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部動畫製作好以後要怎樣才能上映 要錢才能上映嗎
日漫類型的話再中國是不允許上映的,廣電總局你懂得。一部動漫上映是牽扯到製作團隊,投資方,後期製作,宣傳等等。通俗的說只要有錢就能做,但是在中國有廣電總局的限制,所以不能是日式動漫。
② 因一張海報,內地無法公映,李連傑究竟發生了什麼
這件事其實挺簡單的,就是李連傑和好萊塢一位導演合作了一部電影,然後想拿到中國來公映,結果因為這個電影的一張海報引起廣大國人的不滿,所以公映的事情也就被擱置了。
關鍵就在於這張海報的內容讓中國人看著特別的不舒服,因為在這張海報中,李連傑是被人踩在腳下的。大家看到這張海報後覺得這是對中國人的一種公開侮辱,所以群情激奮下,拒絕這部電影在中國內地公映。
這件事也提醒了現在的不少明星,接戲要謹慎,要不然就會受到廣大人民群主的抵觸。
③ 不明白廣電總局為什麼要扼殺鬼片
你參考一下這個你就明白了
在《電影劇本(梗概)備案、電影片管理規定》第十四條中規定
電影片有下列情形,應刪剪修改:
(一)曲解中華文明和中國歷史,嚴重違背歷史史實;曲解他國歷史,不尊重他國文明和風俗習慣;貶損革命領袖、英雄人物、重要歷史人物形象;篡改中外名著及名著中重要人物形象的;
(二)惡意貶損人民軍隊、武裝警察、公安和司法形象的;
(三)夾雜淫穢色情和庸俗低級內容,展現淫亂、強奸、賣淫、嫖娼、性行為、性變態等情節及男女性器官等其他隱秘部位;夾雜骯臟低俗的台詞、歌曲、背景音樂及聲音效果等;
(四)夾雜兇殺、暴力、恐怖內容,顛倒真假、善惡、美醜的價值取向,混淆正義與非正義的基本性質;刻意表現違法犯罪囂張氣焰,具體展示犯罪行為細節,暴露特殊偵查手段;有強烈刺激性的兇殺、血腥、暴力、吸毒、賭博等情節;有虐待俘虜、刑訊逼供罪犯或犯罪嫌疑人等情節;有過度驚嚇恐怖的畫面、台詞、背景音樂及聲音效果;
(五)宣揚消極、頹廢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刻意渲染、誇大民族愚昧落後或社會陰暗面的;
(六)鼓吹宗教極端主義,挑起各宗教、教派之間,信教與不信教群眾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傷害群眾感情的;
(七)宣揚破壞生態環境,虐待動物,捕殺、食用國家保護類動物的;
(八)過分表現酗酒、吸煙及其他陋習的;
(九)違背相關法律、法規精神的。
④ 電影片公映許可證的電影龍標
2013年7月,廣電總局公示取消了一般題材電影劇本審查,引起眾多媒體關注;大導張藝謀的《歸來》、香港導演王晶的《澳門風雲》,也在網路上自曝拍攝許可證,以示慶賀。假如你認為這樣就可以高枕無憂地開拍電影,那就大錯特錯了——即便劇本不審查、允許開拍了,但拍出來的成片一樣需要審查。這對於所有導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拍攝完的影片是刪是改都在內容審查這一關被確定下來。
以「龍標」為例,這個大家每次在影院看電影時,出現在片頭的綠底龍頭標志,因上面寫有「公映許可證」以及電審字型大小,一直被視為電影的「准生證」。而一部電影的最終上映,卻不僅僅只有一個「龍標」那麼容易。一部電影,究竟會經過哪些過程?來捋清這條產業之路。
一生需要過三關
第一關:立項7個工作日內完成
國產影片從最初的立項到上映,在審查的環節上一般要經歷3個關卡,第一關就是影片的「立項關」。某知名製片人告訴記者:「所謂立項很簡單,就是電影劇情梗概、片名、片種、影片題材等材料。立項沒有行政費用。在材料齊全的情況下,7個工作日內會通過。但是以現在審查部門的效率,5個工作日一般都可以給明確答復。」
第二關:拿「龍標」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不久前,廣電總局公示取消了一般題材電影劇本審查,從字面意義來理解,這第二關「劇本審查」就取消了,從今往後拍點愛情喜劇、都市生活、文藝片之類「一般題材」電影,就用不著再審查劇本了,公布一個劇情大綱跟立項差不多。不過也不用太高興,即便劇本不審查,但拍出來的成片一樣需要審查,影片的內容審查要在拍攝剪輯之後進行。這對於所有導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拍攝完的影片是刪是改都在內容審查這一關被確定下來。
「過去劇本送審後如果有問題,相關部門會批示『修改後拍攝』。這樣做,至少能在拍攝前規避很多問題。如果以後劇本不需要送審,但拍完了對成片進行審核卻告訴你不過關,拿不到公映許可證,那對創作者的打擊、對電影公司的損失會更大。」比如此前有一部驚悚片《午夜火車》,在2011年就送審了,後來因一些原因被無限期壓後,不斷被提出修改意見。面對這種要求,假如導演不願妥協,那麼沒了龍標,影片只能做海外發行或出售給視頻網站。
第三關:技術審查過審率達到99%
過了「龍標」,也就是「內容審查」這一關,幾乎所有的投資方、劇組都可以松一口氣了。接下來只要完成上映前的技術審查,影片就可以同觀眾見面了。在技術審查上,影片的過審率幾乎達到了99%,「有些影片送去審查,放映一遍當場就會過審。」
嬰兒期——拍攝工種多到數不過來
劇本到位、演員到位、資金到位、選定拍攝地址就可以開機了。但這個過程中的資金交涉、演員協調,那是相當恐怖。比如演員檔期的協調分配,可能A演員今天有檔期,B演員明天有檔期,所以要挑選出AB對手戲的戲份優先拍攝,順便把A或B演員所有的戲集中一天拍攝。不誇張地說,工作人員在這一過程中將遭遇的黑暗和心酸,拍一部虐心的韓劇都富裕。
一般的電影拍攝需要2個月左右。在片場,導演主要負責拍攝,製片管理劇組生活。片場的工種多得要命,包括攝像、場景、服裝、道具、化妝、機械、安保、茶水……多到讓你數不過來,對於這個耗時耗力的問題,建議誰有興趣可以自己查書去吧。
在把劇本做分場設定的時候,劇本里所講述的故事已經被分成一個個的獨立個體。因此在拍攝時,順序並不按故事發展脈絡來走,而是大亂的,極有可能演員的第一場戲就是影片的結局,然後接著演中間的部分。影響這一點的因素很多,比如結局時演員需要留長發,而開場和中間的戲份時,他都是短發。
少年期——剪輯是否成材看導演的
電影拍完了,導演接下來的重要工作是剪輯——當然,這個前提是導演得握有剪輯權。
除了講故事的能力之外,鏡頭語言和剪輯語言一般最能體現一個導演的風格。剪輯就是把雜亂的故事理順,事件按一條清晰的時間軸排列。導演會在眾多片段中挑挑揀揀,找到自己要的,去掉不喜歡的。這個工作的時長一般很難界定,可能90分鍾的電影,拍攝了400分鍾,初步剪完200分鍾,這個時候導演可以選擇去做後期,也可以繼續縮短。據業內人士介紹,有的導演在拍攝時就已經每天剪好片段,所以手快的導演在拍攝完一周後就可以交出成片。
至於後期製作,一般是指加特效、音樂,去雜、配音、修改穿幫鏡頭之類的,假如你的電影里有特效,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在後期製作的工作完成了,片方就可以報備審批了。審批下來,再做個片頭片尾,一部成品電影就可以賣了。
青春期——宣傳真有本事才是正道
中國電影最近幾年一個最怪的現象,就是凡事都拿宣傳說事,搞得宣傳比電影本身的質量還重要。這種本末倒置既業余,也可悲。
以前的宣傳很簡單,給媒體發幾篇稿子、辦幾場發布會,這事就結束了。現在不同了,宣傳和營銷被一起納入了宣傳團隊的工作范圍,他們每天要乾的事中,寫新聞稿和找新聞點變成最不費力的事,炒作話題、只做噱頭才是重中之重。
有電影宣傳營銷團隊的工作人員抱怨說,很多片方的工作人員極其不專業,電影宣傳是一次長跑,最重要的是階段規劃、物料製作、整合資源,但很多片方的負責人甚至導演介入宣傳後,張嘴就問你有什麼點子,「電影宣傳和廣告不是一回事,我們也不是點子公司,浮躁的點子救不了一個電影。」
讓越來越多的片方和導演重視宣傳的,當屬《失戀33天》等幾個特例。票房奇跡的出現,讓很多參與其中的人以精英和大師的身份自居,他們的所謂「經驗」讓越來越多的人誤以為那些撞大運式的宣傳可以令一部爛片起死回生,從而誇大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忽略了最關鍵的還是電影本身的質量。
當然,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與中國電影市場目前「唯票房論」的大環境也有關。一旦票房失利,所有臟水都會潑向宣傳營銷人員,因為這是最無法量化的一個工作環節,也是最弱勢的一個群體。其實投資人、片方、導演們都該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假如所有廚師不去專心做飯,而是操心怎麼在門口招呼顧客,那大家將吃到的都是什麼垃圾?
成年期——發行到處推銷逐漸規范
在網路上搜索,發行是指對影片的出售業務。這個解釋差不多——發行公司除了供片之外,最主要的工作是負責影院陣地宣傳和排片場次的落實,爭取排片率最大化。比如一個發行團隊需要跑遍了中國一線城市的院線,大家分兵作戰,找影院經理溝通,落實影院地面推廣計劃和最終的排片表,小到一個海報的擺放位置,大到能否將影片加映。
以前,對於安排影片檔期,圈內的游戲規則是,小片讓大片,大片讓進口片。有專業發行人士告訴記者:「現在整個檔期的制定越來越規范化。比如,發行公司對一部影片的票房預估是3個億,那麼這意味著至少要爭取到30%的排片空間,同時目標觀眾、營銷計劃、上座率,都要經過提前客觀地預估,並且針對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宣傳策略,這是一整套執行方案,制定檔期只是其中環節之一。」
到了這一步,一部電影的誕生之路算是告一段落。
⑤ 要在中國舉辦電影展的話,片子之前沒有在中國發行放映過,是不是要先去廣電總局送審呢
電影故事片(膠片、數字)送審須知
一、故事片(膠片、數字)混錄雙片送審步驟(初審階段):
(一)程序:
影片攝制完成後,先送混錄雙片審查,廣電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自收到混錄雙片(數字電影送HDCAM帶)及相關材料之日起二十個工作日內作出審查決定。審查合格的,發給《影片審查決定書》和《電影片公映許可證》片頭。審查不合格或需要修改的,應在《影片審查決定書》中作出說明,通知製片單位。
(二)混錄雙片(膠片、數字)送審須送交下列材料:
1、膠片電影送混錄雙片一套或BETA 帶一套(送審BETA帶需事先書面申請並經同意,且技術檢查合格),數字電影送高清數位元組目帶(HDCAM)一套;
2、故事片(膠片、數字)送審清單一份(點擊此處下載《國產影片(膠片)送審清單》或《國產影片(數字)送審清單》),送審報告單一式三份並附電子版(點擊此處下載《國產影片審查報批表》),須加蓋第一出品單位的公章;
3、影片主創人員名單一份並附電子版(點擊此處下載《主要創作人員登記表》);
4、影片英文片名譯名的報告(需提前書面報告,經同意後印製在中文片名下面);
5、增加、變更出品單位或攝制單位的,須提前申報(附合同),並經電影局批復同意後,報送同意增加、變更出品單位或攝制單位批復的復印件;沒有提前申報的,須補報相應材料,出品單位、攝制單位數量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須附合同;在字幕中出品人數量和出品單位數量須一致,且出品人數量不得超過出品單位數量;
6、故事片(膠片、數字)完成台本的電子文檔;
7、交回該片的《電影劇本(梗概)備案回執單》或《攝制電影片許可證(單片)》;
8、如故事片變更片名,須報送更改片名批復的復印件;
9、數字電影還需報送數字電影片製作送審報告單(點擊此處下載《數字電影片製作送審報告單》),須加蓋製作單位公章;
10、領取公映許可證片頭的經辦人授權書(須加蓋第一出品單位公章)。
二、膠片電影標准拷貝和數字電影D5帶送審(終審階段):
(一)程序:
混錄雙片審查通過後的膠片或數字電影送審,廣電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自收到標准拷貝或數字電影D5帶(影片片頭須加龍標)及相關材料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審查決定。審查合格的,發給《電影片公映許可證》;審查不合格或需要修改的,應通知製片單位。
(二)膠片電影送審標准拷貝須送交下列材料:
1、標准拷貝一套和一套通過技術審查的數字電影母版(即D5)(片頭都須加龍標),合格的母版將支付3萬元補貼(詳情見《廣電總局電影局關於數字電影母版實行有償收集的通知》)
如果不能同時送交影片數字母版(D5),則送交標准拷貝兩套(片頭須加龍標),其中一套送繳廣電總局電影局,另一套送繳中國電影資料館並將中國電影資料館的回執交電影局,該種情況則無任何補貼;
2、影片1/2錄像帶三套(中外合拍片四套)、Beta錄像帶全本、Beta宣傳帶(長度為10-15分鍾)、終混八軌帶各一套;(每份帶子與包裝盒的正面、側面均須貼有片名及出品方的標簽)
3、定為民族語影片,須送國際樂效一套;
4、洗印加工單位出具的《送審標准拷貝技術鑒定書》(點擊此處下載《送審標准拷貝技術鑒定書》);
5、故事片(膠片、數字)相關劇照若干或海報(1-2張)並附光碟;
6、領取影片公映許可證的授權書(須加蓋第一出品單位公章)。
(三)數字電影送審D5必須報送的材料:
1、數字電影D5帶一套(片頭須加龍標,片尾須加技術合格證)送繳廣電總局電影局;
2、影片1/2錄像帶三套(中外合拍片四套)、數字高清帶HDCAM帶、BETA宣傳帶(長度為10-15分鍾)各一套;(每份帶子與包裝盒的正面、側面均須貼有片名及出品方的標簽)
3、定為民族語影片,須送國際樂效一套;
4、相關劇照若干或海報(1-2張)並附光碟;
5、領取影片公映許可證的授權書(須加蓋第一出品單位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