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電影黑社會老大退隱江湖,一個人滅了一個幫派是哪部電影
你所描述的劇情片段出自香港台灣日本聯合出品的動作電影(龍先生)!張震 青柳翔 姚以緹 白潤音 有福正志主演!退隱老大龍由男演員張震飾演!
② 如何看待《喊山》這部電影
我認為這部劇還是值得一看的。首先從整個故事,它將男女主二人的故事當成了一種禁忌之戀。在這個故事中,女主無疑擁有著悲慘的命運,失語症,以及家暴,使得這個城市的女孩成為了一個農婦,而丈夫的離去,卻也並沒有帶給她另一個春天,在這個村子裡,她只是一個被動的局外人,她無意參與這個局,但因為這個地方的閉塞,她卻必須要在這個地方生活,並且永遠得不到屬於自己的救贖。人物的悲慘命運,是這部電影的看點之一。
所以這部劇對於我來說不錯,一部電影其故事如果可以打動很多的人,那麼它就可以成為一部合格甚至於優秀的電影。《喊山》亦是如此,所以我認為,盡管《喊山》在藝術方面較為薄弱,但也是因為藝術方面的不足,讓這部電影更顯稚嫩,也更加真實。
③ 局外人看電影:突然「消失」的,不止一部電影
聚焦現實主義題材的文藝片《日夜江河》,以長江船工的故事為主題,講述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即便在端午檔這樣廝殺不太激烈的時期,這樣一部小眾電影依然難以得到市場重視,沒有排片,默默公映後,也逐漸消失在觀眾視野中。這已經成為了國產電影的常態,沒有流量加盟,沒有錢宣傳的電影,不管質量多高,都難以被市場認可。
今年,不少電影都面臨著這樣的困境,《白日之下》、《年少日記》在電影節拿下了不少獎項,但最終的票房卻配不上電影的質量。推薦《日夜江河》,雖然難以改變排片少、鮮有人知的行業現狀,但我們希望通過這不算大的聲量,引起人們對這部作品的注視,既是對創作者努力的認可與尊重,也是對船工這個群體的關注。船工這個群體正在消失,他們的生活與辛酸,需要被更多人所看見。
《日夜江河》講述了一位船工徐大亮的兒子與船長馬建國的故事。在一次事故中,兩人遇難,馬建國的屍體找不到,徐大亮喊來了他的兒子馬冬山。兩人涉水而行,一邊運貨,一邊尋找屍體。船上的日夜,是一望無際的漂盪,兩個新老船工的碰撞,揭開了這個群體隱秘的辛酸。
導演鄭培科的長片首作,畫面與構圖極其注重,攝影風格平實卻飽含深情,沉鬱的色調昭示著整部電影註定是個悲劇。船上的食物都靠自己做,每頓都是清水煮麵。直到下次靠岸,才有機會吃點好的。水面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洶涌。老船工對河道了如指掌,能夠憑借經驗作出判斷,上游的石頭要格外注意,也就是所謂的「小心駛得萬年船」。即便再平穩,整日呆在船上,想必是不好受的。徐大亮曾告訴馬冬山,如果覺得不舒服,隨時可以下船。
故事中,船上的生活充滿了艱辛與挑戰,但同時也存在著溫情與理解。通過徐大亮與馬冬山之間的關系,揭示了中國式父子相處模式的疏離、沉默、迴避、有時怨恨,又渴望在細節中填補愛意,渴望對方發覺。徐大亮是非常傳統的中國父親形象,少言寡語、不苟言笑、沉默得近乎壓抑,即便是渴望了解兒子,卻始終不得其法。他的愛在失去兒子後,從另一個狀似兒子的人身上才能體現出來,他把所有疑問都拋給了馬冬山,一點一滴地追問兒子生前的一切。
《日夜江河》通過隱晦而真誠的表達,將這些苦難融於情節中、人物關系的流動中,以及各種矛盾和碰撞中。它不賣慘,也沒有作戲劇性處理,娓娓道來的客觀呈現,彷彿讓人觸摸到生活的肌理。故事是具有年代色彩的,卻並沒有點明,而是通過服裝、道具、美術等等細節來側面襯托。徐大亮和馬冬山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兩人一個失去了兒子,一個失去了父親,在船上相處的日夜,通過一種概念上的父子關系,實現了對各自父子關系的探討。
《日夜江河》存在的最大意義,在於它記錄了時代,凝視了這群默默努力的人。他們的生活與辛酸,需要被更多人所看見。這是一部值得被更多人所看見的電影,它讓我們看到了社會邊緣群體的悲慘與努力,看到了時代變遷帶來的影響。《日夜江河》就像是對這群船工的致敬,記錄了他們努力奮斗過的痕跡,提醒著我們,世道從來不公,有人出生就盡享無數的資源與財富,而有人卻在天地人海中掙扎,用雙手掙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