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如何理解電影概念

如何理解電影概念

發布時間:2025-04-08 22:13:59

什麼是電影

電影(film,亦稱映畫、第七藝術)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畫面。是一門可以容納悲喜劇與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這種藝術性極強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不可或缺的一員。
定義
電影是一門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在銀幕上造成活動影像(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技術。
電影乃導演領導之下集體的精心製作,但它又是個人的藝術。
一種藝術
電影其實就是被人稱之為藝術而迂迴戲話的一幕聯想而已。
1911年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發表了一篇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論著,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藝術,從此,「第七藝術」就成為了電影藝術的同義詞。[1]
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世界裡有很多不同類型的電影,也有很多種電影的分類方法。
電影是1889年由愛迪生發明的,用強燈光把拍攝的形象連續放映在銀幕上,看起來像實在活動的形象。
電影從有聲電影開始發展,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國外電影廣告在美國和英國的電影廣告中。有這樣八種標記:
(1)美國X——禁止未成年者觀看的影片,G——所有觀眾可看片,R——十七歲以下禁止觀看,PG——一般觀眾可看。
(2)英國U——內容正派片,A——一般觀眾可看片,X——18歲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兒童禁看的兇殺片。
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
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2]
2形成與發展編輯
形成
誕生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麥市裡奇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市裡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市裡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生物學家馬萊從這里得到啟迪。他試圖用照片來研究動物的動作形態。當然,首先得解決連續攝影的方法問題,因為麥市裡奇的那種攝影方式太麻煩了,不夠實用。馬萊是個聰明人,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後,終於在1888年製造出一種輕便的「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這就是現代攝影機的鼻祖了。從此之後,許多發明家將眼光投向了電影攝影機的研製上。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3]
過程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

電影放映機(15張)
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實驗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的拍攝和放映活動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的成為「電影之父」。
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二人是相輔相成的!根據記載:在1888年,愛迪生開始研究活動照片,而當伊斯曼發明了連續底片後,愛迪生立刻將連續底片買回來,請威廉甘乃迪和羅利狄克生著手進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結果,他將之拍攝成會活動的馬,這就是電影史上最早攝影的成功。成功之後的迪克生,繼續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〇年,他用能活動的圖片申請到專利,這些活動圖片每秒鍾能拍四十張,這就是現代影片的鼻祖。一八九一年,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申請影像映出管和攝影裝置的專利權,這是「西洋鏡」電影的鼻祖。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發明「西洋鏡」電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鏡一次只能由一個人去」窺看」,藉著人們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於是這種電影在一時間非常流行。不久,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又創造了世界最早的攝影棚,大有助於電影的發展。起初,在歐洲,也有人在對這些活動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倫敦有兩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羅的人,把初步的攝影棚改良後,在大庭廣眾之前舉行表演。同時間,在法國有兩位名叫路易盧米埃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的兄弟,他們將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觀眾。放映電影就此展開序幕。盧米埃兄弟接著巴黎工業獎勵學會上試映了一部名叫「盧米埃工廠的大門」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館」的地下大廳,正式公開上映十二部影片,並出售門票。同年九月,在美國亞特蘭大所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放映這種射映式影片時,也出售門票。如此可知,早在電影產生的同時,就已和營利結下了不解之緣。先驅(盧米埃)法國化學家,與其北路易共同發明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為電影實驗的先驅。
發展
美國
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了「囚車」的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

電影
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當時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產量每月400部,主要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收益高,競爭激烈。1897年,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在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磯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那裡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D.W.格里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1912年已為該公司攝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M.塞納特、M.壁克馥和吉許姐妹等。
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印年代中期開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隨之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❷ 什麼是概念片

高概念電影(high concept)指具有視覺形象的吸引力、充分的市場商機、簡單扼要的情節主軸與劇情鋪陳以求大多數觀眾的理解與接受的電影。我們所說的「高概念」是指以美國好萊塢為典型代表的程式化的電影製作模式,本質上是一種營銷指導創意的電影生產方式及後續的市場運作。它是電影行業的特定概念。 高概念電影必須由著名導演執導或明星主演,甚至兩者兼備;其次,高概念電影的故事情節相對簡單,可以用一句話簡明概括;第三,高概念電影應該可以跟先前流行的文藝作品形成一種「互文」的關系,即在原先的某種知名載體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新的電影作品,如常見的小說改編電影、漫畫改編電影、續集電影等方式。 高概念影片還包括了一些相關因素,如營銷主題的單一性、相關文化產品開發的可能性——如《加勒比海盜》系列,本來只是迪士尼公司為了宣傳新產品的宣傳片,又如《星球大戰》系列、《蜘蛛俠》系列等,相關的玩具等也被不斷地開發。 這些「高概念電影」的元素,常常都被商業電影或多或少地使用。但我們能夠從其中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原創性和系統性,二者缺一不可。著名導演或明星,是一個成熟的影視市場才會出現的,以目前國內影視市場電影演員和電視劇演員不分家的現狀來說,我們甚至都找不出幾個真正具有市場號召力的演員來。而情節相對簡單並不是說對故事性的要求降低,情節相對簡單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受眾基礎,但並不代表故事簡單,相反是要在一個相對簡單的概念下發展出足夠復雜的人物和故事,才能讓為數眾多的觀眾維持觀看興趣,這就需要在技法上足夠成熟,能夠在敘事、視覺、音樂、剪輯、美術等等各個環節都不掉鏈子。 在中國電影日益市場化的今天,如何壯大電影市場,實現票房輝煌,保證投資項目的利潤,成為中國電影人最為關心的話題。研究中國電影市場化道路,就不可避免地需要研究作為當前好萊塢市場策略的「高概念」(high concept)。這一從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好萊塢的市場策略,很值得中國電影借鑒。
具有高程度的可銷售性
什麼是「高概念」策略?根據美國娛樂業的說法,「高概念」作為術語最早出自好萊塢影視巨子巴里•迪勒(Barry Diller)。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由於缺少資金向電影公司購買電影作為電視節目播出,美國廣播公司電視節目主管巴里•迪勒決定由電視台自己出資找人來做片子,這些片子就是最早的電視電影。什麼樣的故事可以被拍攝成這些電視電影呢?巴里•迪勒認為他需要的是那些用30秒廣告時長就可以表達清楚的故事,於是他批准了一批用一句話來售賣點子的項目。這一句話之後將出現在電視廣告和電視節目指南中,用以吸引觀眾的收視。結果,一些被製作的電視電影,比如《布萊安之歌》(Brian』s Song)和《那個夏日》(That Certain Summer),題材和吸引力都立刻顯現出來。於是,對一種有銷路的題材或劇情的需求開始與「高概念」術語結合在一起。 目前電影製片研究領域認為最科學系統的表述源自美國學者賈斯汀•懷亞特。賈斯汀•懷亞特認為「高概念」的內涵是:「一個顯著的、容易的、可簡化的敘述,同時也是提供了高程度可銷售性的敘述」。 賈斯汀•懷亞特用「The look, the hook, and the book」 來具體定義「高概念」。根據懷亞特的闡述,所謂 「look」便是一部影片的賣相,其中包括了視覺形象的吸引力(如故事、明星或與流行的契合);而「hook」則是講求有充分的市場商機,具有暢銷前例(pre-sold)可循的製作題材自然具有一定的商機;「book」指的則是電影文本簡單扼要的情節主軸與劇情鋪陳,以求大多數觀眾的理解與接受。以這些「高概念」的標准來看,許多具有高度藝術價值、但可能曲高和寡的藝術或實驗影片,自然是製作公司眼中不易賺錢的低概念(low concept)影片了。 根據「高概念」的定義,賈斯汀•懷亞特又提出 「高概念」的幾個具體要素:(1)必須由著名的導演或影星領銜,或兩者同時具備。(2)故事的情節簡明清晰,一句話就可以概括。(3)營銷主題必須單一、重復出現。(4)該影片應該能夠與先前流行的暢銷前例緊密掛鉤。(5)該影片應具備商品授權的前景。
「高概念」逐漸對中國電影產生深刻影響
隨著中國電影的產業化、國際化,好萊塢電影的「高概念」策略也正在對中國電影產生深刻的影響。雖然,中國電影界還普遍對「高概念」這個詞彙比較陌生,但是中國電影人已經開始關注好萊塢電影的市場運作方法,甚至少數中國電影人已經開始感性地、模糊地、或者自覺地開始應用 「高概念」策略了。 這些感性的、模糊的或自覺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處於中國電影市場金字塔尖的那麼三五部所謂的「國產大片」。這些影片在特徵上與賈斯汀•懷亞特提出的「高概念」特徵基本相符合:一是由著名的大導演、大明星領銜。二是故事的情節簡明清晰,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比如《夜宴》的故事就是一個中國古代版的《王子復仇記》。三是營銷主題單一、重復出現。比如《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整個營銷主題就是圍繞著張藝謀沖擊奧斯卡展開的。四是影片與先前流行的暢銷前例緊密掛鉤。比如《七劍》改編自梁羽生的暢銷武俠小說《七劍下天山》。五是影片具備市場延伸、商品授權的前景。比如《滿城盡帶黃金甲》和《夜宴》都有電影聯動圖書,《神話》的主題曲非常暢銷,《七劍》擁有一個套拍的電視劇。 「國產大片」與「高概念」的這種自覺結合的確有著不錯的效果與發展潛力。它們在國產片的票房中可以占據接近一半的份額,與進口的好萊塢「高概念電影」一起,幾乎佔有中國電影影院市場份額的70%以上。但是這些電影的數量太少,「高概念」策略與它們的結合在中國電影市場只佔據了巨大冰山的一角。目前,由於對中國電影市場缺乏深入的研究,也缺乏科學的市場手段,中國電影基本依靠創作者與製片商的感性認識來決定觀眾的欣賞口味,而非由觀眾的口味來決定創作。因此,大多數中低成本的中國電影在項目階段根本不可能有「高概念」的意識,電影製作者們並不了解觀眾,更遑論在項目階段就規劃一些吸引觀眾的可營銷元素了。 那些大投資的電影在製片策略上不同於一般的中小成本電影。這些不同表現在:第一,由於這些電影成本高,投資商、製片商在電影立項階段就要預測電影的營銷結果,並且商討電影可營銷的各個元素,以保證回本以及盈利;第二,一般這些電影需要藉助海外投資以及海外市場,這種借力的過程恰恰使海外的先進理念,比如「高概念」策略被引入項目中;第三,中國雖然人口基數大,但中國觀眾普遍並沒有經常性的觀影習慣,因而大投入的電影並不可能只依靠國內票房收回成本,必須依靠海外市場,這些電影從立項階段就已經考慮到市場延伸的問題。
中小成本電影也理應運用「高概念」
但並不是說「高概念」策略就與中小成本電影無緣了。以小成本電影《瘋狂的石頭》為例,表面上看與「高概念」沾不上邊,但是這部300萬成本的電影能夠擁有2000多萬的票房,它最根本的原因卻是不自覺運用了「高概念」策略。首先,《瘋狂的石頭》雖然沒有著名演員或者導演,但它的投資人是著名香港演員劉德華。依靠劉德華的號召力,達到了宣傳的效果與目的。其次,《瘋狂的石頭》雖然敘事手法上不同常規,但在故事情節上卻簡潔清晰,整個電影講述了兩撥賊和保衛科長圍繞一塊價值連城的石頭,鬥智斗勇各出奇招,最後卻被一連串的意外給「忽悠」了的故事。電影敘事的核心就是笨賊的故事,這與「高概念」一句話概括故事的內涵是相符合的。第三,《瘋狂的石頭》雖然是去年中國電影的一匹黑馬,但它有很明確的暢銷前例:它是一部喜劇電影;對於熟悉西方電影的青年觀眾而言,它就是中國版的《兩桿老煙槍》;對於更廣大的中國普通觀眾而言,它就是另一部風格不同的《天下無賊》。第四,《瘋狂的石頭》迎合了當下的社會潮流與觀眾口味,讓人們有了一個對抗大導演大明星和大製作的利器。另一方面,「草根文化」正在興起,《瘋狂的石頭》不但在演員角色、電影場景上讓觀眾感覺到草根氣息,更重要的是它的內容就是草根文化的展現。從《嘻唰唰》的手機鈴聲到冒牌的「千手觀音」的歌舞表演,從對《2002年的第一場雪》的惡搞到月薪只要800元卻沒工開的工人,從不起眼的羅漢寺到賣苦力的「棒棒」,這些都是最真實的中國底色的元素。

❸ 如何理解一部影片

劇情看不懂。

即,影片故事線。它講的是一個什麼樣故事。(絕大部分影片在觀影一遍之後都能夠一兩句話概括出來故事梗概,這就是相對正常的情況;但有的人會至少兩邊甚至更多才能提煉出來。)

人物關系、對話與行動邏輯,理清楚這兩點,基本上來說是不會出現看不懂的情況。(核心是,帶著腦子,即『帶著思考』去看影片,比如「他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是什麼原因導致他會這樣做?」、「為什麼會給這樣一個鏡頭」、「看到這個場景,是不是腦子出現了之前的一段對話或者另一個相關聯的場景」等等)但話雖如此,在生活中卻還是有不少人停留在這個階段,就是「這個電影到底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他看不明白,准確的說是他需要通過看多遍才能明白……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與人間的差異化,這沒什麼不好意思承認的。這類人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差,同時大腦接收、處理多維信息的能力不足。但這沒什麼,都是可以通過後天增進而來。(於我個人,就至今觀看不多的影片而言,只有一部因為劇情細節,讓我觀看多次來確認。後來我仔細回想了下,當時為什麼會沒看明白,原來是因為是對於眾多物理學概念知識的不了解,對於觀點、觀念革新的思維緩沖,它們會拉扯你的思維,分散注意力,這是一個連鎖反應,最後讓自己「看不懂劇情情節」(這就像課堂上老師在講一道數學題,中途講了某個新概念,一時半會你自己理解不到不夠時間消化,就會導致之下講的可能你都不明白),以上來自《星際穿越》。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電影概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淘票票怎麼在電影院取 瀏覽:713
電影贊助費如何列支 瀏覽:756
好看的電影間諜 瀏覽:336
怎麼給電影變高清 瀏覽:276
海信電視沒有數字電視怎麼看電影 瀏覽:255
被下葯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02
電影無問西東多久 瀏覽:999
北京校園電影有哪些內容 瀏覽:288
我覺得電影中翻譯成英文怎麼寫 瀏覽:301
華為手機如何讓英文電影變成中文 瀏覽:296
猴子的電影免費 瀏覽:116
想看鴨王電影怎麼看 瀏覽:724
yy電影頻道是多少4080 瀏覽:544
熱血警探致敬哪些電影 瀏覽:740
飛機總動員電影免費看 瀏覽:656
好看的校園的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106
會好看的喜劇電影 瀏覽:319
好看的電影推薦情聖 瀏覽:721
河正宇近幾年電影有哪些 瀏覽:127
有什麼好看的免費的電影 瀏覽: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