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家對國產大片電影有什麼評價
樓主的評價很客觀,本人也深有同感。
首先,構成一部優秀的電影最重要的因素當屬劇本了。可看看我們中國的這批編劇,水平實在不是一般的低。相信很多人只要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尾了。電影公司只知道大把投錢請明星大腕,做特效。高喊「能夠媲美歐美大片」、「全新東方魔幻風潮」等口號;導演只追求畫面,追求票房,卻忘了把故事說清楚。我認為雖然冠以「商業大片」的稱號,但並不等於你可以侮辱觀眾智商;就算你腕再大,燒錢再多,不意味著你可以影響觀眾整體欣賞水平。
第二,台詞差強人意。我對此只用八個字來評價:矯揉造作,不知所雲。《赤壁》里趙薇同學那句「匹女有責」可謂「語驚四座」。看來她確實應向年少時的語文老師道歉了。編劇們的語言工底讓觀眾們對我國的文學事業擔憂啊!
最後,電影人需擺正心態:你們是為了藝術,為了還原生活,展現真善美,而不是淪為票房的工具,糊弄觀眾。
總之,中國電影任重而道遠。希望少和媒體聯合起來進行狂轟爛炸式的宣傳,畢竟質量決定一切。還是好好創作,少講空話。記住一句話,「金杯銀杯不如觀眾的口碑」。
㈡ 如果你的一個異性同學約你單獨出去看電影,你會怎麼辦
看他聊什麼了,你不用刻意找話題了,他如果想和你進一步發展,他會有暗示的,你可以和他說明白了,他請你看電影,你可以請他吃飯,這樣對大家都好.
㈢ 如何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一節中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綜合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各方面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在這一理念的觀照下,今日教育呈現出綜合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發展趨勢,而影視藝術是當今世界最富魅力的綜合藝術,它融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攝影等藝術精華於一體,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又由於電化手段的日益簡約化和便捷性,以及其教育成本的合理,使得影視教育借重電化媒體的長處也日益明顯。這無疑決定了影視鑒賞與新型教育模式的必然聯姻。在這種背景與趨勢之下,我們必須要關注這樣一個新的教育課題:即如何多層次,有步驟地提高學生影視文學的鑒賞能力。
就如魯迅先生預言的那樣:「用活動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要成為這樣的。」影視藝術因其多元綜合的特點,所以可以對學生進行多視角、多方位的能力培養,突破單純課堂教學模式和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把影視作品多層次、有步驟地引入課堂,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顯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影視文學的鑒賞能力,加深其人文素養,從而達到觀看影視作品——形成感性積累——增進鑒賞能力——提高人文修養的教育目的。
從教材與影視作品的結合入手,感受影視的超文本魅力(觀看——感受——積累)
所謂「欣賞」是指具備了一定的藝術修養,對影視藝術的美學規律有一定的了解,加之欣賞者本人又有一定的生活積累與體驗,因而能從電影、電視藝術的各個層面,對一部影視片進行更深入的讀解,並在此基礎上通過「欣賞」,受到美的感染,在心理上得到愉悅。這就說明了如果學生對影視作品沒有一定的感受和積累,則「欣賞」與能力提高等等目標就無異於一紙空談。如何提高學生這方面的素質,就成了我們首先需要關注的問題。
我們研究問題都是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材和影視作品的結合,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學生們對與教材相關的影視作品的理解與我們對教材的講解可以互為參照,其間形成的異同則很可能形成學生對影視文學作品的初步感受力與經驗素材積累,從而引發其對影視文學塑造與深化功能的再認識。
僅以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與影視作品《祝福》相結合為例。
1、魯四老爺的「出行」
小說《祝福》中有對魯四老爺的描寫筆墨是極儉省的,但是通過其語言來描寫其形象的結論上很容易通過文本閱讀的出的,但與此相對的對魯四老爺唯一一次「出行」——找尋淘蘿的描寫,在以往的教學中是根本忽略的一個情節,也是學生們不會注意的,我們通過文本閱讀難以理解這次「出行」對其塑造究竟有什麼重要的意義。但是,當我們參照《祝福》這一影視作品時,這次「出行」的作用就會不言自明了,因為屏幕上的魯四老爺以他的神情與動作再加上語言與直觀環境的展現,便把我們通過文本很難把握的東西呈現出來了:祥林嫂有何不虞,魯四老爺是全然不放在心上的。他更關心自己的淘蘿,在關心著淘蘿的前提下還要維護自己外表的尊嚴,他是不「啊呀,米呢!」那樣大叫的,他是不會慌慌張張東尋西找的,他有更「周密的思考」、「細密的推理」、「明白的判斷」,就如一為同學在分組討論後發言時指出的那樣:魯四太太說:『祥林嫂不是去淘米嗎』,魯四老爺便有了淘蘿丟在河邊的判斷,可魯四老爺沒有說明,萬一推斷有誤,就會喪失尊嚴,所以只好親自出馬,表面上的若無其事掩飾了內心的想法,這完全可以從表演者的臉上察覺出來。人命等於零,淘蘿千鈞重,面子不可丟——這便是魯四老爺的全部價值觀念,也是封建倫理道德的主要內涵。我想,不借重影視元素,這樣的結論是很難得出的,同時學生的發現與分析問題的能力也不會得到如此充分的展現,學生得到了發現的樂趣,這種能力與思維方式也作為一種感受力積累下來。
2、祥林嫂的外貌描寫
《祝福》中對祥林嫂有三次不同的外貌描寫,作者對其頭飾、穿著、臉色、模樣、手腳和眼神都作了細膩生動的描寫,且三次外貌描寫各有不同。相對於電影而言,課文對人物的刻畫更為細致傳神。課上,為了使學生充分體會人物外貌描寫的成功之處,先讓學生們從文中找出對人物進行外貌描寫的語句,體會其深刻含義,並比較三次外貌描寫的異同,既而讓學生「有意注意」地觀看影片中表現人物外貌的鏡頭,進而比較小說與電影的肖像描寫的異同以及肖像描寫對展現人物精神面貌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藝術匠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通過將影視作品引入課堂,並與教材有機的結合,使得學生們更加勤於和善於思考了,同時他們經常可以在閱讀或寫作中化用一些他們接觸過的一些影視文學的手法,這充分體現了學生們材料積累與感受能力有了明顯的增益。
從進一步提高影視鑒賞力角度出發,分析經典影視作品(鑒賞——深入——影評)
由於有了前面一系列循序漸進的積累與鋪墊,所以在這個教學階段,我引入的影視作品都超出教材的范圍。在這一層次的影視活動實踐中,要引導學生在觀賞影視作品時超越形象思維,不僅僅停留於畫面的表層意義,充分發揮其想像力與聯想力,去挖掘畫面深層次的思想內涵,去領悟編導演的藝術匠心。在這一點上要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鼓勵他們勇於獨立思考,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這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鑒賞能力大有裨益。
任何好的影視文學作品都是有其不易被發覺的隱性結構或稱未知結構的,而能否發現理解這個隱性結構是標志著一個欣賞者欣賞水平的高低。比如,一位同學看了電影《老井》後說:「這片子是說一個村子裡的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搭進了好幾條人命才打出了一口井。」這至多隻能算是「看過」,還說不上是「看懂」;而另一位同學說:「這部電影雖然講述的是老井村幾代人,尤其是旺泉的故事,但它是通過一個村子、一個人的命運,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和中華民族為了爭取生存而頑強斗爭的精神。」那麼這位同學就是會「鑒賞」電影的人。
在此階段我主要選取了兩部作品:《阿甘正傳》和《老人與海》
一位以前看過這部影片的同學在他的影評中寫到:「以前看這片子,總覺得傻乎乎的阿甘受到命運的關照、最終成了一個富翁。而現在再來看這部影片卻會有不同的感覺,覺得這個影片是要通過阿甘傳奇般的經歷,不僅闡述了一個人往往只有不計得失、才能成功的道理,更主要的是通過阿甘的經歷,把美國幾十年的重大歷史事件貫穿在一起,表現了它們對美國社會的沖擊和影響。」我欣慰的看到,這位同學不僅是「看懂」了電影,而且已經成長為一個會「欣賞」電影的人。
另一位同學在看完《老人與海》之後,在他的影評中寫道:「這部電影,內容很簡單,說的是一位住在海邊的老人,生活無依靠,以打漁為生,日復一日,總想打一條大魚,賣更多的錢。一天在打漁時果然遇到了一條很大的魚,老人靠自己的力量和熟練的技巧把大魚給制服了。因為這條魚實在太大,老人無法立即將其拉入船艙,只好將魚拖在船的後面。由於這條魚在捕獲時,身上被魚具弄出了血,對此非常敏感的鯊魚將魚肉一口口吃掉。當漁船到了岸邊,老人捕獲的這條大魚只剩了一條骨架。老人拖著疲憊的身體,緩慢地走回了那位於海邊的小屋。夜晚很快進入夢鄉,還夢見了一隻獅子。這個作品的偉大何在?是對老人捕漁技術的描述,如何與大魚搏鬥,還是對大海與波浪的生動敘述,我認為都不是。主要因為是作品有它的深層含義。老漁夫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兩種爭論,各有其理,但沒有結論。說漁夫是勝利者,但沒有實際意義的收獲;說老漁夫是失敗者,而他以自己的力量和技巧戰勝了一條很難捕獲的大魚,顯示了老人的能力和智慧,又做了獅子的夢。影片以更加直觀和富於震撼力的方式給我們留下了永久的無窮無盡的爭議。」
面向21世紀的藝術教育格局中,影視藝術教育的多層次發展將成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沒有理由忽略它的存在和發展!實踐證明,多層次,有步驟地將優秀的影視文學作品引入課堂的嘗試是深受學生歡迎的。有位學生在周記中寫道:「上影視欣賞課,我們既緊張又鬆弛,在一種全新的教學氛圍中,我們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我想這是對我們工作的一種肯定與鼓勵。我堅信,隨著實施素質教育和語文教改進程的不斷深化,提高學生對影視文學的鑒賞能力這一課題將會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同人的關注,這方面的研究也將得到不斷的深化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