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電影分哪幾個階段
今年是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一百年來,中國電影走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路程。但是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怎麼樣把中國電影分階段來看,中國電影經過了幾個階段走到了今天?朱主任。
朱虹:
中國電影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
演播室主持人:
第一部電影誕生。
朱虹:
拍的第一部電影叫《定軍山》,主演是譚鑫培,說明第一部片子就是中國的民族形式結合在一塊兒,就是京劇。到1949年是中國電影拓荒時期和初步形成規模的時期,這一段當中主要出現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變化,尤其是30年代以後共產黨介入電影業,開展了一個主題電影的工作,就把早期的《鴛鴦蝴蝶片》、《鬼怪片》拉回了現實,投入了抗日和民主的洪流,當時拍的《餘光曲》獲得了莫斯科電影獎,還有1935年拍的《風雲兒女》部片子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拍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比如說《馬龍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揭露了當時反動統治的黑暗,歌頌光明,引導人們向著光明的路上飛奔。
第二個階段從1949年到1966年新中國成立以後。
演播室主持人:
新中國成立以後。
朱虹:
中國政府非常重視電影,成立了北影、上影、長影等一些電影基地,以它們為骨幹也成立了一些電影廠,每一年都做出了很多好的影片,尤其是1959年到60年初這一段,當時出的《難忘的1959備忘錄》、《早春二月》、《阿詩瑪》、《五朵金花》都是這一段時間出現的。
演播室主持人:
60年代出生的人很多都是相伴這些電影走過來的。
朱虹:
當時產生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家。
從1966年開始到1978年是電影相對困難的時期,尤其是在1976年之前,因為這一段時間中國出現了比較多的政治運動,四人幫控制著,但是就在這一段當中,電影人頂住壓力,拍出了《創業》、《海峽》、《閃閃的紅星》,而且有一些得到了毛澤東和老一輩革命家的高度肯定。
從1978年到90年代,開展了思想解放運動,拍出了《芙蓉鎮》這一批帶有傷痕的電影,而且拍出了《開國大典》、《大決戰》這些革命歷史大片,形成了一次新的高潮。
演播室主持人:
從這三個階段來看,中國電影每一個階段都有精品出來。最近這些年來,中國電影發展的成就,您做如何評價?
朱虹:
從進入90年代以後,世界電影除了美國一枝獨秀以外,其餘的民族電影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中國政府非常重視電影的發展,1996年專門在湖南長沙召開了一個電影工作會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影視河流」等等方針政策保證了中國電影的正常順利發展。特別是最近幾年進行文化體制改革,按照黨的十六大方針,2002年中國電影只有100部,2003年到了140部,2004年到了212部,2005年到了265部,而且整個票房開始上升,綜合實力開始增強。尤其是從2002年開始到現在,我們的好多影片進入國際市場,不僅得大獎,而且高居票房榜首。比如說《英雄》在國內創造了2.5億票房,在國際上北美地區連續兩周票房榜首,這是以往中國沒有的情況,應該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 一部影片的產生需要幾個階段
電影的製作流程基本分為五個階段:1、發展階段:撰寫劇本並將之轉換為拍攝的藍圖。2、前期製作:為實際拍攝作準備工作,過程中將會僱用聘請演員和工作團隊、挑選拍攝地點,以及搭建場景。3、中期製作:拍攝錄制電影內容的原始片段4、後期製作:剪輯影片並同時剪輯劇中對話(但是與影片分開進行);創作、演奏並錄制背景音樂(和歌曲)、設計並錄制音效;製作並加入電腦「視覺」數位特。所有音訊元素被混合成稱為「stem」的主音軌,之後將主音軌和影片合並。此時電影正式完成(好萊塢稱為「鎖定」(locked))。5、銷售和發行:針對潛在可能的買主(發行商)舉行試片,發行商購買電影後將之送往電影院和/或發行成DVD等家庭數位媒體。好萊塢風格的製作流程通常需要花費3年的時間。第1年是進行發展階段,第2年開始前期製作和正式拍攝,第3年則進行後期製作和發行。電影的性質決定了製作期間所需工作團隊的規模大小和類型。許多好萊塢冒險電影需要電腦運算的影像(CGI),必須由非常多的3D模型設計師、動畫師、動態描繪師和其他人員來製作。然而,一部預算較低的獨立製片電影,可能僅由小型的工作團隊製作,通常薪資待遇也較低。全世界每個地方使用著各種不同的技術、演出和類型風格進行電影製作,並且也有截然不同的預算范圍,從中國大陸縣市政府出資贊助的紀錄片,到在美國的製片廠系統內,完全以商業利潤為導向的電影製作。
3. 一部影片的產生需要幾個階段
很多,包括劇本,演員,後期製作,啥的。
4. 中國電影史的六個發展階段是怎樣劃分的並闡明時間劃分的依據。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05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整整一百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促進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推廣和宣傳了中國武術。
2 武術與中國電影發展的三次高潮
2.1第一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20年代至30年代。在當時,人們習慣稱其為「武俠電影」。 武俠電影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而發展到了第一次高潮。這個期間各種各類的武俠電影紛紛出現。
其武俠電影的急速發展,是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武俠小說等都有一定聯系的。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據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並攝製成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歷史上人們也一直認為《火燒紅蓮寺》是中國第一部武俠電影。
當時紅極一時的《火燒紅蓮寺》,其票房和社會人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以後的3年內,為滿足觀眾的要求,《火燒紅蓮寺》的續集竟拍了有18集之多。就連今日的美國巨片《蝙蝠俠ⅰ》、《蝙蝠俠ⅱ》、《蝙蝠俠ⅲ》都會感到汗顏。《火燒紅蓮寺》說的是,湖南的瀏陽和平江兩地為爭碼頭而引發械鬥,涉及到武林中的昆侖派和崆峒派,以及紅蓮寺廟等。劇情可以不去深入,而《火燒紅蓮寺》的連續18集,事實上形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以後在1940年和1993年,香港又製作了兩集,從而使《火燒紅蓮寺》總共拍了20集。
在整個1929年至1931年期間,上海的50餘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餘部武俠電影,佔全部出產影片的60%。
由於日本侵華戰爭,中國電影受到了巨大的創傷,同時也導致了中國武俠電影第一次高潮的結束。
2.2 第二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二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術動作片和言情電影一樣,成為支撐香港和台灣電影業的兩大支柱。在這期間,涌現了一批代表這個時期武術動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員與導演。如李小龍、洪金寶等及以後的成龍、元氏兄弟等。
1958年,香港峨嵋製片公司首先拍攝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和《碧血劍》,之後,台灣地區也出現了武俠電影,如1960年台聯影片公司的《七劍十三俠》等。
1973年,中國武術動作片翻開了重要的一頁。《猛龍過江》,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認的遠征歐洲打入世界影壇,並獲得成功的武術動作影片。同年的《龍虎爭斗》是李小龍與美國好萊塢華納影業公司合資生產的影片,成為中國第一部與國外電影公司合作的武術動作片。《死亡游戲》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最後一部影片,遺憾的是李小龍並沒有拍完這部電影就去世了。
此後,雖然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還繼續在生產,但作為群體性的武術動作片創作、拍攝、效應等逐步減退了。
2.3 第三次高潮
中國電影的第三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電影製片廠首拍了劉曉慶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開了武術動作片的先聲。1982年由河南開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聯華電影聯合公司攝制的、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這期間,大量的武術動作片題材的影片誕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當》、《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時,武術動作片有了將動作片與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韻。
由中國內地所引發的武術動作片與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有一定的不同之處。即相比較而言,在敘述故事的前提下,更多的表現了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思想的熏陶。
步入90年代,香港的武術動作片又有了一個新的篇章,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1993年《東方不敗》、《獅王爭霸》等對中國電影具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間隔了半個多世紀的《火燒紅蓮寺》,在1993年又拍了第20集的連續系列。以及1994年的《天龍八部》等等,都對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有的武術動作片中,以出生於廣東佛山的黃飛鴻的武術生涯為題材的武術動作片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從1949年的《黃飛鴻傳》至今,已有了100餘部關於黃飛鴻武術生涯的故事片。
3 武術動作片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在整個武術動作片中出現了許多代表人物,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從以下幾點探討。
3.1李小龍
在20世紀60至70年代期間,李小龍從武術的詠春拳開始創造截拳道,而後進入影視圈,轟動世界影壇。從而使中國武俠電影又進入了第二次高潮。
李小龍作品有童年時期的作品《富貴浮雲》、《細路祥》、《人之初》、《雷雨》、《人海孤鴻》;1969年《丑聞喋血》;1971年《唐山大兄》;1972年《精武門》;1973年《猛龍過江》、《龍爭虎鬥》;1973年《死亡游戲》(未完)。
在李小龍的電影中尤其是《唐山大兄》這部武術動作片,是由香港嘉禾電影公司所製作。該片成功塑造的中國英雄人物「唐山大兄」帶動了中國電影進入世界電影市場,主角李小龍由此而成為了一代國際電影巨星。
3.2 成龍
出生於1948年的成龍,數十年的從影使其成為全球的公眾人物。他的電影有很多,基本以《警察故事》系列、《醉拳》系列為他奠定了武術動作片的地位。此外,具有影響力的電影有《群龍譜》、《A計劃》、《蛇形刁手》、《奇跡》、《紅番區》、《霹靂火》、《簡單任務》、《我是誰》、《一個好人》、《尖峰時刻》等等。成龍1995年就獲得了香港浸會大學的榮譽社會學博士。他的《醉拳ⅱ》赫然登上了美國《時代》雜志,被評為十大電影佳片。成龍熱心於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尤其是為2008年的北京奧運當形象大使。
3.3李連傑
1996年在英國倫敦舉行了「李連傑作品專輯展映」,出現了異常熱烈的哄動場面,反映了李連傑已成為繼李小龍、成龍之後在歐洲備受矚目的中國功夫明星。李連傑的武打動作,除了傳統的中國功夫之外,又加入了好萊塢的動作特技效果。李連傑成功地打入了德國、比利時、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
李連傑作品有1982年《少林寺》;1984年《少林小子》;1986年《南北少林》;1988年《中華英雄》;1989年《龍在天涯》;1991年《黃飛鴻》;1992年《黃飛鴻ⅱ》、《笑傲江湖》等;1993年《獅王爭霸》、《方世玉》、《太極張三峰》等;1994年《洪熙官》、《精武英雄》及2004年《英雄》、2005年即將上映的《霍元甲》等。
李連傑的身價隨著其名聲業越來越高,從1982年《少林寺》的數百元,到1996年香港龍祥電影公司與永勝娛樂公司簽下了《黑俠》、《黃飛鴻ⅵ》等三部片子,達到了3600萬港幣;而以後的影片也在千萬美元之巨。
3.4 其他代表人物
《武當》中的司馬劍(趙長軍飾)、《塞外奇俠》中的卓已航(原文慶飾)、《武林志》中的東方旭(李俊峰飾)等。在眾多的武術動作影片中,以《黃飛鴻》為題材的影片可以說是達到了武術動作之最。而飾演《黃飛鴻》的演員也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武術動作片名演員。如成龍、李連傑、洪金寶、元彬、甄子丹、趙文卓、王群、邱建國等;還有不少其他名星。如譚永麟、劉家輝、梁小龍等。在這其中《黃飛鴻》中的黃飛鴻(關德興飾)。1940年開始,關德興飾演《黃飛鴻》,一直到1970年,整整演了99部以《黃飛鴻》題材的電影。
4 中國武術動作電影的發展趨勢
從《定軍山》到《卧虎藏龍》再到2005年周星馳《功夫》、徐克的《七劍》的中國電影百年的發展史中,可以看到武俠電影的發展趨勢。
4.1重視電影節的評選與獎項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電影節有3000多個,而國際製片人協會承認的國際A級電影節一共是11個。在這林林總總的電影節中,其中奧斯卡是國際A級電影節中舉足輕重的國際電影節,同時也是商業性最強的電影節之一。中國的電影界對此十分重視與關注,如張藝謀近年來的每一部大片似乎都劍指奧斯卡,而且都是與武術動作片有關的電影。
對於中國電影來講,奧斯卡不僅僅是一個在世界面前亮相的好機會,更是一個爭奪世界電影市場的契機。參加奧斯卡,得獎不易,既使獲得提名也同樣具有意義。而如果獲得獎項,則對中國電影的整體形象提升和世界電影市場的定位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2001年的73屆在奧斯卡的獎項,稱為中國武術功夫電影的《卧虎藏龍》再一次使中國武術動作片亮相全球影壇。《卧虎藏龍》是由李安導演的,李安有著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和美國的生活經歷。而整個劇組有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演員以及美國和馬來西亞的華人演員組成。在獲獎的時刻,輿論界稱其為「世界華人的電影藝術成就」。
在奧斯卡的獎項提名中,《卧虎藏龍》得到了10個獎項的提名。最終得到了最佳外語片獎、最佳美術指導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原作音樂獎等4項大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在國際A級電影節奧斯卡中的舉足輕重的獎項。
有意思的是,這部配英文字母的華語片還在美國引發了學中文的熱潮,甚至有的學校將《卧虎藏龍》劇本當教材用。
2005年,中國電影有了一個嶄新的評選活動——中國電影排行榜。排行榜4個項目,每個項目有5個提名。我們發現最佳製片人中的5部電影有2部是武術動作片,它們是《功夫》和《十面埋伏》。其中《十面埋伏》有3個項目的提名。
4.2電影市場的票房價值杠桿
從票房價值來看,《卧虎藏龍》僅在北美就達到了近2 億美元的票房、台灣的會宇多媒體以8位數即千萬元的價格取得了《卧虎藏龍》全球獨家動畫版權、包括碟片和商業性合作的授權等,《卧虎藏龍》得到數億美元的收入是毫無疑問的。
同樣,《英雄》在2004年的7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之後,在美國兩個周末的票房達到了1800萬美元,最後在全球達到了1.7621億美元的票房奇跡,而《英雄》在國內的票房收入僅占其中的17.24%。《十面埋伏》的海外版權被「索尼經典」購買了以後,其票房突破了7200萬美元。來自影片發行方中影發行放映分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7月29日開始放映的徐克的《七劍》,全國首個周末三天票房總計2600萬元人民幣,這個成績和《頭文字D》的首周票房基本持平。同時頭3天在東南亞已取得過4000萬的票房成績,發行負責人翁立表示,「從《七劍》的首周表現來看,總票房達到七八千萬難度不大。」因此《七劍》的中國電影排行榜估計也將是前列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電影排行榜以電影的票房收入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
4.3娛樂性的武術動作片將異軍突起
《我的功夫女友》被譽為2005年的中國「首部現代功夫喜劇」。它糅合了浪漫、搞笑、功夫、勵志等多種元素。《我的功夫女友》是繼韓國影視明星張娜拉的電視劇《明朗少女成功記》創下收視高峰,並捧紅了張娜拉的亞洲小天後地位之後的又一巨作。圈內人把其稱作是中國版的《明朗少女成功記》。雖然由於檔期的原因,張娜拉最終未能出演此劇,但《我的功夫女友》將中國功夫與喜劇的結合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許多海外的影片商也看好該片,希望引進現代功夫喜劇《我的功夫女友》影片。
2005年3月香港引進內地的首部電影叫《精武家庭》。它是集武打、動作、喜劇溫情於一體的武術動作電影。該片由成龍監制,「成家班」參加了全部的拍攝工作。總投資為4000萬元的《精武家庭》有驚險的跳樓場面和高難度的武打動作。
而香港另一武術動作片的明星洪金寶也在2005年的4月推出了「洪式」的喜劇功夫電影《龍威父子》。《龍威父子》取景於雲南和廣西一帶,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壯觀的瀑布河流更襯托出了中國武術動作影片的傳奇色彩。
在2005年的賀歲片市場里,以周星馳為主演的,作為新年賀歲片的中國功夫電影《功夫》展現了「電腦功夫」和武術真功夫的結合。此外,影片使這賀歲功夫片不同於普通的功夫片。《功夫》一片投資1.5個億港幣,片中仿效了不少好萊塢影片的經典段落,十分搶眼。
沉寂了3年以後的徐克又推出了武俠巨片《七劍》。該片目前拍攝完畢,已經於2005年7月29日與觀眾見面。
徐克認為,劍是兵器之王,象徵著中國武俠文化的精神,劍中蘊涵著俠義的風度和修養,並且有一種浪漫盪漾在其中,無論在攻擊時和防守時,你會發現那其中藏有哲學。關於劍,徐克認為有很多內容可以發展,一招一勢讓人們重新認識劍,劍不僅僅是一個打鬥的工具,它應該有七種精神,有七種顏色。
雖然《七劍》一直被稱為2005年最受期待的香港電影。但是,一部《琴魔》日前在香港試映後,有搶走《七劍》的風頭的趨勢。《琴魔》是一部古裝武術動作片,耗資數千萬,光道具「天音琴魔」就花費了10萬以上。業內人士評論,《七劍》和《琴魔》這兩部動作片的競爭,將帶動整個香港電影市場的進一步復甦。
4.4 武術與中國電影發展的互存互進
中國電影的發展離不開武術的源泉。武術的全球化宣傳與推廣離不開中國電影。在《定軍山》成功拍攝之後100年的中國電影風風雨雨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始終與中國武術發展互存互進。
20世紀70年代,功夫巨星李小龍使世界認識了中國武術,形成了一個中國功夫的熱潮。
80年代,李連傑的《少林寺》掀起了全國的武術浪潮,據不完全的統計,在《少林寺》及其他武術動作片放映之後的數年內,全國的武術業余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竟達到了萬所之多,少林寺的所在地,河南登封地區有100餘家武術學校。其中有不乏規模較大和檔次較高的武術學校。比如塔溝武校的習武學生超過了萬人等。同時,全球的武術熱也再一次升起。
2001年獲得奧斯卡4項大獎的武術動作片《卧虎藏龍》,無論在全球電影界的影響力、票房收入的市場因素,還是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武術的宣傳與推廣,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程度。
在中國電影發展的100年中,武術動作片的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不僅僅有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地位,擴大電影的市場效應的作用,而且更有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橋梁作用和宏揚民族精神的教育作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電影進行宣傳,從而使中國走向世界,使世界認識中國。如奧斯卡、如嘎那、東京電影節等等是中國影片成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再如電影《霍元甲》的放映,使無數國人為之傾倒,從而使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自豪感大大提高。
中國電影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橋梁,中國武術是中國電影發展的源泉。兩者的互存互進將永遠延續下去。
5 結語
武術是我國特有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其內容繁多,門派林立,表現形式多樣,具有極大的健身價值和技擊價值,同時更富於娛樂價值。電影正是反映人們的文化精神生活的一個體現,而武術動作電影又在電影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武術能夠與電影結合起來,共同促進雙方的發展。
5. 誰能告訴我中國電影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中國電影發展史有4個階段。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5)如何階段電影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部電影介紹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6. 電影藝術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電影往往被稱為「第七藝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下面我們就對電影技術的發展歷程作一個簡單的回顧。
電影誕生之後的二十多年是無聲電影時期。早期發明的電影攝影機不能同步記錄聲音,電影放映機自然也不能同步播放聲音,所以電影有了一個特殊的稱謂:「默片」,即無聲影片。卓別林這一喜劇大師的形象就是通過 「默片」進入了我們的視野,頭戴禮帽,拄著手杖,長著一撇小鬍子,穿著肥褲子和一雙大頭鞋,讓人忍俊不禁。
後來,技術的進步推動電影進入了有聲時期。挑剔的觀眾不再滿足於單純看到畫面,希望在電影中也能聽到聲音。於是,就出現了一邊在銀幕上放映畫面,一邊由鋼琴師現場伴奏的現象。之後,人們通過各種方式把聲音記錄到磁帶上(早期是光學錄音,後來是磁性錄音和光學錄音的結合),再把記錄聲音的磁帶和記錄畫面的膠片合成到一條膠片上,實現了聲音和畫面的同步播放。歷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有聲影片當推華納兄弟公司1927年出品的《爵士歌王》,這部影片把聲音帶入了電影,也揭開了電影發展史的新篇章。
發明者的探索是無止境的,他們一直追求電影對現實世界的逼真還原,其中,色彩自然也是他們的重要目標。早在1925年,前蘇聯導演愛森斯坦在《戰艦波將金號》中就嘗試人工為膠片上色,讓戰艦升起一面真正紅色的紅旗。直到1935年,美國才拍攝出彩色影片《浮華世界》(又譯作《名利場》),標志著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的誕生。
從電影產生到彩色電影出現,「電影演員」、「膠片」、「拷貝」……這一系列的專用術語幾乎就是電影本身的代名詞。但是,數字電影技術的出現卻打破了我們的傳統電影觀念。1988年,影片《誰陷害了兔子羅傑》將動畫形象和真人一起搬上銀幕,對「演員」的概念做了極大的拓展。1993年,在影片《侏羅紀公園》中,電腦製作的恐龍角色充分顯示了數字技術給電影帶來的變革。而迪斯尼的《玩具總動員續集》則把代表電影特徵的最後一個名詞「拷貝」也丟掉了,影片直接通過衛星和網路進行傳輸。從拍攝、剪接到發行,數字技術正一步步參與到電影製作中來,「數字電影」這一概念也變得越來越明晰,那就是電影從製作工藝、製作方式到發行、傳播上的全面數字化。
7. 電影發展的階段及代表作
一、電影的發展歷史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重要時期,分別是形成期,發展期,成熟期。
1、電影的形成期
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隨著技術的不斷變革與進步, 1895年3月22日,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
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被稱為「電影之父」。
這個時期的電影在技術上推行標准化,藝術上講求構圖技巧,但是有很大局限性,這些早期電影過於貼近現實,而且影片時間很短。電影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
2、電影的發展期
1902年,梅里愛根據儒勒凡爾納和HG威爾斯的兩部有名科幻小說編導了著名的科學幻片《月球旅行記》,這是他的高峰作,在電影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一時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的鮑特。
鮑特在《火車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愛的影片都是從頭到尾一個鏡頭。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代表作有《王子尋仙記》、《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摩登時代》和《淘金記》等。
這些電影具有鮮明的現實
感和尖銳的諷刺性及雅俗共賞的大眾化特色。薩杜爾先生對其作品作了如下評論:「卓別林的影片是唯一能為貧苦階級和最幼稚的群眾所欣賞。同時又能為水準最高的觀眾和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所欣賞的影片」。
3、電影發展的成熟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
1935年,馬摩里安攝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膠片的發明,使得電影藝術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聲音和色彩促使電影更趨近於自然。有的電影創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電影從此進入了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階段,並在同其他藝術的關繫上,從過去單純的摹仿吸收進行到有取有舍的階段。此外,更值得重視的是,電影這時的不再是單純的娛樂品,而是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的藝術門類了。
(7)如何階段電影擴展閱讀:
電影創新:
立體放映早在電影發明之前就已出現。1868年,亨利·達爾梅達就曾用紅綠兩種光線把畫面重復投射到銀幕上,觀眾可以透過一種紅綠雙色的鏡片把兩個畫面混合成黑白立體形象。
這種方法日後被稱為「雙色立體放映法」(Anaglyphe),曾在1935年前後被路易·盧米埃爾及美國的米高梅公司用來放映短片。
「雙色立體放映法」的缺點是使人們不能看到彩色,所以(尤其在德國)有人用兩片無色的偏鏡片(Polarlides)來代替原先的紅綠鏡片,使光線從左邊或右邊偏離分散。
到1950年,這種方法開始走出實驗室,在義大利、匈牙利和英國作公開的表演。
「星涅拉馬」式寬銀幕電影是和立體電影同時在紐約出現的,不過它的流行要持久得多。這種電影的發明者弗萊德·華勒(1954年故世)在放映時採用凹三面銀幕和立體音響。
就如阿貝爾·岡斯和機械師德布里於1927年和1935年在巴黎兩次放映《拿破崙》時所用的方法那樣。1940年華爾特·迪斯尼在美國幾個城市裡放映他的影片《幻想曲》
時也採用三條音帶與三個擴音器,來產生立體聲的效果。
「星涅拉馬」式寬銀幕電影用3架放映機,300平方米的凹三面銀幕,6條聲帶和將近20個擴音器。它在紐約獲得如此大的商業成功,以致觀眾要好幾個月前預訂影院的座位。
經過十年獲利的經營,到1962年年底世界各地共有140家「星涅拉馬」電影院,放映麥克·托德、茂里安·古柏、路易·德·羅希蒙等人拍攝的九十部影片。
這些影片當時還不是故事片,而是一些旅遊紀錄片,引導觀眾漫遊世界五大洲。當表現交通工具(火車、飛機、小汽車、直升飛機、游覽小火車等)迎面飛馳而來時,尤其能產生驚人的效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史
8. 電影的產生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無聲、有聲、黑白、彩色。
9. 電影生產的五個階段
電影的製作流程基本分為五個階段:
1、發展階段:撰寫劇本並將之轉換為拍攝的藍圖。
2、前期製作:為實際拍攝作準備工作,過程中將會僱用聘請演員和工作團隊、挑選拍攝地點,以及搭建場景。
3、中期製作:拍攝錄制電影內容的原始片段
4、後期製作:剪輯影片並同時剪輯劇中對話(但是與影片分開進行);創作、演奏並錄制背景音樂(和歌曲)、設計並錄制音效;製作並加入電腦「視覺」數位特。所有音訊元素被混合成稱為「stem」的主音軌,之後將主音軌和影片合並。此時電影正式完成(好萊塢稱為「鎖定」(locked))。
5、銷售和發行:針對潛在可能的買主(發行商)舉行試片,發行商購買電影後將之送往電影院和/或發行成DVD等家庭數位媒體。
好萊塢風格的製作流程通常需要花費3年的時間。第1年是進行發展階段,第2年開始前期製作和正式拍攝,第3年則進行後期製作和發行。電影的性質決定了製作期間所需工作團隊的規模大小和類型。許多好萊塢冒險電影需要電腦運算的影像(CGI),必須由非常多的3D模型設計師、動畫師、動態描繪師和其他人員來製作。然而,一部預算較低的獨立製片電影,可能僅由小型的工作團隊製作,通常薪資待遇也較低。全世界每個地方使用著各種不同的技術、演出和類型風格進行電影製作,並且也有截然不同的預算范圍,從中國大陸縣市政府出資贊助的紀錄片,到在美國的製片廠系統內,完全以商業利潤為導向的電影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