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劇本應該要多少字多少場戲
字數、場次都是有多有少的,要視情況而定。
這其中有幾個情況呢?最簡單的是兩種。
第一,要看影片時長。第二,要看影評類型。
一部90min的電影,正常來說從50場戲到150場戲都很常見
一般情況下,文藝電影劇本因為要有足夠多的場景留白渲染影片情緒,所以分場比較少。
但這也只是指多數情況,不排除非典型影片。
打個比方,比如李檣編劇的《黃金時代》,足足有六萬余字,這部電影兼具藝術審美和商業價值。
所以,季播劇的節奏感和電影差不多,相應的,劇本場次和事件、字數也會有相應提高。
所以說,一部電影劇本要多少字,多少場戲,其實是沒有規律可循的。
有多少場戲,有多少字,全都要看你需要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影片定位是什麼,以及故事節奏怎麼樣。
❷ 一般電影上映多久才下映
一般電影發行公司會和電影院線簽電影發行合同,電影上映基本是一個月。如果電影在一周或三周內上座率相當的低,電影院和院線可以自做主張下片
一個月左右會有槍版,再晚點就會有清晰版的。當然不能一概而論。
評分低的電影的話幾周後,甚至比影院還早。
(2)文藝電影要拍多久擴展閱讀
電影放映業是一種具有壟斷性的經營體制的行業。經營者為發展和保護其經營利益,在某些城市或地區,掌握相當數量的電影院,建立放映網路,藉以壟斷某國或某一電影製片公司新版影片的公映。中國最早出現的電影院線,是20世紀初至20年代中期,由西班牙電影商人雷瑪斯在上海建立的,由虹口、夏令配克、維多利亞等七家電影院組成的電影院線;其後中國影戲院公司在平、津、滬等地也建成相當規模的電影院線。
20年代初中國電影資本家羅明佑在華北、東北建立電影院線;30年代,天一影片公司企業家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組建南洋電影院線。現在港台等地仍有些電影發行放映商採用電影院線體制。
❸ 為什麼電影一般都是120分鍾左右
為什麼電影一般都是120分鍾左右?
一、生理因素。
生理學上講,一般人憋尿的時間一般也就兩個小時。要不然,膀胱與腎受不了,容易生病。
二、心理因素。
心理承受能力,其實也是一種生理反應,為了區分另算一種。
要知道,人類的專注力不是一致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波動。
所以,根據人類注意力的時長,幼兒園里一節課只有30分鍾,小學生一節課40分鍾,大學時一節課50分鍾,這都是有科學依據的。
這也是,一部電影里,編劇會在故事的設定中,15分鍾一個轉折,或者來一個小高潮,好刺激一下即將要走神的觀眾,提醒下保持注意力。
是以,一部電影120分鍾,基本上已是成年人心理承受的最大限度了。
三、技術原因。
過去拍攝電影都是使用的膠片,而一卷膠片拍攝的最長時長就是15分鍾。
為了有效利用膠片,各大導演們都充分將15分鍾的膠片用到極致。所以,15的倍數決定了影片的長度。
現在的電影片長是120分鍾上下,但在百餘年的電影發展史上,15分鍾,30分鍾,45分鍾,60分鍾,90分鍾,120分鍾的片長,都曾經有過,也出現過個別4個小時甚至到6個小時的這種電影的長度。但最終,從業者摸索出了規律,就是90-120分鍾是最佳的長度。這個長度對故事的敘事性可以從容調度,而且符合觀影心理。
四、商業平衡。
電影不僅要拍,還有排。沒有正式放映就等於白拍了。票房低都算是失敗,電影畢竟是一種商品,要賣錢的。
所以,電影院在電影工業中佔有很重要的發言權,在票房分成上也要拿去很大的的比例。
反過來,電影院會對電影製作有要求。經過多年的博弈與摸索之後,發現90-120分鍾的片長,有利於院線的排片,能夠保證最大利潤。超過120分鍾的影片,一天輪播下來,多處的時間足夠多排一場了。所以,電影院不歡迎片長過長,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利益平衡點。
❹ 電影拍完後一般要隔多長時間才能上映
不是所有電影都能上映的,要做的夠好,好的導演大的劇組的作品才有影院買版權放映啊! 所以很多電影沒拍就開始做宣傳,這樣才能保障票房。
還要看廣電局審批用多久,有些地方要進行重新剪切,然後再排檔期。
❺ 什麼是文藝電影
文藝電影,是指那些不純粹以商業贏利為目的而製作、不以誇張的電影特技和匪夷所思或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吸引觀眾眼球,而是關注一些深層思考如生命、人性、哲學,以形而上的方式關照電影本質與生命主題的電影。文藝電影的拍攝手法和敘事方式靈活多變,有時候甚至是對電影本身的一種解構--或者乾脆說文藝電影意在呈現一種思考的狀態。
❻ 姜文:隨便拍的電影,被吹上了天,憋了7年拍的,你們卻不認。你怎麼看
姜文電影里有個最大的彩蛋:《讓子彈飛》和《太陽照常升起》使用了同樣的配樂。雖然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卻很值得好好說道一番。
人們常把姜文比作電影詩人,一個詩人最大的忌諱就是重復,況且《太陽照常升起》是姜文的第三部電影,《讓子彈飛》是他的第四部電影。自己抄襲自己也就算了,而且還是第四部抄襲第三部,世界上還有這樣拙劣的電影詩人嗎?
和《讓子彈飛》一樣,理想主義者破滅,現實主義者笑到了最後。《太陽照常升起》和《讓子彈飛》一樣都是喜劇的外殼,悲劇的內核,久別重逢後,當初心有靈犀的兩人要麼形同陌路,要麼陰陽兩隔,讓人唏噓。
讓人驚奇的是,之後姜文在拍攝《一步之遙》、《邪不壓正》時繼續沿用了《太陽照常升起》的配樂,我想《太陽照常升起》應該是他最滿意的作品。
憋了七年,磨一劍,可惜觀眾不買賬,更讓他苦笑的是,自己隨手拍個《讓子彈飛》,觀眾卻吹上天,誰來翻譯翻譯,這叫什麼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