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設計動畫電影引人入勝的戲劇沖突
這要看你動畫劇本設計的怎麼樣了,一個好的劇本不僅能引人入勝,更能體現出製作的水平...
『貳』 電影中沖突性是什麽意思
這是電影必備的要素
必須有沖突,甚至是激烈的沖突,舉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小說雷雨,就有很強的沖突性,因為不光電影需要具備這種沖突,小說之類的也必須具備
最主要的是人與人直接的沖突
作用是把故事推向高潮,增加可看性
以上是自己的回答,以下是摘自他人所寫:
戲劇沖突的主要特點表現為:強化情節的因果關系,並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直至結局的情節層次逐步展開,其戲劇事件嚴謹,通過情節糾葛起伏跌宕,以線性發展,最終推向全劇戲劇高潮和結尾。
戲劇沖突(conflict of dramaturgy)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矛盾關系和人的內心矛盾的敘述結構方式。戲劇沖突的主要特徵可以概括為四點:尖銳激烈、高度集中、進展緊張、曲折多變。戲劇沖突的表現形態大致分為三種:人與人的沖突,即表現為人與人之間意志和性格的沖突,這是戲劇沖突的本質;人物內心沖突,它往往使人物陷於不易擺脫的境地;人物與環境的沖突,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以戲劇沖突為核心的創作規律,叫做「沖突律」。戲劇中的一切都歸結為沖突:一個題材是否適合戲劇創作取決於該題材是否包括棚鍵廳著沖突;一個戲劇情節是否具有戲劇性取鏈隱決於沖突的強弱;戲劇動作只能是那些導致沖突的行為;而戲劇結構的「啟、承、轉、合」,指的便是沖突的不同階段。黑格爾是在《美學》中第一個明確提出「沖突律」的人。悉德.菲爾德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是美國最流行的「編劇手冊」,講述了運用沖突律來對一個故事進行布局的方法,主要有四方面要求:
1、全劇必須圍繞著一個貫穿沖突展開情節。
2、結構分為「開端」、「中段」、「結尾」三段。「開端」用來建立沖突,即讓沖突的雙方第一次交火;「中段」用來展開沖突,亮余讓沖突的雙方進行多個回合的較量,這些較量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到推向最後的高潮,在高潮部分展開全劇的最後一次決定鹿死誰手、誰勝誰負的總較量;「結尾」的段落用來向觀眾交待沖突的結局,即人物最終的命運是什麼樣的,他們是死還是活。
3、基本要求是,沖突展開要早,開門見山;沖突發展要起伏跌宕,扣人心竅;沖突解決要巧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4、沖突每一次較量就是一個情節段落(在電影劇本中就稱作「一場戲」),而每一個段落的內部又有著各自的啟、承、轉、合,既所謂環環緊扣,不可節外生枝。
『叄』 如何看待戲劇沖突
如何看待戲劇沖突
國產電影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特點:人物總是喜歡吵架,而且吵得天翻地覆的。尤其是表現現代生活的影片,這樣的場面更是比比皆是。觀眾對這種戲很厭惡,可是我們的電影創作者卻依然故我地寫那些吵架的戲。我問一個拿了這樣劇本給我看的朋友,為什麼這樣處理劇情呢?他回答說:沒有沖突,哪來情節?
確實,在戲劇界有一句盡人皆知的話: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這句話幾乎成了戲劇創作的神聖法律,沒有誰斗膽超越它。在戲劇舞台上上演的人生故事,通常都是命運跌宕,明爭暗鬥,劍拔弩張,你死我活的時刻。這已經是稍有戲劇常識的人不爭的事實。
事實上,人們通常也認為這樣的法律適用於所有的故事電影。在電影劇作理論中,人們將沖突律作為劇作結構的原則和依據,幾乎沒有誰對戲劇沖突在電影劇本的情節和結構中的至高無上地位產生懷疑的。
然而,如果我們今天要問:在《黃土地》這樣的影片中,是誰和誰在沖突?那麼,在蘇聯影片《兩個人的車站》、日本影片《談談情,跳跳舞》、美國影片《為戴絲小姐開車》、法國影片《花邊女工》等等世界各國為數眾多的影片里,又是誰和誰在沖突呢?抱定沖突論的人肯定是難以回答這個問題的。因為誰都無法將《黃土地》歸結為八路軍戰士與那家農民的沖突。也許在《兩個人的車站》的開端部分男女主人公發生了傳統意義上的沖突,但接下來整個劇本的人物不是沖突律所規定的將這個沖突激化並推向高潮,而恰恰是相反逐漸化解沖突,使男女主人公產生動人的愛情。
總之,電影創作的現實以大量成功的作品向我們表明,在電影創作中沖突絕不是唯一的選擇,相反,電影可以不表現沖突或者不表現沖突的激化過程,而是表現它的化解。可是您發現了嗎?劇作理論在這個問題上是大大滯後於創作實踐的。人們至今還沒有總結出沖突律以外的結構規律。是什麼原因使人們這樣藐視現實而將戲劇沖突供奉為電影劇作之神的呢?是什麼原因促使電影劇作沖破了沖突律?那些無沖突或淡化了沖突的電影劇作有哪些新的創作規律和特點?如果我們不對這些問題加以研究,便會直接影響今天的電影創作。
『肆』 如何設計動畫電影扣人心弦的戲劇沖突
這就是主要表明你的內容是什麼,設置的電影類型是搞笑的 幽默的 愛情的 還是其它,喜劇的沖突都是集體的體現在整個電影的人物 環境 聲音 音樂等多方面來綜合的,這是要根據笑點進行對比!
對此動畫電影也是具有嚴謹,每一部分都是需要做到非常小心,不然後期將會出現非常大的麻煩!最近我在關注一部國產動漫電影《蛋計劃》,將在賀歲檔上映,但是我更加看重的是看重他們的情節 人物設計 場景等
『伍』 電影劇作模式的電影劇作的傳統模式
例如,從亞里士多德開始,戲劇就逐漸形成了結構方面的模式:亞里士多德認為,戲劇的結構必須分為頭、中、尾這樣的三段式。後來人們感覺在一出戲里高潮特別重要,應該強調,就出現了「啟、承、轉、合」的說法。是黑格爾總結出「沖突律」的結構思想的,他認為戲劇沖突是布局的依據,他進一步發展了亞里士多德關於「頭、身、尾」的三段式說法:「合式的起點就應該在導致沖突的那一個情境里,這個沖突盡管還沒有爆發,但是在進一步發展中卻必然要暴露出來。結尾則要等到沖突糾紛都已解決才能達到。落在頭尾之間的中間部分則是不同的目的和相互沖突的人物之間的斗爭。」其實,從那以後,直到今天,這已經成為包括電影在內的劇作藝術所普遍遵循的結構法則。例如,在著名的劇作理論家勞遜所撰《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一書中,即將以「沖突律」為核心的結構原則引入了電影劇作理論。在電影劇作的教學領域里有一本廣泛流傳的教材:悉德.菲爾德撰寫的《電影劇本的寫作基礎》。其中在論述結構的部分依然將「沖突律」作為劇作家必須嚴格遵守的定律,他認為:一部影片的開端就是建置沖突;中段就是發展沖突並使沖突雙方反復地較量;所謂高潮就是沖突的總爆發是沖突的至高點,因此也就是沖突的決戰時刻;至於結尾,無非是沖突過後所產生的最終結果。可以說,以這樣的原則創作出來的電影劇本在今天仍然是電影結構類型的主流。這種被今天的人們稱作「戲劇式結構」的原則依然是我們進行電影劇作教學的基礎。如果不掌握這樣的結構模式,人們就無法創作出《變臉》、《天地大沖撞》、《生死時速》、《離開雷鋒的日子》、《三大戰役》、《紅河谷》……數不勝數的電影劇本來。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經常會輕視傳統的東西,然而他們最終在走向社會之後便發現,傳統的東西會成為看家的本事為他們謀一碗飯吃。
電影劇作情節的模式似乎比結構的模式復雜一些,但模式化的傾向卻是再明顯不過的了。早在18世紀末,西方的戲劇家就將劇作的情節歸結為36種情節模式,這有名的36模式一直傳誦到今天,它依然是人們研究劇作情節的工具。當然,今天的很多電影劇作已經超越出36模式之外,但36模式畢竟最大面積地涵蓋了電影劇作的情節。人們確實追求著對傳統情節模式的突破,例如那些被標榜作「新」的一次次電影運動都是以反叛模式為前提的。但是真正突破模式卻並不象人們想像的那樣容易。例如作為法國「新浪潮」電影主將的戈達爾,幾乎終生都在干著反情節劇的事情,但直到最後他也不得不自嘆未能逃出情節劇的圈子。他的作品《精疲力盡》和《瘋狂的比埃羅》依然是36情節模式中的第5種「捕逃」,顯然繼承了警匪式的道路片。作為「新德國電影」主將的法斯賓德在這個問題上似乎更聰明一點,他非常痛快地說自己追求的是拍攝「德國式的情節劇電影」。他的代表作《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一開始就使用了一個被人們千百次使用過了的情節模式:「誤以為丈夫已死而改嫁,其實未死之類。」這屬於36情節模式的第18種。
電影藝術是比之戲劇更加商業化的形式。有人將好萊塢比喻作製作電影的工廠,人們在這里進行著電影的批量生產。為了觀眾口袋裡的錢,電影製作者的天才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對觀眾喜聞樂見的模式的研究上。一旦某種模式贏得了高票房,那種模式就會成為大量生產的樣板。說來,電影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樣式」的藝術,例如在戲劇中,你只知道有「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戲劇等等,卻沒有什麼「西部戲劇」、「功夫戲劇」、「驚險戲劇」……然而,在電影藝術中,將作品分為「恐怖片」、「驚險片」、「言情片」卻是天經地義的事。藝術家們可以鄙視模式化生產的電影,但是他們卻無法迴避模式化生產帶來的奇跡。好萊塢用模式化生產的方式統治著世界電影市場,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另人目瞪口呆的票房神話!好萊塢最古老的敘事傳統來自於戲劇的「情節劇」模式,那是一種被稱作西方感傷戲劇的一個種類。劇中所講的通常是一個弱女子愛情和婚姻生活的不幸,而造成這種不幸的就常常是門第觀念的障礙。這種情節模式屬於36種中的第28種「因為門第或地位不同而不能結為婚姻」。這樣的模式創造出了一部部賺取觀眾眼淚的影片,不久前在全球創造出票房奇跡的《泰坦尼克號》便是這種模式的最新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