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果一部電影不能在影院上映,那靠什麼方法來收回成本
如果一部電影不能在影院上映,可以轉戰網路電影市場,在視頻平台上通過視頻點播的方式收回成本。
在過去的4年多時間里,「網路大電影」以近乎野蠻生長的方式經歷了從無到有,並在前兩者的夾縫中,發展成一個新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中,不但誕生了以28萬成本賺回2400萬的傳奇例子,同時也暗藏了互聯網巨頭縱橫捭闔的野心。
2016年,網路電影發展勢頭迅猛,點擊量不斷躥升,各種資本不斷湧入,但是隨著廣電總局的各項監管接踵而來,僵屍鬼片校園暴力情色賭片等刺激性影片統統下線,這果然驗證了馮小剛說的那番話,是垃圾觀眾導致了垃圾電影,如今網路電影干凈了,網路電影市場也清靜了。
㈡ 假如一部電影投資一億,需要多少票房才能收回成本
1億票房,先要扣掉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金,即稅後9170萬
然後進行稅後分賬,通常,製片方拿43%,院線拿57%;
製片方可拿到9170x43%=3943萬元;
這里一般還要包括3%-5%的宣傳費用、發行費用等,實際可剩餘 3943*95%=3746萬元。
他可以賺的錢=3746萬元-影片成本。
㈢ 一部電影到底要票房的多少倍才算收回成本
首先一部電影成本主要包括製作成本、演員片酬、導演片酬、宣發成本,以及電影拍攝和發行中籌備階段,拍攝階段,後期製作、審核,出預告片、開展公映前的宣傳,各大網站發出新聞宣傳,首映式、公映等階段,也會需要一定的費用。
一般來說,片方最終能夠獲得總票房的30%,算上片方從其他渠道獲得的收入,一般需要獲得3倍於製作成本的票房,才能夠收回成本。
也就是說如果一部電影成本是3000萬,票房達到9000萬左右就可以回本,就目前片方分賬高達39%左右,也就是不到9000萬就可以回本。這還僅僅只是票房收益,還有非票房收益,像網路版權,電視台版權,以及海外版權都是電影投資收益中非常重要的收益!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投資順利!!
㈣ 在資本成為主導的當代電影創作中,你認為電影人應該如何保證收回
市場繁榮引發資本狂歡
早在10年前,資本就開始悄無聲息地進入影視行業,從投拍電影,到投資院線,再到影視公司上市。如果說當年資本在電影行業只是小打小鬧,那麼現在資本對電影行業的介入,則是全面的——從內容到製作,從營銷到發行,幾乎所有環節,都能看到資本的影子。
就具體電影項目的運作而言,資本介入電影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保底協議」是一種常見的方式。在資本進入後,「保底協議」從以前的買斷發行演變為多層收益結構,比如《美人魚》《我不是潘金蓮》都曾簽署「保底協議」,投資方可以從資金、渠道、資源、片酬等多種方式入股,通過預估票房進行風險投資。「基金發行」也是資本介入電影的一種常見的方式,比如和和影業就以這種方式完成了對《美人魚》的注資,而該公司原本是私募基金和信託公司。在《港囧》項目中,徐崢以個人服務和知識產權代替現金進行入股。在《葉問3》的投資方名單中,則出現了十餘家P2P互聯網借貸公司。此外,資本對賭、股權投資、抵押融資、影院證券化等資本運作方式在電影市場也層出不窮。可以說,在電影圈,資本的花樣越來越多,玩法也越來越多。
從宏觀方面看,影視公司一波又一波的並購上市,演繹著跟大銀幕上一樣精彩的故事。2015年A股市場跟影視相關的並購多達76起,涉及資本2000億元,這一驚人數字的背後,聚集著大批坐擁雄厚資金、市場嗅覺靈敏、善於資本運作的資本推手。此外,越來越多的行業外公司也拋出跨界方案,加入到影視圈的資本狂歡中。比如,嶺南園林在4月宣布進軍影視業;以技術開發、咨詢為主業的捷成股份以5.25億元購買星紀元影視文化傳媒公司25%的股權;還有阿里巴巴、網路、蘇寧等互聯網公司也紛紛啟動新項目,以「互聯網+」的模式加入到電影投資大軍。
資本的不斷注入,帶來了電影產業格局的巨大變化,傳統電影巨頭也開始加大注資力度,比如華誼兄弟在2015年內發起三起收購案,萬達也收購了重慶世茂的部分股權。電影產業的高速發展吸引了資本的介入,資本的流入又使得電影產業對資本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資本介入導致行業驟變
從電影發行方面看,從2015年開始,很多電影行業以外的公司涉足發行業務,出於完成對賭協議、資本融資等目的,一些公司不擇手段地對電影票房進行金融化運作。《葉問3》出現非正常時間虛假排場的問題,就是因為多家上市公司、電影發行公司、金融信託公司、P2P公司都參與到了電影發行中,資金杠桿一再加碼,發行方因此鋌而走險,與部分影院聯手,利用後台操作,借拉高票房來抬高股價,以實現電影票房資產的證券化。票房和股價的緊密關系,使得電影變成了一種「理財產品」,被推入到復雜的金融利益鏈條中,成為資本 游戲 的傀儡。這種資本運作方式嚴重干擾了電影市場,傷害了電影產業的整體信譽。
從電影的多元化發展來看,資本的流入確實會帶來電影作品數量的激增,但在「一切向錢看」的氛圍中,能不能吸引眼球、好不好賣成為投拍的唯一標准,那些藝術電影、獨立電影的地位則更加邊緣化,電影市場上因此出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同質化問題。比如,博納影業計劃在2015—2016年推出28部題材各異的新片,影片的導演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大腕」,但這28部新片全是商業片,沒有一部藝術電影。隨著資本的擴大化發展,未來或許會出現巨頭公司作為出資主體,專業藝術院線跟投融資的新模式,但前提是影片能兼顧商業和藝術,並且有較優的回報前景。
電影人莫被資本牽著鼻子走
資本是把雙刃劍,如何利用這把雙刃劍,是每位電影人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信息透明、尊重版權、數據精準的市場環境是電影產業 健康 發展的必備要素。可目前的國內電影市場上,有相當一部分電影是由行業外的熱錢進行投資的,這些熱錢流動性很強,很大程度上具有「玩票」和「賭博」性質。因此,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電影資本市場的監管,對於擾亂電影市場的問題,如「票房造假」,要堅決打擊。
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在2015年開通了官方微信號,對於偷漏瞞報電影票房的行為及時曝光,就是規范電影市場的一次有益嘗試。行業外的熱錢投資多帶有「賭博」性質,流動性很強,電影製作方對這些資本要謹慎對待,要盡量尋找更多的良性資本支撐,因為良性資本能給予電影更寬松的創作空間,讓電影人靜下心來專心創作,從內部拓展國產電影的生存空間。在版權方面,美國早已將版權切割並證券化,電影票房只佔其中很小一部分,形成了DVD、品牌價值、衍生品三足鼎立的局面,這讓投資者可以連續獲得投資收益,形成了資本的良性循環。中國電影人可以借鑒美國同行的這一經驗和做法。
藝術永遠是藝術
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電影時代,電影人該如何守住內心?
影片既賺錢又保持高水準,這分明就是想立牌坊的表子。
㈤ 電影票房是投資額的多少才能收回投資
大約是實際投資額的三倍左右。才能回本!
電影票房,分成如下:電影發展基金5%,營業稅3.3%;院線50-60%;其餘為製作發
行(這些費用在製作發行費用中扣除)。
1、假如一部電影,2億投資,有10億票房,分成如下:
電影發展基金0.5億
營業稅0.33億
院線5-6億(主要看片子跟電影院怎麼分成的);
製作發行分剩餘的3.17—4.17億(這些錢還要除去的宣傳費和製作成本,如果電影製作宣傳2億,那麼製作發行公司的利潤就是1-2億)
2、另外當製作發行方可以在後期受益再賺一筆,例如在電視頻道放映、網路直播以及製作光碟等。
3、有幾個關鍵點
A投資和實際投資。很多電影號稱幾億投資,都是噱頭,要是真的投資那麼多,真的就虧死了
B新人與老人。對於電影新人來說,可能需要3倍於老導演的投資。
C院線。對於萬達這樣的既做拍片,又有院線的公司來說,可以上下通吃,給自己的電影多放映場次,以獲取利益。
㈥ 如果一部電影的投資是兩千萬,那票房要賣到多少才能回本
票房需要賣到8000萬才可以回收成本。實際上需要看一部電影能夠收回成本,是需要從多方面來判斷的。第1個方面就是看這個電影它投入了多少錢,電影行業在我國也有著一些相關的規則。比如說不管是什麼影片,只要是到院線去播放的話,那麼就會收取3%的一個營業稅,這方面的稅收是必須要的。還有另外5%是為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而去收的專項資金,這兩部分的資金是國家強制收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