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電影院包場看電影要花多少錢
探討包場看電影的費用,需了解影院定價因素。包場看正在公映的電影,最低成本受限於片方與院線分賬,合肥三線城市一般國產電影分賬價約15元,加上影院基礎成本,接近團購價。
非公映期影片包場,如畢業短片,價格談判可行,視為場地租賃。影院經理則考量機會成本,即租賃給他人與賣電影票的利潤比較。6月20日熱門電影,為《超人鋼鐵之軀》或《速度與激情6》,好萊塢大片票價高於國產片,利潤更豐厚,影院經理傾向於放電影而非租場地。
租賃影院作為拍攝場地案例,租賃時段自晚11點至次日9點。影院成本主要是人員加班費,其他零成本,最終按包場價格支付場地費用,顯示其願意協助。
綜上所述,包場看電影費用取決於影片類型、包場目的、包場時間與影院經理考量。需綜合考慮影院成本、機會成本與市場行情,以確定最終價格。
⑵ 現的大型電影院,一般一部電影多少錢
是分時段的 午夜場一般要打5折 普通價格一般在40-60不等 視不同的影院而定 3D的100左右
⑶ 我想請問一下,影劇院的電影片的價格一般要多少
影院設施級別不同、星級不同價格不同,不同地區的價格也不同,影片放映的初期和後期價格也不同。一般來講以40為基礎票價,大公司製作+10,大投入影片再+10元,達到60也算是一個上限了,但是當年《無極》等一些電影在鋪天蓋地的宣傳和炒作下定下100的天價影院也一樣爆滿,所以價格很難定,而且很少有人真正按照正價去看電影,都會趕周二打折、影院活動、各種證件的優惠來看電影,否則也是奢侈的享受。
你說的影片已經很難再有放映的機會了,除非有什麼節日或是紀念日或是相關的宣傳活動,我認為這種影片如果放映,價格最高不會超過50,40的可能性更大些,應該屬於基礎類別,盡管比較勵志感人但是不具備高價格的其他因素,與文藝片相比更貼近於小成本的商業影片,所以價格不會太高的。
⑷ 放一場電影的成本是多少
大概是幾千塊零食是300
⑸ 電影院一般放一場3D電影的成本大概是多少
由以下因素決定(而異):
1.電影院的性質和所在位置(地區地域):
主要是房產的問題,比如現在大多是新「影城」都在大型綜合的購物娛樂廣場,就得考慮「繳租」,還有物業費。有的電影院是獨立建築物,房子根本就是「自己」的,所以就不用在這項上考慮什麼了。當然,既然是「獨立建築」就得自己僱用「保安公司」和「保潔公司」的職工了。
2.開業時間:
有些設備基本上是「一次性」投資,很長時間不用更換,比如說放映機。所以開業得越久,似乎越有「利」。
3.營業面積和建築,裝修的形式:
「營業面積」包括「等候區(大堂,小賣等)」和「觀影區(影廳)」。最直觀的,營業面積越大就需要更多的職工,也就要支付更多的「工資」。無論是「售票」「服務」「放映」。然而,職工數的多少不僅僅取決於「營業面積」,「建築」的形式也是決定職工數的一個重要因素。像現在新「影城」吧,就是為實現「減員增效」而設計的。
說具體點吧,就拿四個廳和八個廳的兩家影院假設,而且兩家影院的每個影廳都是150個坐位,營業時間(排片)相同,放映方式(膠片或數字)相同(就簡稱她們為「4」和「8」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影廳的多與少決定「售票」人員的多少,這無關設計問題。然後是服務崗---檢票,領位,散場。最後是放映
「4」的影廳入口分散(需要多個檢票員),地形復雜(需要服務員引導,避免走錯影廳),對號入座(影廳里需要有服務員領位,以免秩序混亂),入場和散場走兩個門(在散場時需有服務員,將散場門打開)。--請注意,這些情況很有可能是在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影廳同時發生。
「8」的影廳入口集中在檢票口後面,檢票口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感覺(只需一名檢票員,因直接看到影廳,故不需服務員引導)。不對號入座(不需要領位),入場和散場走一個門(把住檢票口即可)。
再說放映,「4」的影廳分散,放映室也肯定分散(需多名放映員)。「8」的影廳集中,放映室也肯定集中(現在已不按「行業標准」行事,要是再有數字和大盤,至多安排三個放映)。
再考慮到每天替班吃飯,每周輪休等等,「4」的職工數肯定比「8」多不少。成本高低顯而易見。(業務,財務,辦公室的人數都差不多)
「裝修」的形式,這要說的並不是先期的,而是影院運轉起來之後。最重要的就是「燈」,這還跟營業面積有關。有一個大大的大堂在裝上成百上千的裝飾燈,幾十個海報燈箱,播放「預告片」的電視和音響「哇哇」唱。和有一個小小的大堂只有普通照明,兩三個海報燈箱,不播放「預告片」。二者的成本肯定是不一樣的。更別說有的影院還在「地下」,只要營業就得開燈。影廳里的「壁燈」和「步道燈」雖然微乎其微,但也要考慮。
營業時間(場次多少):主要是「照明」,「職工加班」的費用,{{以五個職工的工作時間超出了法定工作時間來換取幾十塊錢的票款有點得不償失,不過「業務」的思維方式不是這樣,可以肯定的是,這幾十塊毛利還是進了這月的票房。「發行方」開始微笑了,他們不考慮影院的盈虧。但經營者不得不慮,比如,賣十張標准票才夠本,多排的這場賣了四張,就等於從賣得好的場次里「摳」出六張,放在這場里了,才夠本。}}——大括弧里的話,是我臆想的,很可能是不正確的,因為我看的可能並不全面.
4.所放電影的區別:
先說「放」,有「數字」和「膠片」之分。放映光源是「氙燈」。很顯然,功率數越大越費電。除此之外膠片放映機還有電動機消耗電能。簡單的結論——電影越長消耗就大。
再說「片源」,有的電影「分賬」,有的「買」,如果是買,跑片(兩家或多家影院共用一套拷貝)是可以降低成本,比如20萬才能放,兩家影院跑片,一家出10萬即可(常見於買賣不好,自己拿不著或者不敢拿拷貝的影院)
5.雜項
水,電,排風,供暖,製冷,洗手液(各種清潔用品),垃圾袋,植物租擺,惡劣觀眾的惡易破壞,設備磨損等等。
⑹ 電影院放映一場電影大概要花多少錢
就如上所說,電費什麼的還真沒多少,大頭都在購買版權什麼的的。再者說了,放映一個片子,只有一個人看你也得放映,100個人看也是同樣的放映。難道會因為一個人而不放映嗎?雅酷卡看電影才只要18.6元。當然是有影院限制的。我去過博納、星美、保利DMC、百老匯,這些是18.6 其他的就不太曉得了。
⑺ 放一場電影涉及哪些成本因素大約成本是多少(普通電影院)
首先聲明,因為我的文化不高,所以回答多少有點跑題。但我絕不胡說八道,望你能讀完我的回答,並從中找到自己想要的。
成本由以下因素決定(而異):
1.電影院的性質和所在位置(地區地域):
主要是房產的問題,比如現在大多是新「影城」都在大型綜合的購物娛樂廣場,就得考慮「繳租」,還有物業費。有的電影院是獨立建築物,房子根本就是「自己」的,所以就不用在這項上考慮什麼了。當然,既然是「獨立建築」就得自己僱用「保安公司」和「保潔公司」的職工了。
2.開業時間:
有些設備基本上是「一次性」投資,很長時間不用更換,比如說放映機。所以開業得越久,似乎越有「利」。
3.營業面積和建築,裝修的形式:
「營業面積」包括「等候區(大堂,小賣等)」和「觀影區(影廳)」。最直觀的,營業面積越大就需要更多的職工,也就要支付更多的「工資」。無論是「售票」「服務」「放映」。然而,職工數的多少不僅僅取決於「營業面積」,「建築」的形式也是決定職工數的一個重要因素。像現在新「影城」吧,就是為實現「減員增效」而設計的。
說具體點吧,就拿四個廳和八個廳的兩家影院假設,而且兩家影院的每個影廳都是150個坐位,營業時間(排片)相同,放映方式(膠片或數字)相同(就簡稱她們為「4」和「8」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影廳的多與少決定「售票」人員的多少,這無關設計問題。然後是服務崗---檢票,領位,散場。最後是放映
「4」的影廳入口分散(需要多個檢票員),地形復雜(需要服務員引導,避免走錯影廳),對號入座(影廳里需要有服務員領位,以免秩序混亂),入場和散場走兩個門(在散場時需有服務員,將散場門打開)。--請注意,這些情況很有可能是在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影廳同時發生。
「8」的影廳入口集中在檢票口後面,檢票口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感覺(只需一名檢票員,因直接看到影廳,故不需服務員引導)。不對號入座(不需要領位),入場和散場走一個門(把住檢票口即可)。
再說放映,「4」的影廳分散,放映室也肯定分散(需多名放映員)。「8」的影廳集中,放映室也肯定集中(現在已不按「行業標准」行事,要是再有數字和大盤,至多安排三個放映)。
再考慮到每天替班吃飯,每周輪休等等,「4」的職工數肯定比「8」多不少。成本高低顯而易見。(業務,財務,辦公室的人數都差不多)
「裝修」的形式,這要說的並不是先期的,而是影院運轉起來之後。最重要的就是「燈」,這還跟營業面積有關。有一個大大的大堂在裝上成百上千的裝飾燈,幾十個海報燈箱,播放「預告片」的電視和音響「哇哇」唱。和有一個小小的大堂只有普通照明,兩三個海報燈箱,不播放「預告片」。二者的成本肯定是不一樣的。更別說有的影院還在「地下」,只要營業就得開燈。影廳里的「壁燈」和「步道燈」雖然微乎其微,但也要考慮。
營業時間(場次多少):主要是「照明」,「職工加班」的費用,{{以五個職工的工作時間超出了法定工作時間來換取幾十塊錢的票款有點得不償失,不過「業務」的思維方式不是這樣,可以肯定的是,這幾十塊毛利還是進了這月的票房。「發行方」開始微笑了,他們不考慮影院的盈虧。但經營者不得不慮,比如,賣十張標准票才夠本,多排的這場賣了四張,就等於從賣得好的場次里「摳」出六張,放在這場里了,才夠本。}}——大括弧里的話,是我臆想的,很可能是不正確的,因為我看的可能並不全面.
4.所放電影的區別:
先說「放」,有「數字」和「膠片」之分。放映光源是「氙燈」。很顯然,功率數越大越費電。除此之外膠片放映機還有電動機消耗電能。簡單的結論——電影越長消耗就大。
再說「片源」,有的電影「分賬」,有的「買」,如果是買,跑片(兩家或多家影院共用一套拷貝)是可以降低成本,比如20萬才能放,兩家影院跑片,一家出10萬即可(常見於買賣不好,自己拿不著或者不敢拿拷貝的影院)
5.雜項
水,電,排風,供暖,製冷,洗手液(各種清潔用品),垃圾袋,植物租擺,惡劣觀眾的惡易破壞,設備磨損等等。
叨叨了半天。只說了些「因素」。其實,許多事取決於經營者想干什麼,並可以通過管理改變一些情況,無論是向著「優」還是向著「劣」。
⑻ 放一場電影賣多少張票才不賠本求大神幫助
分賬部分:2009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曾下發《關於調整國產影片分賬比例的指導性意見》,其中就明確規定:「製片方原則上不低於43%,影院一般不超過50%。」記者了解到,目前業內實際實行的票房分賬為:扣除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金及附加後,剩餘影片票房由製片方(含發行方)與影院(含院線)按照43∶57的比例分成,即二者凈分賬收入分別占總票房的39.4%和52.2%。 影院成本舉例概述: 7廳影院參照1300座位,水電費按4萬/月計算(最低,考慮北方地區中央空調有春秋季節不開) (部分城市夏季晚上10:30後單獨支付物業額外電費) 水電費1300元/天,每個座位耗1元/天 每個座位0.17元/場(按每天6場) 總人工成本接近18萬/月,每天近6000元,每個座位耗4.5元/天, 每個座位0.76元/場(按每天6場) 註:每套放映機器包括放映機,銀幕與音響打包價格。國產品牌50萬,進口品牌70萬,其中放映機設備一律為進口設備.現在設備購置中的放映機一塊的產權方式分為租賃的、自購兩種,租賃的形式越來越普遍,以分期付款最終的成本基本一致,所以統一按購置算。 其中燈泡的價格不一樣,2KW\3KW\4KW\6KW\8KW的價格差很大,壽命也不一樣,二類票倉城市包括一類票倉的郊區影院很多採用2KW的最低價格,在這里統計按最低的3KW價格算。 最大的6.5KW小時成本為12元/時,常見的4KW小時成本為7元/時,IMAX廳6.5KW一隻燈成本17元/時。 租金占影院整體票房收入的15%-20% 賣品一般佔比是票房的10%-12%,賣品利潤為其65%, 映前廣告等其他收益占票房10%,利潤75% 發生的放映成本: 一、普通中型廳(100-250座位) 1、每套放映機器加音響等機器成本50萬,滿負荷運行一般8年更換,每年成本6.2萬,每天成本約171元,平均每場機器折舊30元(按每天6場); 2、3000瓦的燈泡,兩小時電費6度,大概8元; 3、燈泡成本8000,可放映1000小時,2小時放映燈泡折舊16元;4.人工114元/場(按150座);5.空調等水電費18元/場(按150座) 總成本每場186元。平均票價30元,每場至少12張票。 二、大廳/巨幕廳(雙機放映)(200-400座) 1、機器成本70萬,滿負荷運行8年更換,平均每天成本340元以上,平均每場機器折舊成本40元(按每天6場算); 2、4000瓦的燈泡2隻,兩小時電費16元; 3、一隻燈泡成本10000,可放映500小時,2小時2隻燈泡折舊80元;4.人工228元/場(按300座)5.;空調等水電費35元(按300座)。 總成本每場410元。平均票價40元,每場至少20張票。如果是0點後那一場,還要加上人員超時的加班費用。 三.小型廳(100座以內)1、每套放映機器成本最低可控35萬以內,滿8年,平均每場機器折舊成本20元(按每天6場); 2、2000瓦的燈泡,兩小時電費6度,大概5元;3、燈泡成本,2小時放映燈泡折舊5元;4.人工68元/場(按90座位);5.空調等水電費10元/場(按90座位) 總成本每場107元。平均票價30元,每場至少8張票。 所以一般最後一場都是比較尷尬的時段,如果開映前半小時售不出去票,可能會提前刪掉場次。 註:上述不含人工成本,因人工成本屬於固定成本,即便沒有這場,也是要付的,所以很難折算到單場里。(同樣的道理還有房租) 以上數據僅是發生性費用,放映了才產生的,這才是放映一場的發生成本。
⑼ 中國電影製作成本詳細
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
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小成本電影基本在1000萬人民幣以下,中型製作電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萬人民幣左右,大製作電影成本在8000萬元以上。
國產小成本電影代表作《失戀33天》(約9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國產中型製作電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約3000-40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好萊塢大製作電影代表作《阿凡達》(約6億美元,不含宣傳費用)。
(9)影院排一場電影需多少成本擴展閱讀:
剪輯技巧
1、切入切出
這是電影中最常用的一種鏡頭轉換方法。即是不加技巧地從上一鏡頭結束直接轉化到下一個鏡頭開始,中間毫無間隙。稱為切。
2、淡出淡入
也稱電影畫面的漸隱、漸顯。畫面逐漸變暗,最後完全隱沒,這種方法叫做淡出或叫漸隱。相反,畫面逐漸由暗變亮,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叫做淡入,也叫做漸顯。
3、劃入劃出
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技巧。有時用一條明晰的直線,有時用一條波浪型的線等從畫面邊緣開始直、橫、斜地將畫面抹去,叫劃出。代之以下一個畫面,叫劃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