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岡仁波齊演員有報酬嗎
有。根據查詢豆瓣網顯示,影片全部採用素人演員出演,耗時一年完成拍攝,同時也公布了所有演員的片酬。岡仁波齊上映於2017年,豆瓣評分7.7,講述了一支十一人的隊伍歷時一年,長達25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可以在西瓜視頻觀看。
2. 《岡仁波齊》是真實的還是演的
《岡仁波齊》是演的。
張楊和藏族作家扎西達娃兩個人以短篇小說《去拉薩的路上》為藍本,一起寫好了一個時空交錯的故事,作為《岡仁波齊》的劇本。該片沒有腳本,在海拔4000多米上的高原進行拍攝,耗時一年。
因為是一路跟拍,所以該片的攝制組被精簡到約三十個人,拍攝條件也相對簡單,主要採用紀錄片式的跟拍方法,反復拍攝磕頭的過程。
《岡仁波齊》的影片看點:
該片電影畫面中,推拉鏡頭、劇烈的手持晃動抑或是升格降格鏡頭都極少被使用到,背景音樂更是被束之高閣。固定鏡頭輔以遠景、全景、中景成為了該片最主要的鏡頭語言——這種冷靜克制一方面能夠盡量不打擾演員使之回歸到自我,最大限度保存藏民原始的面貌。
另一方面削減了導演的個人意圖,不過分聚焦的、擴大的景框使觀眾在觀看時讀取到的信息變得復雜,多義性也就由此產生。
3. 從生到死,到底是一個過程,還是一瞬間的事
這些天, 我的朋友圈裡,很多朋友都在發觀影《崗仁波齊》後的感想。又在網上看到一句話,《崗仁波齊》的導演張楊,沉澱內心花了一年的時間拍了這部電影。而有的人則用貪婪與浮躁的急功近利之心,把《深夜食堂》拍成了《深夜靈堂》,通過他們的作品,各人其中境界高下自現。看到此處,不禁啞然失笑。
電影里,還有一個地方讓我心生感動。有一天,他們一群朝聖的人,晚上在臨時搭建的帳篷外,一起手拉手快樂地載歌載舞。是的,目的地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走向目的地的每一個時刻,你是否真的開心過?
如果我們過於關注目的地,過於急切地想到達目的地,那麼,我們就會情不自禁地焦慮,我們就會把過多的心放在了對於未來事情的情緒里,而不是當下。那麼,我們就不會那麼地容易感受得到快樂。而其實,目的地早晚會到達,就如人生,每一個人的終點都是死亡。但是在向死而生的路途中,我們的心態決定了我們的人生狀態。是專心走好腳下的每一步,還是過多地把心用在過去未來的焦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