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如何反映歷史

電影如何反映歷史

發布時間:2024-09-23 10:01:17

① 結合當下影視如何對歷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用影視資源來豐富我們的課堂。那麼,影視資源的運用在歷史教學中有哪些作用呢?我們應該怎樣正確運用影視資源呢?本文主要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影視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運用影視資料,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課程標准實施建議中提到:歷史課要「結合具體、生動的史實,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利用影視資源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我在給七年級學生上第一課《鴉片戰爭》的時候,首先給學生播放了電影《鴉片戰爭》的片段,導入新課。講完課文後,要求學生課下觀看電影《鴉片戰爭》的完整影片,下一堂課講一講看到的故事情節,談談自己的感想。結果第二節課學生們熱情高漲,紛紛談出了自己的感想,極大地刺激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曾經有一位家長說:我兒子現在對歷史課很感興趣,不只經常觀看歷史影片,現在只要和歷史有關的內容,他都很感興趣!是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對歷史課有了濃厚的興趣,何愁學不好歷史呢?

2.運用影視資源,可以為學生創設特定的歷史氛圍。現在學生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認識淺顯,對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無從了解,而單純靠老師的講解,往往學生感觸不深,不能身臨其境,也就無從理解歷史事件在歷史長河中的作用和意義。所以我就充分利用影視資源,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特定的歷史情境,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中。我在講《內戰烽火》一課的時候,先給學生觀看了電影《重慶談判》片段,其中蔣介石在發電報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要看到的,是和談邀請電報如何被中共拒絕。這時,學生就會思考:面對蔣介石的陰謀,毛澤東去還是不去?去會有什麼危險?而不去又有什麼後果?把學生帶入了特定的歷史氛圍中,對於毛澤東的良苦用心和大無畏的精神,學生就有了更深的體會。
3.運用影視資源,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教學效果得到升華。

《初中歷史新課程標准(2011版)》中提到:歷史課要讓學生「感悟近現代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英勇奮斗和艱苦探索,認識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的決定作用,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繼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認識到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是中國強盛的重要保證,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歷史責任感」。那麼,如何使這么抽象的目標落實到教學中來呢?只靠老師的簡單講解是不行的,學生必須有一個具體的認識,使他產生共鳴,這樣才能達到我們這方面的目標。我又想到了影視資料。通過讓學生觀看影視作品,能使學生在情感上得到共鳴,認識上得到升華,行為上得到規范。在講《戰略大決戰》這一課時,我通過《大決戰1.遼沈戰役》、《大決戰2.淮海戰役》、《大決戰3.平津戰役》系列作品的片段,給學生呈現出戰略大決戰的宏大場面,使學生體會毛澤東等領導人以戰略家軍事指揮家的偉大膽略和雄偉氣魄,把握戰略決戰這一歷史機遇,最終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進而增強了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在這一課中,影視資料的作用發揮得非常充分,比起教師單純的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二、影視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合理利用

1.影視資源運用的時間、時機。影視資源作為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不是越多越好,要合理把握影視資源在課堂上展示的時間。如果時間過長,就會「喧賓奪主」,影響本節課的正常教學,把一節歷史課上成了影視課。在運用的時機上,如果有些知識點、有些細節單純靠老師講解或文字表述效果不好,就可以運用影視資源,起到直觀的效果,比起老師講解或文字表述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影視資源的選材。首先,要注意題材的選取。課程標準的課程開發與利用建議中提到:歷史教師要「合理利用歷史題材的視頻資料」。近年來歷史題材的影視音像作品大量增加,成為一種非常重要而且容易獲取的歷史課程資源。文獻紀錄片一般能夠具體、生動地再現某段歷史,刻畫某些歷史人物,敘述某些重大歷史事件,有助於學生理解和認識歷史,是應重點利用的影視資源。對於歷史題材的影視文學作品,對那些比較接近歷史實際、與課程內容有密切聯系的作品,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利用,因為它們或多或少能夠提供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風貌,有益於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感受歷史,增強他們的歷史感和歷史理解能力。在選材時,如記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大國崛起規律的《大國崛起》,系統地梳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復興之路》等等,都是很好的歷史資源,可供歷史老師選擇。其次,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取合適的影視資源。如初一可以看《中華上下五千年》,根據教材進度,講到哪兒看到哪兒,再如《中國通史》也不錯。初三年級學習世界歷史,選用《大國崛起》就非常合適。

3.要教育學生正確地認識影視作品和歷史史實的聯系與區別。近一段時期以來,抗日「神劇」頻現熒屏,各種娛樂化、商業化甚至低俗化的情節出現在電視作品中,作為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的中學生來說,極易形成不良影響。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應該教育學生正確認識:電視劇中有很多情節是編劇、導演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而杜撰出來的,我們要學會辯證地去認識影視作品中的歷史情節。如果要了解接近歷史史實的影視作品,我們可以看一些文獻紀錄片。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影視資源,可以與教材相互補充,使抽象、枯燥的語言敘述形象化、具體化。只要運用得當,就可以為我們的歷史課堂增光添彩。

② 二戰後,德國如何用電影反思歷史

納粹法西斯,對於德國人來說,是個無限敏感的詞語。如今,在人們心目中,納粹法西斯便是罪惡極權制的代名詞。作為法西斯發源地的德國,從將投降日定為解放日那天起,便開始了漫長的反省。

從全民接受反戰、反法西斯教育,到毫不避諱提及希特勒法西斯對猶太以及其他民族的傷害、展開各種各樣的悼念受害者活動、大力宣傳本土反法西斯組織,德國堪稱反醒二戰最徹底、也最深入的國家。其實希特勒法西斯暴政對待德國本土異議人士的迫害,對德國民族的傷害,也不可忽略。

當時大批大批的德國青年被洗腦送上對外擴張的前線,充當法西斯擴張勢力的工具、炮灰,納粹對本土的思想控制、恐怖鎮壓,將本國智障兒童、精神病患者等弱勢群體批量「消滅」的殘暴政策,比之對待其他民族的發指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二戰時的德國本土亦存在一大批熱愛自由、反對法西斯的人,有的秘密成立地下抵抗組織,在大後方屢屢重創納粹,這類秘密抵抗組織從1933年開始逐漸增多。

例如慕尼黑大學生組織的「白玫瑰」便是有名的抵抗組織,2005年,德國導演將這支抵抗組織的事跡搬上銀幕,取名《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2005);

更有甚者,在納粹內部亦有識破希特勒暴政本質的軍官發起秘密刺殺行動,據統計,針對希特勒的刺殺行動高達15起之多,最著名的莫過於史陶芬堡發動的「瓦爾基里」行動。去年阿湯哥親自上陣,在銀幕上再度演繹這一傳奇事件。

極權制度曾將德國民族拖入最黑暗的深淵,群體性狂熱曾將德意志民族熱愛自由的精神摧毀殆盡,二戰後新出生的德國人面對父輩犯下的罪孽,一度陷入迷惘。正是有著如此特殊的背景,比之其他國家,德國電影對反思二戰題材、反思極權制度題材的偏好顯得尤為突出。

德國終戰三部曲之一《帝國陷落》Untergang, Der(2004)根據希特勒秘書特勞德爾?瓊格的回憶錄《直到最後時刻》和史學著作《希特勒的末日》改編而成,影片猶如紀錄片般客觀冷靜地呈現了納粹帝國最後的時刻。

本片最大的優點,便是並未將希特勒與納粹軍官臉譜化,而是費盡心力想要觸及、剖析最深層的問題:全民狂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極權制度是如何將人煽動得泯滅人性的?

終戰曲之二的《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則將視角深入納粹軍官學校,聚焦納粹如何將一群少年打造成泯滅人性的種族主義分子。

影片通過兩個少年最後以死解脫的悲劇和另外一個少年理想的幻滅,來控訴納粹制度對人性的摧殘。

終戰曲之三――《希望與反抗》則直接表現慕尼黑地下組織「白玫瑰」兩位當事人反抗納粹的事跡。影片大部分的場景是直接呈現女主角被捕後,與納粹審判官激烈辯駁的過程。

朱麗婭?耶恩奇(Julia Jentsch)扮演的女主角索菲亞對自由信仰的執著、臨危不懼的勇氣,真真讓人感受到黑暗年代裡自由鬥士的錚錚鐵骨。

面對納粹偏執的種族主義言論,索菲亞冷靜無比,一一進行反駁。納粹種族主義站不住腳的言論在正義與良知面前,顯得蒼白、不堪一擊。最後她在審判席上說出了讓納粹心裡發毛的一句話:用不了多久,你就會站在我們站的地方。

正像結尾主人公被處決前吶喊的一句「自由萬歲」,這部電影其實是一曲純粹的自由頌歌。

去年那部《刺殺希特勒》Valkyrie(2008)即是照搬那場著名的刺殺事件,商業化的製作班底將一個英雄式的刺殺行動表現的如白開水般無味。

畢竟,納粹並不觸及老美的神經,反思極權與納粹,那是德國人的事。

無論如何,這些正面表現反抗納粹獨裁實例的電影,都表明了,當時並非所有德國人都屈從於納粹,正義與良知從未在這片土地上消失過。

去年兩部涉及政治題材的影片――《朗讀者》The Reader(2008)、《浪潮》Die Welle(2008)也是關於德國二戰創傷最典型的例子。

《朗讀者》主要聚焦戰後新一代德國人直面父輩犯下的罪惡的矛盾心態,剛出生便要背負沉重的歷史包袱,是戰後新一代德國人的集體命運。

影片通過主人公麥克的視角提出這樣的質疑:為什麼所愛的人曾經是殺人不眨眼的納粹?為什麼父輩會做出如此泯滅人性的舉動?麥克既想去理解安娜,又同時要譴責她對猶太人犯下的罪過。

但這兩者是互相矛盾的、無法統一的悖論。《浪潮》則用課堂教學的方式一步步還原極權制的興起、發展、走向失控的過程,

以警醒人們,即使在這個人人都以為納粹已成為過去的現代文明社會,極權制依然會隨時隨地借著另外一種面目復活。

二戰中德國法西斯戰敗,領土被同盟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劃分成四個區分別佔領。

美、英、法三國佔領區聯合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蘇聯佔領區獨自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自此,戰敗後的德國便一分為二,分界線便是穿越柏林城的一條長達數千公里的人為分割線。

隨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冷戰氣氛的日趨緊張,東德政府於1961年在東、西德分割線上砌起一堵牆,目的是防止東德技術工逃往西德。

如此一來,柏林兩端的市民便不能自由往來,從而釀成為德意志歷史上難以磨滅的分裂之痛。彼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John F. Kennedy)有一篇頗為著名的演講。

他這樣駁斥柏林牆的不人道:「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們(民主國家)從未建造一堵牆把我們的人民關在裡面,來防止他們分開我們??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受奴役,所有人都不自由。」

一堵柏林牆,將兩邊的至脈血親一朝隔斷,然而嚮往自由的德國人民一天都沒放棄過翻越這堵牆。每年大批東德人冒著被邊境警察擊斃的危險,翻越柏林牆,逃向西德。

如《逃出柏林》The Tunnel(2001)中呈現的那樣,有開著汽車直接撞開柏林牆,逃向自由世界的成功例子;亦有被邊境警察實彈擊中,橫屍柏林牆下的悲劇。

總之,一堵柏林牆演變出多少悲喜劇。後來隨著冷戰的結束,東德並入西德,德意志終於完成了統一。柏林牆歷經三十載,成為德國近代史上最大的創傷之一。如今殘存的柏林牆遺址猶如一道刺目的傷疤,提醒著德國人曾經經歷的苦難。

德國電影對這段歷史多有涉獵,2001年一部《逃出柏林》便是講述了一起發生在柏林牆下的逃亡事件。

影片中一幫東德人費勁九個月的時間挖通柏林牆地下一段通道,幫助親人逃出東德。

電影最大的詬病便是將西德簡化為自由烏托邦,將東德形容成極權牢籠,從而抹殺了影片更深層次探討柏林牆問題的可能性。在這部影片中,一段離奇的逃亡故事在三小時片長被表現得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多條線索有條不紊地穿行其間。

只是,類似於《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式的成功故事與英雄式高大全的人物塑造,使得這部旨在反思柏林牆歷史的電影顯得過於通俗平凡。

而逃亡的目的――自由,卻未能得到更刻骨、更深化的剖析。最後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消解了影片的真實性,從而使得這部電影看上去猶如冒險故事般虛空。

同樣著墨於東德極權體制的罪惡以及對自由的嚮往,《竊聽風暴》Leben der Anderen, Das(2006)更能打動人心。這得益於影片對於人性的深度開挖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影片通過表現一個生活在極權體制中、並為之效力的秘密警察的人性蘇醒,以表達極權體制對人性的摧殘,同時寄託人性最終將沖破極權牢籠、走向光明的美好願望。

在一個遍布秘密警察、對國民生活進行嚴密監控的集權社會中,民眾隨時面臨被拘捕、被竊聽的危險。各種醜陋的怪象借著冠冕堂皇的理由上演:醜陋的文化部長肆意利用手上的權利,霸佔美麗的女演員。

影片中這令人作嘔的一幕,便是借喻集權制度假以各種冠冕的理由,肆意踐踏人性。片中美麗女演員一步步走向毀滅的過程,便是美好人性被暴政摧殘至泯滅的活脫脫的範本。女演員最後逃不開負疚的心理,被急速飛馳的汽車撞死在馬路上,一朵美麗的鮮花就這樣凋零了;

同樣死去的還有與世無爭的導演、知識分子,他選擇了自殺,因為在黑白顛倒的年代裡,「自殺已經是最好的結果,因為他們不能忍受那樣活著。

沒有流血,沒有熱情,他們只能選擇死亡,死才是唯一的希望。」導演通過這兩個人物不同的死亡,表達個體對極權暴政最沉痛的控訴。本片雖與柏林牆並無直接的聯系,

但其內在的精神卻與當時的政治勢態休戚相關。

再者,東德嚴肅的政治氣氛是促使柏林牆誕生的因素,更是促使大多數東德人翻越柏林牆、逃亡西德的最直接因素。

依照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講,影片中像維斯勒這樣覺醒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一個都未曾有過,真正的歷史,比電影里呈現的要黑暗得多。

如果說《竊聽風暴》有著冰錐刺骨的冷硬質地,那麼《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2003)則顯得更為溫情默默。

這部影片聚焦柏林牆倒塌之後一個東德家庭的喜怒哀樂。對柏林牆的反思發人深省,既有對東德極權體制下思想控制的無情揭露,又不時地流露出對舊時代的懷念,曾經經歷過的美好和殘酷,伴隨著每個個體的記憶,成為時代的注腳;

被高度美化的西德卻也並非盡如人意,兩極不對等的社會一朝融於一體,無盡的矛盾、麻煩便接踵而至。逐日惡化的就業形勢、物慾侵襲、價值觀面臨挑戰等等問題,均是柏林牆帶給德國人民的創傷後遺症。就像那座被直升機吊起的列寧雕像,

在夕陽余輝中緩緩走下歷史舞台,一個時代無可奈何地結束了。有惋惜、有留戀,然而終究要面對新的生活。亞歷山大慶幸母親能在自己親手打造的舊世界中死去,而她的骨灰會隨著她生活的時代隨風而逝。

閱讀全文

與電影如何反映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床戲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08
機關單位適合看哪些電影 瀏覽:654
日本什麼香氣的電影的 瀏覽:478
電影凌雲壯志免費觀看 瀏覽:260
想看電影玉子免費完整版 瀏覽:918
微信電影票小程序有哪些 瀏覽:960
最好看的動畫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420
有什麼好看的動物篇的電影 瀏覽:644
徢德奧特曼電影國語免費 瀏覽:361
旅順新瑪特11月17日有什麼電影 瀏覽:190
電影有哪些大片 瀏覽:363
電影美食總動員免費 瀏覽:342
施工隊發現古代老人是什麼電影 瀏覽:358
北京電影節的票多少錢 瀏覽:865
好看的英國的電影 瀏覽:777
如何給電影取名字大全集 瀏覽:710
電影十二證人觀後感怎麼寫 瀏覽:524
女租客為了減少房租電影叫什麼 瀏覽:592
美劇好看的喪屍電影 瀏覽:769
劉德華台灣拍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