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感覺國內的電影票房破10億很輕松,港片卻很難
近年來,國內電影的票房過十億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港片很難做到那是因為時也勢也,港片的輝煌已經不在,跟內地電影比起來格調並沒有高太多,依然是熟悉的臉龐演著熟悉的劇本,打打殺殺槍戰心理戰,觀眾著實有些疲勞。
而港片曾經輝煌,古惑仔,槍戰警匪,賭場爭斗,這曾經都是我們的熱愛,那是因為那個時期國內市場的空白的,是貧乏的,所以我們視之為珍寶,而現在這些片已經翻不出什麼花樣來了,觀眾已經不覺得稀奇了,甚至有的小年輕都沒有追港片港劇的經歷,他們怎麼會買賬呢?
❷ 中國電影如何吸引觀眾提高票房收入 詳細
中國電影的不足 中國觀眾往往喜歡港台電影和外國電影,不大喜歡國內 港台電影,尤其是香港電影,其製作、出品的運作模式 是屬於商業化運作。港台電影是為觀眾的喜愛而製作的,電 影更具娛樂性。電影製作首先考慮的是電影作品能否賣得 出,能有多少觀眾喜愛,票房的收入有多少。外國電影,尤 其是好萊塢電影,更加註重觀眾的視覺感受。所以這些電影 具有娛樂性、視覺享受性,或輕松,或刺激,或享受。這些 電影深受世界各國觀眾的喜愛,電影拷貝的賣場,電影票房 的收入很可觀,電影在世界上的影響也非常大,許多電影成 為佳作精品。比如好萊塢電影往往情節曲折驚險、場面恢宏 逼真、畫面慘烈震撼、感情感人至深,給觀眾帶來視覺沖擊 與視覺享受。這就是他們電影成功的秘訣。 相對而言,中國電影比較嚴肅,側重於作品的思想內涵、 人物塑造、故事的敘述等。國內電影是為表達導演的藝術追 求而製作的。電影的製作往往偏重於文化事業性質,商業化 程度較低,對觀眾視覺感受的考慮遠不及香港電影和好萊塢 電影。因此電影的娛樂性不夠強,電影帶給觀眾的視覺享受 觀眾少,甚至寥寥無幾、冷冷清清,有何談世界影響和經典 佳作呢?現在的人們在空閑、休閑的時候,更注重輕松愉快、 中國電影的不足 改進與發展,電影人應當深深思考,電影製作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❸ 台灣電影真的比內地差么
大型商業電影比台灣強,可是大陸商業電影的一大缺陷就是敘述方式,電影內容,價值觀甚至邏輯承接方面存在較大問題。所以我們看國產大片的時候或多或少會有一種尷尬的感覺。而台灣商業電影不拿手。很多電影是藝術電影。所以台灣電影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上得獎數量在陸港台地區是最多的。有點偏科嚴重,而香港主要拍商業片。中國大陸則因為電影產業開發比較晚,所以也吸收了港台兩地的風格。比如張藝謀,賈樟柯就表示過以前看台灣電影對他們的影響,所以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和紅高粱有台灣新電影浪潮的影子,紅高粱甚至還請侯孝賢當監制。後來的十面埋伏也有李安導演卧虎藏龍和徐克功夫片的感覺。其實中國電影,尤其內地電影可以做大做強。就是請香港的影人指導商業片,讓台灣影人指導藝術片。大陸作為製片方投資就可以了。當然前提是放開一切言論,思想,畫面等方面的限制。以前整個東亞東南亞看華語電影,可是現在大多數亞洲人更選擇日韓或者印度電影來看。從這種對比來看,中國電影的確是沒落了,就算拍出戰狼這種只有雞血沒有思想的電影,就算國內票房破幾十億,在國外院線的表現甚至不如蠟筆小新大電影的票房高。
❹ 有人說香港電影已經沒落了,難道香港真的沒有年輕演員了嗎
香港電影的沒落是從2000年以後開始的。
爾冬升前段時間都承認,香港能用的男演員,只剩下古天樂了。
大家也可以扳著手指數一數,能夠叫得上名的,香港40歲以下的男演員,真的沒有。
以前謝霆鋒還算一個,但是如今他不務正業,迷上了做菜而不能自拔,已經多少年沒有作品問市了。
其實,並非香港真的沒有年輕演員,而是年輕演員太少,能撐起一部電影票房的年輕男演員,真的沒有了。
經常看電影的人都知道,目前香港電影圈,基本上還是周潤發、劉德華、郭富城等六旬左右的老男人的天下。周星馳已經退出演員圈,專心當起了導演,但速度太慢,需要等。
他們能夠紅到現在,並非演技又有了新提升,而是在吃二三十年前香港電影黃金期,積累下來的人氣與形象。一旦坐吃山空,或年紀再大,他們被資本拋棄是完全可以預料的。
香港電影黃金期,一年可以拍400多部電影。但是整個香港,沒有一所和表演有關的專業學校。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
我們熟悉的諸多香港演員,都是在無線演員班培訓半年後,到片場從跑龍圈開始,一步一步磨出來的。
缺少專業的培訓,沒有理論支撐,連基本的台詞可能都不過關,許多人就成明星了,哪裡還會有人靜下心來學表演的知識。
能夠成名的演員,要麼真的有表演天賦,如周星馳、梁家輝,梁朝偉,要麼靠著爛片或小角色,一步步熬出頭的。比如劉德華。
他們趕上了好時代,有那麼多電影在拍,有那麼多角色供他們拿來練手,增長演技。他們可以從路人甲,用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做到影帝。
如今,香港電影風光不再,產量暴跌,每年不到30部,哪裡有那麼多機會給年輕的演員練手,增長演技?
既沒有受過專業培訓的後備人才,又缺少培養實踐型人才的環境,怎麼可能有年輕的演員脫穎而出。
第二個原因是香港電影不再受資本青睞。
香港電影再好,香港也只有760多萬人,除去沒上幼兒園的,進了敬老院的,香港電影的受眾群體,真的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香港電影以前票房高,並不是指本土票房,而是指台灣、東南亞等地的總票房。以前香港電影的投資,主要來自台灣。
王晶在接受采訪時說,自周星馳拍攝《濟公》起,台灣資本不再給香港電影投資,香港電影自那時起開始走下坡路。
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發展,一大批內地演員和導演成長起來,拍出來的電影票房越來越高,再內地龐大的人口,所以2000年以後,內地的電影將香港電影遠遠拋在後面。
沒有資本投入,意味著電影行業的產出少,機會少,收入低,怎麼可能對年輕人產生吸引力?
因此,有眼光有頭腦的香港演員和導演,早就北上發展。來得早的,哪怕在香港曾經是不入流的十八線演員,甚至過氣多年的演員,都比在香港賺得多。
前幾天不就出了橫店成香港過氣演員養老地的新聞嘛。黃一山、梁小龍、黃一飛……早就在香港無戲可拍,如今在內地卻片約不斷。
當然,還有劉德華、古天樂等人致力拍攝純正的港片,堅守香港電影的最後一絲尊嚴。但是這真沒有什麼用,投資方都是內地的,發行是內地公司,票房主要來自內地。
這樣的堅持,不會太久,也沒有多少意義。以後不會有香港電影,內地電影,只有中國電影。成龍多年前就看到了這一點。
在這樣的情況下,香港怎麼可能會出現優秀的男演員。即使有,也是鳳毛麟角,對於整個香港電影的大局,無濟於事。
香港電影輝煌時,稍有名氣的演員,一天趕幾個片場拍電影是常見的事。那樣的電影,有何質量可言?那樣的表演,有何演技可言?
那個年代,出了不少優秀的年輕演員。一旦競爭來臨,觀眾不好糊弄,要求變高時,這樣的演員,勢必要被淘汰。
順便提一句,成龍曾說,內地的演員和導演,能在內地有幾十億的票房,但他們的作品出不去,在國外不被認同,沒有市場。
比如吳京的《戰狼2》,國內票房近60億,至今無人超越,但國外票房實在慘得不忍直視。
王晶拍電影時,男一必定是香港演員,因為他也知道,內地演員在國外沒有票房號召力。
中國電影,任重而道遠。
電影是一種藝術,是一種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而已。如果這也不給拍、那也不過審的話,這電影天天拍的都是所謂的正能量,估計愛看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
我是一個八零後的人,我幾乎是看香港電影長大的。我們那時候的偶像有:周潤發、萬梓良、張國榮、梅艷芳、狄龍、周慧敏、劉德華、張曼玉、鍾楚紅、溫碧霞…………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香港電影在八零後的腦子里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很多人和我一樣,香港電影里可以舉出一大堆的經典影片。例如:監獄風雲、英雄本色、縱橫四海、成龍的動作片、梁朝偉的耍酷片、周星馳的無厘頭、鄭伊健的古惑仔等等。可以說香港電影記載了我們的童年、陪我們度過了美好的青少年時光。
我下面來實事求是的分析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當年的香港電影會如此經典呢?二是,為什麼到了21世紀之後香港電影就沒落了呢?
大家小時候都喜歡看香港電影、都喜歡模仿電影里的人物和服裝,一時間香港電影就成為了我們的「主流文化」之一了。
那為什麼當年的香港電影就如此受歡迎呢?
1、1978年我們實行改開的時候,國內的現代電影幾乎是一片空白,除了幾個樣板戲以外啥也沒有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讓我們耳目一新,彷彿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了。例如:霍元甲、上海灘的流行,大家發現電影里除了正能量以外還能有愛情、仇殺、還能有一些以前看不到的場景。
80年代的香港電影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看到了不一樣的文化、更加符合人性的東西、更加現代的生活方式等等。
2、由於當年香港實行的是另外一種模式,所以電影的審核方面就寬松的多。說實話,電影如果被限制多了、刪減多了、約束多了必然就不好看了。
香港電影的尺度更大、揭露的問題更深刻、題材更敏感,這也是大家愛看香港電影的重要原因。
3、香港電影界可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所以人才濟濟。電影好看說到底還是要有演員演技好、導演導的棒,香港以前就從不缺好演員、不缺好導演。
香港當年通過港姐選拔、無線影視培訓班、星探挖掘等各種手段將一些平民變成了明星。例如:周潤發以前是打零工的、劉德華是無線影視班的、李嘉欣,鍾楚紅都是港姐。總之一句話,香港電影界以前從不缺明星。
80、90年代的香港電影之所以經典原因無非是:以前我們沒啥看的,香港電影為我們打開了電影之門;香港電影更貼近生活、更具有現實意義、更敏感;
只有保持本色,才能拍出更好的電影!
香港電影沒落了這是事實,如今香港 娛樂 圈還是靠著那些年過五十多歲的人頂著,例如:古天樂、劉德華、周潤發等等。
我感覺謝霆鋒之後好像就沒有什大牌的香港明星了,說香港 娛樂 圈斷代了好像也不為過。
電影作品更是如此了,我認為自從電影《無間道》之後好像就沒啥經典的香港電影了。
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香港電影會變得沒落了呢?
1、有個無法否認的事實:如今香港電影的審查機制和以前不一樣了,藝術就是藝術,如果被限制多了、條條框框太多了之後,也就失去藝術本來的魅力了。
2、我們內地看香港電影已經沒有那麼敬仰了。當年我們是「剛放出來」所以把香港電影「驚為天人」。如今網路放開了、渠道多樣化了,我們能夠接觸更多的電影了,例如:好萊塢大片、日本電影、韓國電影等等。
3、如今內地的經濟上去了,電影票房也起來了,演員的片酬也不可同日而語了。這樣的情況下,很多香港演員和導演也就內地化了,香港電影也就沒啥市場了唄!
其實阿sa只比唐嫣大一歲,卻感覺她們不是同一個時代。黃曉明比謝霆鋒大了6歲,卻感覺謝霆鋒比他早紅一個時代,所以說香港年輕演員隨著港台 娛樂 圈的沒落也消失了。
謝霆鋒他們是最後一代,也是香港 娛樂 圈最後的黃金時期了。從此以後,港台 娛樂 圈的明星紛紛投靠內地發展。他們本土的電影,還是劉德華梁朝偉那一批人。
郭富城如此年紀還享受著當偶像,劉德華已經不在年輕,卻比當下的年輕人不知道敬業多少倍。從tvb五虎還有四大天王走紅開始,他們紅了整整一個時代,半個世紀都是他們在挑大樑。後來他們拍戲沒有那麼頻繁時,活躍在銀幕上的成了張家輝等人。
香港真的沒有年輕演員了,能叫上名的還是那些港台 娛樂 圈巔峰時期的那些人,可惜他們不在年輕了。現在看香港藝人,紅的就只有王嘉爾,陳偉霆和鄧紫棋三人,而且還都不是演員。
梁朝偉劉德華還是那麼拼,還在挑著香港電影的大梁,可見香港實在是無接班的年輕演員了。
紅樓夢里探春說過一番話「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進來,一時是殺不死的,必須是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一個行業也是如此,行業的沒落的結果一定是內外兩個因素兼具的。
由於 歷史 因素,香港的文化氛圍一直相對寬松一些,不僅有流行歌曲、奇幻科幻小說等等,更是創造出了香港獨有的武俠片、功夫片,武俠泰斗金庸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走了出來。
武俠片當時是最受演員們歡迎的影視類型,大量的一線演員排著隊希望能在武俠片中嶄露頭角。過硬的演技為當時的武俠片保駕護航,使得如今談及香港影視發展,武俠成了一個避無可避的話題。
之後,香港影視文化反哺內地,其 娛樂 性和觀賞性對於滿足當時的觀眾已經綽綽有餘。高起點是把雙刃劍,在大量收割影迷的同時,也導致當時的香港電影行業並沒有去積極的 探索 和蛻變。
隨著西方以好萊塢電影的湧入,觀眾的欣賞類型發生改變,而香港電影無論是創作人員還是表演人員都未有巨大突破,以至於漸漸走下坡路。
這個分界線是什麼時候呢?或許吳京可以告訴我們。
如今的當紅小生吳京曾在二十年前南下港島尋夢,可相比更早之前的一路高歌猛進,二十年前港島的影視圈已經略有疲軟的態勢,無法給新人提供足夠廣闊的天地,吳京一番流連後,再次返回內地。
同時,成龍、李連傑等人也在漸漸轉向好萊塢謀求出路,更有藍潔瑛在淡出銀幕之後生活潦倒,因精神疾病等原因,導致其無法維持生計,成為首個向香港政府申請經濟援助的藝人。
香港金牌武術指導元華隨大流到內地「撈金」,種種現象可以看得出香港的市場養活不了巨大的文化產業,電影投資金主的重心轉向內地,大量的人才流失,港片自然更加舉步維艱。
如果說香港電影沒落僅僅是缺少年輕演員未免有點偏激,電影演員固然是電影工業化產鏈的重要一環,但興盛和沒落可不僅僅是靠演員,好演員只是興盛的結果。同樣的道理,香港電影的沒落也別都怪在沒有年輕演員的頭上,而是多種因素合理的結果。
不是香港電影沒落了,而是整個影視劇行業都在沒落。
為什麼這么說呢?
其實很簡單。
流量明星崛起這一點不光正在影響香港電影行業也在影響內地電影行業。
流量鮮肉的入局,加速了電影商業化,可是咱們現在的影視行業卻屬於剛剛走的平穩階段,這就造成了斷代問題。
新演員都跑去爭流量,而有演技的老演員卻因為年齡被戲路所限,其結果就是電影質量越來越差。
諸多限制其實這也是重中之重,90年代的香港電影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為什麼會有這個稱號呢?就是因為當時的香港電影放得開手腳,其尺度和人性的展現,完全可以和好萊塢媲美。
可是現在香港電影只能遵守廣電的規則。
這也就意味著,從根本上就打掉了以前像是《古惑仔》或者是一些恐怖類的電影再造機會。
於是給觀眾的感覺就是,「香港電影」越來越沒內味了。
並沒有,香港電影一直都有年輕演員輸出,只是大部分的年輕演員在面對低片酬高質量的角色拍攝邀請時都會選擇將眼光放進內陸那些高片酬低質量的電影角色。再加上老一代的演員退幕,香港電影本身的惰性日益暴露,如今看來,我們談到香港電影會想到什麼?男孩子想到武俠片,警匪片,女孩子想到王家衛。但只是可惜,提及如今香港電影,卻沒有哪部能夠讓人念念不忘許久。只能說香港電影沒有沒落,但也是停在原地,甚至是慢慢被人留在了過去。
客觀來說,這是兩個方面的話題,香港電影的沒落是指電影,香港演員的衰落是指演員,兩者是不是真的是因果關系?不能說完全沒有關聯,但香港電影的沒落真的還並不是演員為主要。
第一是當時以回歸為主的大環境,香港電影從大層面是融入了當時與內地共同發展的契機,所以假如看當時院線制的形成,英雄、十面埋伏以來內地大片的出現,本質上,香港演員,香港導演,香港動作指導,攝影、美術、音樂等等全都漸漸北上融入中國電影或者華語電影這個層面,按說並不是完全的倒退或衰敗。
第二,如果是認為香港本土的電影,那麼我們觀眾在談香港電影的時候到底在指什麼?黑幫、警匪還是三級??如果是指這些帶有負面的東西才能夠代表香港電影特色,那麼恐怕這一業態本身並不 健康 ,敗落是遲早的事,本身香港電影行業圈子會被取代,很多業內導演和演員都知道流水線,工業化許多都不完善和混亂,不論在製作環節還是選題企劃都是這樣的。
第三,當然回歸以後,肯定會面臨行業整頓的種種,實際追逐利益的香港電影人,是自己把自己搞垮了,他們奔著內地更大的資金層面去了,比如稍有點理想情懷的,張之亮來內地拍了心願之作墨攻,陳德森來內地拍了十月圍城,陳可辛拍了投名狀,這些都是過去香港圈子不可能完成的。但在之後,陳可辛、徐克等等,包括林超賢全都變了,淪為了內地電影的某種傳聲筒式工具人,是他們自己主動放棄了香港電影本來還比較好的東西,完全丟掉自己的特色,假如不是,那就純粹是為了掙錢,包括今天爾冬升導演這樣的跑來上綜藝大談表演和情懷?這不是 搞笑 ?
第四,假如再說演員的斷層,都知道香港演員半壁江山出在TVB,何止半壁?幾乎所有除了一個個明星之外的,配角,綠葉,龍套,感覺要說三分之二,四分之三,如果加上亞視的,說十有八九的演員都出自他們都不為過。同樣的,新面孔也在他們,但是還是機制原因。實際每幾年都還有新演員,只是隨著劇集的原因,涌現的並不算多,但不能說沒有新演員和有潛質的,但主要還在電視圈,電影是沒有了,但內地的班底輕易不會找還沒有被內地大眾熟悉的香港新人,除非他們小有名氣以後才可行。那麼就寧願給已經過氣老面孔,哪怕已經是三四線五六線的,所以大多數人會認為香港已經沒什麼演員了。
所以,香港電影今天的問題是他們自己主動放棄的,雖然口口聲聲都很懷念,但誰也不肯真正堅守,內地對影視創作的嚴苛從來是內地本身,雖然這是一個問題,但誰說香港電影就一定非要挑戰上映的底線呢?所以嚴格來說又不算什麼大問題,不是嗎。
香港電影比起90年代,確實是沒落了。當年,周星馳、劉德華、張國榮、梅艷芳等巨星紮根的香港電影圈誕生了無數的經典影片,但是現在似乎榮光不在,而且也沒有30歲以下的年輕香港演員在大陸冒頭。
香港電影毫無疑問是沒落了,或者說暫時是處於一個寒冰時期。但是,香港還是有年輕演員的,只是這些年輕演員沒有在大陸紅起來而已。他們紅不起來是有原因的。近年來,香港一直沒有出現一部大熱影片。今年賀歲檔的《廉政風雲》彷彿就是近年來香港電影在華語影壇的縮影,題材單一,演員老化,票房被《流浪地球》等當紅炸子雞沖擊得七零八落。
而且大陸影片的質量在這幾年來,有所提升。如今,信息傳播如此之快,影片質量怎麼樣,是無法隱藏的。
香港電影如果沒有本職變革,這段低谷期恐怕永遠也不會過去。
香港電影行業的沒落,跟演員的老去和匱乏有直接關系,但卻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於思想的匱乏和與時代的脫節,讓香港電影找不到往前走的路。
香港在殖民地時代,電影藝人卻秉持著正確的三觀,特別是對愛國主義和時代精神的主題進行了不斷的抒發和升華,創造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比如《霍元甲》、《陳真》和《再向虎山行》,比如李連傑的《精武英雄》、《方世玉》系列、《黃飛鴻》系列,主人公要麼是在同腐朽的封建朝廷抗爭,要麼是在同壓迫中國的列強亮劍。也有很多是反應小人物經歷奮斗,內心成長掙扎的故事,比如《阿郎的故事》、《喜劇之王》等等。
可是越到後來思想性越窄淺,甚至乾脆向取悅人性的陰暗的靠攏。如果說《英雄本色》還在宣揚男人之間的義氣,但已然開始向炫耀暴力和暴力帶來的虛榮滑下去了。《賭神》系列的正面思想基本看不到,似乎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和大仇得報的快意,反倒讓大陸的觀眾學到了好多的賭博玩法。《古惑仔》系列更是流毒甚廣,「大哥小弟馬子凱子條子」充斥於校園青少年的口耳。就是星爺的電影,在《大話西遊》以後,思想性也日漸退化, 娛樂 性漸成主體。至於鬼片、整蠱片、《無間道》系列,基本都毫無思想性。
讀者試想,香港97年回歸,至今已然有24年了,香港電影界可曾出品過一部反應香港回歸後香港 社會 和百姓生活的叫的響的影片,沒有,完全沒有,這就是與時代的脫節。
香港 社會 港獨思潮在境外反華勢力的煽動和組織下沉渣泛起,黃秋生、杜汶澤這些人乾脆站到了愛國主義的反面。香港大部分藝人雖然一再站出來反對港獨和亂港,卻沒有人拿起電影的武器,講述有分量的回歸故事,真是讓人悲哀和無語!
❺ 怎麼查一部電影的分賬金額
中國電影業對於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
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
(PS: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終片方結算所使用的數據,為中數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
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3.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
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4.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
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5.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
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
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
7.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以上情況為例,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
附:中國電影的資金其它回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版權收入:主要指電視放映權和互聯網播放版權銷售。
這部分收入裡面,CCTV6的收購費用為140萬-400萬每部影片,主要根據影片的題材、頻道打分制度、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決定。
網路版權價格波動較大,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主要跟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有關。
2.海外銷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國家包括港澳台地區的發行收入、版權收入。
這部分收入目前較低,增長潛力大。
3.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等方式獲得的收入。
4.授權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視覺元素等授權使用,以及版權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 *** 補貼:主要是 *** 主導的文化產業補貼、地方 *** 專項補貼等。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
票房在5000萬到1億元之間,獎勵100萬元;票房在1億到3億元,獎勵200萬元;3億到5億元,獎勵500萬元;5億以上重獎1000萬元。
其中,大部分中國影片的資金回收依賴票房分賬,可佔到影片總收入的80%以上
❻ 為什麼中國電影總是走不出去
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國產電影喜歡把社會責任擔在肩上,喜歡以電影來起到教育作用,側重講完整的故事,以故事來帶動觀眾,說到底就是三個重,「重道德,重文化,重教育」。這跟中國的傳統文化,國情有直接的關系。美國側重藝術性和表現力。電影的風格注重視覺刺激效果、場面豪華、故事精彩、對話幽默,有時再加上白日夢般的幸福結局或揚善懲惡的道德教訓。以高科技、高投入和商業化的運作方式,靠娛樂性方面的優勢爭取到了大部分觀眾。
本身作為國內電影觀眾的我們眼光太高,受外來電影沖擊影響之下。真正優秀然而又沒有大明星參演的好電影我們又不會去看,所以陷入了死循環。本身沒有支持國產好電影崛起的環境。國產片的路還有很長要走,但終究會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