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加坡大屠殺二戰回憶
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新馬一帶涌現了眾多抗日運動和賑災活動。其中,梅啟康和梁後宙兩位積極參與抗日的義士,他們的英勇事跡至今仍被人們追憶。梅啟康在肅清行動中不幸喪命,而梁後宙則組織鄉民支援中國抗戰,最終一家35人被日軍殺害,只有他和另外五名家人逃過一劫。這段歷史雖然沉寂多年,但通過記者對兩位義士後人的采訪,讓我們再次回顧這段歷史,銘記前人的光輝,珍惜現在的幸福。
在新馬形成的眾多抗戰救亡文藝運動中,戲劇活動最具號召力。梅啟康,一個廣東幫與商界代表,親自參與戲劇演出,以實際行動籌款賑災。他的生平事跡鮮為人知,直到家人在本地媒體上刊登追思啟事後,才引起人們的關注。另一位義士梁後宙對開發林厝港貢獻巨大,一家35人被日軍殺害,僅有他和五名家人倖存。如果不是新加坡歷史博物館接收梁後人捐贈的一批歷史遺物,這起慘絕人寰的事件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
1942年3月6日,梅啟康被帶至日軍憲兵部。他回家時神情沮喪,次日再次前往憲兵部,從此一去不返。新加坡淪陷後,日軍展開大屠殺,以肅清抗日分子。據《新馬華人抗日史料》記載,梅啟康是被檢查並指名逮捕的人之一。在史丹福路的英國人青年會總部被改為日本憲兵部,日本憲兵在這里使用酷刑對付抗日分子。梅啟康的長子梅保堅透露,父親曾說:「不要害人。」之後匆匆離開。後來,他從朋友口中得知,父親是因為不願招供而被折磨致死。
梅啟康出生於1896年,9歲時隨父親南來,抗戰時期是曇花鏡影慈善劇社的名譽會長及海天游藝會社員。在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東南亞各地華人社區紛紛成立籌賑祖國難民的籌賑會,全情投入抗日活動中。本地華社也不落人後,幾乎每一種娛樂形式都動用了,業余劇社的社員也紛紛參加抗日籌賑。梅啟康也曾上台演出,為籌賑出力。
梅保堅回憶,父親曾說過中國難民很苦,他們因戰爭流離失所。盡管他不會唱,也不會演,但仍上台講話,為籌賑出一分力。在海天游藝會演出的粵劇《呂布與貂蟬》中,梅啟康飾演董卓一角。在星華籌賑會中,梅啟康也是廣幫代表之一,曾參與救濟英國戰時婦孺游藝大會。
梅啟康在抗日戰爭年間參與了多項活動,不僅積極參與抗日,也熱心公益和教育事業。盡管關於他的資料零散且有限,但在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的二戰史料展廳和國家檔案館中,我們仍能找到一些線索,拼湊出梅啟康的完整形象。他的事跡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種時代,為正義、民族、國家和家園奮斗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新加坡大屠殺是指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佔領新加坡後針對當地華人有系統的種族清洗。新加坡淪陷後,為報復新加坡華僑對中國抗戰的支援,以及華僑對日軍的抵抗行動,日本第25軍司令官山下奉文便與參謀長鈴木宗作和參謀主任杉田大佐等人一起策劃了對新加坡華人的「肅清行動」。他們在判定出敵對分子後,當即處置(死刑)。因為偵查的時候沒有記錄的關系,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傷亡人數。但是日本和南洋兩方都有不同的總數,日本的官方數字是5000,可是新加坡華社給出的數字是10萬。戰後的審訊中的證據提出的數字是約25000至500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