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代中國電影將35年劃分為四個時期
中國當代電影可分為四個時期:
1、開拓發展期(1949—1956),歌頌新生的共和國和廣大工農兵群眾忘我的勞動為其主流,形成當代電影創作的第一個高峰;
2、曲折前進期(1957—1965),在貫徹黨的電影方針,克服"左"的干擾的情況下,電影藝術家們多方面表現歷史和現實生活,建國十周年的獻禮片把當代電影創作推向第二個高峰;又經過1960—1961年的低谷階段,1962年以後,電影創作繼續發展,1963年形成了第三次高峰;
3、停滯倒退期(1966—1976.9),在極"左"的封建文化專制主義束縛下,電影處於毀滅的境地;
4、復興繁榮期(1976.10—迄今),自1978年11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電影創作進入了第四次高峰。
時至今日,大陸的電影產業已經擺脫青澀,走上了成熟的發展軌道,並建立了一整套根植於本土文化的完備的電影工業體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這個行業,也迎來了一批批年輕的電影投資人。出於商人逐利的本性也好,出於電影夢的情懷也罷,大家終歸都是為了這個行業能夠平穩良性發展。
而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促進多方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更需要表明自己的態度,給新進的年輕人更多的機會和更好的合作環境,為整個行業注入新鮮的血液,如此,中國電影的發展才能具備更高的創造性,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完備嚴謹的、受世界接納和歡迎的特色之路。
⑵ 武俠片的歷史發展
先秦之後,以武術和俠客為主角的小說逐漸興起,至唐代,形成第一個高潮。當時的《紅線》、《聶隱娘》等等,皆已有武俠小說的影子,但還未全面成熟。到了明代,《七俠五義》、《英雄兒女傳》等等開始流行,此時的武俠已經擺脫了唐代武俠中俠客依附政治、並為政治效力的窠臼,呈現出「游歷於江湖、行俠於社會」並與政治對抗的角色特徵,這種精神和春秋時期的「俠客」相吻合。到了明末清初,武俠小說已經在社會上廣泛流行,並取得了大眾的認可,成為一種成熟的文學形式。
電影傳入中國以後,以武俠和武俠精神為題材的小說、戲劇開始慢慢與其融合。第一部中國武俠電影,是1925年拍攝的《女俠李飛飛》。該片由邵醉翁(邵逸夫大哥)執導,林雍容,粉菊花,吳素聲主演。講述了一個女俠憑借武功成他人愛情之美的故事。影片雖已有後世武俠電影的雛形和精神氣質,但未脫胎傳統戲曲故事結構,結尾亦落入俗套,故未有太大影響。真正使武俠電影進入世人視線並取得巨大成功的,是1928年,由明星電影公司出品、張石川執導的《火燒紅蓮寺》。
該片根據「平江不肖生」的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是第一部根據原版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影響力巨大,觀者如潮,製片公司賺盡了票房和口碑。此後,續集連拍,一共拍攝了十八部,創下中國電影史上續集最多的單片電影。
武俠電影,作為中國一種獨特的電影類型,開始進入中國電影史。
從30年代開始,因為《火燒紅蓮寺》的火熱,中國開始出現了無數奇奇怪怪的武俠片,這些武俠片良莠不齊,大多取材於稗官野史,或追求新奇,或熱衷舊思想,文化質量不高,技術水準也沒有突破。1937年後,全面抗日中斷了武俠電影。
一直到了60年代,中國武俠片在題材和拍攝風格與技術兩方面,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邵氏從五十年代開始拍攝武俠電影,但不受歡迎,只好與「黃梅調」結合。此時的武俠片仍舊根植於傳統戲曲中,在服飾、台詞、劇情等等方面保留了較大的戲曲痕跡。
1965年,邵氏公司老闆邵逸夫對泛濫老套的武打片厭煩,決心要拍攝新類型的武打片,幾經嘗試,張徹在1967年拍攝傳世之作《獨臂刀》,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影片,張徹獲得「百萬導演」的名號。這部影片奠定了張徹在影壇的重要地位,被人稱為新派武俠電影。張徹的電影中,男性演員才真正有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黃梅派作品,男性演員在其中只是陪襯。張徹的電影中,男主角是性格剛烈的俠客,個性獨立,有自己的為人處事的標准,看重男人間的情義,兒女情長是陪襯。
新派武俠擺脫了老派武俠的套路,在技術上也有了巨大的嘗試和突破,一些風格化和接近生活化的人物裝扮及審美情趣開始呈現,但,真正引起巨大轟動、標志武俠電影成熟起來的是,1971年由台灣導演胡金銓拍攝的《俠女》。
這部改編自《聊齋》的中國武俠電影扛鼎之作以其跌宕起伏的情節、冷靜懸疑的氣氛、熟練精準的技巧和滲透其中的禪思哲理而受到了如潮好評,一舉奪得了當年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將中國武俠電影在世界范圍內推向了頂峰,這是中國武俠片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它標志著武俠片這種類型正式獲得世界承認並載入世界電影史。
該片在畫面和劇本兩方面確實頗有新意,導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鑄就了它的成功。竹林、斗笠俠客、政治迫害、輕功、射箭、野外拍攝等等影響後世巨大的武俠元素,皆由此片獨創。而源於道家的山水情趣和政治冷淡,深刻契合中國長久農業社會的思想根源。尤其是該片女主角——徐楓(現台灣湯臣集團總裁)扮演的女俠,輕靈颯爽,扮相利落,幾乎成為後世所有女俠的定格。而她飛身上樹時,驚人的一剪(剪輯特技),艷驚四座,被冠以「中國武俠第一刀」的美譽,在70年代影響力巨大。後來崛起的徐克、程小東等人,皆受此片巨大影響。
至此,中國武俠已經全面成熟起來。
此時,一種新的電影形式開始凸現,並最終於武俠片分道揚鑣:功夫片。
八十年代末,香港新浪潮電影崛起,一批新人開始嶄露頭角,譚家明、王家衛、張曼玉以及後來出現的四大天王。其時,邵氏電影停拍,香港電影呈現巨大市場空間。在這種背景下,以徐克、程小東等海歸派帶來的年輕創作活力和視野,開始掀起武俠電影的第三個高潮。
1992年,程小東取材於金庸的武俠小說《笑傲江湖》拍攝了同名電影,他大膽取捨劇情,創新動作和敘事技巧,在剪輯方式和拍攝手段上都有了巨大突破。威亞技術的成熟與飄逸審美的運用,共同構成了這部電影的審美情趣,在這里,金庸描寫的劍氣、輕身術等等都有了極為完美的視覺展現。而由黃沾作詞的「笑傲江湖」也傳唱一時,並在二十年後的今天依舊被人津津樂道。
該片完全延續了《俠女》的拍攝風格,主打元素依舊是竹林、斗笠俠客、陰謀等等,徐克事後說明他確實是向胡金銓學習了,而該片動作的方向所指:俠義精神中的超然脫俗與世外情結,第一次將武俠片的精神內涵做到了極致!!
此後,程小東再接再厲,又拍攝了續集《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這部電影引發的爭議和觀影狂潮更加超過前者,大陸港澳台幾乎萬人空巷。電影中,不僅兵器能殺人,飛花、落葉、針線、鐵鉤甚至徒手都能致人非命。而林青霞裝扮的東方不敗,則成為了新派武俠人物形象的一個巨大突破。
在該片中,林青霞扮演不男不女的東方不敗,因為修煉葵花寶典而揮刀自宮。徐克和程小東第一次吸收了黑澤明電影中的日本幕府時代風情,將和服扮裝與林青霞的美麗氣質結合得無與倫比,而林青霞近乎完美的表演水準,則成為「東方不敗」標志性形象。
以這部電影為准,香港和大陸都第三次興起了武俠片的狂潮,拍攝了諸如:《六指琴魔》、《天山童姥》等一系列武俠片,並在海外也取得了巨大的票房。
此後數年間,武俠片漸漸式微,無限制地復制類型導致觀眾視覺疲勞,而票房左右的市場因素也剋制了投資人的拍攝慾望,九十年代末,幾乎沒有人再拍攝武俠電影。
2000年,一部橫空出世的武俠電影,再度引發了這個類型片,那就是李安執導的《卧虎藏龍》。這部由香港安樂影業投資、根據王度廬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是迄今為止,華人投資、華人執導的華語電影唯一一次在奧斯卡獲得最佳外語片,這部電影也給武俠片注入了雞血針。
該片從元素、拍攝手法等等上並無巨大的突破,但,在導演水準、鏡頭設計、剪輯、服裝、畫面節奏等等方面,一反程小東徐克模式,採用了「劍走輕靈」的審美,其中,章子怡扮演的「玉嬌龍」形象轟動一時,而李安的導演水準也得到了空前肯定。
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東方不敗》中和服的引入,華語武俠片越來越脫離本土文化,種種莫名其妙的風格、裝扮等視覺設計,強行扯入西洋元素,為討好當時興起的美國大片觀眾。徐克拍攝的《斷刀客》等等電影,完全把武俠與美國西部片結合起來。莫名其妙的大漠風情、奇奇怪怪的盔甲裝扮、所謂的玄幻風格等等,割離了武俠片與中國農業社會的關系,歪曲了武俠片的文化內涵。加上此時香港的漫畫風,更加加劇了這種不嚴肅的「創新」。
在這種情況下,李安大膽回源,重新將武俠片定義為農業社會風情(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沙漠哪裡有俠客?俠客必然伴隨著社會和江湖,甚至美女),雖然在該片中仍舊有一段沙漠戲,但從歷史和情節上都予以了磨平,幾乎看不出痕跡。影片重要的仍舊是青山綠水、斷橋小樓式的純中國風情。
該片大俠扮演者:周潤發,他扮演李慕白,其寫意大度的動作設計所蘊藏的「大俠」意味,已經有二十多年沒有出現了。而玉嬌龍和俞秀蓮在屋頂上橫飛的一段輕功,則看得觀眾目瞪口呆,尤其是美國觀眾,華盛頓郵報甚至貼出頭版評論:公然抗拒地球引力!
此片幾乎所有的元素都源於中國傳統的道家學說,包括「氣」、「穴位」、「輕功」等等,而原小說也是民國早期撰寫的,電影基本上忠於小說,並抓住了小說的精神實質。
但是遺憾的是,當時大陸電影市場極為慘淡,第五代嘗試商業屢屢失敗,第六代又拒絕商業模式,導致好萊塢電影大肆侵佔市場。在這種情況下,這部極為優秀的商業武俠電影被引入大陸,引發了一定的觀影潮。這種情況為大陸電影公司和老闆極為嫉妒,他們出於各種心理,僱傭了一批所謂的評論家、影評人,對該片大肆歪曲,評價該片為:討好美國,討好票房,內涵不足等等……
實際上,這部電影美國人幾乎看不懂,因為美國人根本無法理解「輕功」是什麼,全世界,也只有中國文化中有普通人飛天的描述,在基督教世界,飛天,等於神!華盛頓郵報的評論「公然抗拒地球引力」就凸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所以,以「討好美國人」為借口來打擊該片的藝術地位,不僅不符合事實,而且凸顯出大陸當時電影產業的急躁和危機感。
至此,中國武俠片算是告了一段落,而後,引發了中國電影產業化的第一部純商業片《英雄》,便是對該片的借鑒,之後的《十面埋伏》等等,中國武俠電影正式走入了好萊塢。
⑶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電影是出於什麼時候製作人是誰拜託了各位 謝謝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Roundhay Garden Scene》 據IMDB上的權威論證,英國的Louis Le Prince才是真正的世界電影之父,他在1888年就成功在銀幕上放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Roundhay Garden Scene》!只有短短2秒鍾!卻比法國盧米埃爾的《工廠大門》還早3年!同年他又做出了另一部2秒鍾的電影《Traffic Crossing Leeds Bridge》 (1888)!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盧米埃爾的《工廠大門》(1891)是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電影,看來大家的觀念應該改改了,不是盧米埃爾也不是愛迪生,而是英國的勒普林斯(1842-1890)!
滿意請採納
⑷ 愛迪生發明了什麼
愛迪生發明創造年表:
1868年10月11日發明「投票計數器」,獲得生平第一項專利權。
1869年10月與友人合設「波普——愛迪生公司」。
1870年發明普用印刷機,出讓專利權,獲4萬美元。在紐約克自設製造廠。
1872—1876年發明電動畫機電報,自動復記電報法,二重、四重電報法,製造蠟紙炭質電阻器等。
1875年發明聲波分析諧振器。
1876年在新澤西州的門羅公園建立了一個實驗室——第一個工業研究實驗室。它是現代的「研究小組」這一概念的創始。發明碳精棒送話器。申請電報自動記錄機專利。
1877年在門羅公園改進了早期由貝爾發明的電話,並使之投入了實際使用。獲得三項專利:穿孔筆、氣動鐵筆和普通鐵筆。 8月20日發明了被證實為愛迪生心愛的一個項目——留聲機。
1878年愛迪生宣稱要解決電照明的問題。英國皇家學會舉辦留聲機展覽。改良留聲機,設計微音器,擴音器,空中揚聲器,聲音發動機,調音發動機,微熱計,驗味計等。2月19日獲留聲機專利。7月與賓夕法尼亞大學派克教授赴懷俄明觀察日全蝕,並用他發明的氣溫計測量太陽周圍全體的溫度。8月返回門羅公園,重新投入科研實驗當中。英國批准愛迪生「錄放機」專利申請。9月訪問康涅狄克州的威廉·華萊士。開始進行發明電燈的研究。10月5日提出等一份關於鉑絲「電燈」的專利申請。
1879—1880年經數千次的挫折發明高阻力白熾燈。改良發電機。設計電流新分布法,電路的調准和計演算法。發明電燈座和開關。發明磁力析礦法。
1879年8月30日愛迪生和貝爾在薩拉托加溪市的市政廳各自演示了電話裝置,結果愛迪生的電話比貝爾的清晰。10月21日發明高阻力白熾燈,它連續點燃了40個小時。11月1日申請碳絲燈專利。12月21日《紐約快報》報道了愛迪生的白熾電燈。12月25日對來自紐約市的3000名參觀者在門羅公園作公開電燈表演。
1880年研究直升機。獲得電燈發明專利權。製成磁力篩礦器。1月28日提出「電力輸配系統」專利書。2月18日《斯克立柏月刊》發表了《愛迪生的電燈》一文,正式發表了電燈的發明。5月第一艘由電燈照明的「哥倫比亞號」輪船試航成功。
12月成立紐約愛迪生電力照明公司。
1881紐約第五大街總部設立。成立一個白熾燈廠於紐約克。設立發電機,地下電線,電燈零件的製造廠。在門羅公園試驗電車。
1882發明電流三線分布制。申請專利141項。9月4日成立第一所中央廠。 12月底美國各地建立了150多個小電站。
1885年5月23日提出無線電報專利。
1887—1890年改良圓筒式留聲機,取得關於留聲機的專利權80餘份。經營留聲機,唱片,授語機等製造和發售事業。
1888年發明唱筒型留聲機。
1889年參加巴黎百年博覽會。發明電氣鐵道多種。完成活動電影機。
1890—1899年設計大型碎石機,研磨機。在奧格登礦地親自指揮用新方法大規模開發鐵礦。
1891年發明「愛迪生選礦機」,開始自行經營采礦事業。獲得「活動電影放映機」專利。5月20日第一台成功的活動電影視鏡在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愛迪生實驗室向公眾展示。
1893年愛迪生實驗室的庭院里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電影「攝影棚」。
1894年4月14日在紐約開辟第一家活動電影放映機影院。
1896年年4月23日第一次在紐約的科斯特—拜厄爾的音樂堂使用「維太放映機」放映影片,受到公眾熱烈歡迎。
1902年使用新型蓄電池作車輛動力的試驗,行程為5000英里,每充一次電,可走100英里,獲得成功。
1903年愛迪生的公司攝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車搶劫》。
1909年費時十年,蓄電池的研究,終於成功。製成傳真電報。獲得原料機、加細碾機、長窯設計專利。
1910—1914年完成圓盤式留聲機,不損唱片和金鋼石唱片。完成有聲電影機。
1910年發明「圓盤唱片」。
1912年發明「有聲電影」。研製成傳語留聲機。
1914—1915年發明石碳酸綜合製造法,並合留聲機和授語機為遠寫機,一方電話機可自動紀錄對方說話。自行製造苯、靛油等。
1915—1918年完成發明39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魚雷機械裝置,噴火器和水底潛望鏡等。
1927年完成長時間唱片。
1928年從野草中提煉橡膠成功。
⑸ 電影構成的基本要素
電影構成的基本要素包括技術和放映兩個部分。
1、技術
攝影術同樣產生於19世紀的歐洲。1839 年,法國人達蓋爾根據文藝復興以後在繪畫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並使用化學方法,將形象永久地固定下來,「達蓋爾照相法」產生。1872 年,最先將「照相法」運用於連續拍攝的,是攝影師愛德華·幕布里奇。
國內第一本引進講解拍攝的圖書為電子工業出版社的《大師鏡頭:低成本拍大片的100個高級技巧》,第一次將電影拍攝技術介紹給非專業人群。內容涵蓋拍攝打鬥鏡頭、追逐鏡頭、恐怖鏡頭、出場與退場、車內場景、對話場景、爭吵沖突場景、愛情激情場景等各種技巧。
2、放映
1895 年盧米埃爾兄弟向大眾展現《火車進站》的畫面時,觀眾被幾乎是活生生的影像嚇得驚惶四散。從此,由他們所啟動的活動攝影(cinematogrphy)不只在人類紀實工具的發展史上展現了劃時代的意義,火車進站的鏡頭也象徵了電影技術發展的源起。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P2P作為一種新興的網路電影播放形式,以其速度快,少緩沖,人越多越不卡的優點成為廣大網友所喜歡的一些電影播放形式,網路中的電影播放形式又叫在線電影,讓你足不出戶就可以在網路的海洋里,看到你所想看到的電影。
(5)最早的電影出於多少年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之最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無聲片,長約半小時。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是《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可放映電影——1922年由張石川導演的《勞工之愛情》又名《擲果緣》,是現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國電影,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故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