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評具體該怎麼寫,如名字、內容、結尾。
電影評論,簡稱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語言、拍攝技術、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等進行分析和批評,又稱電影批評
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體現出的道理,既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幫助導演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還能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從而間接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編輯本段評論內容
電影評論的內容是多樣的。有著重評論影片的題材、主題、人物和它的社會意義的,也有專門論述不同片種、樣式或影片的藝術風格、造型表現手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的;有對某一時期、某一流派的電影創作進行專題評論的,也有為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等電影藝術家撰寫評傳的;既有在報刊上對當時上映的影片或某種創作問題寫專欄評論的,也有對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的影片進行評論的。由於讀者和觀眾的層次不同,既需要供電影專業工作者研究用的專題論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觀眾欣賞水平的影評文章。
景別運用
特寫:拍攝人像的面部、被攝對象的一個局部的鏡頭。它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造成清晰的視覺形象,得到強調的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心靈瞬間的動向,使觀眾在視覺和心理上受到強烈的感染。 近景:攝取人物胸部以上的電影畫面。它能使觀眾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種形體動作,有利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儀表作細致的刻畫。 中景:攝取人物膝蓋以上部分的電影畫面。它有利於顯示人物的形體動作,有利於交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加深畫面的縱深感,表現出一定的環境、氣氛,而且通過鏡頭的組接,還能把某一沖突的經過敘述得有條不紊,常用以敘述劇情。 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的相互關系。在全景中,人物與環境常常融為一體,能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畫面。 遠景:是指表現廣闊空間或者開闊場面的畫面的景別,是所有景別中視距最遠、表現空間范圍最大的一種景別。在電視節目中常用於表現地理環境、自然風貌和開闊的場景和場面。 大遠景:通常是從高角度拍攝的畫面,用來做為定場鏡頭或提示寬廣開闊的空間。
聲畫應用
聲音:包括人聲、背景音樂、音響 人聲:交代說明、推進劇情、推動人物性格 背景音樂:烘托氣氛、渲染氛圍、深化主題、善於抒情 音響:增加真實感、烘托環境氣氛、抒情言志 畫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視覺的中心,意念的載體 景物:抒情言志、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主題 道具:刻畫人物性格、串聯故事情節、抒情言志 聲畫結合:包括聲畫對應、聲畫分離、聲畫對比 聲畫對應:有什麼畫面,就有什麼聲音 聲畫分離:聲音與畫面分別敘述,兩者不具備明顯沖突 聲畫對比:聲音和畫面在意義和情緒上形成強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營造環境氛圍、構成創造思想 色調:分為冷色調和暖色調 冷色調:色環中藍、綠一邊的色相稱為冷色,它能給人以陰涼、寧靜、後退、深遠的感覺。 暖色調:色環中紅、橙一邊的色相稱為暖色,它能給人以溫馨、亢奮、前進、和諧的感覺。 光線: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畫人物形象
鏡頭運用
長鏡頭: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一般時長超過30秒。長鏡頭可以保持整體效果,保持劇情空間、時間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可以如實、完整地再現現實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說服力和感染力;還可以渲染氣氛、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 空鏡頭:又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徵、隱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產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現在是影視專業術語,是一種剪輯技巧,一般包括畫面剪輯和畫面合成兩方面。運用蒙太奇能豐富電影藝術的表現力,使表現內容主次分明,達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還能夠規范和引導觀眾的情緒和心理,啟迪觀眾思考;還可以實現對時空的再造,形成獨特的影視時空。
編輯本段評論方法
總述
電影評論的可評之處,可以就其導演的獨特構思、聲音畫面、蘊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時代意義、影視音樂、電影內容、電影燈光照明、電影的拍攝技巧、電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進行評論,評論過程通過結合影片具體內容和影片在構思、結構、技術、人物等方面最為閃亮之處擺出自己的觀點,從而近一步論證。
要點
要寫好一片影評,首先應當認真觀看電影,並記錄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鏡頭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為亮點以及最新穎之處。一篇影評能否吸引人就在其於有沒有不同於別人的觀點,寫出別人一般想不到的內容,可以用兩個字總結「新」「奇」。
步驟
題目 題目是任何寫作中的第一閃光點,影評也不例外。一個好的影評題目,關鍵在於他能否用於傳遞作者想要在影評中表達的信息。在看完電影後寫影評時,首先要找一個好的切入點,當然,這個切入點就要從題目開始入手了。影評的題目注重創新、新穎,起到讓別人一看見題目就像讀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評題目越短越好,6-7個字為宜。 開端 閱高考語文作文的老師們都有一個習慣閱卷方法,即題目-開頭-(中間)-結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間部分寫的再好,但開頭卻弄得很差勁,這樣閱卷老師對這位考生的中間內容最多就會大體瀏覽一遍,有的甚至連看都不看,因此,開端無疑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在影評的開頭,可以開門見山地一上來就介紹你所要寫的影片最為亮點之處,或直接寫影片的高潮結局,從而引起讀者的興趣;還可以運用「詩經六藝」中「興」的手法,也就是說,由你想表達的內容聯想到了什麼其他東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內容;也可以先插入一電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贊、愛森斯坦等,這樣能為你的影評錦上添花。 中間 這一部分是影評的核心內容。其實寫影評就是寫一篇議論文,因此我們在寫影評時應注意多分析、少敘述,以你想要表達的內容為中心,擺出論據,層層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題,也就是說,你在影評中分析的內容,都必須要圍繞你的中心。 結尾 我們完成了影評的最主要內容之後不能就此結束,還應當有一個響亮的結尾。在結尾我們首先應該先對影評的主要內容進行一下總結,然後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想,表達一下自己對整個影片的理解;還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讓影評有一個好的收尾。
存在問題
跑題、講故事、面面俱到、沒有觀點、寫成「豆腐塊」、本末倒置、常識問題、沒有細節。
編輯本段影評現狀
目前,電影創作在發展,電影觀念在變化,與電影評論密切有關的哲學、美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學科的不同學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觀點和方法滲透到電影研究和評論領域中來,尤其是20世紀50~60年代以來,其他學科的專家學者對電影的研究和評論日益增多,而從事電影評論的工作者也對其他學科的方法論進行研究,並運用到電影評論中來,如結構主義、符號學以及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等。由此造成了電影評論方法的多樣化。 在中國,電影評論通常考慮如下幾個方面:①影片的傾向性和真實性是否統一;②人物的個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從內容到形式對時代的反映是否有創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創作個性;⑤影片在電影觀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進行了哪些有價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觀賞性及其社會效果如何。 電影創作受時代、政治及文化的影響,電影評論認真地研究評論的對象,了解影片創作生產的實際情況,了解創作者生活的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為了引導觀眾對影片的鑒賞,電影評論家須了解觀眾對影片的反映、他們的興趣、他們的喜惡和願望,聽取他們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評價,以求對影片的創作者和觀眾有所啟發和幫助。 對影片或其他創作現象的分析和評價存在不同的意見是經常發生的,對重大原則分歧更應展開討論和爭論。充分說理的討論,對電影評論本身的檢驗和發展有利,對電影創作和觀眾鑒賞也有啟發和裨益。 早期的電影評論開始出現於20世紀初。義大利詩人、電影先驅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對電影進行評論,並於1912年發表了著名的《第七藝術宣言》。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評論越來越顯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國際電影節的評獎活動,也是國際上進行電影評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辦每年一次評選影片和創作者的奧斯卡金像獎和紐約影評人協會主辦的紐約影評人獎等。 在中國,20年代初報刊上開始有影評文章。1932年中國共產黨在電影界成立了以夏衍為首的電影小組,創辦了左翼電影工作者的理論與批評的刊物《電影藝術》雜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電影評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及時地分析、評論新的影片,肯定成就,批評缺點,討論問題,總結經驗及評介國際上各種電影和電影理論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專業和業余的電影評論隊伍成長和壯大了起來。1981年 1月24日,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在北京成立,學會對新時期的影片、電影美學、電影語言和創作中的問題展開評論和探討,並通過年會交流情況和思想。同時全國不少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電影評論學會,各地基層的群眾影評組織和活動更是象雨後春筍般地建立和開展起來,許多工廠、學校也在開展多種形式的影評活動。廣泛的群眾性是中國電影評論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評獎方面,廣播電影電視部、中國電影家協會和《大眾電影》編輯部分別舉辦一年一度的「優秀影片獎」、「金雞獎」和「百花獎」,從政府、專家、觀眾的不同角度,評價、表彰和獎勵每年涌現出來的優秀影片和為電影藝術做出可貴貢獻的電影工作者。
個人認為你怎麼想的就怎麼說,不必太在意,真的,這是我的博客地址,我也偶爾會寫寫影評,給你參考一下,如不嫌棄的話。
http://blog.sina.com.cn/chaomei0726
⑵ 電影影評要怎麼寫
基本上是先大概講一下電影的梗概,提煉出你想說重點,比如說,看了一個戰爭片,裡面講了解放軍叔叔為包圍國家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那你就可以根據這個電影,先定出影評的名字,最好不要寫《XX電影觀後評》,比如說你可以起名 《最可愛的人》(解放軍是最可愛的人),然後將電影裡面的表現這個主題的情節舉2到3處進行闡述,表達你對這個電影的理解,當然闡述的時候也要用上一些專業的術語,比如電影鏡頭運動的拍攝手法等等,最後總結。 其實很簡單·· 加油
⑶ 電影《歸來》影評標題起什麼好
漸行漸遠的大師
文/夢里詩書
電影《歸來》映後,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一個感人的故事是否一定就是一部好的電影,這種困惑曾只在善於「催淚」的韓國電影中令我困擾,空洞無味的肥皂劇里卻硬是要做著各種煽情的淚點,好像你走出影院要不擦擦眼角,都不好意思跟人說你看了電影,《歸來》給我的內在便是諸如此類電影般的無奈。
成功的《活著》與失敗的《山楂樹之戀》,這兩部電影同是其張藝謀作品,同是反映文革時期人物命運的變遷,但二者卻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展現著人性的深思和生活本源的探尋,那時的張藝謀是為真正的中國電影大師,《活著》更是當之無愧中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牌之作。十餘年後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我所看到的卻是一個幾乎陌生的導演,一個沒有了大師光芒卻還是硬要披著那張皮囊為了迎合觀眾還沒討到巧的商賈,當大師變成了商人從「給予」到「販賣」,作品上的內在自然是千差萬別的。那麼在看到電影《歸來》,對於這部作品的定義個人所見其就是一部中年升級版的《山楂樹之戀》,《歸來》的可取之處在與終於不用依靠一行字幕來表達電影的情感,陳道明與鞏俐也自不必再扮什麼少男少女的純情。電影少了一份作,多了一份真!這是吸取了《山楂樹之戀》令人難堪敗筆的升級,但已然商業化的張藝謀,其作品上再也不可能擁有《活著》、《紅高粱》、《大紅燈籠》等當年那骨子裡透著的大師輝煌。
《歸來》電影的本質是什麼?精緻的鏡頭質感,煽情的電影劇情,一個懷舊憶往昔凄美的愛情故事,一切彷如都是這么的完美無可挑剔,但看似繁花簇景的電影下是難以掩飾的空洞,根據原著《陸犯焉識》斷章取義的改編,使得這樣一部電影喪失了最本質的內在--時代感的深度,電影的故事是感人的,對於愛的展現同樣是偉大且令人深刻的,但當我們撥開電影時代的外衣,沒有了原著中的鋪墊與羈絆,這是一個幾乎在任何時代都可以被演繹的故事,《歸來》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在於電影一直在著力如何讓電影做到感人,如何做到煽情,如何通過一堆舊時代電影道具的堆砌來做到懷舊,卻本質的規避和拋棄了那個時代的歸宿感,這是一種如《海上鋼琴師》又如《活著》那般,透過一部電影來穿透、展現、感悟時代真諦的本質,這種本質才是是此類帶有歷史印記的電影之所以偉大且被人銘記的因由,電影令觀眾感受時代的脈絡所依靠的不應該是那些製作精良附有時代感的電影道具,而是以電影本質的力量去令觀眾由心而悟其電影中時代的變遷與宿命,這種佳作電影的本質在我眼中正是《歸來》所缺失的。
不可否認張藝謀在將藝術與商業結合的道路上越發的爐火純青,《歸來》對比《山楂樹之戀》電影無疑從情感描繪還是完成度上都更為出色,作為電影商人的張藝謀或許能在這部電影上再一次獲得成功,但無奈令人扼腕的是那為中國電影上真正的大師卻離我們已然越來越遠。
⑷ 電影黑天鵝寫影評副標題應該怎麼擬
《黑天鵝》她是自戀又自我厭惡的
小小農 5 2010-12-23 14:49:09
我對某些狀況的歸類有著與生俱來的熱情與敏感。「好人難做」一句話附加上多種理解的立場,怎樣都成立,但沒聽誰說過「壞人難做」,或許這本是相生共存的關系,不過是個找誰代言的問題。當這成為善良的好人慾轉型的「苦惱」,要跟良心斗,要摘掉保持純潔的緊箍咒,對好而言,壞,不只是個跨欄的動作,還是被毀滅的最後結局。你會說純屬扯淡,什麼鳥聯系鳥壞人?我卻不以為然,這個充滿陷阱的競爭時代,一些人當道,好人的確迷茫了,也抑鬱了。
《黑天鵝》主要說的雖不是人的好與壞,我卻要在一開始就把它向這個方向誘導。繼而一層一層剖解出我所理解的,這部文藝懸疑片內藏的無形無狀的核。因從天鵝湖的故事裡選擇「黑天鵝」來做電影名字,所指引的討論方向——邪惡,就已相當明確了;又因為現實與理想之間太遙遠的距離,就如戲中與戲外無法合並的皆大歡喜式人生。善良與邪惡,自然地登上了PK的擂台。諷刺的是,「善良、努力的人終有好報」,如此甜美的話語,很多的時候,往往就像墓碑前告慰逝者的鮮花,蒼白得毫無意義。而《黑天鵝》中所臆想的一切陰謀、災難,如若真實上演,同樣的結局也根本無需懷疑。
關於電影《黑天鵝》的劇情,簡單說來,就是因「壓力」誘發的精神分裂的個案。通過一個才華橫溢的芭蕾舞女演員Nina,講述一個正常善良人被心魔毀滅的故事。而復雜說來,本劇充分表現了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的電影才華,結合他之前成就的《夢之安魂曲》《摔跤手》《真愛泉源》,還能深切地體會到他腦海中呈現的思想花園的光怪陸離。他始終孜孜不倦地對生命觀測的激情,在《黑天鵝》的創作延續中依然強烈。
不是蛇蠍心腸,也做不了銅頭鐵臂之人,不拿自卑搪塞,不找被父母過分保護的借口,就是忍受不了骯臟虛偽的世界,每時每刻都有人在這樣吶喊,或許就包括你和我。那麼,一個天真善良的人,在無法繼續對抗內外負荷的身心狀態下,一經遭遇誘發瘋狂的特殊事件,偽裝成健康的心態就一定會蓄勢爆發,完全扭曲,徹底崩潰。《黑天鵝》的影像這樣解析了矛盾的人性。
你一定知道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王子出遊打獵,愛上了一位只能在夜間現出人形的,被「囚禁」的白天鵝公主。王子邀請公主來參加自己的生日晚宴,屆時他將告白欲娶公主的愛情宣言。可是被邪惡魔法師施咒的白天鵝公主,最終未能出席,代替她的反而是化身成白天鵝公主模樣的另一個女人——魔法師的女兒,只是穿了黑色禮服,像只黑天鵝,迷惑了王子的心。結局是,王子看破陰謀,重回白天鵝公主身旁,卻被邪惡的魔法師陷害,白天鵝公主隨大浪捲走的王子而去,墜入湖海而亡。之所以引用《天鵝湖》的故事,是為更好地解說這部電影的故事梗概,也為電影戲中戲情節設計找到同一根鏈條。這是芭蕾舞劇,其實這也是電影主人公Nina精神世界裡的真實生活。
電影的故事脈絡大概就是這樣,沿著聞名遐邇的芭蕾舞劇《天鵝湖》的劇情,採用另一種巧妙復雜的「戲中戲」模式,結合時下全球蔓延的「抑鬱症」瘟疫話題,把醫學領域的幻聽、幻覺藝術加工成詭異的視覺感受、跳躍的思維方程式,以「謊言」的特殊魅力達到論文、資料無法展現的生動與神秘。
前面說了人的好與壞,接著說人的壓力與動力。話說動力與壓力是兩個概念,卻緊密相連。施者稱之為動力,受者視之為壓力,不容易把握尺度,一線之隔,可以呈現兩片天。顯然在《黑天鵝》幻化的通篇意境中,Nina無處釋放的壓力,這是全部災難的源泉。電影開始,從Nina的夢境,獲得天鵝皇後一角的渴求中,泄露了無意識狀態中神經緊綳成弦的危險信號。這一段,實際也影射了各種類型全民海選比賽中,入圍選手為一夜成名,過關斬將,超負荷心理壓力得不到紓解,已經形成的社會健康心理問題。
Nina也將面對這樣的挑戰,但她背負的重大壓力似乎有更多來自平常人無需考慮的因素。母親在很年輕時為Nina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母親寄新的人生目標於Nina的未來,過分保護、照顧,這些施加在Nina身上的愛的壓力又是另一座無法撼動的大山。「我已不再是12歲的Nina了!」那是她掙脫母親,希望擺脫「壓力」,證明自己長大的吶喊。暗示的鏡頭中又有耐人尋味的信息傳遞,母親似乎很嫉妒Nina即將擁有的一切,而且也會惶恐於Nina有天會擺脫自己的現實。這樣,復雜的母女情感加重了Nina的思想重擔,她幻想母親會攻擊自己,於是私藏棍棒,與母親正面沖突,去酒吧喝酒、被灌葯、亂搞,不但方法不對,狀況也越來越糟。
Nina過於純凈無污染的生活,使她缺少了一份世俗的激情,從小到大一直是乖乖女,她沒有朋友,平時不喝酒不抽煙,也沒性生活,簡單得就像濾好的純凈水。這份「簡單」在演繹芭蕾舞時成為了無法擺脫「自己」的最大障礙,達不到黑天鵝的「失控」狀態,越想拋去負擔表現越僵直,這種壓力在Tom否定的挫敗感中愈發令她憎惡、憤怒。
新人笑舊人哭的行業換血規則,無形中也敲打著Nina的小宇宙。前一任天鵝女皇在Nina心中是最完美的,Nina偷走她的口紅表露她心底里的敬仰與羨慕。可是那女人被拋棄的遭遇及撞車後凄慘的命運,無時無刻不在Nina的腦中倒帶重播,那份壓力轉化成了內疚、自責、恐懼,折磨著她,甚至到後來完全暗示自己,是她毀掉了別人的人生,是自己陷人於不義。
除去上面的簡單分析,Nina的壓力還以各種形式存在著。不斷抓傷自己的夢魘,無法擺脫黑天鵝幽靈的無助,幻聽幻覺在她意識中真實存在的恐怖,不懂得如何處理情感卻要表現成熟的自我懷疑等等。壓力創造了Nina身體里不可思議的黑天鵝,同時又是壓力奪走了Nina繼續生活的勇氣。
最後說說雙重人格,Nina有這性格特徵,完全服務於整部劇雙重人格特點的需要。肯定能看出來,Nina擁有成為芭蕾皇後的潛質,又能感覺到Nina終將毀於一旦的氣息,話說「不瘋魔不成活」。對前因著墨不多,一切不正常集中在參選「天鵝皇後」這個點上,然後加以追蹤,但故事細節刻畫別有用心,就是自然而然地外露了主人公的病態人格。
地下通道里戴著白羽毛圍巾的Nina遇見穿著黑色衣服的自己。被選為新一任天鵝皇後的Nina最後拒絕色誘Tom,卻看到鏡面上用口紅寫著的「妓女」,讓人匪夷所思,其實這段相對真實的畫面我還很願意把它想成是Nina的又一幻覺。說起來,之前Nina去Tom的辦公室爭取天鵝皇後角色,用偷來的口紅把嘴巴塗成鮮紅色,就像黑天鵝的紅色喙,她似乎已有了「墮落」的准備,只是終究在吻戲中戛然而止,心理沖突打亂計劃。Nina可以完美跳出白天鵝,卻因找不到「失控的感覺」而無法跳好黑天鵝,三次不同場景但重復出現練習黑天鵝舞步,及最後演出時最震撼的黑天鵝表演。這些相互矛盾、沖突的對立畫面,在Nina搖擺的雙重人格中,想像力發揮到極致。在pub里看到Lily往酒杯里放迷幻葯,Nina在並不堅定的獨立人格中選擇了放縱,像豁得出去一切的黑天鵝。但遺憾的是,至始至終Lily這個女孩子都沒有真正傷害過Nina,一切罪惡都是她的幻覺,最終都在無形中強大了邪惡的力量。
對於弱者身份的Nina而言,黑天鵝的靈魂跑進她的身體里,讓她的自我變得無比強悍,無人能傷害,是出於本能。只是她的力量微弱,無法做到真實的墮落、厚顏無恥。加之又沒有徵服社會的自信與能力,所以只能向自我傷害的精神分裂發展。在她單純的行為舉止中,她像正常女人那樣擁有的情感——自私、嫉妒、誹謗、報復、反抗,證明她並不弱智白痴,她的思想中存在很多骯臟、齷齪的社會剪影,那是人類排泄的異物,不隔絕於世,必然受熏染。這也是她把Lily塑造成魔鬼的智能條件,當然也算社會生活常識。
即便得到了天鵝皇後的角色,依然怕自己不夠完美,怕自己被冷落,怕天鵝皇後的位置被有心計的女人覬覦,這些常人能理解的擔憂在激烈的競爭中成為了枷鎖。Nina重新塑造了Lily,現實生活中無法洞悉把握的在Nina的意識里漸漸清晰,但紛繁復雜,在Nina的臆想中出現了與她有同性愛關系的Lily,置他於死地的Lily,還有可愛豁達願意分享她成功喜悅的Lily,但是無論做了哪些事,Lily是假想中不可低估的敵人,Nina擺脫不掉不安的情緒,她必定要用全部「黑天鵝」的黑暗勢力除掉Lily。
當然,結局告訴我們,邪惡永遠是善良的手下敗將。哪怕用死來換取它的名。最後算不算開放式結尾呢?隨便怎麼想,反正又要契合《天鵝湖》的兩個截然不同的結局版本了。你希望Nina搶救及時化險為夷了,那就活了,可是後面還有受不完的罪等著呢。如果她一句「這就完美了」,在天堂續來生,那就真的完美了。事實上,白天鵝真的死了。
娜塔莉波特曼真是位讓人喜愛的可兒,更是一位演藝界的千變女郎,奧斯卡上分一個獎杯沒有技術上的障礙,不過最近報道因違反音樂評分原則,而被取消奧斯卡音樂獎的角逐資格,對《黑天鵝》多少有點遺憾,但對其他應該沒礙。說回到波特曼小姐,努力減肥到標準的芭蕾身板,跳舞練到開拍前半年多每天五個小時的強度,在這部戲里不僅搶盡了風頭,連文森特卡索、薇諾娜瑞德看起來都中規中矩了。劇中意外惹眼的倒是天鵝湖裡的王子,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者本傑明.米派德,即現實生活中娜塔莉波特曼的正牌男友。兩人的默契從波特曼的精湛舞步中完美展現了。
另一個最值得嘉獎的肯定是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他可真知道中庸之道,雙重人格,兩極分化等等相生、相斥的游戲規則。Nina及《黑天鵝》的故事,Nina是「自戀與自我厭惡」的(導演達倫在訪談中提到),故事是虛幻與現實交織的,整個都是沒有標准答案的矛盾,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但情節緊湊,邏輯推理性很強,加之巧妙的構思編排,渾然天成一般。
想來道具、音效在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的電影教程中是比較重要的部分。《黑天鵝》中鏡子、剪刀不僅干擾了視覺感受,還起到了驚悚的效果。最後登台演出時,融入進音效中Nina急促喘息的聲音,推送劇情到了最高潮。這只白天鵝就是一塊易碎的瓷娃娃。
Nina的故事的確有現實意義。這個多事之秋的時代,將孕育更多「無事生非」的新新事物包括新新人類。「眼見為實」也要加上雙引號特別備注了。被抑鬱掃盪的滾滾紅塵,若沒有可見證的人,你就不要那麼堅信你所看到的一切,你眼中的世界也並非一定是客觀真實的世界。據說在日本,「一懶無娛」的宅神逃避的正是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幾乎放棄了人與人交流交往的念頭。幾米蝸居,一床頭漫畫,拒絕戀愛,拒絕結婚生子,這又是極端的。不想被傷害,不願勞心費神地對付志向不同的人可以理解。可是相比較逃避,不如練就笑看一切的淡然更有益處。這話說完,我就後悔了,哪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