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顛覆你的常識:電影一秒鍾24格,這錯了嗎
因為人眼的反應時間是50毫秒,所以電影一般是24幀,人眼的反應能力只能達到1/24秒,再高也沒用了。
影片的播放原理就是利用了人類的視覺暫留,電影放映機每秒播放24幅張圖片,即放映速度為1/24秒,這樣當前一個靜止圖片還沒有在眼前完全消失,下一張近似的圖片就出現了,於是就產生了連貫的視覺效果。所以「運動」是電影和動畫的核心問題。
通過拍攝在電影膠片上的一格又一格的不動的,但又是逐漸變化著的畫面,以每秒鍾跳動24格的速度連續放映,造成人物活動的感覺。
什麼是視覺殘(暫)留作用呢?
人體的視覺器官,在看到的物象消失後,仍可暫時保留視覺的印象。經科學家研究證實,視覺印象在人的眼中大約可保持0.1秒之久。如果兩個視覺印象之間的時間間隔不超過0.1秒,那麼前一個視覺印象尚未消失,而後一個視覺印象已經產生,並與前一個視覺印象融合在一起,就形成視覺殘(暫)留現象。
故事片一般是連續拍攝的,即攝影機中的膠片每秒中拍攝24個畫格(早期電影的拍攝和放映速度都是每秒鍾16格),放映時膠片在放映機中的速度也是每秒鍾24個畫格。
現在電視劇每秒25格,電影大多24格,也有25格或40格的,48格沒普及過吧,過去的都是16格
2. 什麼叫延時曝光
按快門鍵以後延遲曝光叫延時拍攝。
3. 標准電影播放每秒播放多少格膠片
24格,娟姐。
4. 電影放映機內膠片的正常運行速度是固定的每秒( )格。
1. 電影製作中,為了獲得特殊的拍攝效果,常常需要改變攝影機的拍攝頻率。然而,電影放映機內膠片的正常運行速度是固定的,每秒24格。
2. 電影放映機內膠片的正常運行速度是固定的,每秒24格。因此,攝影機的拍攝頻率也通常設定為每秒24格,以保持與放映速度的一致性。
5. 電影一秒24格是什麼意思
底片在電影攝影機中轉動的速度。通常是以秒格數(fps)來計算,正常的攝影速度是一秒廿四格。標準的放映轉速是24 fps(每秒24格)。除此之外還有三種轉速:
在電頻是50 Hz的歐洲,為配合錄影帶訊號而成為25 fps;無聲16厘米影片是18fps;有的8厘米也是18 fps。除非必須使用25 fps,不然最好是將轉速定為24 fps,因為那是有聲片的標准轉速,適用於所有的周邊設備。唯有當攝影機的轉速是和放映機一致時,銀幕上的動作才是自然正常的。
(5)電影正常速度一秒多少畫格擴展閱讀:
相關:
當攝影機轉速調快時,每一秒鍾便拍下了更多格數的畫面。假使放映機沒有跟著調快而是以原速放映,銀幕上便會出現慢動作(slow motion)。相反地,若是將攝影機轉慢,例如8 fps,放映機仍保持原速,銀幕上的動作就會比原先快了三倍,成為快動作(fast motion)。
攝影機改變轉速之後,曝光時間就必須跟著調整。利用前面所提到的運算公式便可以求得正確的數值。一般說來,當轉速增加一倍時,就損失1檔的曝光量。
一般攝影機的轉速極限是64 fps,而高轉速攝影機可以達到更快的轉速。
6. 電影中的格是啥意思
電影是以每秒24格的速度放映的,也是以每秒24格的速度來拍攝的。
就是說,電影的動作實際上是一張張照片,以24張/秒的速度連續展現來完成的。一格就是一張畫面。
如果在拍攝時,我們把速度加快,那麼放映的時候人物的動作就變慢了,這叫升格攝影。
如果拍攝的時候把速度調慢,那麼放映的時候人物的動作就加快了,這叫降格攝影。
7. 影視拍攝中的升降格是什麼意思
升降格是電影攝影中的一種技術手段,改變正常的拍攝速度,比如高於24格/秒,這就是升格,若低於24格/秒,則是降格。
相關介紹:
降格也稱「低速攝影」。攝影機以低於24格/秒的頻率進行拍攝,即為降格,如:16格/秒、4格/秒、2格/秒等。此時景物在銀幕上顯示出的運動速度,成倍地增加,稱為快動作。降格拍攝可以造成急速的運動,如飛速前進、亂雲飛滾,也可以表現出鮮花開放,嫩芽出土的景象。
而慢鏡頭效果,就要改變正常的拍攝速度,比如高於24格/秒,這就是升格,放映效果就是慢動作。
(7)電影正常速度一秒多少畫格擴展閱讀
降低攝影機運轉頻率的一種拍攝方法。攝影機以低於每秒24格頻率拍攝即為降格攝影。可以根據不同需要降到每秒16格、8格、2格,甚至幾小時、幾十小時拍一格,放映時仍以每秒24格頻率不變,畫面上的物體將顯示不同的快速運動視覺效果。
降格攝影同升格攝影一樣,富於藝術的表現力,如造成某種喜劇性效果,也可用作科研的形象化手段。
相關術語:
1.畫外音:
指影片中聲音的畫外運用,即不是由畫面中的人或物體直接發出的聲音,而是來自畫面外的聲音。旁白、獨白、解說是畫外音的主要形式。
2.長鏡頭:
意思是用一個鏡頭連續地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拍攝而形成的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
8. 為什麼電影只有 24 格每秒
揭秘電影的神秘24格:連貫運動與視覺欺騙的秘密
電影中的每秒24格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人類視覺和電影技術的巧妙融合。人眼的視覺處理並非直接接收和播放,而是通過一系列精密計算來營造連續運動的幻覺。每秒10-12幀的視覺輸入,配合大腦的視覺暫留效應,即每幀畫面在視網膜上停留約1/15秒,這就是我們感知連續運動的奧秘。
科學家們發現,人眼對亮度變化的感知極限是每秒48次,超過這個頻率,人眼就無法察覺到閃爍。電影放映機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比如傳統的馬爾他十字車機構,通過三片式葉子板的設計,每格畫面在銀幕上重復出現,確保了即使在16格每秒的低幀率下,觀眾仍能體驗到流暢的運動畫面,而不會察覺到明顯的閃爍。
早在無聲電影時代,盧米埃爾的單片式葉子板曾導致畫面閃爍,但波蘭發明家Kazimierz Prószyński的創新解決了這一問題,引入了三片式葉子板,將閃爍頻率降低到每秒72次,實現了視覺上的無縫連接。1930年後,隨著有聲電影的普及,每秒24格成為標准,盡管實際上放映速度是每秒48-72次,但觀眾只感知到畫面的重復播放。
數字放映時代,雖然膠片技術的限制已經消失,但電影製作和放映依然保持著24格的傳統,部分原因是無聲電影時代的速度提升以及聲音記錄技術對幀率的要求。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導演們如James Cameron和Peter Jackson正嘗試打破這一限制,提出更高的幀率,以提升視覺體驗。
對於未來,48格或60格電影的出現可能帶來美學和觀影習慣的新挑戰,但目前仍處於試驗階段。Douglas Trumbull這樣的技術革新者則主張更高的每秒66格,以實現電影質量的根本提升。總的來說,24格每秒是電影行業80多年來的基石,是否會有重大變革,還需時間給出答案。
相比之下,游戲產業由於不存在畫面重復刷新,對幀率的要求更高,動作游戲通常需要達到48Hz以上的刷新率,以確保流暢和真實的游戲體驗。
電影24格的秘密,既是科學的精確計算,也是藝術的巧妙呈現,它塑造了我們對視覺連續性的認知,並將在不斷的技術革新中繼續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