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50年代電影院的門票多少錢一張

50年代電影院的門票多少錢一張

發布時間:2025-04-06 00:25:16

⑴ 有人說,當年《少林寺》票價一毛,票房一個億,可能嗎

肯定不可能,這明顯就是一個假新聞。稍微動動腦子,就知道不現實。

一毛錢一張票,票房一個億,這是什麼概念,就是需要十億人次的觀眾買票看電影。有人可能二刷三刷,那畢竟是極少數,所以,綜合下來也需要七八億人看,可能嗎?

要知道,那是八十年代,城市裡面電影院都少得可憐,還都是國營的,根本沒有私人影院,大城市可能就兩三家,小城市可能就一家。農村條件更差,一個區能有一家電影院就不錯了。

算算,這么少的電影院,如果要滿足十億人次的觀看需求,那恐怕需要十年不間斷的放映吧。

況且,那時候交通還極其不便,不可能跑很遠去看電影,八九億的農村人,基本不可能看過這部電影。

所以,這種說法,完全是沒有根據的,也不科學的,更不現實的。現在電影院這么多,交通這么發達,也不可能哪部電影有好幾億人觀看吧。

《少林寺》,有一個億以上。票價最低一毛,我看的應該是三毛。看幾十遍的都有,為了習武,以為看電影就能學會。看幾遍的比牛毛多,好看不累。一億真覺得是最低標准了。

首先得告訴你,上映少林寺的時候,票價不是一毛,是兩毛。也沒聽人說它的票房過億。

不過從當年的盛況來說,過億也是可能的。我們那兒是一個兩萬多人的礦區,俱樂部能容納六百多人,從早上八點一直到午夜12點半一場接一場連著三天。每場還有好多站票。這還是第一輪。

我記得是兩毛一張票看的,我自己看了兩場,電影院可認坐1600人左右。後來學校又組織看了一場。

絕對是真的,那個時代就幾部老片子,突然出現了一個新片有的人連看幾場,據說有的地方還擠s了人的(只是聽說不知道真假哈)。別說電影就電視現在的年輕人很難理解四十年前一個灣只有一部電視全灣的人都去看擠人家一個屋,作為中年人的我們現在的生活真的恍若隔世

1982年的電影票價,已經遠不止一毛錢了,那是七十年代樣板戲電影的價格,2-3毛一張應該是正價。

可能。《少林寺》是一部很經典的電影 。這部電影由李連傑,於海,丁嵐等主演,張鑫炎執導,當年火遍全球,可以闖進好萊塢,一點也不為過。

《少林寺》當時在香港,新加坡首爾,日本,波蘭等多個地區和國家放映。都有很高的人氣。現在單看看大陸這里估算的票房。

據中影前負責人胡建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當年《少林寺》以三種規格膠片放映了9個月時觀影人次至少在4億以上,加上後續的觀影人次保守估算在5億以上。

還有一點就是,這里能夠統計到時大部分是城市觀影人次,並沒有把農村觀影人次計算在內。而當時農村人口比例佔大半人口以上。約70%。這樣火爆的電影,村鎮的觀影人次可能比城市裡5億還多。這樣觀影人次總合極有可能超過10億。

少林寺是一部現象級的影片。正好在剛改革開放初期,人們都對文化生活需求飢渴的時代背景下有了極好的時機。這給好作品一個風口,爆紅順應了天時效,地利,人和這句古話。有10億觀影人次極有可能達到一億票房。

隨著人們生活需求的提高,好的影視票房更是創出好成績。《戰狼2》《你好,李煥英》《哪吒之魔童降世》都超過了50億票房。今年國慶檔吳京主演的《長津湖》更是以57億多一飛躍成票房榜首。#影視雜談#

可能,有可能還說少了。。。當時票房不是一毛一張而是兩毛五一張。。。我看了多少場,真的不知道,十幾二十幾遍看了吧。。。

當時 娛樂 匱乏,手機是不存在的,電視也是極少數人家有的,最大的 娛樂 就是看書看電影。。而電影當時也是匱乏的,出現武打片少林寺,萬人空巷啊。。

我以過來人體驗,只要是放映少林寺,整個全村估計不會剩下一個人,村裡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人觀看,當時還有趕場一說,就是晚上在這個村放映完,再去下個村點放映,放映員騎著自行車前面走了,我們就步行跑步跟著去看第二場。。這個場面這個壯觀,估計是現在的年輕人想像不到的。。

其實萬人空巷的場景還有幾次。。

第一次就是少林寺開播

第二次就是戲劇河南梆子朝陽溝上映,雖然沒有少林寺壯觀但也形成一定的規模。

第三次就是當時誰家有電視了,霍元甲射鵰英雄傳開播,那個時候,誰家的小院肯定是擁擠不動的。。。有的家庭還收費一毛一張,看的人也很多。。。

第四次就是普通家庭一般都有黑白電視了,但也有一部分家庭還沒有,那個時候兩部電視劇也是萬人空巷的,一個是電視劇渴望,一個是日本電視劇血疑,這兩部電視劇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萬人空巷,人人必看的場面。。

尤其是少林寺,我相信,只要是他能走得動看得懂的人,他都看過而且不止一遍。。你去問問你身邊那個時代的人,有誰沒有看過少林寺。。武術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我還買了兩部雜志,裡面專門介紹怎麼練習武術醉拳的。。可惜現在只有真的醉了,才會打拳。。。

票房一個億肯定有,以前公社有電影場。將舊祠堂,茶堂改造成。電影票發放到每個村莊,村民家裡。輪流去看電影。差不多每個村民去看過,很多人看了三,四遍,看了六,七遍的人也有。

我的那個時候電影院比現在多很多,幾乎每個鄉鎮都有,都是千人影院,而現在一共才幾個,沒有千人影院。

⑵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的娛樂方式

可參考這篇文章

20世紀50年代海派文化的繁榮 -- 錢乃榮
談論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海派文化的文章見得很多,但是人們似乎忽略了50年代的海派文化。本文試圖回顧和追述50年代上海海派文化的真實面貌,探討海派文化在50年代的繁榮及其後來急劇衰落的原因。
50年代的海派文化,既生根於三四十年代深厚的土壤,又加入一股清新奮發之氣,在很多領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弘揚,在成熟中繼續獲得發展。50年代海派文化的特點是:散播面廣,民間的參與度高,文化氣息濃厚,群眾熱情高漲,中外元素滲透,雅俗共享同樂,表現了海派都市文化濃郁的上海和江南地方特色,與其他地區的鄉土文化、京派文化有明顯的差異。它是40年代上海文化的慣性延續,又是新生活時代精神的碩果,表現了富有活力、多樣化爭艷、市民化低圌價參與的顯著風格。

具有近50年傳統的上海電影文化在解放之初的上海,延續其欣欣向榮的勢態。40年代布滿上海街區的影戲院依然開放,又在勞動人民集中居住區域開設了新的電影院或電影放映場點,一些工人文化宮中也安排電影放映專場,電影的票價長期維持三角一張,這使電影的放映從解放前主要對象為白領等上層人士的娛樂迅速轉變成完全市民性的娛樂活動。50年代觀看電影的盛況在許多上海平民記憶中是十分有回味的。當時一般晚上都有兩場「夜場電影」,工作之餘,觀眾踴躍。各家電影院門口都成為市民人頭攢動、黃牛活躍之地,甚至群眾連夜排隊購票,先睹為榮,看不到頭輪放映的搶買第二輪影院較便宜的票的情形,屢見不鮮。上海電影製片廠內明星群集,有白楊、王圌丹鳳、趙丹、張瑞芳、秦怡、上官雲珠、劉瓊、石揮、韓非、顧而已等,導演桑弧、謝晉、鄭圌君圌里等,都正值壯年,在生活安寧、地位提高的環境下,努力拍戲,演技臻於成熟。上海電影製片廠還一度分為「天馬」、「海燕」、「江南」三個製片廠。當時,攝片仍多,題材豐富,如《烏鴉與麻雀》、《我這一輩子》、《為孩子們祝福》、《雞毛信》、《渡江偵察記》、《山間鈴響馬幫來》、《金銀灘》、《母親》、《幸福》、《女籃5號》、《護士日記》、《海魂》、《家》、《祝福》、《李時珍》、《林則徐》、《不夜城》、《霧海夜航記》、《為了和平》、《鐵窗烈火》、《羅漢錢》、《天仙配》、《追魚》、《三毛學生意》等,均為上海生產的優秀電影。《鐵道游擊隊》的《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女籃五號》中的《讓青春閃光》,《護士日記》中的《小燕子》等以及當時重新播放的「五四以來優秀電影的插曲《天涯歌女》、《夜半歌聲》,都成為廣泛傳唱的流行歌曲。《九九艷陽天》在1957年在上海被群眾評為受群眾歡迎的歌曲第一,公布時改為《社會主義好》第一,該歌第二。1957年舉辦過「亞洲電影周」,印度電影《流浪者》、《兩畝地》成為熱片,插曲《拉茲之歌》流行街頭。大量的蘇聯和東歐國家名片,也成為群眾購票的熱點,墨西哥電影《生的權利》等也引起轟動。在這個時期,青少年中掀起搜羅明星像片和劇照、電影說明書的狂熱。1957年《上影畫報》創刊,使讀者更多地接觸到演員形象和影片劇照,對新電影老演員有更多的溝通。中小學還組織一角錢一張票的星期天兒童場電影專場。上海人,從少年到老年,觀看影片各取所需,都成為其主要的娛樂活動。
三四十年代在上海產生、匯聚和迅速成熟起來的滬劇、越劇、評彈、浦東說書、滬書、上海說唱、滑稽劇、方言話劇、錫劇、甬劇、淮劇、揚劇等江南江北10多種戲劇曲藝,一起形成了繁榮的海派文藝。50年代戲劇、曲藝的民間化,達到登峰造極。解放初年,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戚雅仙的《婚姻曲》,滬劇《羅漢錢》、《大雷雨》等成為家喻戶曉的戲劇,幾乎人人都會哼上兩句。戲劇、滑稽劇劇目和演出盛況不亞於40年代後期。書場遍布,評彈演出在城區的書場、郊鎮的茶館聽眾濟濟。從50年代初期一本很小的滬劇唱詞選中可看到這一年的滬劇演出盛況:當時有藝華滬劇團的《劉巧兒》,努力滬劇團的《田菊圌花》、《姑娘的愛》、《翠崗紅旗》,勤藝和藝華滬劇團分別演出的《小女婿》,上海滬劇團的《羅漢錢》,勤藝滬劇團的《紅花綠葉》、《山野春曉》,愛華滬劇團的《母親女人》、《幸福年》、《葡萄與嫁妝》,藝華滬劇團的《珍珠淚》,長江滬劇團的《沙漠情歌》、《活人塘》、《李二嫂》、《趙小蘭》、《紡棉花》,建新少壯滬劇團的《恨海》,丁是娥蔡志芳唱的《小二黑結婚》,顧月珍唱的《純潔的愛情》、《紅香姑娘》,小筱月珍、王雅琴、丁是娥唱的《白毛女》,一下子涌現那麼多的現代戲,各顯神通。此外,還有舊戲王雅琴王盤聲唱的《沖喜》,王雅琴小筱月珍的《寒梅吐艷》,邵濱孫石筱英、陳松麟筱愛琴唱的《啼笑因緣》,勤藝滬劇團的《方珍珠》,上海滬劇團的《大雷雨》,藝華滬劇團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滬劇創新活力依然旺圌盛。一些解放前著名的文藝創作家迅速轉行參加劇本音樂創作,因此50年代上海戲曲出現了大量優秀的創作劇本。如曾創作流行「時代曲」的許如輝投入了滬劇、越劇等戲劇的音樂設計,有《羅漢錢》、《為奴圌隸的母親》、《少奶奶的扇子》、《妓女淚》、《陳化成》等;鴛蝴派文學家平襟亞等創作《十五貫》、《杜十娘》、《王魁負桂英》等長篇彈詞,還寫過不少優美的彈詞開篇成為名篇;著名文學家蘇青在尹桂芳所在的芳華越劇團擔任編劇編寫了《江山遺恨》、《賣油郎》、《屈原》、《寶玉與黛玉》、《李娃傳》等越劇劇目。原在衡山路的上海百代唱片公司聚集了黎錦光、嚴華等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名手精英,編輯了大量一流的戲曲、歌曲唱片,一元一張的「中國唱片」購圌買處成為各處新建的「新華書店」最熱櫃台,總是擁擠著試聽和購圌買的人群。戲曲和歌曲唱片的大量發行和電唱機的出現,使原來只好在名貴的「留聲機」里放唱的戲曲唱片很快在工廠播音室和民間家庭傳播普及。無線電和唱片的影響,有力推動了民間的戲曲學唱運動。1956年在剛填沒的棚戶區臭水河「肇家浜」的一長條填土上,幾乎天天有民間小劇組在群眾圍觀中演戲,熱鬧非凡。不少青年也是追星族,劇場里各派粉絲追捧名角。愛好者學唱各派演員名唱腔唱得惟妙惟肖,他們就是如今公園里老年戲曲自唱活動的基本成員。一些名演員的最成熟唱腔都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幾年奠定。1959年上演的滬劇《雷雨》匯集群星,唱腔各顯春秋,成為滬劇里中外名著改編戲中最為成功的一部戲,也是各種戲劇改編曹禹《雷雨》最成功的一部。民間戲劇興趣影響深遠,直到中小學生,如1956年在市中心的向明中學大禮堂國慶聯歡中,有高年級學生借來戲裝演出的《梁祝十八相送》、滑稽劇《開無線電》。王安憶在她的長篇小說《富萍》中記述到在十分貧民化的地區街道組織晚上戲劇演出,此時爭搶坐位的擁擠盛況,真比小菜場排隊搶買黃魚還要熱烈。滬劇、評彈等的演唱活動還經常配合形勢宣傳在街頭民間進行。
那時,上海私營書局密布、新華書店發軔初建,出版了大量的新書,讀書氣氛濃郁;遍及全市的「新華書亭」設立,對新文化的普及傳播起了積極作用。如注音掃盲讀本,大量的小人書連環畫的涌現,蘇聯少年生活學習故事,各種童話故事,帶來了新上海的蓬勃朝氣。上海舊書店、舊書攤,舊報刊雜志,依然活躍,在國營的大型上海舊書店裡,在深巷中民間開設的大量的舊書灘上,淘書之樂融融,像老城隍廟的舊書攤鋪到1958年後還存在。它們對青少年人生及其海派意識的養成發生了極大的感染和影響。
50年代的新創歌曲,樸素無華而充滿朝氣,如:《歌唱二郎山》、《遠航歸來》、《勘察隊員之歌》、《敖包相會》、《九九艷陽天》、《草原之夜》等等。開國歌曲,如:王莘詞曲的《歌唱祖國》,郭圌沫圌若詞、馬思聰曲的《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袁水拍詞、瞿希賢曲的《我們要和時間賽跑》,招司詞、瞿希賢曲的《全世界人民心一條》,馬可詞曲的《我們工人有力量》等,雄壯豪邁、大氣從容。加上蘇聯歌曲,少數民圌族歌舞曲,傳唱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催人振奮。在公園,在學校工廠,常常聽到手風琴伴奏下的合唱聲。西洋音樂、歌劇水準也都有提高,如1958年誕生的由何占豪、陳鋼作曲的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融合了優美的越劇曲調創作的、中西合璧的頂級名曲。各地民歌、廣東音樂、新奏樂曲如京調、紫竹調、花好月圓、少數民圌族舞曲等,匯成大流,在上海紛紛製成「中國唱片」,傳播到全國各地。
50年代,集體舞盛行。這顯然受到俄羅斯文化的影響。從小學生起,大家圍成一個圓圈表演和跳舞,這些簡單舞曲曲調輕松,活潑易學,如《集體秧歌舞》(簡譜32 35 667 6)、《狂歡舞》(16 3, 24 3)、《蒙古舞》(55 55 3 5,5i 65 5 3)(66i 65 66i 6 5)、《匈牙利三人舞》(6 7 1 6 3 21 7 3)、《匈牙利集體舞》(311 11 43 2)《朋友舞》(5i ii 76 5,52 22 321)等,加上種種集體游戲活動,成為當年群眾性文娛活動的主要形式,培養起一種人人參與的集體意識,陶冶了開放和活潑的性格。節日里有的學校大操場上,男女同學圈起兩個大圓圈跳著5 i i,3 5 5的《青年圓舞》(王克偉編舞、陳天戈作曲);1959年國慶十周圌年夜,在人民廣場上有大型的集體舞狂歡,廣播里播送著新創作的《祖國之春》(曾加慶作曲)和《友誼圓舞曲》。
50年代是一個崇尚班組集體友愛的年代。集體游藝,在工廠,在里弄,在公園蓬勃開展。比如在公園,每晨的「第一套廣播體操曲」播出,許多群眾以個人形式參與的早操活動自動展開,傍晚是少先隊喇叭聲響徹夜空,晚上是工會等組織的集體游戲活動,如「叫號」游戲,「傳絹頭」活動等等,形式內容多樣,個個情緒昂揚。又加上新婚姻法頒布的巨大作用,青年人的個性獲得一定的解放,上進心和友愛心增強。更令人神往的事,像夏天晚上爭圈地盤在草地上觀看露天電影放映的盛況,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狂歡的節日。
50年代,舊社會留下的私營溜冰場、落彈房、舞場、乒乓室依然存在,只是清除了黑社會勢力,使這些場所變得安全清潔,票價便宜,使有興趣者繼續得到用武之地。穿著「小腳褲管花襯衫」或衣裝頭飾上標出新奇的「小阿飛」和玩技「懂經」、魅力獨特的「老克拉」,依然十分活躍其中。
各區的「工人文化宮」開張,成為工人業余活動的最好歸宿。其中的棋牌室,游藝室,活動室、圖書室,都吸引了眾多的中青年工人在文化上的參與,熏陶他們成為工廠中群眾文化帶頭的活躍分子。每年一度舉行的燈謎比賽(其中也有上海話謎面或謎底的燈謎)、書法、春聯、都市攝影作品、漫畫作品比賽等,造就了一批愛好業餘生活的骨幹。1958年上海工人文化宮、上海青年宮和上海文化出版社還辦過《游藝》雜志,推動市裡群眾性的多種花樣的游藝活動的開展。除此以外,各區的區級圖書館也是中學生假日最好的去處,還有街道辦的圖書館,有些重要文章都可以就近讀到。
50年代,地區居委會組織的社區活動相當活躍,尤其是節日前後,里弄張燈結綵,各種彩紙燈籠迎風飄舞,各街道的掛彩也有競爭性。街道地區和居委會組織群眾舉行節日聯歡文娛活動,有的盛況空前。如組織海派文藝的自唱自娛,請劇團來演戲。筆者兒時就擠在人堆中引頸觀看過地區業余才子的變戲法、雜技表演和自排自演的多場滬劇《碧落黃圌泉》等演出,還有在一段國慶致詞中將十幾名地區活躍人士的人名嵌入其中,有獎猜名,至今印象深刻。五一、十一節日原來都有區游圌行,群眾早早拿了椅子在弄堂口等候看游圌行。游圌行隊伍十分活躍,各家公營私營的廠家紛紛展示自己單位的風貌,如儀仗隊的暗地交勁爭雄,還有秧歌、腰鼓、舞獅、踩高蹺等民俗色彩的加入。
海派文化還有兩個大本營,一個是「大世界」,一個是「新、老城隍廟」。那兒是兩個民間神往的文化娛樂天地。50年代的上海,市民文化娛樂享受是多層次的全民行為,尚保留著40年代的底氣。游樂分檔次,各得其所,南京西路是最富階層的購物吃喝、文化娛樂天地,南京東路層次稍低,一般市民可去「大世界」玩,票價便宜,貧民可去城隍廟遊玩,不收門票。大世界一張低圌價的入場券可以觀看各種舞台的戲曲和民間雜藝,城隍廟商場可以看活猻出把戲,珍奇的動物,買各種文化娛樂玩具,直到1958年以後城隍廟樓上還陳列「十八層地獄」、「黑、白無常鬼」整條陰界,還有算命測字攤,九曲橋畔那些舊書小店和舊書攤上,還能掏到各種踏遍鐵鞋無覓處的書籍。不同興趣和層次的群眾娛樂,諸如養八哥、鬥蟋蟀、玩小蟲、種花養魚,都可找到有權威性的購圌買處、自己去玩的場所和朋友。
公眾娛樂的發達,與市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有關。在馬路上走,常常會聽到洋房裡傳出的鋼琴聲、小提琴聲;到弄堂走走,晚上或假日會聽到有的人家裡聚集著同好票友拉京胡唱京戲,也有的人學越劇、滬劇名演員的腔調可以真假難辨。民間的自娛,內容也很廣泛。市民的愛好多樣化,如有各類收藏的專家布於市區各處。有的喜歡打獵,家裡便收藏著名牌的獵圌槍,還經常出入中央商場、舊貨商店等尚存的銷圌售處。有的喜歡聽聽唱片,辦家庭派對舞場,淮海路陝西路口還能買到外國唱片,或淘舊貨。還有的人喜歡騎馬,當時也能找到馬場去「過念頭」。
……

⑶ 去哪買上海影視城門票

1. 去哪買上海影視城門票便宜
晚上不開門。營業時間是8:30~16:30。
上海影視樂園,又名車墩影視基地,位於上海市松江區車墩鎮,始建於1992年,是以影視拍攝服務為主,兼具觀光旅遊、文化娛樂、休閑度假等功能的綜合性旅遊區。上海影視樂園主要景點由南京路、石庫門里弄群、馬勒別墅等多餘處影視拍攝景觀組成,佔地面積80萬平方米,是以民國時期文化為背景的仿古建築群。
2. 上海影城門票多少錢
現在影城門口售票處是80元,不過旁邊南姚路上新開一家速8酒店,裡面可以代賣門票只要60元,便宜不少了,開放時間是早上八點半到晚上4點左右,然後就是劇組拍戲了
3. 上海影視城門票多少錢一張
上海影視城沒有免票的。
4. 去哪買上海影視城門票便宜點
上海影視基地在松江車墩鎮,車墩影視城要收門票的,成人票70元一張!
5. 去哪買上海影視城門票便宜一點
上海影視樂園松江影視城去玩一次還是可以的,但是60歲並不是半票。全價80元,而是優惠票價:六十歲以上老人(含60周歲),門票價格為50元一人。七十歲以上老人含70周歲,25元一人。開園後,對70歲以上(含70周歲)老年遊客提供園內游覽觀光車免費服務。
6. 上海影城票價
大光明電影院經常有各種活動,團購也好,辦理各種會員卡、充值卡也好都會有不等的優惠,有的吸引力度還非常大,有4折的,算是很便宜很給力吧。不過呢,上海大光明院線旗下的電影院也很多,不知道你是否具體特指哪一家電影院。有優惠是可以肯定的。
7. 上海影視城值得一去嗎
上海影視城65歲不免費,門票價格為50元一人。全年開放,開放時間為上午8:30至16:30,15:30停止售票和入園。上海影視城位於上海市松江區車墩鎮影佳路366號。規劃佔地1200畝,總投資逾15億人民幣。有城隍廟,明星廣場,上海里弄民居,30年代南京路等街景。
8. 大上海影視城門票
橫店影視城開放時間: 08:30—17:30
門票:清明上河圖90元/人,大智禪寺20元/人,夢幻谷160元/人
聯票:245元/人
聯票加夢幻谷:350元/人,冬季價280元/人
9. 去哪買上海影視城門票便宜些
現在影城門口售票處是80元,不過旁邊南姚路上新開一家速8酒店,裡面可以代賣門票只要60元,便宜不少了,開放時間是早上八點半到晚上4點左右,然後就是劇組拍戲了

⑷ 大華大戲院的歷史沿革

大華大戲院始建於1935年,是民國時期中上流社會的重要娛樂場所之一。由美籍華人、大華大戲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司徒英銓籌資,基泰工程楊廷寶設計,上海建華建築工程公司承建。
1936年5月29日建成開業,擁有1768個軟席座位,以及冷暖氣設備等,成為當時南京標准最高、規模最大的戲院。
開業時首映影片是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的歌舞劇《百鳥朝凰》,轟動全城。開業不久,梅蘭芳曾在此演出京劇。
曾經的大華,是達官顯貴交際來往、娛樂消費的場所,最高票價可達二元大洋,這相當於當時普通百姓一周的伙食費。
南京淪陷後為日偽合辦的中華電影公司經營,1945年後為國民政府接管。
1949年以前,大華以放映進口影片為主。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4月,大華大戲院改名為「大華電影院」。
20世紀50年代初期,新中國電影剛剛起步,這期間影院主要放映前蘇聯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以及為數不多的國產影片。夏伯陽、保爾·柯察金等許多蘇聯英雄形象,深深地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的十年間,國產影片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看電影、評電影是人們陶冶性情最時尚的享受。年輕一代沉浸在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之中,電影伴隨著他們一同成長。文化大革命的疾風暴雨,把人們美好夢想擊的粉碎,由於那個特殊的年代,影院關門歇業了一段時間。
20世紀50年代末,經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上將批准,大華移交地方政府。
20世紀70年代後期,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國產電影日益繁榮,大華電影院作為南京首屈一指的影院進入了放映的輝煌時期。
20世紀80年代前後,《保密局的槍聲》、《廬山戀》、《小花》等電影,每天放映10場依然一票難求,大華大戲院的票房也因此屢創新高,1984年在全市率先突破全年門票收入100萬大關,1989年更是突破200萬元大關,成為全國票房冠軍的常客。
1984年,影院在全市率先突破全年門票收入100萬大關,雄冠全省,獲得了江蘇省文化廳授予的「全省電影發行放映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1986年,大華電影院繼實現了放映自動化、光源氙燈化、音響立體化、座椅軟席化、空調冷氣化之後,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改造。改造後的影院更加華麗典雅,寬敞舒適,吸引了更多的影迷走進電影院。
1987年全年門票收入在1984到1986年連續三年超百萬元的基礎上,又創造150萬元的新紀錄,並進而於1989年突破200萬元大關,獲得中央廣播電影電視部授予的「全國電影發行放映系統先進集體」光榮稱號。
2002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多的維修改造,大華大戲院重新開業。
南京大華電影院通過多年的不斷改造和完善,曾使電影院的經營業績處於全國和全省同行業的領先位置,為南京影視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重新開張後的大華沒有「倚老賣老」,而是積極探索新興的市場之道,發展會員、團購營銷、在線選座……積極的營銷手段也使得大華在全國4000多家影院中的排名穩步提升,雖然重新開業僅一年多,但大華現在已躋身全國影院500強之列。

⑸ 為什麼電影院周二半價

05年的時候,受網路和盜版的影響,電影市場一度低迷,廣州部分影院率先試行半價制度,企圖通過優惠活動來刺激市場。


然而這項政策,並非強制性政策。凡是該協會會員,各地影院均有選擇支持權,以及改變優惠權。並且,周二半價日的政策內容主要是針對票價五折售賣,沒有規定必須是哪一天。

⑹ 為什麼現在電影院消費那麼貴

場地成本上漲,人力成本上升,設備維修和置舊費用,物價上漲,加上平時的觀影淡季影院入不敷出,旺季的時候就會隨著電影的市場需求成倍上漲票價

打開購票APP,你或許會發現,一部電影的票價已經最低30元起步,而繁華地段影院的票價則一般高達60、70元,甚至百元以上。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約朋友看一次電影可能比聚一次餐還貴了。


而與我們相鄰的印度,電影票價格普遍約合人民幣5、6元。首都新德里最豪華的電影院看一次電影大概16元人民幣,加上印度高分電影頻出,難怪有網友驚呼:「印度是影迷的天堂」。


可能很多年輕人並不知道,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電影票價才2角左右,如此低廉的票價也曾經令外國影迷羨慕不已。而如今,四十年過去了,票價翻了不止百倍,占人們收入比重也越來越大(據統計,過去一張電影票價占人均收入0.67%,如今已經上升到2%)。


那麼電影票為什麼越來越貴?我們梳理了中國電影票價變化的歷史,期望能找出票價變貴的原因。


二十世紀50年代~80年代:低票價政策


在民國時期,電影並不是一個親民的娛樂活動。當時一流影院的票價大概分為4角、6角、1元等三個級別,普通影院的票價一般在2角左右。要知道,那時候一元錢就能買20斤麵粉,所以普通人一般看不起電影。在這個時期,電影票還是相對昂貴的。


新中國建立之後,我們各項管理政策都向隔壁蘇聯大哥學習,電影票價的制定機制當然也不例外。當時蘇聯為讓盡可能多的群眾走進影院,接受國家意識形態宣傳,採用低票價政策。所以,當時中國電影也是由政府統一定價,票價甚至低至幾分錢。在這個時期,電影迅速成為真正大眾的娛樂藝術品。



所以,想不降價又能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電影本身的質量是首當其沖的要素。在此基礎上,採取更加靈活的定價機制,制定多層次的票價體系,才能讓每個觀眾都能買得起電影票,才能讓電影真正成為他/她娛樂生活中的一項重要選擇。

公眾號:狸貓電影惠,一隻貓為你推薦最新電影資訊解讀和電影票優惠資訊

閱讀全文

與50年代電影院的門票多少錢一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漫威下一階段有哪些電影上映 瀏覽:183
電影網站如何設計 瀏覽:580
歸來這部電影怎麼樣 瀏覽:325
如何測試電影院有沒有人知道 瀏覽:575
類似於體熱類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24
關於感恩教育的電影有哪些方面 瀏覽:666
7d電影軟體有哪些 瀏覽:955
最美電影app觀影人如何填寫 瀏覽:712
外國電影賽車最好看的 瀏覽:926
晚秋電影是什麼書 瀏覽:734
電影格蘭德島好看嗎 瀏覽:839
甄子丹拍過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03
體現人物傳記的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492
懲罰男朋友看的電影是什麼 瀏覽:87
嘉禾電影公司旗下藝人有哪些 瀏覽:219
有什麼關於律師的電影 瀏覽:71
電影視頻卡是什麼原因 瀏覽:665
太平周日電影院有什麼電影 瀏覽:992
水幕電影英語怎麼說 瀏覽:35
哪些英文電影有結婚誓言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