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誰知道一般情況下,一部好萊塢電影有多少鏡頭嗎
其實就用《諜影重重》系列來比就好了。第一部道格·李曼導演的《諜影重重》平均鏡頭時間約4秒,片長119分鍾。這是一部比較典型的商業電影規格,換算得知,鏡頭數應該在1800個左右。那麼通常90分鍾的商業片鏡頭數就在1500個左右——2000個鏡頭的電影都不會太多。
而到了綠草執導的第二部,平均鏡頭時間一下變成了驚人的1.9秒!按第二部108分鍾片長計算,其鏡頭數達到了可怕的3410個!等於兩部普通的90分鍾商業片了!正因如此,第三部《諜影重重》居然在奧斯卡上擊敗眾多電影,在沒有提名最佳影片的情況下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剪輯獎——一般認為,最佳剪輯獎是最佳影片的前哨獎項,與其有密切關系,很少有未被提名最佳影片的電影贏得最佳剪輯獎的。最近十年中,只有《諜影重重3》和《龍紋身的女孩》是沒入圍最佳影片提名卻拿到最佳剪輯獎的。
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看好萊塢早先的情況:1959年的經典史詩片《賓虛》的平均鏡頭長度(ASL)是8秒!1933年的《包法利夫人》的平均鏡頭長度竟然有22.8秒!有文章進行了數據統計,得出的結果是30到40年代的好萊塢電影平均鏡頭長度在10秒左右,而這一數值在2000年之後降到了4秒以內!一般來說,8、90年代之前的好萊塢商業電影ASL都在5到8秒之間,換算一下,90分鍾的電影鏡頭數就是在600到1000個之間。難怪現代人再看老電影會有看不下去的感覺呢!!
在一篇名為《更快,更緊湊,更黑暗:好萊塢電影75年間的變遷》的文章(Quicker, Faster, Darker: Changes in Hollywood Film Over 75 Years)中,作者統計了從1935年到2010年的160部英語電影,得出了上面那段的數據——其中提到平均鏡頭長度最長的電影是1955年夢露出演的《七年之癢》,ASL高達26.2秒!最短的是1985年史泰龍的《洛奇4》,ASL僅僅2.2秒。
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童鞋可以好好看看上面那篇文章,其實我也就是大致過了一下,再加了一些其他資料做出此回答。
❷ 一部電影一般有幾個鏡頭呀
一個鏡頭最短半秒都不到,最長可以4.5分鍾,侯孝賢的《悲情城市》158分鍾,222個鏡頭,不過這個是特例,他就愛用長鏡頭
正常一個鏡頭5.6秒鍾,自己算吧
《卧虎藏龍》這部電影正好兩個小時,你可以慢慢數========
一個鏡頭畫一個圖?你說動畫片么
❸ 一般電影有多少scene
一部電影,一般要切換200--300個場景。
一部電影,一般要切換200--300個場景。不過也有例外,像通篇用長鏡頭的,一部電影用一個鏡頭的都有。也有切地很多很誇張的,能切700多個,例如奧里弗·斯通的《天生殺人狂》和大衛·芬奇的《搏擊俱樂部》。
大多數影片都要有50個以上的場景,而《致命ID》,只有一個,沙漠中的旅館。多少個鏡頭一般在800個到1200個左右。
❹ 十分鍾的電影大概多少個鏡頭
十分鍾的電影大概五個鏡頭。
歐洲電影獎最佳短片.全片只有五個鏡頭,中間那組長達6分鍾的長鏡頭屌到我只能講粗話了。然後天亮,拉開窗簾,我離開孤獨是沒有一句對話。只有內心獨白,或是沒有迴音,不會碰撞,漸漸消失的單句。看這部影片的我們,用一分鍾看他刮鬍子,一分鍾看她吃糖,一分鍾看她塗花生醬。
電影鏡頭:
義大利羅馬街頭,一名來自東方的遊客周遊名勝古跡,拍下諸多照片。順著當地人和導游圖的指示,他總算在街頭找到一家可以洗照片的小店。經過一番咨詢,他得知需要等上十分鍾。遊客走出小店,百無聊賴抽起香煙,街頭的鍾表顯示為11點50分。
與此同時,遠在另一頭的薩拉熱窩。一戶普通人家,媽媽一邊准備午飯一邊逗弄正大哭大鬧的小寶寶,媽媽手忙腳亂,無暇他顧,指使長子外出找點水和麵包回來。少年走上布滿廢墟和殘骸的街頭,平靜的中午突然被尖銳刺耳的炮火打破。
影片從搬家公司一行人假裝幫馮先生搬東西開始,音樂用了充滿鼓點的富有喜感的音樂。一是具有傳統民樂的感覺,二是曲調歡快,增強他們「無實物表演」的滑稽感。
❺ 一部電影多少個鏡頭
800個到1500。電影中的鏡頭數量沒有固定的標准,而是根據電影的需求和風格而變化的。並且電影製作過程中的不同鏡頭可能會在後期剪輯過程中合並或刪除,以獲得最終的電影版本。最終上映的電影中的鏡頭數量與實際的拍攝數量有所不同。
❻ 電影中的分鏡都是用手畫的嗎其中都有什麼要素一部電影需要多少個分鏡呢
當然不是,影片剪輯時可以完成,幾個分鏡的對接。關鍵看劇情需不需要,分鏡的多少也是由影片本身決定的,當然導演也有一定的決定權
❼ 20分鍾電影需要多少個分鏡頭
120到180個鏡頭。一部電影的鏡頭數是每分鍾6到9個鏡頭,所以20分鍾的電影會有120到180個鏡頭。分鏡頭腳本是創作影片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備。
❽ 在拍電影時,有一個人總是在喊:「第十五場四次二鏡」是什麼意思,誰能給我詳細的分解一下謝了!
拍戲是很復雜的過程,我給你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劇本:
內景:卧室。
時間:晚上,天氣雷暴雨
人物:A和B
鏡頭一 :卧室牆上的結婚照。
鏡頭二:床底下的男女鞋子和亂七八糟的衣服。
鏡頭三:A和B的床戲。
外景:公園、噴泉池
時間:上午九點,天氣晴
人物:A和C……
鏡頭一:穿裙子的A
鏡頭二:穿西裝的C
(看得出來,這是A和B、A和C的兩場戲,場景不同,天氣不同,要求的光線也不同)
然後場工拿著打板器喊「第一場,四次二境。」就是第一場戲的第二個鏡頭,床底下的衣服和鞋,並且是第二次拍這個鏡頭。
為什麼要在拍攝前,就把場次和鏡頭標下來,是方便剪輯的。
以前用膠片拍攝,剪輯特別麻煩,需要每一場,每一個鏡頭,都要在膠片前面標記清楚是第幾場,第幾個鏡頭。
現在換數碼拍攝了,也挺麻煩,磁碟文件夾裡面一大堆的視頻。如果不標記清楚,會給剪輯師帶來很大的工作量。(就好比我們的文件夾裡面,有一大堆文件,需要給文件備注帶有序列的名稱,如此它們按照序列排列。數百數千個視頻,就方便剪輯師拼接、剪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