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賀祿丁的有名作品有哪些
1. 賀綠汀創作了著名的鋼琴曲《牧童短笛》和《搖籃曲》。
2. 他的管弦樂作品中包括《森吉德瑪》和《晚會》。
3. 在電影歌曲方面,賀綠汀的作品有《春天裡》、《四季歌》和《天涯歌女》。
4. 他還為《游祥簡擊隊》創作了隊歌,以及《墾春泥》和《嘉陵江上》等歌曲。
2. 賀綠汀創作了什麼歌曲
賀綠汀,是中國著名作曲家、音樂家。他創作了很多作品,作品體裁多樣,在中國有重大影響。他共創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近百首歌曲,6首鋼琴曲,6首管弦樂曲,10多部電影音樂,還出版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他的歌曲《游擊隊歌》、《墾春泥》、《嘉陵江上》,在抗日戰爭期間流傳海內外,至今仍是音樂會和歌詠活動中的偉唱曲目。 他的器樂作品以鋼琴獨奏《牧童短笛》、《搖籃曲》,管弦樂曲《森吉德瑪》、《晚會》最為著名。其中《牧童短笛》在1934年亞歷山大·齊爾呂舉辦的「征辦中國風味的鋼琴曲」活動中獲第一名。他的電影配樂在30年代曾名聲大作,他配樂的電影有《風雲兒女》、《十字街頭》
馬路天使》等。影片中的插曲《春天裡》、《四季歌》、《天涯歌女》至今仍家喻戶昴,久唱不衰。賀綠汀又是一位音樂教育家和音樂活動家,他為中國音樂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牧童短笛》是賀綠汀在1934年他作的,根據我國童謠「小牧童,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而定名。全曲為ABA再現三段體。A段幽悠瀟灑,兩支結合在一起的復調旋律,猶如兩位牧童在騎牛溫游,信口對吹,無拘無束。B段活潑歡愉,A段復調定法改變為和聲音型伴奏的主調音樂。這首具有鮮明音樂形象和濃鬱江南風的樂曲,在中國的外來樂器(如鋼琴、小提琴等)創作中,具有開拓性意義。至今仍是鋼琴教學中的保留教材。 賀綠汀童年時接觸民間樂器和風琴。
年表
1924年入長沙岳雲學校藝術專科學習鋼琴、小提琴及音樂理論。
1926年畢業後在中學任音樂教員。
1927年參加廣州、海豐起義。
1931年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從師黃自學習作曲。
1934年創作的鋼琴曲《牧童短笛》和《搖籃曲》,分別獲俄籍作曲家齊爾品「徵求有中國風味的鋼琴曲」一、二等獎。
1936年任明星電影公司音樂科科長,為《都市風光》、《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10多部電影寫配樂與插曲。抗日戰爭爆發後到華北和重慶參加抗日宣傳活動,創作有《游擊隊歌》、《保家鄉》、《墾春泥》、《嘉陵江上》等歌曲。
1940年在重慶任育才學校音樂組主任。
1941年參加新四軍魯迅藝術工作團。
1943年到延安任五省聯防軍宣傳隊音樂教員。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擔任延安中央管弦樂團及華北文工團團長,創作有管弦樂曲《晚會》、《森吉德瑪》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長期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分會主席。創作有歌劇《長征》(合作)、大合唱《十三陵水庫》、小提琴曲《百靈鳥》、電影音樂《宋景詩》等。賀綠汀創作的音樂體裁廣泛,藝術性強,並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時代氣息。在音樂創作的同時他還譯著《和聲學理論與實踐》,撰寫了大量富於建設性的音樂評論和理論著作。
3. 賀綠汀介紹
賀綠汀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音樂家。在近80年的音樂生涯中,他把自己的音樂活動與人民的革命斗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創作了很多不朽的音樂作品,在我國產生重大影響。他共創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 200多首歌曲,6首鋼琴曲,7首管弦樂曲,25部電影音樂及140餘篇論文、譯作等,還出版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等 。他的歌曲《游擊隊歌》、《墾春泥》、《嘉陵江上》,在抗日戰爭期間流傳至海內外,至今仍是音樂會和歌詠活動中的傳唱不衰的曲目 。他的器樂作品以鋼琴獨奏《牧童短笛》、《搖籃曲》,管弦樂曲《森吉德瑪》、《晚會》最為著名。他的創作,構思嚴謹周密,結構完整緊湊,手法簡潔洗練,感情真摯自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尤其是歌曲創作,其親切上口的旋律與鮮明的時代感使他成為人們永遠不會忘記的一位優秀的人民音樂家。
賀淥汀,原名賀安卿,又名賀抱真 、賀揩等。1903年出生於湖南邵陽東鄉。1923年春入長沙岳雲學校藝術專科學習音樂 、繪畫 。並與同好組織國樂研究會、國樂團,開始了早期的音樂活動。1927年參加了廣州起義 。後隨起義部隊到海豐,在澎湃領導的東江特委會宣傳部工作,創作了《暴動歌》。1931年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從黃自學習理論作曲。1934年,以《 牧童短笛》、《搖籃曲》獲俄羅斯作曲家兼鋼琴家齊爾品舉辦的「徵求中國風格鋼琴曲」比賽一等獎和名譽二等獎,從此為樂壇矚目 。同年應明星影片公司之聘,進入電影界 。此後,他一面在音專繼續學習,一面以電影音樂工作為中心,為左翼進步影片《船家女》、《鄉愁》、《都市風光》、《壓歲錢》、《十字街頭》、《馬路天使》以及話劇《復活》、《武則天》等配樂,創作了《搖船歌》、 《春天裡》、《秋 水伊人》、《怨離別》等電影、話劇插曲,以及《心頭恨》、《誰說我們年紀小》、《清流》等歌曲。這一時期的電影歌曲創作顯示了賀綠汀在旋律創作上的天賦以及他良好的學院派作曲基礎。如電影《馬路天使》主題歌《天涯歌女》,採用了江蘇民歌的因素,聽起來委婉清麗,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少女的純情。《春天裡》的旋律非常簡潔,節奏明快,情趣盎然,形象地刻畫了一個失業青年的樂觀精神。《秋水伊人》的旋律則優美典雅,具有濃烈的都市氣息和抒情性,是當時風靡上海的「流行歌曲」。這些作品反映出賀綠汀在作曲方面的突出才華。
1937年「八一三」前後,賀綠汀赴內地宣傳抗日。1938年入武漢中國電影製片廠,後隨廠遷重慶。在重慶育才學校任教員期間他創作了《全面抗戰》、《弟兄們拉起手來》,《游擊隊歌》、《干一場》等,特別是作為演劇一隊獻給八路軍全體將士的《游擊隊歌》,在敵後根據地和大後方得到廣泛流傳。從武漢到重慶以後的兩年間,他的創作又取得新的進展,並趨於多樣化。除為影片《中華兒女》、《勝利進行曲》、《青年中國》等配樂外,還創作了氣勢磅礴的合唱《勝利進行曲》(之二),格調清新、富於泥土氣息的無伴奏合唱《墾春泥》,戲劇性的朗誦調《嘉陵江上》,民謠風的抒情曲《阿儂曲》以及笛子獨奏曲《幽思》,管弦樂《晚會》等。這一時期的歌曲創作在題材上更加貼近時代的腳步,反映了作者當時的革命熱情與強烈的使命感,也使他成為左翼文化陣營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如著名的《嘉陵江上》,曲作者運用了西洋歌劇宣敘調與詠嘆調的寫法,並結合中國語言的特點,寄託了對失去的家鄉---東北三省的懷念,表達了堅決打回老家去的抗日決心。
1941年皖南事變後,賀綠汀前往華東抗日根據地,先後在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部、新四軍魯藝文工團工作。1943年夏抵延安後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隨後又負責籌建中央管弦樂團及華北文工團等。在新四軍和初到延安的近三年中,他把音樂活動的重點放在培訓音樂幹部方面。到聯政宣傳隊後,他的創作以解放區軍民的生活和斗爭、新型的官兵關系為主要內容,追求音樂的通俗性和對歌舞劇形式的探索,以及用專業手法對傳統民歌進行改編,構成了他在這個階段的創作特色。《前進,人民的解放軍》、《露營歌》等戰士歌曲,以及管弦樂《森吉德瑪》都曾受到戰士和群眾的歡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賀綠汀一直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並且先後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分會主席等。為辦好音樂院校、培養新型的專業人才,他傾注了大量心血。在繁重的行政工作與社會活動之餘,他仍堅持音樂創作。從1949年起,他參加了歌劇《長征》的創作,並作有大合唱《十三陵水庫》、無伴奏合唱《我們心上開了一朵玫瑰花》、獨唱《牧歌》、民歌編曲《綉出山河一片春》、電影歌曲《不渡黃河誓不休》,群眾歌曲《英雄的五月》等。1999年4月27日二十時十五分,著名音樂家賀綠汀在上海逝世,享年九十六歲。他給中國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作品將永遠傳唱在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