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阿凡達》成本2.3億,特效1.5億,為什麼特效這么貴
其實很多影迷對於電影特效貴的理解,很多都是局限於電影畫面本身,甚至可能在一部分粉絲看來,這些特效貴就是單純的後期電腦製作貴而已,但實際上,對於電影特效貴的內容,遠遠不止有電腦後期製作這一點而已!
簡單來說,粗略羅列一下一個完成的電影特效製作就包含了:人工成本、時間成本(或技術成本)、軟體成本、硬體成本、其它投入等方面!這裡面每一個成本,對於一個完成的電影特效製作都是不可獲取的部分,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依照每個成本消耗,來細細聊一下。
4、為節省渲染時間,「渲染農場」操作了解一下;
就像咱們前面說的那樣,一部電影的特效,很多我們在電影院看的時候一眨眼就過去了,但實際上就這一眨眼的時間里的特效製作,所花費的經費就是天文數字,而這些特效鏡頭的製作背後,就是龐大的渲染伺服器的功勞結合,也就是我們說的「渲染農場」。
很多大型的特效製作公司都會在進行特效製作的時候,同時利用幾百上千台渲染伺服器進行工作,以此來節省製作周期,但在這背後,每一台渲染伺服器等硬體也是一個大花銷,幾百上千萬在這里基本上算是比較常見的配置開銷標准了。所以,一秒幾十,上百萬上下的特效經費,真心不是開玩笑的說法~
㈡ 為什麼感覺外國的特效相對於國內來說會顯得更加真實
因為做特效用的錢都被黑掉了
因為我們都活在中國的現實里,特效做得再好,也知道是假的,而外國都存在於想像中,特效再差,也能和自己的想像重合
從技術角度和態度角度講吧。
技術角度
全球所有的電腦特效公司,包括國內、好萊塢等。所用的軟體無非就是3DMAX、 MAYA、C4D、AE等等幾個,網路上均有下載及普通人隨時購買正版。你稍微留意一下好萊塢大片的後期或花絮,均可見到上述軟體的蹤跡。
但好萊塢頂級特效公司和國內的或其他二三線的有什麼區別呢?
分三方面講:
第一:強大的、高技術的插件。
上述的軟體,普通人都可隨時下載安裝通過學習,你也能快掌握製作特效的方法。你多上YouTube什麼看看,很過外國民間高手製作。微信上傳過一些熱門特效小視頻,也是用使用這類軟體的。
只是,起製作的質量和頂尖特效公司有很大距離而已。
等等,為什麼有這個大距離?
大家都用這個軟體啊?
答案是插件。
插件就是在某個軟體基礎上,開發出某種快捷效果。如PS中一鍵美白插件,就是你加入自己照片,通過插件則一鍵達到美白效果,如果沒有插件則要自己慢慢調。結果是一樣的,就是插件效率高,幾秒完成。自己調則很慢,可能幾十分鍾或幾小時。
頂尖的特效公司,則在上述這些主流軟體上,開發出自己特有插件。這些插件基本屬於高度的商業機密,你能找到或了解到技術信息十分有限的。
我工作關系原因及愛好電影原因,略略知道一點。
這類插件,無非分為物理效果、塵埃效果、關照效果、材質質感等幾類。
假設你花半年時間,通過專業的學習,你學會了MAYA和3DMAX,你也懂得自己製作了鋼鐵俠的特效。但是,你會發現你製作出來的鋼鐵俠和漫威製作出來的,總感覺不夠逼真。原因就是在塵埃效果(如鋼鐵俠落地時候)、鋼鐵俠的盔甲反光、鋼鐵俠盔甲的金屬質感、人物運動動作軌跡等,無法做到較高的擬真度。
以下是國外一名大師級特效網友製作鋼鐵俠視頻,已經屬於民間最高級別那類。你跟著名字搜索即可,
你會發現還是和漫威差別很大,原因則是個人缺乏這類插件。無法在塵埃、光照、物理、材質、人物動作等四個方面做到逼真。
這里提一下,當下最難的質感效果,就是布料的質感和水體模擬。
2018年1月之前,地球最強特效代表就是《正義聯盟》《復仇者聯盟3》了,但裡面幻視和超人飛起來時候,斗篷效果有很強的CG味道,能看出是假的。
水體更加,好萊塢一直有盡量不碰水的傳聞。你是不是發現,你無法舉例出一個在水體激斗的場景是不是?陸地大戰卻一堆.....漫威拍了十多部超級英雄了,有水上大戰的?
在這之前,最牛隻能是《環太平洋》黑夜大海打怪獸那段了,還只能是黑夜....
再強調一次,這些插件都是當下最高度的商業技術及機密,能解釋的估計也就這么多了。再問技術等細節,地球沒多少人能完整回答了,就不說下去了。總之這些插件你沒有,有錢也買不到就是了。
如果,漫威這些插件都送給你,你能做出和漫威一樣逼真的鋼鐵俠嗎?
答案是能,但時間你耗不起,當做到漫威一樣逼真的鋼鐵俠時候,就算你家裡擁有現在最頂級I9處理器,當下10萬級別頂尖顯卡,你也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製作。因為,渲染時間你耗不起。
第二,超漫長的無敵渲染時間
什麼是渲染時間。渲染時間是指,當這段特效在上述的軟體中完成,需要輸出成視頻文件的過程,這個過程一般是十分漫長的,先看一段新聞。
最新的迪士尼動畫,尋夢環游記,最高特效場景一幀需要125小時才完成!按照平時電影每秒30幀計算,則完成一秒的動畫,需要3750小時!摺合156天才完成一秒。尋夢環游記中,這個場景大約出現了5-6秒,那麼,則用了780天才完成(2年多)。
幾秒就用了2年,等等~這電影製作周期不就要10年8年了嗎?
理論上是的,這個計算方法一般是按當下最先進的、單一的,再次強調,是單一一台計算機計的渲染時間,用來客觀表述技術難度。
但他們擁有渲染農場。
所謂渲染農場,你可以簡單理解為,由數百台、數千台伺服器組成一台超級超級超級超級計算機。簡單說,你家的電腦最牛也是十核 二十核,但人家這樣就是千核、萬核。
這樣的話,渲染時間一般就壓縮到幾十分鍾、幾小時則完成一秒,完成《尋夢環游記》《復仇者聯盟》這類頂級特效電影也就幾周最長數月。
2000年初期,當年特效最強的電影《指環王》系列,由西塔數碼(也有翻譯叫維塔數碼)公司負責渲染其中特效,由於渲染農場晶元組太多,發熱量太厲害。《指環王》的特效要等到冬天才能渲染,為什麼,夠冷啊!夏天的話,散熱的設備都是天價....所以到了冬天靠自然降溫,能節省費用啊老闆。
這個是《指環王》電影,DVD收藏版本花絮裡面有介紹的,你有興趣看看。
要建造一個渲染農場,首先價格當然是天價。以當下最快I9為例,價格接近1萬一顆晶元....搭建一個渲染農場,價格從幾千萬到幾億,不奇怪。
好了,就算思聰哥出錢,花幾億搞個渲染農場,人才呢?
第三:強大科學團隊
好了,插件你有了,渲染農場也砸錢做了。你做了鋼鐵俠出來,一拳砸牆上,牆爛了,碎片亂飛!不夠逼真啊!
鋼鐵俠一拳砸牆,力反饋效果是怎麼樣的?總不能像穿過空氣吧?
碎片飛出速度是否符合物理規律?快了,像棉花。慢了,像金屬。
塵埃的飛起塵埃團,什麼形狀否符合常理?體積多大才合理?
牆上的磚頭爛了掉了地面是否符合物理效果?磚頭掉地上有反彈嗎?有反彈多高才合理?
這些都需要強大科學團隊,通過擬真計算,再調整出來才感覺逼真。
2000年,迪士尼出品一個3D動畫《恐龍》,開始感覺做出來的恐龍跑動、運動不夠逼真。後期要做出主要肌肉,當恐龍運動時候,身體主要肌肉群要配合做出相應改變,模擬真實的動物運動,這就需要請來一些動物身體結構、肌肉什麼專家來指導了。具體細節我忘記了,當年DVD花絮有這個簡介的。
大神諾蘭的《星際穿越》,其中黑洞效果,請了頂尖物理學家來研究,視覺怎麼表現黑洞才合理......
好了,花了這么多口水,講的就是硬體技術,我們和好萊塢的差別。
=====================================================================
製作的態度
第一 投資方影響製作質量
當下,國產電影發展,算是超熱門的投資方向了。早年的《夏洛特煩惱》到今年《戰狼2》,投資回報是10倍甚至幾十倍,引發投資神話。當下國內,很少正規的投資回報能在1-2年達到這個比例的!
熱錢湧向影視投資這個大家都懂。當我們投資影業,和好萊塢標准工業化,差了近100年。
中國電影業也有很久 歷史 啊,電影業是的,但標准商業化是2001年張藝謀的《英雄》開始的。以前的所有電影,都是國家下屬的X製片廠出品的,這個和《新聞聯播》沒區別,國家投資,國家回收。《英雄》才是正式商業運作開端,老闆投資,自負盈虧,到現在才17年!
國內現在影業投資,基本都屬於畸形狀態。投資商有強大話語權,而不是製作人。而好萊塢不是,成熟工業體系,製作出品方已質量為前提,合適的導演、演員、劇本都在製作人的許可權下執行。好萊塢有個經典笑話,1968年,斯坦利·庫布里克製作《太空漫遊2001》,製作周期很久,投資商要去信追問,問了「2001是片名還是上映日期?」。你就從側面知道,導演的權利有多大。
而現在國內不是,老闆告訴你,他要誰導演就誰導演,誰主演就誰主演。君不見多少爛片推著流量明星或老闆包養的明星主演來,國內這種「外行主導內行」「屁股坐在的位置確定製作」。
這樣,就導致了影視製作的質量,高低之間差異很大。而好萊塢很少這情況,就算片子內容再爛,人家攝影、後期製作到音響效果什麼的,還是保持超高水準。最近爛了《正義聯盟》,故事是爛了,技術方面而言,人家特效、音響、攝影、燈光、美工、後期、分鏡、剪輯無一不是當下最高水平的。
第二 資金限制
技術上面已經說得很清楚, 當然這些是燒錢能燒出來的。
但問題是,國產電影基本限制在國內上映,我們的影片的質量還未能達到全球標准。國內算到頂了,10-20億票房已經牛到不行。(戰狼是特例,不能參考)
給你個名單,到今天為止,國產電影票房,超過20億有
戰狼2 56億
美人魚34億
捉妖記24億
羞羞的鐵拳 22億
(今天貌似前任3已經超過,但還未下畫,不能統計)
算到今天,中國國產電影才4部過20億!
而票房分賬形式,投資方是40-45%,院線(電影院)40-45%,剩餘10%有什麼電影發展基金和稅之類。
換言之,20億票房,投資方拿回的是9-10億左右。假設影片製作費用4億,宣發費用2億,成本已經6億了,把稅了交清。實際投資方回報也就有2-3億左右。
一句話,投資成本 X 4 = 不虧本!
好了,懂了投資回報了吧?
你做老闆,投資拍個電影,你總不會發夢做到4 50億吧?保守點預算15-20億票房,折算下來,你投資進去錢不能超過5億。
5億人民幣,算到美元,才8千萬美元不到。你知道當下《婦聯3》投資多少?5億美元,換算人民幣30多億!
明白了吧?製作費用限制了投入到特效、後期、美工等等硬體上面。製作質量,根本無法和好萊塢投資相比!
第三 畸形的市場和製作態度
5億成本,小鮮肉的片酬就去了一半,剩餘只有2億多做影片質量,算下來幾千萬美元.....
老闆要求快,現在投資,2018年暑假上映,只有半年製作周期,長點到2019年春節,也就一年。想學迪士尼拍《恐龍》?連每塊肌肉和骨骼都製作出來,以求逼真?別發夢的,你的恐龍找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畫得像一點就算了!什麼,不加班?漲工資?換人!
不是因為經費嗎?
聽說,國外,比如好萊塢,花兩億拍一部電影,服化道具特效這些,基本都要用掉一個多億,那些大牌明星的片酬也未必是天價。
又聽說,國內也花兩億拍一部電影,其中一億五千萬都是演員的片酬,經費劃分到服化道具特效這里,可能只剩幾十萬甚至更少。
成本幾十萬甚至更少,這點錢做出來的特效,跟人家花一億做出來的特效相比?要是不顯得假,那人家花一億不就白花了嗎?
更有甚者,還聽說,很多電影的特效都是外包的,而且是層層分包。
製品人把製作特效的活兒給了A公司,A公司把這一部電影的特效分成幾個部分,分別下包給B、C、D、E、F公司。雖然是同一部電影,但是這些製作特效的人員都沒碰過頭,都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和個人的理解去做,等到最後把所有特效集合起來,進行剪輯的時候,發現每個公司做出來的特效風格都不一樣,無法渾然一體,那可不就一眼假嘛。
此外,據說做這些特效的人,也未必真的是高手。
製片人把製作特效的工作交給A公司;A公司拿了30萬,自己留下15萬,用15萬把這個活交給B公司;B公司自己留下10萬,用5萬把這活交給某學校的老師;老師留下4萬,用1萬把這活交給了自己的學生;學生留下8000,用2000把這活交給了網吧里正在學習做圖的小孩,小孩還美得冒鼻涕泡。
這么搞下來,要經費,經費不足;要製作技術,製作技術稀爛。那你說,還能做出什麼好特效?
再有一個問題。哪怕製作經費充足,製作特效的人員是高手,他也架不住外行添亂。
外國的製作特效的人員什麼樣?咱也看過一些紀錄片,他們製作特效的時候,沒有人來亂摻合。哪怕總製片人來了,想對這些專業工作指指點點,工作人員也就送他一個字:滾!
國內的,就慘點。不管是製品人還是導演,總之是外行吧,這外行出血來的大外行,看工作人員製作特效,他給你瞎指導,外行指揮內行,每多掣肘,要命不要命?不信你去網上看看,有多少一線人員每天都帶著菜刀上班,不定什麼時候就跟甲方拚命了。有這樣的甲方,工作人員再能,他發揮不出實力呀,那特效能做得好不出鬼了嗎?
確實有這個問題,看過不少大片發現一個問題。就是背景渲染問題,國外大片一到特效背景就是很暗的基調,這樣就顯得特效不違和渾然一體。國內就不一樣,特效感覺很浮誇的樣子。
錢不到位啊,權游單集平均600萬美元的費用。大場面800-1000萬美元的成本呀。
分配不到位啊,國產流量拿大半,剩下幾毛錢怎麼買好的質量?
還有審美呀,看看權游打的光,在看看大多數國劇,仙俠劇打的光?
調色就更不說了,低級。
記得前幾年有一句話「國劇怕你不知道是假的,美劇怕你看出來是假的」
話說回來,國劇在慢慢成長,隨著年輕一代慢慢成長,國人在美學方面也在慢慢成長。
還是技術問題
經費預算有限,投入方向不一樣。一個注重內容,一個注重人文
看春晚,我整個人都覺得頭暈[暈]
不吹不貶,外國一部分大片的特效確實甩國產的幾條街,指環王六部曲的特效個人認為真的很經典,即使現在國產電影也是拍馬也趕不上的。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一是技術不行,國內的電影特效技術確實不如人家。二是習慣性使然,國產商業片所追求的是流量,也就是靠流量明星來撐排面。所以特效上就不那麼用心了。三是資金問題,一部影片的投入就那麼多,明星拿走大部分了,剩下一小點能搞個五毛特效已經不錯了。不像人家好來塢,你明星要價高了人片方就不用你了,直接培養新人
㈢ 電影和電視的畫面看起來都是動態的,是怎麼做到的
這其實就是運用了視覺暫留的原理。視覺暫留指的是,當圖片進入到我們的視線范圍之後,並不會立刻消失,而是會維持一段時間。那麼多張圖片進入到我們視線范圍之內的話就會形成一個連貫的畫面,而影視作品的畫面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實現的。一般來說在電影中他通常會使用到24幀,也就是每秒會有24張圖片,那麼每一張圖片在進入到我們的視線范圍之內的時候就會形成一個圖像,一張一張圖像的略過等於說成為了這一秒鍾的畫面,這也是電影最開始發展的原理。
㈣ 漫威1秒就得幾十上百萬的電影特效為什麼這么燒錢原因在這
我們經常在聽人聊科幻大片,尤其是漫威、DC這類特效滿天飛的大片的時候,都會聽到這樣一句話 「一秒鍾的特效需要花費幾十萬甚至是上百萬的經費」 , 「每一幀畫面都是經費咆哮」 。
那麼,究竟為什麼漫威、DC這個類科幻大片經常使用的電影特效如此「貴」,而且,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電影鏡頭里,可能這一秒鏡頭就需要後期渲染一個月之久?
相信你也很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漫威、DC大片中這些高到令人乍舌的特效後期製作為什麼會這么貴:
其實很多影迷對於電影特效貴的理解,很多都是局限於電影畫面本身,甚至可能在一部分粉絲看來,這些特效貴就是單純的後期電腦製作貴而已,但實際上,對於電影特效貴的內容,遠遠不止有電腦後期製作這一點而已!
簡單來說,粗略羅列一下一個完成的電影特效製作就包含了:
人工成本、時間成本(或技術成本)、軟體成本、硬體成本、其它投入等方面!
這裡面每一個成本,對於一個完成的電影特效製作都是不可獲取的部分,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依照每個成本消耗,來細細聊一下——
1、你口中的「幾毛特效」背後可能就有幾十人上百人的配合;
很多時候我們會在一些有電影特效的作品中,依照電影特效的精細程度,調侃到這部作品花費了「幾毛」特效,雖然一般來說,不少粉絲吐槽作品值幾毛特效,也是變相的在吐槽作品方將經費都付給了天價演員們,留下的錢只能做這些粗製濫造版本的特效場景。
但如果我們拋開這一點來說,一部正常的電影特效製作常規就要包含美術原畫、3D建模、骨骼綁定、元素特效、場景合成、音畫合成、渲染導出等步驟,每一步都需要一個或幾個小組負責。
因此,如果按照咱們常說的5毛特效來看,起碼也是需要2-30人不止的配合,才能完成一部作品的特效部分的人力需求。
這就更不用說漫威、DC這類特效精細程度令人發指的大片了,隨隨便便都是上百人的製作團隊,而依照不同技術門檻的定位,每個人的酬勞基本上也不會太低,這一點在用人成本更高的好萊塢更是如此。
典型的:
而且一般對於一部電影的特效製作、渲染周期長的可能有1-3年,這樣算下來光是人力成本的支出就得在幾百上千萬左右(國外單位直接換為美元)。
當然了,個別電影還會邀請一些國際頂級團隊製作,這其中的費用就更是高了。
2、按秒收費,1秒24幀,1幀渲染數小時;
對於一些電影影迷來說,應該都是知道,電影特效的製作,很多都是按照秒來收費的,而電影中一秒鍾的鏡頭可以拆分為24幀畫面,對於漫威或者是DC這類特效大片來說,經常都是直接按照一幀、一幀的畫面來進行特效製作以及後期的渲染的。
因此如果我們按照最常規的的特效製作的話,假設一秒特效1000塊,那麼一分鍾的特效就得6萬塊起步,而一部2個小時左右的電影,整部電影起碼也得有60分鍾朝上的特效時長,這就得360萬了。
當然了!
這只是一個假設,因為現實中對於院線電影的特效製作,很多是按照咱們前面說的「幀畫面」來渲染製作的,這個花費就更是高出幾個檔次,而且很多時候對於電影中的一幀的特效的鏡頭渲染,就需要按小時為單位來計算。
所以,很多時候特效大片的一秒鍾鏡頭就需要數天才能完成,算是下,這裡面的花費也是天文數字!
3、特效軟體成本也是一個吞金大戶;
對於電影特效的製作,很多時候為了節省時間,所以在電影特效鏡頭的渲染時長上為了加快進度,直接無腦利用增加渲染伺服器的數量來加快渲染效率,這其中的每台渲染伺服器的價值可不是普通的電腦!
每台的價格基本上都是幾十萬上下,當然,這不是關鍵,關鍵是每一台電腦上所需要對鏡頭渲染的軟體都必須是正版軟體,否則用盜版軟體,可能賺的還沒賠的多,因此,對於電影特效的製作基本上都是正版軟體打頭。
而對於這些軟體的購買就是一個吞金大戶!
4、為節省渲染時間,「渲染農場」操作了解一下;
就像咱們前面說的那樣,一部電影的特效,很多我們在電影院看的時候一眨眼就過去了,但實際上就這一眨眼的時間里的特效製作,所花費的經費就是天文數字,而這些特效鏡頭的製作背後,就是龐大的渲染伺服器的功勞結合,也就是我們說的「渲染農場」。
很多大型的特效製作公司都會在進行特效製作的時候,同時利用幾百上千台渲染伺服器進行工作,以此來節省製作周期,但在這背後,每一台渲染伺服器等硬體也是一個大花銷,幾百上千萬在這里基本上算是比較常見的配置開銷標准了。
所以,一秒幾十,上百萬上下的特效經費,真心不是開玩笑的說法~
更多精彩漫威電影情報、漫威美劇推薦、漫威吐槽,請關注漫威電影情報局
本文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㈤ 漫威電影《蜘蛛俠平行宇宙》,為什麼從特效到劇情都大呼過癮
令人嘆為觀止的想像力在《蜘蛛俠:平行宇宙》里成功的將分屬不同世界裡的六位蜘蛛俠聚合為一,而大膽打破次元壁壘的視覺呈現,更是形成了電影獨具韻味的光影魅力。在這部視覺頗為奇特的電影里蜘蛛俠以多種角色形象的現身,使電影擁有的不僅是隸屬於經典的情懷,更還散發著全新的生機。
這是一部讓人眼花繚亂的動畫,也是一部勵人心智的電影,來自不同平行時空的蜘蛛俠雖然有著各種的不同,但他們之所以能成為蜘蛛俠都有著相同的信念。文/夢里詩書
㈥ 《蜘蛛俠:平行宇宙》有哪些創意設定
據需。本片是第一部蜘蛛俠的動畫電影。早前還獲得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動畫片獎
㈦ 好萊塢大片中的特效究竟有多燒錢
太燒錢了,燒到什麼程度呢。作為一般普通工薪階層我們辛辛苦苦一年也就賺個幾萬,厲害點的一年幾十萬(北上廣深城市不算)。然後我們普通人的這一年收入如果要支撐好萊塢的特效,可能只有一秒到三四秒~如果精細到毛孔級別的人臉特效、動物特效,有可能一秒也撐不了。因為一些對質量要求高的片子甚至是按照一幀一幀算錢的。要知道,在電影中一般一秒就有24幀,當然這不是電影的最高幀數,部分對影片有追求的導演比如李安,還曾經把電影拍成每秒120幀。
3、修改費用高昂,所有學過設計的人都知道修改的痛苦,電影行業也是如此。導演不滿意要改,甲方爸爸突然要換方案也要改,有的時候甚至要推翻重建。費用自然而然就更高了。
總而言之,貴有貴的理由。正是因為幕後燃燒的經費,才讓一些大片變得更加精彩。現在,國內的一些電影在特效方面也開始做的讓世界驚嘆。比如,近兩年的《流浪地球》《哪吒》等等,所以,希望以後的中國電影能越來越重視質量而不是流量,能做出更加優秀的電影產品。
㈧ 超3000個特效鏡頭,復聯4是怎麼在這么短時間里完成的
期盼已久的《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終於上映了!近300萬人在國內午夜零點場熬夜觀看。
迄今為止,在電影界有著如此大的吸引力的,恐怕非漫威莫屬了。有人說:「特效始於電影,高至漫威」。因此,除了精彩的劇情,《復聯》系列帶來的視覺沖擊也是它實力圈粉的原因。
據統計,《復聯3》里包含2680個特效鏡頭,獲得第 22 屆好萊塢電影最佳視覺效果獎。而距離3首映僅一年,《復聯4》就帶著超過 3000個 特效鏡頭趕來。這背後是 12家特效公司 、上千人團隊以及計算機的工作。
今天我們不聊劇情,聊聊特效與它的新武器人工智慧的那些事。
很難想像沒有特效的復聯會是什麼效果。而沒有強大的技術力量,《復聯4》可能也不會這么快與我們見面。要知道,曾經以特效驚艷觀眾的《阿凡達》每幀畫面平均耗費了4萬個人工小時。
特效是指影視作品拍攝和製作中,利用數字技術的手段「製作」出難以完成或者有危險的畫面。
我們常說的「大場面」就是優秀的視覺特效了。
《復聯 3 》全片 2680 個特效鏡頭, 只有4個鏡頭沒使用特效 。刷新了當時漫威電影的特效鏡頭紀錄,這些特效製作成本高達 2.5 億美元。所以如此打造的視覺盛宴,誰能扛得住。
但特效的製作一般需要花費巨大的心血和財力,所以特效做的不好的話會被戲稱「五毛特效」。而隨著機器學習的發展,以及 VR, AR 技術的成熟,視覺特效這項工作已經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開啟了新篇章。
參與《復聯 4 》製作的 12 家特效公司之一,工業光魔 (ILM,Instrial Light and Magic ),憑《星球大戰》開創了特效新時代,一舉成為電影特技的「領頭羊」。
迄今為止,工業光魔已經為多達 300 部的影片製作特效, 並獲得過 15 次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加勒比海盜》、《變形金剛》等電影特效都是工業光魔參與製作。
在《復聯 3 》中,瓦坎達之戰是由工業光魔參與製作的,包括滅霸飛船、瓦坎達上的所有戰斗、反浩克裝甲戰斗等片段,共有近 400 位視效藝術家完成了 600 個特效鏡頭。
如今,工業光魔正致力於使用 人工智慧對光線追蹤產生的圖像進行去噪 。這將減少 CPU 的負擔並大幅度地節省時間。
公司負責人還介紹說,「我們還在研究以半自動方式識別和替換人臉的技術,這將會是一次巨大的飛躍。」他所提到的換臉技術,便是類似於前段時間很火的 deepfake 技術。
利用這種技術,工業光魔團隊可以將一位演員的樣子映射到表演者臉上,並且製作效率大大提高。
工業光魔 CTO Rob Bredow 在一次演講中表示,在電影中用一個 deepfake 演算法的話,實現的效果質量還不夠高。但是他們已經確定了什麼是限制所在。不久後,他們會將類似 deepfake 但是質量更高的技術用在電影中。
在《復聯 3 》里,滅了一半宇宙的「大紫薯」滅霸,就是著名的特效公司數字王國( Digital Domain ) 利用了機器學習等技術打造而來。
曾有媒體報道,滅霸的外部形象為這個人物注入了靈魂。有沒有一種感覺,看到滅霸的樣子,就能感受到他是個狠人。
數字王國使用 Masquerade 定製機器學習軟體,通過兩個垂直方向的高清攝像頭捕獲面部數據,細致追蹤面部的 100 到 150 個跟蹤點。
之後,通過計算機視覺的技術,訓練和調試機器學習模型,自動將得到的臉部渲染映射到滅霸這個角色上,最終得到自然的面部視覺效果。
通過他們的努力,我們看到了這個偏執,兇狠,硬氣,而又帶點柔情的大反派。如果沒有這些技術,也許滅霸的形象就不會這么豐滿,也不是那個為了看日落而實行「人口控制」的狠角了。
藉助於 AI 技術,視覺特效將不再需要大量斥資,就能得到更好的視覺體驗。
同時利用到雲計算,高性能的 GPU 等硬體,以往需要兩個小時渲染的幀,可能只需要兩秒鍾就能完成。
得益於這些技術,行業內的設計師、藝術家能夠節約更多時間去創作更多有趣的東西。
如此一來,只要你有一個較小的工作室,甚至是獨立的藝術家,利用技術就能獲得蜘蛛俠或者 X 戰警電影中看到的效果。
現在機器學習已經被用於在基於物理的動畫和媒體藝術中,創造出有趣的效果,但是隨著計算變得更加高效和新穎的方法,如深度強化學習技術,將會創建出更具可擴展性的模型。
如果這項技術成為主流,工作室電影和獨立電影的視覺特效成本將會大大降低,對於熱愛電影的人士,無異於又一個福音 。
相比於《復聯 3 》最終收獲了奧斯卡最佳視覺的多項提名,《復聯 4 》不知道又會帶來什麼樣的視覺盛宴。
根據已經公布的 12 家參與製作特效公司名單陣容,加之整部電影中超過 3000 個特效鏡頭。可想而知,《復聯 4 》絕對是頂級的製作水準。
而且漫威對自己這個系列的收官之作,想必也是不會掉以輕心,畢竟那麼優秀的前作 3 ,似乎都是在收著,為了 4 做鋪墊。
所以雷神會不會用毀天滅地的大錘爆發雷霆之力,火箭浣熊怎麼繼承格魯特成為 搞笑 擔當,以及滅霸和聯盟之間的戰爭能夠壯觀到什麼程度,也許只有親自去影院,為信仰充值一下,才能知曉結果了。
祝願每一個要去看電影的小可愛,都沒有在觀影前被強行劇透,然後在影院里看得盡興!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超神經HyperAI
㈨ 為什麼電影很少以60幀的形式拍攝播放
我們先來科普一下。對於觀眾而言,亮度、清晰度、流暢度是觀眾衡量一部電影在技術層面是否優秀的三個最直觀標准。業內,RealD公司推出的3D電影放映6FL認證,是針對亮度;而大家經常聽到的2K、4K標准,是針對清晰度;如今熱炒的24幀、60幀、120幀,則是針對流暢度。
亮度、清晰度都很直觀,那麼流暢度到底代表什麼,所謂的「幀」又是什麼鬼,「貞子」么?簡單來說,我們之所以會覺得電影是「運動的」,是因為人類有視覺暫留現象。在電影術語中,一幅靜止的圖像被稱作一「幀」或是一「格」,要讓人覺得一個圖像是連續流暢運動著的,那麼至少每一秒鍾要連續播放24張連拍畫面,所以也就有了目前國際通用的24幀標准。顯而易見,不管哪個標准,幀數越高,影片就越清晰,觀眾就能看到更多細節,觀影效果就越好。
通常情況下,我們所看的視頻都是普通的每秒24幀,高端一點的電影一般會採用48幀,60幀的就更少了。
上圖可以看出,24W虛還有卡頓,24幀已經很流暢但略抖動,60幀非常流暢且清晰。
只有一句話: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超真實體驗」。但由於支持這種牛叉技術的影院太過少數,一般沒有機會體驗到!如果說,24幀屬於「入門"級,那60幀也將是一場「質的飛躍」。
不少觀眾在對比了24幀和60幀兩種格式影片後,還是表示有不少區別,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60幀的電影由於每秒放映的圖片比24幀的多出了一倍,因此也更流暢,同時讓電影細節更充實,一切細小的平時不被關注的細節都將呈現得一清二楚。此外,60幀格式讓電影中的人更加立體,特別是特寫鏡頭。總體來說,60幀的影片有更多細節,更有立體感,運動中的物體也更加清晰。觀影後,大多數影迷對身臨其境的3D電影有了新的認同,高清及真實的3D立體畫面,會讓人有深深的代入感。更有影迷說:「這是我見過最好的3D,太棒了!我感覺自己就在影片現場。」還有人形象地比喻:「如果說24幀3D電影像是透過窗戶向外眺望的話,那麼60幀3D就像把玻璃拿掉,直接盯著外面看。
要說為什麼至今沒有普及,我相信只是時間問題,成本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畢竟原來24幀拍的電影,用了60幀之後膠片都要用多一倍多,加上後期特效在製作渲染的時候,渲染時間增多一倍。放映的設備也要更新換代,普通的影院現在還沒有設備可以同時滿足3D、4K、60fps的播放規格。如果想面向普通大眾,就要對整個電影行業進行顛覆性改變。
3D大家都比較了解,4K解析度的播放設備也逐漸開始應用,iPhone 6s已經能拍攝4K視頻,最後這個120fps才是李安這次冒險的重頭戲,他這是把電影拍攝的幀率一下子提高了四倍,如果這部電影最終呈現的效果令人滿意,李安帶來的技術革新意義堪比當年的《阿凡達》在3D電影上的技術革新。
120幀/秒,或許將和VR一樣成為電影的下一個關鍵詞。從24到120,電影拍攝幀率是怎麼一步步進化的?其實早期的電影拍攝並沒有一個標准,因為那時候採用的是手搖式攝影裝置,拍攝的時候難免會有拍攝速度不統一,而且幀率相差非常大,比如說愛迪生的電影是以40幀/秒拍攝的,而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則是以16幀/秒拍攝的。
後來發展到有聲電影,引入了同期錄音技術,可將聲畫同時錄制到膠片上,24幀/秒能保持最高的聲音清晰度,如果再低的話,音軌上就會有太多的表面雜音,於是24幀/秒就成為了電影拍攝幀率的標准。
超過24幀/秒拍攝的電影就叫「超高幀」電影,有很多電影嘗試以超高幀拍攝:1950年誕生了「全景電影」(也叫西尼拉瑪),這種電影使用3台攝影機分別拍攝3條方形素材,然後由3台放映機無縫拼接,投影到銀幕上,以產生3倍寬高比的影像,這種電影是以26幀/秒拍攝的,主要是拍攝風光電影,後來由於放映設備昂貴逐漸被市場淘汰。
在1992年的塞爾維亞世界博覽會上,第一部使用IMAX HD技術拍攝的電影《Momentum》是以48幀/秒拍攝的。1999年誕生了Maxivision 48技術,是結合了48幀/秒和35mm膠片的底片格式,可以以48幀/秒的速度放映影片,受到了業內人士的推廣,但是大多數影院依然採用24幀/秒的放映設備,所以Maxivision仍沒有得到廣泛的投入使用。
道格拉斯·特魯姆布(《2001太空漫步》、《星球大戰》、《銀翼殺手》的特效導演)旗下的Showscan視效工作室,在著力推廣高幀率(60幀/秒)結合70mm拍攝技術(能科學上網的可以看一下這個視頻介紹Showscan Digital from Douglas Trumbull),但是到目前為止,Showscan也依然是紙上談兵,除了幾部試驗性的短片,他們還沒有嘗試長片拍攝。
道格拉斯之所以推崇高幀率拍攝,是因為:「理論上,這樣的極致幀率會使動態畫面更流暢,解決攝影機擺動過程中產生的頻閃或晃動問題,帶來更舒適的3D和無可比擬的敏銳與真實感。但這仍然只是理論,因為還從沒有人看過用這種技術拍攝的電影。即便這些都被完美地實現了,這個世界上也幾乎沒有地方能讓觀眾欣賞到它。」
2011年,卡梅隆宣布他的《阿凡達2》將和Showscan合作,採用他們的60幀/秒技術拍攝。2012年,彼得·傑克遜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先行一步,採用了48幀/秒的速度拍攝,後繼兩部霍比特人也是以48幀/秒拍攝。當時業內毀譽參半,批評者認為畫面太過清晰反而像 游戲 或油畫的質感,缺乏了傳統電影的模糊和頻閃效果,也就失去了電影的美感(並非所有影院都能以48fps放映,所以放映的時候有24fps和48fps兩個版本,如果你覺得沒有這種體驗,很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影院沒有使用48fps規格放映)。
對此,彼得大帝回應說,「(你們這群沒見識的凡人)等你們習慣了就好了」。李安所採用的影像格式被索尼官方稱為「Immersive Digital」(還未有官方的名稱,網友譯版是「沉浸數字式」),是第一次將3D、4K、120幀/秒這幾種規格結合到一起。
120幀/秒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觀影習慣,比如說3D技術剛開始推廣的時候,也有諸如畫面太暗、會暈的抱怨,李安要解決的問題比彼得·傑克遜還要大,48幀/秒已經給人一種不適應感,120幀/秒帶來的觀影感受肯定是顛覆性的。
但是李安並不是受彼得·傑克遜的啟發,而是受了卡梅隆的啟發,他在拍《少年派》的時候在3D技術上就參考過卡梅隆等人的意見,所有人都告訴他,用24幀/秒拍3D會加大本來就有的頻閃(就是看3D的時候會覺得暈的原因),但是當時沒有更好的技術解決辦法,只能妥協。
後來卡梅隆宣布使用高幀率拍攝《阿凡達2》,給了李安啟發,但是他還是覺得不夠,於是就想到用4K技術來解決清晰率的問題,最終選擇120幀/秒,其實是為了省錢——120幀/秒正好同時是24幀/秒(電影通用)和30幀/秒(電視通用)的整倍數,就可以用同一種格式製作電視和電影。而李安認為《半場無戰事》是一個最好的機會,因為——
「這部電影的重點就是「感受」,不僅僅是講述故事,而是想辦法讓觀眾體驗,給他們一種全新的經歷。」李安接受3D技術的初衷並不是為了炫技,他和很多使用3D技術的導演和製作公司的意見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就連我們普通觀眾也認為像《阿凡達》、漫威的大場面動作電影才應該用3D,而《建國大業》那種敘事性電影用3D簡直是莫名其妙,而李安反而認為:
「2D和3D最大的區別在於面部拍攝,而不是在於動作或大場面,我覺得2D更適合動作片,而3D更適合拍劇情片,因為3D可以營造更親密的感受。」
所以他對於伊拉克戰場和中場表演兩種不同的主要場景運用了不同的技術處理,戰場場景會盡可能地呈現「真實」鏡頭,也就是用120幀/秒拍攝,預告片里可以看到,在演員跑動的過程中,鏡頭幾乎沒有一點搖晃的感覺。
而中場表演場景是在 體育 館內,有大量的舞台燈光照明,為了避免大家都擔心的背景過於虛化的效果,只有部分鏡頭(比如無光照的觀眾席)使用了120幀/秒拍攝。從預告片中可以看到,對於男主角比利的面部特寫鏡頭非常多,著重刻畫他的表情和情緒,因為背景虛化本來就很適合大頭特寫,而中場表演的鏡頭則大多是全景。
在看了11分鍾的片段之後,(前文提到的Showscan)道格拉斯說:「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看起來他(李安)會給我們帶來一次全所未有的觀影體驗,我簡直激動地顫抖了。」
卡梅隆看過之後更是覺得3D、4K、120幀/秒將成為行業內的最高規格標准,有觀眾評論「這段11分鍾的電影讓我覺得鏡頭、幕布消失了,我看到了最真實的畫面。」其實120幀/秒更大的問題是放映,就連李安自己在拍攝過程中都沒法看到最終效果,因為技術負擔太大了,他在片場拍攝的時候只能用3D、2K、60幀/秒的格式播放。
之前在LA的11分鍾試映,是採用了科視的雙4K激光投影機和贏康公司的7sense Delta Infinity III伺服器,配備杜比3D眼鏡,而且當時他們面向的是NAB的行業內技術人員,沒有人比他們更懂行,所以獲得的大多是驚嘆和贊譽。
但是如果想面向普通大眾,李安就要有準備面對整個電影行業的顛覆性改變。普通的影院現在還沒有設備可以同時滿足3D、4K、120fps的播放規格,普通觀眾的反應和接受程度也無法預料,至今為止索尼還沒有宣布這部電影將如何大范圍上映,為了陪李安冒險,索尼在盡可能地尋找方式,甚至考慮了先期放映,但是最終為了大范圍上映,很有可能他們只能把標准起碼降低到60幀/秒以及用2K代替4K。
李安和卡梅隆、道格拉斯等人一樣,都站在了先驅者的行列,希望能通過這種革命讓電影院看電影重新變成一種朝聖般的體驗,一種在電腦手機上無法比擬的體驗,如果可以讓人們重新走入電影院,那麼即使是要讓全世界所有的電影院都更換新的放映設備也是值得的。
「改變人們的習慣和顛覆一種文化是非常難的,我的好奇心的確是有點旺盛,但是我已經不年輕了,我不願再等。」當他拍《斷背山》的時候,很多人勸他的演員,拍這部戲就是葬送自己的演員生涯,結果他的四位演員獲得了三個奧斯卡演技提名,當他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時候,所有人都說這部小說太難銀幕化了,這是自討苦吃,然後他拿到了第二座小金人。
現在,幾乎沒有人對李安說「不可能」三個字。對於《半場無戰事》,想借用一部電影的名字《好戲還在後面》:「Vous n『avez encore rien vu(你們見到的還不算什麼)」,我們拭目以待。
我是曉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的確很少60幀
的電影在影院播放,回答問題前先舉個例子。
據說大導演卡梅隆也大力推進電影的60幀拍攝規格,按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更高的幀數能帶來更好的3D效果。觀眾更喜歡看。
為什麼至今沒有普及,我相信只是時間問題,其實成本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畢竟原來24幀拍的電影,用了60幀之後膠片都要用多一倍多,加上後期特效在製作渲染的時候,渲染時間增多一倍。放映的設備也要更新換代,也是阻礙新制式的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很多導演不願意冒險用60幀是因為據說幀率太高會太有現場感,反而失去了在影院看大片的感覺。
高幀畫面之下觀眾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布景有多假,因為高幀數能避免運動所造成的畫面模糊,尤其是在3D之下會大幅減少頻閃,就是說能讓觀眾看清楚快速運動物體的細節。同時也能清晰的看到演員化妝的細節。那體驗感就不用說了
拍攝一部高幀率電影,並不是換一套攝像機的事,因為高幀率帶來豐富的細節,拍攝、打光、化妝、表演等環節都要重新開始摸索,後期還有處理 幾乎3倍於 24 幀電影的素材,劇組人員要更加努力工作,製作成本當然也隨之增加。
拍攝的幀數提升之後,那麼新的問題就來了。光有高速拍攝的設備還不夠,還需要有高速播放的設備。高幀數的影片,影院也需要更新器材,每秒60格的拍攝,需要有每秒60格的播放,否則在24幀的器材上無法正常播放,這個器材費用也是相當高。
總結下,所有成本的增加都會體現在票價上,你會為這些電影的流暢感多花錢買票莫
也有一種陰謀論者認為高幀率電影,實際上是某個投機取巧的道德水準極低的導演及其一群幫凶炒作出來的損人利己的。大家認為呢
因為目前全球絕大部分影院都是30幀的播放器,60幀的很少,150幀播放的更是只有美國那幾家大影院,幀又叫刷新率,為什麼60幀和120幀播放電影的電影院這么少呢?
其一:因為30幀拍攝播放電影已經在全球很普遍的了,就像Windows電腦一樣,你出一個更好的電腦操作系統,但是市場已經被Windows占據了,想要取代需要很久的時間,拍攝60幀電影成本也相對昂貴,你拍攝的60幀電影在全球大部分影院還達不到60幀的效果,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
其二:60幀電影的優點是畫面更佳的流暢,但是大部分人並沒有接觸過60幀的電影,或者說,壓根就分辨不出來它二者的區別,人們眼睛可以分辨的刷新率在200-300之間,30-60-120幀越高,人們的眼睛的工作量也越大,看的越久,帶來的疲憊感也就越大,這也導致了,本來接觸了120幀的電影的人,卻被眼睛疲勞勸退
其三:網路普及率,如果說電影院里60幀電影很少,網上的電影資源相對也更少,是大眾了解的比較少,電視機廠家出一款刷新率高的電視機,大眾也不會去買單
總結,30幀電影和60幀電影就好像 汽車 的乞丐版和高配版一樣,一個是夠用,一個是體驗
我是影視大公社,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下面就你的問題我發表一些我的看法。從業內人士的一些說法來說,首先是技術問題,電影界並不存在全片補幀的操作,那我們假設有,要怎麼補幀呢?你覺得能像普通人在電腦上開個AE裝個Twixtor隨便調調參數就能做到的嗎?肯定不是啊,電影工業的每一個環節幾乎都和普通的視頻工作者日常接觸到的完全不一樣,劇本不是隨便寫寫就能開拍的,攝影不是按下開始按鈕就能拍的,剪輯不是把素材導入軟體就可以開始拼素材的,調色和特效也不是拿過xml就可以直接往上加效果的,如果電影工業中有補幀這個環節,那一定是非常復雜的流程和技術。而且補幀技術依賴的是計算機軟體(不同方法的補幀依賴的具體原理不同),目前的補幀軟體水平還遠遠達不到電影工業水平(這里說的是「工業水平」而不是普通人所認為的「專業水平」),
就算是業余工作者,也會選擇適合補幀和不適合補幀的鏡頭,有些鏡頭就是不適合補幀,或者說補出來就是一坨花屏果凍,在軟體基礎達不到的情況下,再厲害的「補幀師」也沒法做到全片完美補幀,而電影工業是不可能允許「補幀」果凍這種低級問題出現的,即使劇組自己不重視,不在乎,也絕對過不了電影審查(是的,電影審查不止是政治審查,還有技術審查,不過普通觀眾並不關心技術審查)
其次是成本問題,前面說了補幀如果要加入電影工業環節,也肯定是非常復雜的流程,要有專業的「補幀師」來操作,即使技術達標,補完一部電影上千個鏡頭上百分鍾要花多少錢?多少人力?多少時間?而且不光是補幀這個操作要錢,後期渲染也是要錢的,不僅渲染要錢,調色和特效的工作量也是要增加的,24幀補成60幀,成本翻了好幾倍,這些錢加起來絕對不比調色和特效的錢少,所以說題主說的「這個操作成本極低」就是個臆想的結論,根本不成立。有這閑錢我幹嘛不直接拍攝的時候拍60幀?太貴了,所以導演們遵循著能看就看的原則
。
你的問題回答完畢。謝謝!
很少以60幀拍攝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60幀的影片畫面流暢,更加清晰。但是有一部分人生理上無法適應,看的時間稍長會頭暈。
最主要的原因則是成本高,普通的24幀影片每秒的畫面只有24張,60幀的則有每秒60張,對製作人的設備要求更高,製作時間也大大延長。若是科幻電影,特效是很燒錢的,而60幀的特效要比24幀多一倍還要多,成本爬坡式的增長,這也是阻礙60幀影片普及的最大原因。
謝謝 希望能幫到你~
你好,我是老徐。60幀的電影很少,因為從拍攝到後期,成本都相對很大
視頻比特率在一定條件下提高圖像質量視覺效果可以提高名線,增加幀數可以提高到60幀以上,尤其是25/30幀的圖像質量比特率至少需要提高2倍,YouTube的60幀比特率是否高了2倍?4k25幀和1080p60幀會選擇其中一個嗎?目前,60多個屏幕144,240多種屏幕顏色δ e是性價比,考慮到圖像質量上升到一定水平後幀數的提高。
參考藝術速度限制
4k 5966 kbps 3840 x 2160 25 fps
1080p 2327 kbps 1920 x 1080 25 fps
720p 1247 kbps 1280 x 72025 fps
高清 590 kbps 896 x 504 25 fps
流暢 330kbps 640x6025fps
這是2018年12月的數據。要升級到60幀,需要將圖像質量速度提高近一倍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5g還可以將互聯網視頻幀速率提高到60。您正在查看的數據72幀再次是分數,幀速率使視覺感覺慢得多。VR視頻保留在VR中,具有更高的幀數、更高的 游戲 和對幀速率的追求。滿足最低幀速率要求,追求下一個圖像質量,追求幀速率,現在平面視頻、 游戲 已經開始滿足最低幀速率要求並要求圖像質量,VR尚未滿足最低幀速率要求。
一、每秒拍攝圖片張數不同;
60幀/秒每秒鍾拍攝60張圖片,30幀/秒每秒鍾拍攝30張圖片。
二、畫面流暢度同;
60幀/秒畫面細節更豐富。幀數越高畫面越流暢。 每一幀都是靜止的圖像,快速連續地顯示幀便形成了運動的假象,因此高的幀率可以得到更流暢、更逼真的動畫。
三、同一時間下的視頻內存大小不同。
幀數 (fps) 越高,所顯示的動作就會越流暢,文件大小越大。拍攝視頻時60幀/秒視頻內存大於30幀/秒視頻內存
因為人眼一般用24幀或者25幀就可以感覺到很流暢的效果,60幀雖然更加流暢,但是人眼時間看久之後會覺得很累,因為60幀超過了人眼處理的速度,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看60幀視頻時雖然很流暢,但是又覺得很假的原因。回答滿意希望可以給個贊和關注哦,個人日常分享數碼評測,歡迎來主頁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