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好萊塢電影里要傳播的「美國精神」
好萊塢電影幾乎從來都有「美國精神」的精彩注腳,在人物想像塑造方面則更是如此。在卓別林的著名無聲電影《淘金記》中,流浪漢夏爾洛個人主義的積極進取、追求成功、自我實現的精神,同時具備普通人價值觀與人生哲學,這就是銀幕上較早體現「美國精神」的經典人物形象之一。
《史崔特先生》中的史崔特,以他的老邁之軀,駕駛著改裝的車,歷盡千辛萬苦實現自己的目標,其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正是新教精神的集中闡釋。《海底總動員》中,通過父親馬琳克服千辛萬苦尋找他的孩子尼莫的經歷,講述了小丑魚父子之情,向觀眾呈現了一個勇敢的、永不放棄的尋找孩子的溫情故事。《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堅信自己的無辜,通過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來爭取自由,這樣的勇氣正是美國精神的絕佳體現。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經登載2000年美國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的這樣說法:「美國是獨裁者的最大敵人,而好萊塢很可能被證明是這個國家最強大的武器之一。」
書中的話:「美國電影是美國國家安全霸權的重要載體之一。將國家公務員英雄人物化,把國家神聖化,把官方定義的、美國集體想像的威脅形象化……所有這一切都宣揚了這樣一種觀點:美國是神奇的、不可戰勝的。政治、國家戰略和電影業相互交織在一起,這就是美國國家權力的獨特性質所在」
❷ 古典好萊塢類型電影的創作原則是什麼它是如何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使得觀眾對
極度精細的組織分工、製片人核心制、明星制。電影中的信息量非常巨大,變換的場景、絢麗的服裝,連續快速剪接的鏡頭,吸引著觀眾的注意力。
20世紀2、30年代是好萊塢電影發展的黃金時期,在片廠制度和高票房的雙重作用下,好萊塢逐漸形成了一套類型影片的敘事規范。在這之後的四十年內,好萊塢經歷了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電視對電影製作的沖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法國新浪潮的影響,迎來了以弗朗西斯.科波拉和馬丁.斯科西斯、庫布里克等導演為代表的「新好萊塢」時期。從此,好萊塢電影離「黃金時代」越來越遠。
對比「新好萊塢」,電影史學家們稱上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的大製片廠時代為「古典好萊塢」。
❸ 好萊塢標准電影劇本模式
在三幕式理論中,電影被分為三部分——開頭、中間和結局。
【第一幕】
電影的第一幕分為這樣幾個部分:
開場畫面:開場的第一場戲,或者是第一個畫面,決定了電影吸引力的大小;
鋪墊:在這一部分,需要交代人物身份背景、人物關系以及大環境;
推進:也被稱為催化劑:主人公平靜的生活被一個意外打破,故事發生了第一個矛盾;
主題呈現:或者是一句話,或者是一場戲,但是你要交代給觀眾,這部電影講的是什麼?
爭吵:第一個矛盾發生之後,人物們彼此爭執,故事向角色無法控制的方向發展下去。
【中間】
電影的中間部分,是整個劇本最長的一段。這里需要引入一個概念——情節點。
劇本的情節點,即是區分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的兩個時間。另外,在劇本的中間部分,也就是整部電影最中間的地方,需要一個最大的事件,也就是「中間點」。
舉個例子,在《泰坦尼克號》中,第一個情節點是羅斯跳海被傑克救下, 兩人相識。中間點是撞上冰山,整個電影的走向就此改變。第二個情節點是沉船, 羅斯與傑克一同准備迎接死亡。
在中間點之前的第二部分,我們稱之為「游戲時間」,這往往是整部電影最吸引人的部分,也相對輕松。角色們經歷許許多多有趣的事件,走向我們未知的未來。
而在中間點,他們將迎來一次「偽勝利」。在這里,角色和觀眾們一起鬆了一口氣,好像一切都結束了。但是很快,幸福的錯覺就會被打破,一件意外忽然發生,導致「氣氛驟然緊張」,角色們瞬間跌入深淵!
中間點之後的第二部分,被稱為「壞人逼近」。在這個部分,大
BOSS 終於出現,並且殘酷的折磨我們的主人公們。主人公在痛苦中掙扎,同時內部會發生矛盾,團隊分崩離析,一切似乎都無法挽回。
這之後,就是「一無所有」時刻。這段時間可長可短,但在這個時候,角色們失去了一切希望,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動力,失去了自己所珍視的一切東西。他們會迎來「靈魂黑夜」。
「靈魂黑夜」往往是很短促的一瞬間,就像《泰坦尼克號》中羅斯乘坐救生艇離開沉船,傑克絕望地與她分別一樣。這是角色最痛苦的時候。一個簡單的劇作技巧就是,在「靈魂黑夜」時刻 殺死一個角色,可以讓觀眾們達到情緒的最低點。而只有到達最低點,在結局的高潮到來時,才能夠爽的徹底......
《救貓咪》中有一個例子,如果在「一無所有」時刻,你沒有角色可以死 亡,那麼就提供給觀眾一種死亡的隱喻,比如收到一封信告訴主角他的姨媽掛了。這當然是一句玩笑,但是效果很明顯,就是當觀眾察覺到「死亡」的訊息時, 無論之前的情節有多麼熱鬧歡樂,到了這一刻也就是「一無所有」時刻都會沉靜下來。這是為了結局的高潮服務的。
【結局】
但是故事沒有結束,我們很快就會迎來第二個情節點,以及整個故事的結局。,接下來就是第二個情節點,也就是引起結局的大事件,這個「第二個情節點」,是整個故事中最關鍵的一部分,因為角色已經「一無所有」,因此依靠角色本身,已經無法對抗邪惡力量,無法走向最終勝利,否則就不是真正的「一無所有」,那麼主角怎樣翻盤?故事怎麼才能結束?
這里需要引入AB線的概念。
【主線&副線】
AB 線,顧名思義,就是A 線索與 B 線索,也被成為A 故事與 B 故事,中國傳統小說中習慣稱為主線與副線。
副線在主線故事的第二幕結束時結束,在第二個情節點匯入主故事,推動主故事中的主角繼續行動;
主線故事在第二幕結束時結束, 在第二個情節點匯入副線故事,主線角色放棄自己原本的目標,幫助副線故事中的角色完成副線故事。
仔細分析《冰火》中蘭尼斯特家族的故事線,我們會發現這幾乎是一條反向的史塔克家族線,兩條線索相互排斥,但當他們產生交集的時候,必定會有改變整個故事走向的大事件發生。(AB線交織的點)
【偽失敗(負成長)】
「偽失敗」是什麼呢?就是與「偽勝利」截然相反的硬幣的另一面。角色在中間點沒有迎來勝利的曙光,反而跌入了失敗的深淵。在這里,一切外部、內部因素都在向角色施加壓力,讓角色看不到光明的希望。是不是很像「一無所有」時刻?沒錯!「偽失敗」就是提前的「一無所有」和「靈魂黑夜」。
「偽失敗」也是好萊塢劇作法中的一種,但是並不常見,大多數採用「偽失敗」作為中間點的電影是傳記片。因為在經歷「偽失敗」之後,角色已經不可能再失去更多。因此在之後的「壞人逼近」段落中,角色反而會是一馬平川,一步步走向最終的勝利。
由於採用了「偽失敗」替代了「偽勝利」,因此這個角色在之後的走向會是逐步向上的,但是在第二個情節點之前,角色必須經歷一些波折,否則將毫無戲劇矛盾。剛才已經解釋過,「偽失敗」其實就是用「一無所有」時刻替代了「偽勝利」的中間點位置,因此,在原本應該是「一無所有」時刻的地方,角色將經歷一次「偽勝利」,之後再被從高高在上的勝利喜悅中打落下來!
「偽勝利」和「偽失敗」是硬幣的兩面。你可以調換他們的位置,但你永遠無法擺脫經歷這兩次轉折點的命運。
所以,在《冰火》第六卷中,當其他角色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時,提利昂反而會迎來自己人生的最高點。然而切記,這是一次「偽勝利」,當提利昂沉浸在夢想成真的幸福中時,一次意外會將他擊潰,而這時,他才能夠真正做到迎接結局的准備。
❹ 好萊塢電影怎樣通過全球化傳入中國
美國憑借好萊塢強大的媒體宣傳力量不斷向世界傾瀉所謂的「美國文化」
美國中產階級的價值觀,情感觀,民族國家觀等等潛移默化的傳入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國家。
美國式的民主無處不在
美國實行兩黨制,民主共和兩黨輪流執政。換界選舉時總免不了互相漫罵揭短,以展現所謂的民主與自由。這種貌似民主的觀念已經深入到美國的文化之中(如《總統接招》)。它的矛盾之處就在於,完全是壟斷階級的政權卻要擺著民主的招牌:無論是誰當權,都是代表控制美國經濟的幾個財團罷了。電影中出現的遊行示威,民主辯論其根本上毫無作用。這種披著民主外衣的制度迷惑了不少中國人。
美國中產階級的富貴炫耀。
俗話說魔鬼的誘惑總是最難擋的。電影中的美國很大程度上都是獨立別墅,私家汽車,錦衣玉食。就連一個窮困失業的人事都有看似舒服的標准間以棲身,一輛老爺車可開。社會學家分析,就是耗盡地球上的所有資源,中國也普遍達不到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這就造成了中國人盲目的幻想與樂觀。
電影中的美國大兵。
他們雖然出口成臟,漫罵總統,但關鍵時刻無不英勇果敢,悍不畏死。電影中盡管表明美國以維和之名,行侵略之實的觀點。但實際上還是為美國的霸權歌功頌德。像《黑鷹墜落》《士兵宣言》。電影從來不說,美國人如何殘殺當地平民,如何將人家的國寶據為己有。都只表示自己的戰士如何勇敢,如何將敵人消滅或者如何在被敵人消滅時的英勇。給我們的印象是美國雖然有錯,但當地的人民,政權錯誤卻更大(如《深入敵後》),我們美國人是真心誠意的來幫助你們的等等。
美國文化是多元的,它本來就是一個由世界各國人士組成的新國家。沒有多少歷史的沉澱,短短二百多年,美國的經濟是發達的,但文化卻稀少的可憐。本土文化大部分來源於歐洲。卻妄想建立自己的文化體系。表面上說要博覽眾長,集思廣益。實際卻在宣揚精英白人主義,美國人崇尚個人英雄主義,仔細看美國的娛樂大片,不難發現,絕大部分都是英俊瀟灑的小白臉(如《超人》《蜘蛛俠》《黑客帝國》中的救世主尼奧)。這種種族偏見是久已有之,根深蒂固的。美國的所謂民族主義其本質也是建立在白人至上的基礎之上。種族歧視的劣根與文化的缺失聯系緊密。
❺ 你怎麼看好萊塢電影的中國區主題推廣曲這種作品
從好萊塢電影的中國區主題推廣曲這種行為來看。不單單好萊塢電影重視中國的市場份額。更重視的是我們國人手中的rmb,而且請這些男團來宣傳是因為;男團的粉絲們都比較無腦。不僅能起到宣傳電影效果,還能讓這些腦殘粉們掏腰包去電影院裡面買單……
實際上中文推廣曲可以說是一個積累的存在,也是一個無可奈何的存在。你不僅要宣傳自己的電影,還要無時不刻蹭中國的熱度流量。這就有點既當婊子又立牌坊的味道。另一種感覺就是中文推廣曲也只能局限於這些明星,小鮮肉的粉絲群體,真正喜歡好萊塢大片的人,不會因為找幾個流量明星,就會為這部影片買單。
哪怕是在中國上映的時候一般電影的主題曲,最後播放的也是英文版的。大家根本記不住宣傳的小鮮肉唱的什麼歌唱過的什麼宣傳曲。無外乎這就是明擺著一種宣傳手段,對電影本身的內容沒有什麼影響。
而且在中國電影市場和娛樂圈本來就不是是一個粉絲經濟體。一個明星的熱度和消費程度也都是靠粉絲提供的。 所以像這種宣傳靠小鮮肉流量明星來宣傳的電影一般內容我並不看好。
❻ 當代好萊塢:電影風格與全球化市場策略基本信息
當代好萊塢,作為全球電影產業的領頭羊,其電影風格與全球化市場策略緊密相聯。好萊塢電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商業運作,持續在全球范圍內吸引著大量觀眾。
好萊塢電影的風格多樣,從科幻、動作、喜劇到浪漫、驚悚等類型應有盡有。這種多樣性不僅滿足了不同觀眾的口味,也使得好萊塢電影在全球市場中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在風格的創新上,好萊塢電影不斷追求突破,引入新技術、新觀念,以滿足觀眾對新鮮感的追求。
在市場策略方面,好萊塢採取全球化布局,利用國際化的製作團隊、合作模式和營銷手段,實現電影的全球發行。好萊塢電影通過國際電影節、國際發行公司、社交媒體等渠道,積極拓展全球市場,不僅在票房上取得成功,也在文化輸出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好萊塢電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強大的IP(知識產權)體系。通過系列電影、衍生產品等,好萊塢構建了龐大的電影宇宙,持續吸引觀眾。這種體系不僅增強了電影的吸引力,也保證了好萊塢電影在全球市場的持久影響力。
在面對全球化的挑戰與機遇時,好萊塢電影通過獨特的風格與策略,不僅贏得了全球觀眾的喜愛,也推動了全球電影產業的發展。好萊塢電影的成功模式,為其他電影產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