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如何影響社會主流

電影如何影響社會主流

發布時間:2024-12-20 17:48:11

㈠ 你覺得電影業對社會價值觀的影響有多大

注意,是電影業。

其實電影行業和其他跟其他行業一樣,是一種針對受眾而展開的設計,生產,推廣,銷售,的商業行為。但是,電影由於是文化產品。跟其它實用性,便利性產品不同。他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電影在短時間內,以主動的方式,用畫面,音樂,對白等手段,給觀眾提供了豐富的信息量。觀眾在大約兩個小時的沉浸式信息接受過程中。感官,心靈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洗禮。所以,電影的功能除了 娛樂 消遣之外。還能夠引發思考,引發話題,引發爭論。引發各種非理性的 情感 消費,明星效應也由此產生。各種圍繞電影的產業,產品,影視基地,返回來越發刺激人們對電影的興趣。

電影業在國內的發展迅速,但是人們對於電影的認識,卻跟不上電影業發展的速度。人們或許因為某一部影片而狂歡,或許為某一位明星而瘋狂。人們認為電影業神秘而高不可攀,所謂的貴圈,其中就包括電影圈。無數懷揣夢想的人們想盡一切辦法,希望在這個行業有一席之地,有成功的,同樣也有受騙的。其實電影業並不算是一條出名的捷徑,其中有多麼辛苦,只有經歷過才知道。

流量明星的天價片酬, 娛樂 媒體的大肆宣揚。其實都是依附在這個產業上獲利的寄生體。扭曲了人們對電影產業的認識,而某些明星或導演,也因為觀眾對電影行業的不成熟認識,而膨脹自大,不可一世。要知道,你只是某個行業的從業人員之一,當觀眾有一天冷靜下來,就會認識到,沒有觀眾,你什麼都不是。

某些還沒有成為明星的演員或導演,亦或是跟電影沾邊的從業者,都以電影業行業作為虛榮的華麗外衣,引發出各種權色交易,或爛片成堆。搞得人們對於行業內部的眼花繚亂的各色新聞,可能比電影本身更感興趣。如果觀眾放眼其他行業,忽然發現這種新聞並不比電影行業少。只是鮮有媒體去加工放大而已。

電影行業確實影響了很多人的價值觀,電影業繁榮是一件好事,但是畸形發展就不容樂觀。我們的電影行業在發展,國家在立法,觀眾的認識在成熟。演員擺正自己的位置,創作者塌下心來給觀眾奉獻更好的作品,讓電影產業回歸到正常發展的軌道上去才是正道。

當一些事物在生活當中被習以為常之後,我們往往會忽視其價值,電影大概就是這樣。

當然,不能說它的影響很大,也不能確切的說出影響比例,我嘗試用幾點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很多人都知道李小龍是第一個打入好萊塢的中國演員,他不僅將中國的武術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推廣到世界,同時也深深影響了隨後的成龍、李連傑、洪金寶、吳京等國際功夫巨星;隨後,就在李小龍死去兩年後的1975年,胡金銓的《俠女》獲得戛納技術獎,成為首部折桂戛納的華語電影。

再之後張藝謀的《菊豆》、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王家衛的電影《春光乍泄》等等偏藝術的電影也相繼獲得國際大獎,將中國文化正式而全面地輸出世界。

從國家的這個角度來說,就像我們知曉自由民主的重要性就深受好萊塢電影影響一樣,大部分美國人、歐洲人知曉中國文化便是這些電影人的努力達成的,或許你向一個外國人提到中國的秦始皇他不一定知道,但中國功夫和成龍很少不知道的吧。

我很喜歡寫影評的,為什麼要寫影評呢?

因為很多電影里的故事我們很多人都是沒有經歷過的。而寫影評的目的就是輸出自己看電影得到的思考,總結個人心得體會的同時幫助其他看電影的人理解電影。

而這一過程會慢慢地影響我們的生活選擇。

比如看了《肖申克的救贖》和《阿甘正傳》,在自己現實生活中面臨挫折和困難的時候可以通過對比電影里主角的人生經歷給自己打氣,給自己信心,從而度過難關。

比如看了《穿普拉達的惡魔》會理解為什麼那些混跡於 時尚 圈的人總顯得那麼「物質」與「拜金」,因為是工作需要,不得不包裝自己。從而糾正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不應該崇尚拜金主義的價值觀。

比如看了《辛德勒的名單》你會了解戰爭的殘酷性,以及人性善惡兩面的強烈對比,在感動的同時向善良更靠近了一步。

比如......

想必創意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設計師希望自己有好點子,作家希望自己有好點子,工程師也希望自己有好點子......但是往往頭發都掉光了也仍然是個普通人。

電影很好的通過幾個小時的銀幕畫面給了我們想像空間,或者說是一個想像的方向(說白了是我們沒那麼多時間去看書),比如《阿凡達》里的外星球,漫威系列裡的超級英雄,《星際穿越》里的時空穿梭,等等。

電影通過短時間的畫面設計與劇情設計,讓我們將視聽讀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將一本書或者一個大作家的思想很好的汲取,讓我們的思維更加多元,想像參考物更加多元,增加業余談資的同時提供了更多的創意來源。

電影電視也好,自媒體也罷,都是大眾傳媒的一種形式,它們對 社會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不可忽視。遺憾的是,這些年媒體的導向作用發生了偏差。為了票房率、收視率和流量,也就是為了經濟利益,基本遺忘了自己本該承擔的 社會 責任。看看這些年有幾部電影能夠經受起歲月的洗滌?又有幾部電影能讓我們久久回味?即便掙得盆滿缽滿的名導,也無非拍一些三流片而已。靠著明星雲集,靠著大幅度的露肉,胡編亂造一些 情感 糾葛劇而已。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家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要素,這個普羅大眾都知道的常識,又有幾家媒體把目光投向了他們?相反,那些名星家的狗呀貓呀等卻占據著眾多媒體的重要位置……不過,慶幸的是近幾年一部分媒體人已經覺醒,吳京的《戰狼》,孔笙的巜大江大河》等,都贏得了觀眾的好評。

今天的 社會 是一個多元化的 社會 ,我們倡導文化多元化多樣化的同時,更倡導主流文化,任何媒體忽略這一點,都不會走遠,電影業也是如此。我們期待電影業不要僅僅成為 娛樂 業,更要真正承擔起傳播核心價值觀的 社會 責任。

電影業對 社會 價值觀的影響有多大?這個問題提的好,馬上讓人想到了那些齷齪不齒的鏡頭,其實那不是電影業的主流,那是電影業界為顏若牡丹技如木雞者專門設計的一段出彩戲,要麼,如此美貌的跟著導演或製片算什麼呀!也是被潛的報酬吧!正兒八經的電影是不會讓觀眾惡心的,它是把現實生活高度凝煉的藝術,它是通過藝術的展現生活讓人們從中悟出生活的規律、人生的價值和世界的奧妙。不像那些拜金主義者,把臉裝於褲襠,把藝術拋到腦後,日思夜想著掏別人的錢包,黔驢技窮時就賣肉,以色相誘人!這樣的影片會把年輕人引向垃圾場,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淵。

中國電影業界某些電影公司需要停業整頓了。不然陰霾太重!

非常非常非常大……很大大大大大……

幼稚的時候,三觀沒形成的時候,不想思考,想偷懶聽聽別人意見的時候,電影這種模式——以前是報紙和文學——特別容易潛移默化影響你的三觀。

拜託導演和編劇了,最起碼在人類經驗史上已經被批倒批臭、基本定義為「不好」的價值觀,少一點出現在電影裡面吧,你們真有強勢話語權,等於民間的宣傳部……

當然,價值觀是多元的,任何價值觀都有邊界。

要從積極意義來講,根本沒有!從邪門歪道來講,滿 娛樂 圈充斥著銅臭主義,機會主義,享樂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僅沒有積極作用,反而一堆爛玩意帶壞頭!電影業要演技沒演技,要成果沒成果,要藝德沒藝德,都活著有啥用?還享受浪費所有行業最貴的待遇,而且還逃稅,不被刑事處罰,所以建議都給電影人進行做人的教育,時常拉他們去稅務總局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訓!先給他們教育教育怎麼做人!

影視文化於 社會 大眾百姓的影響何其巨大,其作用可以影響甚至扒拉人性靈魂。影視文化教育是僅次於家教,學校教育,文學教育之外的唯一 社會 性普及教育。其於大眾百姓, 社會 意識形態氛圍間接或直接影響極其巨大,重要。

有啊,電影業對 社會 價值觀有相當大的影響,往大的講它是一個國家對發展觀念一支重要的「主流」,從側面就可以分析出這個 社會 萬象!從很多影視作品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民族信仰、 科技 、生活、工農業、教育、法制等等等!電影業體現的不光是價值觀,還有世界觀,人生觀三觀俱全!還有包括國家的黨派核心觀念影響著電影業的發展。

感謝誠邀!

這個要分對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

對成年人:成年人思想比較成熟,不會被電影的情節有太多影響,就只當是看電影消磨時間。

對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思想不夠成熟,很可能會被電影的情節所影響,甚至做出不可估量的事!比如香港電影《GHZ》

總之,要選擇合適自己年齡段的電影看!

㈡ 若主旋律電影稱為主流市場,對電影行業有何意義

主旋律電影是指通過重大歷史革命題材或者普通民眾生活的題材表現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的電影,主旋律電影對電影行業有一個非常好的作用,就是促進電影行業的正面發展可如果主旋律電影成為市場主流,那麼電影行業或許就會因此而停滯不前,停止發展

一、主旋律電影

主旋律電影一般都比較有歷史感,題材比較厚重,比如1942,唐山大地震等等。通過這些比較厚重的歷史事件,來傳播一些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可以說所有關於革命題材的電影都是主流電影。主旋律電影近兩年的發展也很不錯,比如我和我的祖國、紅海行動票房都非常高,不過主旋律電影距離成為主流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三、個人看法

主旋律電影的存在對於整個社會都有一個非常好的作用,可以引導人們積極向上,非常有助於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建設,每年有那麼2~3部優秀的主旋律電影出現,就已經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再多就沒有了意義。歷史是用來紀念的,而不是用來娛樂的,有一位偉人說過,所有宣揚真善美的電影都是主旋律。

㈢ 影視作品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起到什麼作用

影視劇行業在近兩年呈現爆發的態勢,帶動了大量附屬經濟,例如:電影製作、宣傳、發行、放映、粉絲周邊等,主要歸屬大類為文化經濟。
一般來說,電視劇的盈利模式只有四種:一輪播映權、二輪播映權、音響網路播映權和海外播映權。以最高的中央電視台一輪播映權為例,購買價格每集不會超過80萬元。雖然效果還是微乎其微,然而,電視劇製作方在不斷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加大廣告植入。
廣告植入將成盈利主流模式
去年是公認的國產電視劇大年,國產電視劇收視率頻頻刷新,廣大的電視觀眾向各「生產車間」展示了車不可載斗不可量的強勁吞食量。這個勢頭延續至今年,也導致各製作公司、電視台的競爭日趨白熱化。
眾所周知,比之國內電影業演藝經紀公司幾家獨大的壟斷格局,電視劇製作行業是諸製片方「紛爭天下」。
既往電視劇在發行上的盈利幾乎完全依靠於以電視台和音像製品為代表的傳統行業,如今,由於視頻網站的異軍突起,網路發行占據電視劇發行回收成本的份額愈加吃重,據悉,目前優酷網、土豆網、樂視網、激動網等幾大視頻網站都在致力於對電視劇版權資源的捍衛與競購,正版影視劇的互聯網視頻獨家播出權的市場價格甚至已經趕超電視台首播的購買價格。
在電視劇網路發行水漲船高的今天,視頻網站對於電視劇劇集的質量、時代特點和收視群體也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和指向性,由此可見,電視劇與視頻網站這一新媒體的聯合與發展,不僅在電視劇行業內開辟了一個新的市場增長點,也推動了視頻網站向成熟化不斷邁進,而傳統電視媒體也將在這一局面下走向更加精品化和多元化的發展之路。

㈣ 電影發展概況,電影對世界的影響,電影對世界有哪些重大影響。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影視傳播在中國逐漸成為一門顯學。盡管在學術界其研究規模、廣度及深度尚有待進一步的開掘,但在實際傳播過程中,電影和電視的迅猛發展卻是大家有目共睹、感同身受的。影視藝術不僅贏得了最廣泛的受眾的青睞,以前所未有的傳播幅度和力度,影響著現實的社會生活、文化結構、價值趨向和審美習慣等,而且作為一種融現代技術與藝術為一體的朝陽產業,它開辟了一個蓬勃興旺的視聽時代。這種情形引發了一系列的變化:一方面,影視藝術以無法阻擋的力量和最日常化的方式,介入了人們的生活,實踐著與受眾近距離的交流,從而成為人們最熟悉、最親近的藝術樣式;另一方面,伴隨這種發展態勢,影視藝術正式躋身各類高等學校,成為具有廣闊發展空間和強大現實生命力的新興學科,並吸引了無數滿懷好奇、激情和理想的年輕學子。而在為數眾多的中小學,影視藝術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有效手段同樣得到了普遍推廣,影視傳播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為重要的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出生的青少年是與當代影視藝術相伴成長起來的,他們深受影視藝術的影響,同時充當著影像時代的急先鋒。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研究影視藝術、推動影視教育不僅是一種客觀現實,而且是一種時代趨勢。
對於眾多的觀眾來說,走進電影院或打開電視機,看的是什麼?看的就是影像。通過讀解影像,我們走進影視作品。了解和接受它所傳遞的信息,感受並體會它煥發的藝術魅力。因此,影像是觀眾與影視藝術接觸過程中的第一媒介,鑒賞影視作品將從鑒賞影像開始。當然,對於影視藝術本身而言,影像是眾所周知的最基本的藝術構成元素。
那麼影像的基本特質是什麼呢?我們認為是直觀性與符號性。
作為一種視覺形象,影像首先呈現出的是直觀性,給觀看者一目瞭然、真實生動的感覺。但實際上,影像作為一種藝術形象,是創作者按照一定的目的,遵循相關的藝術規律,對客觀物象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果,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蘊藏了藝術創作的種種表現內涵。也就是說,影像並非是簡單的現實復制,而是包含了創作者對現實的意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對現實物質世界的超越或重寫。這就使它具有了「符號性」。讀解影像必須意識到影像具備的這種「符號」屬性,透過表面的直觀性,深入影像背後,破解「符號」所蘊含的意義。由此看來,影視影像與其他藝術媒介不同,具有融直觀性和寫意性、真實與虛幻、再現與表現為一體的特點,是一個內涵豐富、風格多樣的審美對象。
而影視影像的這種特性,是與其獨特的構成方式和構成元素息息相關的。無論是鏡頭構成元素還是造型構成元素,本質上都包含了這種內在的雙重性。

㈤ 主流電影\後主流電影\新主流電影如何區分

我認為主流電影是為大多數大眾所接受的,反映主流倫理觀念和規則的主旋律電影,一般為商業劇情片。

而非主流電影則應是這樣的:
它首先應該是部技法成熟,甚至是創新的電影。
其次,應該以批判警示為目的,而不是服務於個別利益集團,用於商業或政治宣傳等集體性催眠。再次,它的受眾應能從中得到某種激發,並轉化為一種行動的力量。即使形成不了,至少也得是次有感地震(不過有很多達不到其目的)。總之,應該是部讓你過目難忘的電影。一般囊括了文藝片、紀錄片、先鋒電影和獨立電影。

新主流電影即以300萬以下的成本,製作被上級認可、並為觀眾喜聞樂見的有票房回報的電影。

應該是後現代主義電影吧。後現代主義電影在廣義上,對應伊格爾頓的「後現代主義」概念,「後現代主義電影」指帶有能反映後現代社會時代特徵的藝術風格的電影類型,這種藝術風格上是無中心的、無根據的、拼貼的、戲仿的、模擬的、多元主義的,它模糊了高雅與世俗、藝術與生活經驗的界限,往往是與消費社會的商業邏輯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媒介聯系在一起的。
在狹義上,對應尹鴻的「後現代主義文化」概念,指對後現代社會的時代特徵進行反映和反思的電影類型,它具有知識分子精英的懷疑氣質,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類解放的宏大敘事,也不在相信主體人的偉大神話,它是對崇高感、悲劇感、使命感的疏離和拆解,在具體的電影攝制上,它往往把這種思想氣質融入到電影的表現內容、反映視角、框架結構和鏡象語言上,這使得電影往往能顯出一種強烈的實驗性質和前衛立場。

㈥ 影視作品在文化傳播中的功能是什麼

一、視覺文化傳播成為當代文化中的主導性力量

(一)視覺文化傳播正在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當代社會

在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信息的主流必將是影像信息或視覺信息,或者說信息社會的一個重要表徵便是視覺文化的發達充溢。這里的視覺文化有兩層含義:從廣義來說,作為大眾傳媒的電視、互聯網、廣告、電影等皆可歸入這一范疇;狹義的視覺文化僅限於文藝領域、娛樂業、表演業等,它的外延包括戲劇、歌舞、文藝演出、雜技、時裝表演等等。本文指的是廣義的視覺文化概念。所謂視覺文化傳播,即由視聽媒介或視覺媒介傳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傳播現象。

總體上看,我國當代視覺文化發展呈現著這樣的趨勢:

一是視覺文化已經成為大眾文化中的主導性力量,視覺文化傳播在我國當代社會已經發揮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二是我國的視覺文化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業已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傳播體系。

三是視覺文化傳播在提高我國全球化、信息化的程度方面發揮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四是視覺文化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群體特別是青少年群體中,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二)視覺文化的基本特徵及視覺形象的含義

從口傳文化到書面文化和印刷文化是文化傳播的革命,從印刷文化到視覺文化更是文化傳播在當代的一次革命。印刷文化讓人「看」的主要是語詞和概念,它是以認識性、象徵性、理解性的內容訴諸人們的認知、想像和思考;視覺文化讓人「看」的主要是「形象」,它是以虛擬性、游戲性、娛樂性的表象供人觀賞、參與和消費。另外視覺文化還多一層,那就是具有表演性、儀式性、公眾性,例如時興的互動式電視綜藝晚會,總是彌漫著濃厚的節慶氣氛和宗教狂熱,與印刷文化時代帶有很強私人性質的閱讀行為相去甚遠。

二、視覺文化傳播的缺失與問題分析

(一)在商業資本邏輯運作下追求利潤目標的視覺文化——對電視節目「真人秀」文本的透視

近年來,一股「真人秀」浪潮在全球電視熒屏上興起和蔓延。「真人秀」是由製作者制定規則,由普通人參與並錄制播出的電視競賽游戲節目。

真人秀節目自出現之日起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便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在經濟效益方面,收視率急速飆升,為歐美各大電視台創造了巨額利潤。但是,真人秀節目的重心不在「真實」而在「秀」上,它幾乎是組委會所導演的一場游戲,所有的准備都是為了構造矛盾,所有的「真實」都是為了「秀」得更好和更逼真。這種「秀」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了人們的日常收視經驗和道德規則,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知識界的廣泛質疑與批評。這些批評集中在節目中出現的殘酷的競爭、隱私和性的展示等。

西方真人秀節目其實是商業資本實現增值的一個有效載體。電視正在成為一種消費文化,而當今消費文化是一種快感文化,電視節目正充分發掘具有快感意義的資源。西方一些真人秀節目正是利用廉價的快感製造迎合觀眾的潛在慾望,他們在觀看的過程中滿足了自己的窺視欲。而且,西方真人秀節目是以商業節目和游戲節目的身份出現的,因此人性陰暗面、性等經常避諱的因素也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而且在節目中被大肆渲染,在迎合觀眾的感觀需求的同時淡化了倫理道德的譴責。

總的說來,真人秀節目是一種游戲節目,它無意對人們的生存狀態進行現實關懷,沒有提出更不可能回答人們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相反,它們只是挖掘一些能緊緊抓住觀眾吸引力的快感元素以提高收視率來獲取可觀的利潤回報。

中國在引進和製作真人秀節目時,必然會面臨一種文化差異的考驗。如何在收視率與倫理性、娛樂性以及社會責任之間尋求到一種文化的平衡,將是真人秀難以迴避的疑問。

(二)缺少現實觀照與藝術精神的視覺文化——對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解讀

無論熒屏前後怎樣熱鬧紅火,人們對春節聯歡晚會的期待與評價卻越來越低調。春節聯歡晚會在20多年不斷修改創新的行進中,卻很難突破自己建立起來的模式,越來越讓人感到「格式化」。隨著傳統節日儀式行為在現代社會的漸行漸遠,春節晚會憑借現代傳播技術營造的「天涯共此時」的氛圍,使人們尋找到一個類似於傳統儀式行為的最佳平台。春節聯歡晚會從開始就與慶典化、儀式化聯系在一起。春節聯歡晚會之所以在「年年難辦年年辦」的兩難中前行,之所以能成為各大媒體熱衷於揭秘和追蹤的熱點,其實也在於目前還找不到在這樣一個重要的全民性節日可以替代的具有儀式感的集體行為。

從1998年到2003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收視率持續下降了22個百分點。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的調查結果說明收視率下降還與人們選擇外出旅遊、與親友聚會的過年方式和頻道競爭激烈有關。但主要原因是視覺文化擴張帶動的頻道開發過多過濫造成了傳媒過剩,造成了頻道資源浪費。究其根本,藝術創新不足,沒有足夠的原創藝術提供給電視。盡管作為「風俗」的春節聯歡晚會仍然會在較長的時間里成為大眾的關注,但是作為「藝術」的春節聯歡晚會必將在人們的褒貶議論中失去以往的轟動效應。春節聯歡晚會對現實的觀照不足和藝術精神的缺失則成為視覺文化傳播已經產生危機的旁證。

(三)滲透暴力、色情傾向或心理因素的視覺文化——對青少年社會化的消極影響

視覺文化傳播的一個特點是首先要考慮吸引受眾的注意。而受眾對於視覺文化符號的選擇取決於他們對視覺符號「使用與滿足」的情況,即決定受眾注意力的根源在於其選擇性心理,而使用的情況又取決於他們的心理需求層次。人們最低層次也就是本能層次的心理需求中對於情色、暴力等感官內容是最多的。如果以收視率和商業利潤為目的的電視將會如何發展也就不言自明了。

由於電視的傳播特性,電視文化對青少年的社會化也並非是單一的正面示範意義,它確實存在著令人擔憂的負面效應。電視文化傳播特點是單向性的縱向傳播。加上電視是一項高科技、高投入的產業,因而電視文化帶有明顯的商業性行為。在傳播中也就無法避免有時與人性中的丑惡因素的迎合與宣洩,產生一種影響青少年成長的社會化的電視公害。

1988年,新加坡亞洲大眾傳播研究與情報中心對亞洲8國的電視節目進行了暴力監測。監測採用了一個更為寬泛的定義:「使用體力或言辭對某人或某些人造成心理上或肉體上的傷害,以及包括對財產和肉體的毀滅」。新加坡的研究結果是,即使對美國暴力測量採取比較寬松的標准,其暴力指數仍高於亞洲節目的平均指數。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權威的關於電視暴力的定義,更缺少關於電視暴力的專項調查與研究。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媒介暴力影響的案例屢見報端。1989年電視劇《上海灘綁票奇案》播出不久,陝西省韓城市一名中學生模仿劇中情節,將一名14歲男孩用斧頭砍死拋屍井中,然後向被害人家中投寄了兩封恐嚇信,敲詐錢財。 2003年11月,河南平輿縣29歲的犯罪嫌疑人黃某殺害17個青年學生的大案告破。中央電視台的記者獲公安部批准後,采訪了黃某。先是小時候愛看兇殺錄像想當殺手,然後是在網路游戲中充當武士,最後成為一個殺人犯,黃某的經歷再一次說明,作為一種外界刺激,媒介暴力具有引發和強化青少年實施暴力行為的作用。大多數喜歡電視暴力節目的青少年,雖然沒有犯罪,但認同暴力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有侵犯性傾向或行為。

(四)形象沖擊力與受眾理解力相矛盾狀態中的視覺文化——對一家廣告公司自我形象平面廣告的討論

在這個視覺文化時代,大眾對視覺快感的期待已經被大大提高了,而且還在繼續提高。為了更有效地推銷商品、服務或是觀念,廣告就不能停留在平均水平的審美趣味上,而是必須提供超常的視覺刺激。

在第七屆全國廣告作品展參賽作品中,有一家廣告公司的自我形象系列平面廣告《創意沒有不方便的日子》,五幅畫面的背景色分別是鮮明的紅、藍、黃、綠、紫。畫面正中一律是一個白色的婦女個人用品——衛生巾,上面分別寫著:「就怕你不來」、「再多也不怕」、「不怕你亂來」、「來了漏不掉」、「早晚等你來」。剛看到這組廣告的人都以為是衛生巾廣告,仔細再看圖下方的小字文案:「創意沒有不方便的日子」——原來如此。這時再重新審視這組廣告,衛生巾這一形象由於突破了原先「婦女衛生用品」這一現實的束縛而重新獲得了強大的視覺沖擊力。但同時受到沖擊的還有受眾的理解力,很多受眾覺得無所適從,想像力和理解力發生了混亂。

在廣告的虛擬現實中,超常的視覺制激追求導致傳統的形象及其相關規則的失效。從整體上看,視覺文化時代的形象已經形成了它自身的文化邏輯。廣告創意是否能夠隨意打破這種邏輯?以打破這種邏輯為代價去獲取視覺沖擊效果對廣告來說是否可行?這恐怕是一個必須深入思考和慎重對待的問題。

(五)虛擬世界顛覆真實身份的視覺文化——現代電子媒介傳播技術神話的批判

1998年底,湖北和遼寧兩省很有影響的報刊上登載了題為「網上葬禮,為美麗哭泣」和「伊人去,茶室溫馨如舊」的「網路新聞」,描述了一位才華橫溢的花季少女,十多年來以巨大的勇氣與病魔作斗爭,寫下了大量精美的古典詩詞,並且還成為熱情積極的網民,充當網上聊天欄目「溫馨茶室」的主持人。這位名叫張清儀的花季少女最後死在鍵盤前,全國各地的網友對此感到悲痛萬分,設立了「悼念清儀」網址,發表悼念詩文500餘篇。但是,當後來有的傳媒機構希望進一步報道此事並采訪花季少女的「哥哥」時,卻發現其「哥哥」無處可尋。媒體在一連串調查、核實後發現,所謂的花季少女張清儀純屬虛構杜撰出來的人物。這個來源於網上的貌似有新聞價值而實則虛假的信息,成為我國傳媒因失察而使報道的真實性受損的典型個案。

大眾傳媒引用網路信息來源陷入報道失實的困境,關鍵原因在於媒體的把關人忽略了互聯網的虛擬特徵。以計算機手段製作出來的虛幻世界及其構成的網路文化,形成對非現實世界的現實模擬,以及對現實世界的非現實幻變。它們對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的顛覆是最為嚴重的。

互聯網自建設之初,就沒有設定有效身份鑒別的功能。這使得個體在互聯網上進行自我表達時,會較少顧及社會規范的約束,無須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值得注意的是,網路傳播和交往及現實的道德實踐關系顯現出無序化和不確定性的特徵:社會道德水平下降;知識匱乏、文化退步;道德相對主義盛行,無政府主義泛濫;道德沖突和失范現象嚴重;道德人格扭曲。比如在信息的處理上對信息的污染和濫用;信息侵權和滲透;信息攻擊和破壞;信息欺詐和勒索等。我們還注意到,網路傳播在增強人的主體性、在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中改善人的主體狀況方面發揮著明顯的正效應,但網路傳播對主體的負效應也比較明顯——突出表現為對人的主體性的侵蝕。

三、化解視覺文化傳播危機的思考與對策

(一)視覺文化傳播需要處理的關系

從理性的角度分析,視覺文化傳播中顯露或隱含的問題折射出一些更深層面的矛盾。一是視覺文化商業化傾向與民族精神、意識形態的關系。視覺文化追求利潤最大化必然導致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喪失,這是必須警惕的。二是視覺文化的感性形式與理性追求的關系。感性追求的膨脹,必然導致批判理性的遞減,而一個不善於思考的民族或社會就會在發展與前進的道路上缺少推動力,甚至迷失自己。三是媒體擴張需要與社會利益、公共道德的關系。大眾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需要收視率從而實現市場佔有率,必須追求熱點和焦點的曝光頻次,甚至把私人生活公開化。四是媒體的社會干預與協調的關系。媒體的輿論監督也是一面雙刃劍。對某些社會現象與問題的批評必須把握有度,要用動態的發展的觀點分析問題。五是網路交往與人際交往的關系。網路交往的單一必然導致人際交往的淡漠,要倡導人際交往和社會互動,網路傳播中的非理性現象,實際是工具理論無限膨脹而價值理性失落的表現。網路交往代替不了人際交往,網路交往是人際交往的擴展和補充。

(二)視覺文化傳播健康發展的思考

由視聽媒介或視覺媒介傳播所形成的負面的社會文化傳播現象,需要我們理智地去對待。要區分視覺文化傳播中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促使視覺文化傳播在揚棄過程中健康地發展。

閱讀全文

與電影如何影響社會主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豆瓣好看的愛情電影 瀏覽:245
免費電影軟體app哪個好用 瀏覽:771
怎麼搜到好看的電影 瀏覽:201
烽火佳人電影好看嗎 瀏覽:192
緬甸有什麼好看的電影或者電視劇 瀏覽:861
哪些電影漏胸罩 瀏覽:414
顏值高好看的日本電影 瀏覽:386
攀登者的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810
從小說到電影課講什麼 瀏覽:588
母親電影免費 瀏覽:593
最美的眼睛是什麼電影 瀏覽:471
有關視力障礙兒童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01
內褲俠什麼電影 瀏覽:536
好看的賺錢思維電影 瀏覽:75
最近剛上映的電影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196
火花是什麼電影 瀏覽:361
求推薦一些好看的電影 瀏覽:511
如何判斷一部電影的好壞 瀏覽:635
有哪些手機網站可以看電影 瀏覽:522
歐美硬漢大叔電影有哪些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