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如何保持其幻覺機制

電影如何保持其幻覺機制

發布時間:2024-11-29 04:22:44

1. 求助:誰可以告訴我電影的逼真性和假定性的具體內容

補充樓上
逼真性來自電影的紀錄本性, 這是電影的最基本的規律之一,另外一個規律就是似動現象, 以及由似動現象所帶來的立體幻覺和運動幻覺. 一個電影創作者如果不懂得電影的必可少的逼真性,那就不是一個好的電影創作者. 不逼真看不懂. 馬虎不得. 難道你對待你的出國護照上的那張照片像不像你毫不在意嗎? 邊防站認不出來是你怎麼辦. 逼真時,觀眾意識不到,不逼真時,觀眾立即會發覺, 因為他看不懂了.
一般認為戲劇表演是假定性較強的表演,而電影則是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的。為什麼反而說電影是假定性極強的表演呢?
這是因為電影表演的銀幕形象的完成要經歷一個相當復雜的創作過程。它所扮演的角色實體只不過是電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眾多的因素制約著他,使他在從「自我」走向影像的過程中並非能夠做到「自我」主宰一切。
電影的紀實性、逼真性特點體現在它面對觀眾時使人有置身於真實環境的感受,而實際上,在現場拍攝時,由於拍攝的非連貫性,以至於每場戲都被無數次地打斷,再開始、再打斷……這使得演員並不是真的在一個十分真切的環境中演完一場戲。在這點上,電影表演創作的環境遠不像在戲劇舞台上那樣有一個相對真實、完整的空間,有一個自己的天地。戲劇演員用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一鼓作氣地將多幕話劇演完,即使場與場之間稍有間歇,但觀眾仍在劇場中等待觀看。直到最後大幕落下,演員才在舞台上向觀眾謝幕。而電影演員的特殊創作形式,使他們表演時從不面對觀眾,而是面對一台冷冰冰的攝影機,它沒有表情,沒有反應,它會時時在演員的左方、右方、前方阻礙腳步,擋住演員的視線。電影演員完全失去了及時得到觀眾反應的機會。有經驗的戲劇演員常常會感受到觀眾的熱情,演到最激情的時候也會感到觀眾被深深吸引、台下寂靜無聲,到落幕時才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這對演員來說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滿足。這說明觀眾對他的表演給予了充分肯定,演員也會因此更好地調整自己,把握人物,會一場比一場演得更好。相比之下,電影演員是可憐的,他們拍完一場戲的許多孤立鏡頭,要在很多天後看樣片時才能看到自己的表演。這種非獨立性、非連貫性的創作方法,決定了電影表演確實是假定性極強的表演形態。
電影的拍攝也可以到某些真實的環境里去拍。例如,需拍攝在醫院病房裡的一場戲,就可以到病房裡去拍;需要拍監獄的戲,也可以到真的監獄里去拍。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再真實不過了。但對電影表演來說,並非如此。由於拍攝的需要,場景早就被破壞了。如人物正處在一個十分孤獨的沉思中,而在他的周圍卻擁擠著一批工作人員,有的在打光,有的走過來給他修裝,即使導演已經喊開拍了,這些人仍近在咫尺,瞪著眼睛注視著他。有時攝影機的位置緊緊地卡著他的腿,有時燈就掛在他的頭頂上,等等。演員的走動更受到限定。人們從影片上看到的情景和在現場拍攝的場景,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氣氛。因此我們說,電影的表演實質是假定性極強的表演。
電影表演的特點不僅表現在創作環境上的不同,還表現在常常需要與無實物的對象進行交流,因為在拍攝特寫鏡頭時,它們不可能同時放在一個畫面里。這樣,演員只能通過自己的想像與對方進行語言對話或情感交流。而特寫鏡頭又往往用於角色情感較為激烈的時刻,不僅要想像出對手的樣子和神態,還要想像出他聽了你的話之後的具體反應。這樣的假定性表演遠遠超越其他表演形式。
攝影機常常在運動之中,這也造成演員創作的困難。演員不僅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和對手交流、演戲,同時還要用眼睛感覺自己走動的速度是否和攝影機保持著相對穩定的距離。演員在動,攝影機也在動,這兩個「動」碰在一起,勢必要影響、分散演員的注意力。因此,為適應電影表演,演員在支配自我意識和角色意識的心理過程中,要使二者協調並使之達到融為一體的狀態。換言之,既具有有意識地轉移和流動自我注意的指向,又能依照角色的思維邏輯去行動、去動作,這是電影演員必備的基本功,這是電影在真實背後隱藏的極大的假定性特點所決定的。

2. 電影確定每秒24格的歷史是怎樣的

摘自網路知道:在最早的電影裡面,一幅靜止的圖像被稱做一"幀(Frame)",影片里的畫面是每一秒鍾有24幀,為什麼是24幀,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因為人類眼睛的視覺暫留現象正好符合每秒24幀的標准,所以用多也沒有意義還會浪費電影膠片,增加成本,所以就是24幀。這個24幀/秒就是電影膠片常用的格式,也就是說,拍一秒鍾的電影,那個膠片走24格,說白了想照相機拍24張底片 少了,人的視覺暫留是0.01秒,人感覺不道移動。因為是給人看的。多了也沒用。同理給狗看最起碼要每秒大概50幀。這也就是說 為什麼狗不如貓愛看電視。取決於播放設備,有場和幀率的概念便於處理 。顯示一幀畫面有2種,一逐行,二單幅,若逐行其實24幀則為48。

3. 關於劇情 死亡幻覺1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說電影名為死亡幻覺,那麼我們想想這電影名字電影裡面從來都沒有提過,為什麼,因為正是電影名字在貫穿其中。都說人瀕死的時候會出現異常的幻覺,有的會看見鬼神,有的會看見自己的一生。這電影里的男主看到的正是飛機引擎到片子結尾引擎再次掉下的幻覺而已,都說電影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正式這一點。也許現實中的你死之前會預感到自己死。這只不過是導演經過藝術在加工把這個「幻覺」弄得復雜化而已。整片電影我看了不下5次,看了很多種解說。只是感覺這種說法作為貼切。如果關於片子裡面別的細節如時間旅行或者那本《時空旅行奧義書》不懂得可以hi我,隨時為您解答

4. 看過電影《死亡幻覺》的人來,有個疑問點,請教大家。。

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總有一種說法是更符合情理的,樓主說的:「電影所說的前面所有的事情都是主角的死前的幻覺」,, 實際上很多人都不同意,理由直接與你提的第三個問題有關,《時間旅行與哲學》的意義,還有這部電影的意義,如果只是幻覺,那麼為甚麼donnie會有這么毫無根據的幻覺?他的潛意識中完全不存在的東西被他想像出來了?類似的電影如《穆赫蘭道》,裡面死前的幻覺出現的人物事件等都是有根據的,所以導演表達的是一種虛構的理論就是———《時間旅行與哲學》這本書的理論,這本書的細節你自己網路看看內容,然後看我後面說的,我只說關鍵的:原發宇宙的時間軸在10月2日凌晨的瞬間「暫停」(因為由於時空錯亂,從10月2日開始後面的原發宇宙都更改了,本來10月30日的飛機是不會出事故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時空錯亂,那麼donnie將在未來好生活得好好的)然後離線宇宙開始,donnie在離線宇宙中需要完成把來自未來的飛機引擎(實際上10月30日飛機出事故引擎掉落是由於時空錯亂導致的事故,然後出現了一個蟲洞,讓飛機引擎直接通往10月2日)送回原發宇宙中的這個使命,不然離線宇宙將周而復始進入一個死循環,所以donnie把飛機引擎送回去過後,原發宇宙從10月2日凌晨的「暫停」狀態恢復,然後就是飛機引擎掉落,把donnie砸死,說到這里要解釋一下:
1.原發宇宙恢復以後,到10月30日,飛機將不再發生事故,因為時空錯亂已經恢復,甚至他母親不會在飛機上。
2.donnie為甚麼必須死,然而一開始兔人又要救他?這是因為,兔人是離線宇宙里的,救的也是離線宇宙里的donnie,救他是不讓他在離線宇宙里死亡,如果死了,這一輪循環就沒人能完成送回引擎的使命,就無法終止循環;然而,在被改變了的原發宇宙中donnie是被飛機引擎砸死了的,這個引擎是聖物,可以理解成憑空產生的(因為解決問題後被改變的原發宇宙中10月30日不再會有飛機失事,就算有也不會再進入蟲洞)。如果他原意,那他在這28天非正常的離線宇宙中可以無限循環的活下去,不過他只有上一輪的一點點很模糊的記憶。在這28天里的其它人都是被「命運」(或「神」)安排來讓donnie完成他的使命的,其中死控體——兔人Frank和Gretchen的能力最大。
3.原發宇宙中的飛機引擎是哪兒來的?這個書上也有解釋,就是,證明聖物的就是它本身,無法追循確切的地方,因為能證明它的宇宙已經消失不見。

而我上面說的這些恰好能解釋所有人的反常行為,包括老太破和那個醫生說的話,她們只是在無意中扮演了自己在離線宇宙中的角色而已。

5. 電影通過視覺自留原理產生是什麼

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完成的,至於關於電影中運動的感覺,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

傳統對電影中運動感知的理解是因為視覺暫留,使得圖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

人眼觀看物體時,成像於視網膜上,並由視神經輸入人腦,感覺到物體的像,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0.1-0.4秒的時間,人眼的這種性質被稱為「眼睛的視覺暫留」。

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證明了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1917年,德國實驗心理學家對「視覺滯留現象」這種生理現象進行了深度的心理學解釋,闡述了「似動現象」,為人類的運動視覺感知,提供了心理學解釋。這即是格式塔學派心理學。

電影中運動感知的其他理論

在他 1833 年的專利和他的頻閃光碟解釋小冊子中,Simon Stampfer 強調了中斷由圖紙反射的光束的重要性,同時一種機制可以以適當的速度將圖像傳輸通過眼睛。

這些圖片必須根據某些物理和數學定律構建,包括將運動系統地劃分為不同的時刻。他將視覺持久性的概念描述為使中斷不可見的效果。

1868 年威廉·本傑明·卡彭特 ( William Benjamin Carpenter) 的一篇文章質疑了所謂的「光學玩具」中的運動效果,如 phénakisticope 和西洋鏡,可能是由在視網膜上揮之不去的圖像引起的。

他認為這種錯覺「與其說是一種視網膜現象,不如說是一種心理現象」。

早期的視覺持久性理論以視網膜為中心,而後來的理論更傾向於或增加了關於運動感知的認知(以大腦為中心)元素的想法。動畫基本原理的許多心理學概念表明,圖像之間的空白是由大腦填充的。

Max Wertheimer在 1912 年證明,測試對象在兩個不同的位置之間看不到任何東西,在這些位置中,一個數字被一個數字由測速儀以理想的速度投射,這個速度非常適合幻覺,即只有一個數字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

他用希臘字母 φ (phi) 來表示運動的幻覺,用字母 β (beta) 來表示投影圖形之間的間隔。

在更高的速度下,當測試對象認為或多或少同時看到兩個位置時,會在投影數字之間和周圍看到移動的無物體現象。

6. 電影是根據似動現象還是視覺暫留發明的

「視覺暫留」是對人眼機制的一種理解,意思是光在照射到視網膜後,可以保留一段時間,讓人產生畫面延續的印象。這個原理由歐洲科學家在十九世紀上半葉發現。之後有許多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根據「視覺暫留」原理,前仆後繼地從事連續攝影和放映的研究,最終導致了活動影像(電影)的發明。但是,更深入的研究讓人們認識到,「視覺暫留」作為一種僅僅是眼部的機制,對電影原理的解釋是不充分的,於是進入二十世紀後,又有科學家、心理學家發現了「似動現象」,從腦部機制來進一步解釋人們對活動影像的接受。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認為電影是根據「視覺暫留」原理發明的,但發明電影的人在當時對電影的原理也認識不透徹,後來才找到了「似動現象」這種更好的解釋。

閱讀全文

與電影如何保持其幻覺機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愛我的家鄉電影多少錢 瀏覽:917
怎麼了朴總什麼電影 瀏覽:818
哪個愛情故事電影好看 瀏覽:752
吃飯和電影隔多久 瀏覽:476
在愛奇藝購買的電影怎麼不在了 瀏覽:556
免費電影貓鼠游戲 瀏覽:137
資源多的電影免費 瀏覽:725
講團隊合作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61
沒藝考進北京電影學院要多少分 瀏覽:801
幫我找一部最好看的電影 瀏覽:8
什麼電影適合小孩子學英語 瀏覽:539
如何用手機剪輯電影片 瀏覽:781
魔女電影投資多少錢 瀏覽:147
全國各地有多少電影院 瀏覽:185
資源網電影怎麼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08
為什麼vr3D電影資源越來越少 瀏覽:709
電影元素指的是什麼意思 瀏覽:568
電影上自製化學爆炸有哪些 瀏覽:186
線人電影中字免費觀看 瀏覽:995
和野人部落做愛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