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火燒圓明園的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火燒圓明園》是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電影工作者共同創作的電影作品。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遭受了一段屈辱的歷史: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他們闖進圓明園,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最後為了銷毀罪證,侵略軍放火把圓明園燒成灰燼 。1980年,李翰祥導演有了把這段歷史搬上大銀幕的想法。他查閱了大量史料,並請教多位清史專家,幾易劇本,最後完成《火燒圓明園》的劇本創作 。
演員選擇
《火燒圓明園》原本是由張金玲飾演慈禧,劉曉慶飾演慈安。但是張金玲因為懷孕,放棄了出演慈禧一角的機會,於是慈禧一角也改由劉曉慶來飾演 。因為梁家輝長得酷似咸豐皇帝,因此導演李翰祥選擇由梁家輝來扮演片中男一號 。片中麗妃的扮演者周潔並沒有參加《火燒圓明園》的試鏡,她在導演李翰祥的剪輯車里跳了一小段舞,李翰祥就決定由周潔來飾演「麗妃」 。
拍攝場景
《火燒圓明園》在中國內地拍攝期間,相關部門全力配合,並且第一次開放皇城故宮的實景為該片提供拍攝場景便利 ,片中百官上朝、軍機議政、木蘭秋狩、圓明殘垣,皆是實地實景實物展現 。此外,為了拍攝圓明園的場景,導演李翰祥還說服新昆侖影業公司,耗資64萬人民幣在北京昌平搭建起一個模擬的圓明園外景地,並在拍攝尾聲時用一把火燒掉 。
Ⅱ 電影史上經典之作的《火燒圓明園》,有哪些與歷史不符的地方
提到清代的影視作品,就繞不過李翰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拍攝的“清宮三部曲”即:《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和《一代妖後》。由於電影是在故宮、避暑山莊、清東陵等地實地取景,所以比後來的粗製濫造之輩也更有歷史感和代入感。
這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從道具、場地、演員、史實上與《末代皇帝》相呼應的清代電影,尤其是《火燒圓明園》一開場同治皇帝登基的畫面更是氣勢恢宏,震撼人心。
但是因為《火燒圓明園》整個電影需要調動的人力物力以及統籌方面過於龐雜,也導致了一些瑕疵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該電影的藝術顧問朱家溍先生就曾經指出過,在同治皇帝登基時太和殿廣場兩側跑馬和皇帝的九龍曲柄傘蓋用的不合禮制。除此之外電影中也還有一些缺憾之處,如果能夠彌補的話,這部電影的藝術性和真實性就更完美了。
上圖_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
當然上述的這些資料並非是為了給英法聯軍洗白,畢竟他們才是禍首。但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也使得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遭受了無盡的劫難,成為如今的殘跡。
毋庸置疑《火燒圓明園》是一部了不起的電影,象徵著我國對於歷史傷痕的反思,也展示了改革開放後整個社會開放的胸懷,正視歷史,銘記歷史是沒有錯的,但彌補其中的缺憾、准確的還原歷史,也是對從銀幕上獲取歷史知識和歷史價值觀的受眾們的正確引導。
文:魏四維
Ⅲ 1982年拍攝的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圓明園,風景是從哪裡拍的
圓明園中大部分園景早已經被破壞,為了展現那些已經被毀了的園林景觀,在當時沒有CG特效技術的情況下,很多景物都必須實打實來做。
中國的「萬園之園」
是仿照圓明園格局樣式建造,園內分設100個園區,有皇家建築、管家建築、民間建築等各式建築,而每個園區種植的花草樹木達4000多種,一年四季滿院繁花,又稱為「萬花園」。
Ⅳ 火燒圓明園在什麼地方拍攝,請說明理由
《火燒圓明園》在中國內地拍攝期間,相關部門全力配合,並且第一次開放皇城故宮的實景為該片提供拍攝場景便利 ,片中百官上朝、軍機議政、木蘭秋狩、圓明殘垣,皆是實地實景實物展現 。此外,為了拍攝圓明園的場景,導演李翰祥還說服新昆侖影業公司,耗資64萬人民幣在北京昌平搭建起一個模擬的圓明園外景地,並在拍攝尾聲時用一把火燒掉。
Ⅳ 有哪些連續劇是在故宮拍攝的
1、《火燒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在中國內地拍攝期間,相關部門全力配合,並且第一次開放皇城故宮的實景為該片提供拍攝場景便利,片中百官上朝、軍機議政、木蘭秋狩、圓明殘垣,皆是實地實景實物展現。
2、《日落紫禁城》
1997年由斯琴高娃和劉若英領銜主演的《日落紫禁城》這部電視劇的一些室外場景是在故宮內實景拍攝。
3、《垂簾聽政》
《垂簾聽政》是中國香港與中國內地合作拍攝的電影。李翰祥要求劇組盡可能在故事發生的地方拍攝場景。影片的實景拍攝地點包括故宮、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承德外八廟、清東陵等等。
(5)火燒圓明園電影有哪些場景擴展閱讀
作用價值:
博物作用:
故宮博物院的創立,具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民主革命的又一勝利,是對復辟勢力的一次致命打擊;其二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業績。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舉行故宮博物院成立典禮。博物館是以文化教育為目的,收藏、研究、展示和保存食物的機構。將作為君主法統象徵和僅供皇帝觀賞享用的珍貴文物,變為全民族的共有財富。
故宮博物院成立時,就制定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理事會章程》。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頒布了《故宮博物院組織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關博物館的法律,後來又頒布了《中華民國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條例》。
這兩份文件在故宮博物院的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標志著博物院已由草創走向成熟,也是中國博物館事業走上正軌的開端。
遺產價值:
1987年,北京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組織對故宮的評價是:「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使人們對故宮古建築價值的認識有了深化。故宮所代表的是已經成為歷史的文化,而且有著宮廷文化的外殼,同時它卻代表了當時的主流文化,經過了長時期的歷史篩選和積累,當然不能簡單用「封建落後」來概括。故宮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對立的,而是有機的統一,相得益彰。
把它們結合起來,就可看到,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並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樣性,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角度,人們努力挖掘和認識故宮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價值。
「文化遺產」觀念的引入,突破了傳統的「文物」觀念的局限性,強化著遺產的環境意識、共享意識,以及全社會都必須承擔管理和保護的理念,促使人們從「大故宮」的觀念來看待故宮保護。這在故宮保護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不僅要保護故宮本身,還要保護它的環境。過去只重視對故宮本身的保護,後來認識到與皇宮連在一起的護城河也是皇宮的當然組成部分,必須治理,於是就有了20世紀90年代投資6億元人民幣、費時三年的護城河治理,改變了長期存在的臟、亂、差面貌。
學術價值:
故宮學是故宮博物院於2003年提出的,它是以北京故宮及其豐富收藏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故宮學研究主要包括紫禁城宮殿建築群、文物典藏、宮廷歷史文化遺存、明清檔案、清宮典籍及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六個方面,有著豐富深邃的學科內涵。故宮文化是以皇帝、皇權、皇宮為核心的皇家文化。故宮學的提出並確立將使其研究進入自覺階段,從整體上提高故宮學研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