樂見這位對手自己的覺醒! 《阿凡達》重映更具象徵意義!

認知上重映與先前的區別還是挺大啊!

目前位列全球票房冠軍的是《復仇者聯盟4》,曾經,是技術霸權成就了票房霸主。這一回第二的《阿凡達》卷土重來,雖多少有點突然但經得住推敲!也算有備而來。正所謂天時地利,要登頂全球票房的冠軍也是需要這次「人和」的推動!

站在價值觀的高度看《復仇者聯盟》與《阿凡達》的區別:前者崇尚美國至上的美國價值觀,它幾乎可以稱作「潘多拉盒子」!而《阿凡達》則對唯我至尊的美式自信進行了嘲弄!還用自己的方式為潘多拉盒子裝進「禮物」!

卡梅隆通過他的電影語言想說明,生活在一個星球的人類永遠崇尚真正的自由民主平等、而非霸凌和壓迫。作為一個普通百姓,通過觀看這樣電影直接的體會:獨立自主是一個民的意志,在災難面前人類需要的是同仇敵愾、同舟共濟!不需「個人英雄主義的光環的閃耀。

「潘多拉盒子被打開」 註定是人類發展繞不過的坎兒,11年前的美國學者、藝術家用一部科幻電影,對這個國家打開了潘多拉盒子開始了批判,也僅此而已遺憾並沒有改觀。他們也不會想到11年後的今天,這種」美國至上的美式價值觀「會讓一個國家尷尬而又瘋狂!《阿凡達》里的主人公可以算是裝進這個盒子中的禮物! 「他給潘多拉星球帶去了災難,但同時也是希望!代表著對異域文明溫潤的包容、理解和尊重」。 這是不是導演卡梅隆完成的一次對美國的救贖呢!我理解:阿凡達在我國重映更是在對西方某些政客進行著善意提醒。如今,11年後的世界已經變了樣!

阿凡達重映從我個人感受講區別在於:11年前,我是懷著激動興奮的心 情感 受一場高 科技 的視覺盛宴;還為工業文明吞噬了靈性文明倍感失落;11年後,我則是揣著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助力全球票房冠軍的誕生;被工業文明無法替代的靈性文明所安慰。當然此時卻不單單是為了 娛樂 !

11年前,我不知道自己如何為正義發聲,今天,發達的社交渠道讓我們輕而易舉就能做到。所以,我還是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為這部重映的好片子在價值觀這塊天花板上頂一格,助力它再上個高度......

一般重映的電影跟以前的版本都沒有差別,有些年代早的可能會用現在的技術改善下畫質,像阿凡達這種年代比較近的不會有啥變化吧。

如果說變化,可能就是現在影院硬體設施更先進,體驗更舒適了,在觀影的時候體驗會更好。

電影沒有區別,看電影的人變了,想想十年前你在干什麼?

電影重映就是指電影下映之後為了經典再現或者為後面的續集做推廣將電影再次上映。

第一次上映和重映的電影內容基本一致,可能重映的在畫面質感,影像,聲音處理方面,部分細節處理方面可能會更好一點。

電影重映的意義在於喚醒影迷心中的情懷,為後續的商業行為做鋪墊,可能是為了續集做鋪墊推廣,也可能為了推出跟電影相關的商品,或者為宣傳電影里某個明星/人物創造超級IP,同時也為了能再賺一筆。

《阿凡達》並不是全球第一步3D電影,但它是全球第一部最成功的3D電影,在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它帶給影迷們一場視聽盛宴,將CG技術發揮到極致,極其震撼有沖擊力的視覺效果讓影迷大呼過癮,精彩的科幻故事,讓影迷們回味無窮。它的票房也達到當時的全球之最,並保持十年之久,阿凡達的成功可見一斑。

3月12號阿凡達的重映,讓我們一起重溫經典,回憶第一次上映的時候你的種種,裡面的那個畫面最讓你感動?最喜歡?最期待?歡迎交流








有區別,有很大區別!

因為以前的我沒有看過!

今天去看了一下,整場就我一個人,

有可能是時間不對,或者是影院地點太過偏僻。

說一下感受吧,

一、電影院技術進步,感官體驗升級

二、票價和其他3D相比較為便宜

三、觀看人數不多,體驗較好

一、電影院技術進步,感官體驗升級

阿凡達是一部 採用IMAX3D、全CG動態捕捉等電影技術的科幻大片。上映於2010-01-04

轉眼間十個年頭都過去了,作為國內電影 歷史 上有里程碑意義的3DIMAX影片,阿凡達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票難求。

我朋友看完後就和我說:「以後看電影再也不看盜版了,真刺激!」

也有很多人表示阿凡達這部電影讓自己真真正正感受到了3D電影給予感官上帶來的震撼。

當時在我們這還沒有3DIMAX 電影院,現在到處都是了,出門就能看。

而且這次重映給我的感覺在清晰度上,音響效果,座椅的舒適度上比十年前是提升太多了。

二、票價和其他3D相比較為便宜

以鄭州二七區為例,

票價普遍在20-30元左右,對於十幾年前的100-1000這種票價已經很良心了。

相對於目前大火的 唐探 以及Hi Mom來說價格也是低。

三、觀看人數不多,體驗較好

和剛上映的時候場場爆滿相比,這次重映明顯大家熱情沒有那麼高。

自己一個人看這種3D電影,這感覺真是沒得說。

結語:在電影院看一部電影是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的享受,影院椅子舒不舒服,觀影人數多不多,看電影的時候有沒有熊孩子都會影響我們心情的好壞。

如果你想找回當年2D觀看阿凡達的遺憾,我推薦你去看,但是你只是想去消磨時間,那還是買點肥宅快樂水,搞點冰可樂,在家摟著老婆,看著電視,豈不美哉。

影片重映沒有區別,個人覺得倒是有幾點不同

1,沖擊感,震撼感不同

《阿凡達》是一部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2009年由福克斯出品,是薩姆·沃辛頓、佐伊·索爾達娜和西格妮·韋弗等人主演的一部科幻電影,該片主要講述的是人類穿上阿凡達的軀殼,飛到潘多拉星球開采資源。前海軍傑克是一位雙腿癱瘓的前海軍陸戰隊隊員,受傷後以輪椅代步,他主動自願接受實驗來到潘多拉星球。到達潘多拉星球後結識了當地納美族人公主涅提妮,傑克在一場人類與潘多拉軍民的戰爭中陷入兩難。 當年該片是以2D、3D和IMAX-3D三種制式在北美上映。中國大陸是在2010年1月上映的,當時,大陸的3D,IMAX-3D還只是起步階段,全國擁有IMAX銀幕的電影院還只是鳳毛麟角,就連北京才只有三家,那是的3D,IMAX-3D完全電影院的噱頭,技術很差,看3D和2D沒有多大區別,根本無法體驗到《阿凡達》特效帶來的沖擊感,震撼感,當時震撼完全是因為故事情節和新鮮的電影題材,還有潘多拉的世界的好奇,高超的特技、恢宏的場面。

電影《阿凡達》宣布重映定檔2020年9月18日,此次是時隔11年的重映。

2021年3月12日,電影《阿凡達》內地重映,經過11年的發展,現在大陸的3D,IMAX-3D已經完全成熟了,2019年上映的中國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突破50億,成為中國第二部票房破50億國產電影?它能如此的成功與它的特效質感脫離不了干係,在影院觀看的時候完全感覺到了那種特效帶來的沖擊感,震撼感,看過之後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很想重復再看一遍。

所以我個人認為,此次《阿凡達》重映,一定會帶來比上次不一樣的沖擊感,震撼感。

3,心情會不同

《阿凡達》是全球第一部3D影片,也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電影!那時去看是一種獵奇或者學習的心態去看《阿凡達》,10年,2010年到2021年,整整跨越了一個年代, 社會 發展, 科技 力量日益強大,讓我們的影壇蓬勃發展,國內的3D,IMAX-3D的再也不是假的3D,再也不是電影院為了圈錢的噱頭,我們再也不用去羨慕,膜拜任何人,可以任意的點評。所以我覺得當年那些看過《阿凡達》的人,再去看《阿凡達》的重映,一定是懷著對導演,演員崇高致敬的心情去看,所以我說心情一定不同。

3,崇洋媚外價值觀的不同

價值觀是基於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2009年中國還處在3D,IMAX-3D起步階段,所有人全部盲目的崇洋媚外,說外國的電影多好,國內永遠也超越不了,造成價值觀的扭曲,嚴重的崇洋媚外,喜歡熱臉貼別人冷屁股,一部電影具體拍的質量如何不會理性分析,而是跟風似的誇贊。

祖國強大,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於個人成長發展和 社會 有序運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票價的不同,這個沒什麼好說的,10年前的經濟水平和現在當然不一樣。

結束語:願中國影壇也能拍出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而不是一位的炒冷飯,讓人倒胃口,反感。

最大的不同應該就是票價的不同吧。

在2010年2月14日情人節之夜,上海和平影都將IMAX版《阿凡達》票價調高到了288元一張,依然賣出去159張。2121年3月12號重映後的票價濟南IMAX才49.9元。

2009年中國的銀幕數量只有5000塊,3D尤其是IMAX屏幕更是極少,當時中國IMAX屏幕共只有22塊,此中只有11塊商用,只有5家電影院能播放膠片版 IMAX 的《阿凡達》。2020年在疫情沖擊下,全國銀幕數量仍保持增長趨勢,全年新增銀幕5794塊,全國銀幕總數達到75581塊,IMAX屏幕數量大約600塊左右(未找到詳細數據)。

閱讀全文

與中國大陸有多少個電影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ct免費電影網 瀏覽:889
看電影近視怎麼用3d眼睛 瀏覽:867
杜琪峰拍了多少電影 瀏覽:814
電影里的恐怖音樂怎麼弄下的 瀏覽:585
譚詠麟演過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854
雪地打怪什麼電影 瀏覽:4
喜羊羊電影多少部 瀏覽:104
電影如何找出主線 瀏覽:376
蜘蛛俠免費觀看視頻電影下載 瀏覽:442
電影院里的海報多少錢一張 瀏覽:107
三隻松鼠打劫皇宮是什麼電影 瀏覽:641
電影演員女什麼亞雷 瀏覽:531
免費黑社會電影完整版 瀏覽:389
在愛奇藝上面怎麼買電影票 瀏覽:782
有關懷孕的電影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195
小悟空動畫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644
如何寫好一部電影的觀後感 瀏覽:459
今天璧山有哪些電影 瀏覽:369
江湖俠客電影怎麼拍攝 瀏覽:843
日本病毒細菌有哪些電影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