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里說的第一幕第二幕是什麼意思
傳統電影劇作結構一般分三幕,第一幕用來建置沖突,第二幕發展,第三幕結局,第一二幕的結尾都有一個情節點,引發事件的轉折,把劇情推向新的方向。如《末路狂花》,第一幕一直到殺死強奸犯,第二幕一直到第一次主動搶劫。如果是120分鍾電影,三幕的時間劃分一般是30分鍾、60分鍾、30分鍾
不是不同的拍攝場景,那是分場
⑵ 什麼是電影電視的三幕劇作結構
三幕劇作結構是指電視電影一般由開端、對抗和結局這三幕組成,是悉德·菲爾德在編劇領域最重要的貢獻。在電影電視開始後的20~30分鍾之間設置一個讓主角經歷的「情節點」,讓他/她有一個必須實現的目標(戲劇性需求)。之後,在電影運行到一半左右,角色必須採取爭取或反抗,以實現他/她的目標——這是對抗時期。
同時悉德·菲爾德也提出,這個"中點"有時以更微妙的轉折點的形式,發生在第二幕(即書面劇本的第60頁左右)之中,這種對抗往往使得一個主角的命運發生極端的逆轉。影片的最後一個階段則用於描述主角的抗爭高潮,最終實現(或無法實現)他/她的目標,表現故事的最終結果。
1、第一幕,或稱開端
一個標准電影劇本的篇幅大約有120頁,或長兩個小時。不論劇本是全用對話、全用描寫,或兩者兼有之,均可按一分鍾一頁來計算。規矩是不變的——電影劇本中的一頁等於銀幕時間一分鍾。第一幕是開端,可看成建置(setup)部分,這是因為要用30頁左右的稿紙去建置(確定)故事。
一般大約十分鍾左右就可以做出是否喜愛這部影片的決定。也就相當於電影劇本的頭十頁,應該及時地抓住讀者。應該用大約十頁的篇幅來讓讀者明白故事主要人物,故事前提,故事的情境。在第一幕結尾處要有一個情節點。所謂情節點就是一個事變或事件,它緊緊織入故事之中,並把故事轉向另一方向。這一事件一般出現在第25~27頁之間。
2、第二幕,或稱對抗
第二幕是故事的主體部分。一般是在劇本的第30頁至90頁。它之所以稱為電影劇本的對抗部分,是因為一切戲劇的基礎都是沖突(conflict)。一旦你給自己的人物規定出需求(need),亦即在劇本中他想要達到什麼目的,他的目標是什麼,你就可以為這一需求設置障礙(obstacles),這樣就產生了沖突。第二幕結尾處的情節點一般發生在第85頁至90頁之間。
3、第三幕,或稱結局
第三幕通常發生在第90頁至第120頁之間,是故事的結局。故事需要有一個有力的結尾,以便使人理解並求得完整。
(2)電影三幕如何劃分擴展閱讀
三幕劇作結構已經幫助很多編劇將他們的想法縫合為好萊塢模式,勞拉·埃斯基韋爾(《巧克力情人》的編劇)指出:」在我知道三幕劇結構之前,我常常覺得結構將我束縛,但之後我明白了,結構實際上真正的解放了我,得以讓我把重點放在故事之上。「
⑶ 電影的三幕四場具體是什麼,麻煩解答下。謝謝
好萊塢「說故事的方法」沿襲自亞里斯多德闡釋的「故事基本要素」:開端、中段和尾。而「三幕劇」
(Eugene
Scribe)所發展的「結構精良的戲劇」(well-made
play),注重時間推移的連續感,每場戲都必須透過「描寫沖突的本質」而不只是「描寫沖突」來推進故事的進程,直到推向劇情的轉折點。而結尾會有一個清楚且合邏輯的收場,一切紛紛擾擾的事件又回歸平靜,社會重拾秩序,因此被命名為「復原型三幕式結構」,簡稱「三幕劇」。「三幕劇」結構是利用動作(action)來表達動機及人物所面對的沖突。
第一幕旨在「鋪陳」-主要人物介紹、故事的前提、戲劇性情境。第一幕結尾要有一個轉折點,一個事故或事件在第一幕的結尾,主角會主動做出一個似是而非的選擇,但觀眾都知道主角之後一定會後悔,因為他做出的只是權宜之計;此時,觀眾在心理上會同情主角。而第一幕後段的這個似是而非的決定,會讓劇本的第二幕變得復雜,因為當主角做出這個決定後,就會有個人無法控制的災難發生,發生的事情不是主角能掌握的,但他已無法重新做決定,也就是說,當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才是他真正的考驗,他必須想辦法面對並改變。
第二幕在「製造對立」,故事的主體,電影劇本的抗衡(confrontation),戲劇的基礎-沖突(conflict)、阻礙第二幕結束時,會再有一個轉折,是主角彌補當初所做的「似是而非的決定」;此時,觀眾的心理和主角是平行的,他能同理主角的錯誤與悔改。「第二幕的高潮在於人物終於面臨錯誤的選擇所種下的惡果。此時也提供人物內省的機會,以便邁向第三幕的解決和復塬。在叄幕劇中,當人物在第二幕結尾承認錯誤時,不只是內心上的救贖,
更代表人物將有能力改變外在的世界,修正以前所犯的錯誤。」
第三幕則是「解決問題」-事件如何結束、人物怎麼了?第三幕的結尾,主角會做出一個觀眾不會做的決定,於是主角在結尾時變成英雄,讓觀眾產生崇敬的心態。「三幕劇」呈現出一個人從開始到結束的旅程,他歷經幾個重要的轉折,這轉折為他帶來轉變。人物的外在旅程可能回到原點,但內心一定有所改變。以李安的《喜宴》為例,此片透過「親情」與「個人自由」兩命題的反覆辯證,以「喜宴」這個儀式,鋪排中西方文化和兩代間的倫理觀念,如何歷經沖突、挫敗和妥協,最後以寬容的方式接納差異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