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電影產業發展模式有哪些

電影產業發展模式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11-28 05:54:07

1. 近幾年的電影發展形式

第一,中國電影的票房和影片質量。大家都知道,無論從影片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非常大的提高,這不僅是國內,我們的電影在國際市場的票房也在逐年增加。周處長介紹了國內市場情況,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國際發行方面的一些情況。我們的電影在改革開放以前在國外基本上沒有票房,因為我們的電影不能進入商業院線,我們的電影主要是作為文化交流用的,我們稱它為「鐵盒子大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產大片也陸續進入國際市場,也有較好的市場收益,其中,影片《英雄》在北美有7億人民幣的票房。所以說,我們的國產影片在國際上也獲得了認可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外,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上越來越受到關注,在國際電影節上如今也備受歡迎,中影集團進出口分公司對此深有感觸,我們所擺的展台,中國電影的代表,都感受到了這一點,國際買家都在關注著中國電影。當然跟美國相比,我們的數量和質量上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對中國自身來說,中國電影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國際上也獲得了很多的榮譽及國際電影行業對我們的青睞,這是數量和質量。
第二,電影市場的發育。剛才周處長在講話中已經提到我們的市場發育得很快,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話,也說明了我們電影產業的發展基礎很低。我們前不久跟房地產業協會聯合舉辦了《中國電影業和房地產業跨界高峰論壇》,按說,從經濟的盤子上這兩個行業不能坐在一起,房地產特別是商業地產他們每年給國家交的稅都是數以千億計的,我們電影業的產值才60億人民幣。但是我們這兩個行業都是民生關注的,一個是物質關注,一個是精神關注。大家都關注房地產是房子是普通百姓必須的,必然關心房價、租價漲不漲之類的問題。大家也關注電影,包括農民,休閑之餘需要放鬆,必然會關心近期有沒有新電影上映,好看不好看,哪個導演導的,哪個明星演的等等之類的問題。所以,從經濟盤子來說兩行業雖不匹配,但從社會文明、社會影響來看,兩行業當屬門當戶對。現在,電影院的租金越來越高,歸結為房地產行業的原因的話,那就是說房地產的價格升高提升了電影院的租金價格,歸結為電影行業的原因的話,那就是是電影投資人、影院的經營者相互競爭出現的一個局面。為了維護市場健康發展,適時地就市場出現的問題進行研討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這個班為什麼叫「研討班」呢?除了老師講以外,我們也安排了互動,明年我們也有計劃,召集有關專家就市場出現的問題舉辦各類研討會,力爭提出解決市場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並提出前瞻性的建議。這是從市場的發育看。
第三,電影市場的投資熱情。中國電影迅猛發展,使得業內外資金的投資熱情高漲,過去國有投資數額是非常小的,所以電影業發展了50年也沒有太大的發展。如今,電影業已走向市場經濟,中國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但電影的改革實際上是從93年開始的,比如說實行院線制,比如說允許民營投資、允許外商投資、放開出品人等等,這些大的變動是原來所沒有的。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們沒有把它作為商品來經營,一直把它作為宣傳工具來使用的。所以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機構的改革,我們人的意識、觀念也要革新,我們要讓電影為國家創造社會效益的同時,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我們的電影能不能成為國家的經濟支柱,這都是擺在我們電影人面前的大事,所以我們要研討。這是從市場的投資看。
第四,產業新技術發展。以前的電影採用的是模擬技術,數字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膠片技術、膠片電影已經開始制約中國電影的發展了。電影是一個喜新厭舊的領域,得先睹為快,一般說來,一部新影片上映一個月後基本就下線了。所以,經常有專家建議搞一個藝術院線,把那些有價值影片的在藝術院線里的影院持續放映,理論上是對的,但是要作為商業運行效率是極低的,這在國外也少有成功的案例。據我了解,目前最成功的有兩部電影,一個是中國影片《廬山戀》,它的場次已經進入了世界吉尼斯記錄;另外一部是英國電影《飄》,已連著放了好幾年了。這種作為藝術片能不能拿出來做,可行不可行,這些都是我們不斷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兒童電影院,我們提了50年了,到現在我們也沒有研究出兒童電影院到底怎麼樣解決。還有大學生院線,大學都有電影廳,包括北大那樣的名牌大學,誰去給它裝修,誰去給它管理,北京是全國大學最多的城市,這些年一直在做,如何利用好大學電影廳這些陣地,這都是我們要關注、要研究的問題。
數字技術為這些領域帶來了發展機遇,可以說,中國電影產業新的動力就是數字技術。為什麼採用數字技術?我個人認為膠片比數字好看,層次豐富,色彩比較適中,看起來比較舒服,那麼為什麼還要採用數字技術呢?首先,數字技術是趨勢,其次是數字電影給電影的經營管理提供了太多的方便,比如從製作上看,過去做一個特技是很難的,一旦做不好就出現穿幫、不真實,但數字技術可以做得天衣無縫。
此外,數字技術具有四大功能,一個是特技與合成,把小場面做成大場面。過去像千軍萬馬這種場面必須有千軍萬馬的實物在,現在用不著了,幾百人甚至幾十個人中景、遠景拍完合成,就能產生千軍萬馬的效果。還有一個就是切換的功能,不同的場景給它換了,不同的服裝給它換了,或者人頭什麼的都可以調換,清晰度不夠可以修正,這樣就可以節省許多製作和拍攝成本;而膠片很難做到這些,拍完了馬上就得看,不行就得重拍,膠片是很昂貴的,用數字技術拍的話,如果這一條不過就再來一條,其成本是比較低的。最後一個就是它的修復功能,就是我們中國電影資料館現在進行的國家級工程,所有過去的膠片電影通過數字技術修復,數字技術可以把新片做舊,舊片做新。除了資料片以外,另外在電影拍攝當中,如果你要拍一個很古老的場景,如果是膠片技術,那得需要很好的場面調度,包括燈光、道具等等,現在不用了,數字技術提供了很多的製作上的便利。簡單地說,藝術家想到的場面,數字技術都能夠幫他實現。再有一個功能就是體現在放映上,原來都是跑片放電影,而數字拷貝,如果不考慮時差的話,全世界的觀眾可以同時觀看同一部電影。現在有一種新的說法,就是「影視的河流在技術上,電影越來越像電視了」。我們通過衛星傳輸接收影片,直接儲存到伺服器裡面進行播放。特別在農村,現在農村建了近百個節目接收站,農村電影院線公司通過衛星接收影片。
因此,之所以說中國電影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主要基於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從國產影片的數量、質量;二是市場的發育;第三個是新技術的採用。如果沒有數字技術做支撐,影片的質量再提高、數量再增加、投資熱情再高,我們的發展也不會有後勁。因為50年的發展經驗證明了,中國電影沒有獲得快速的發展,除了社會等因素外,技術落後是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
據《人民日報》說法,中國電影進入了「黃金發展機遇期」,我們說是「快速發展機遇期」,我也同意周處長講的,中國電影的社會輿論很好,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比如說電影院發展速度很快,這種速度能保持多久?像北京、上海、深圳等這些大城市新建的大電影院硬體環境設施跟世界相比已沒有什麼距離,但如何提高影院的服務水平和放映質量,如何能夠讓消費者感覺到這里的視聽感覺是別的地方所享受不到的,與此同時,中小城市影院投資建設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研究和探討。
前不久,趙部長召集了一個研討會,討論我們應該怎樣評估並發展我們的市場?會上我們提出,建設電影院必須有政府支持,有政策導向,不能單純的只靠市場競爭來建電影院,因為它跟其他的商品比,跟超市比,電影院是不合算的。之所以一些商業房地產商在購物中心建設電影院,是看到了電影院所帶來的附加效益,它能夠帶來人氣,增加人流量,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慾望。
所以,我們在看到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存在的各種問題,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組織各種各樣培訓班、研討班的主要原因。我們目前正處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階段,還不是太成熟,電影制、發、放的方式怎麼樣,利益分配結構合理不合理,過去5%是用在製片,因為沒有人想拍電影,我們就拿這個鼓勵、支持他。後來改革開放製片放開了,寬鬆了,影片數量也隨之就多起來了。今年預計會超450部,再加上電視電影500多部,再加短片影片產量在700部左右。我們的影片產量僅次於印度、美國。但是,每年進影院的也就在百部左右,就目前銀幕規模來說,也只能容納120部—150部之間,所以,我們下一步調整追求的不是影片的數量,而是影片的質量。
為什麼要建立市場?顯而易見,沒有市場再多的片子都沒有用。我記得幾年前的一個研討會上,一位美國專家和我講過這樣的話:嚴格的說中國沒有電影市場。他的理由也很簡單,就是你們農村不收錢,就幾個大城市收錢。我們今年票房有望超過60億,幾千塊銀幕的放映規模,這告訴我們中國市場潛力很大,但逆向思維又讓我們捫心自問,為什麼中國的市場潛力挖掘不出來?現在我們規定了製片方分配不能少於43%,我認為這只是一個參考值,實際上還得以發行和院線影院方協商結果為准。為什麼要制定利潤分配比例?就是要保證國產片製片方再生產的資金,否則的話國產影片沒人拍了。不論是從國產電影工業的發展還是社會進步來說,絕不能這樣!我們要做大電影產業,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必須要面對並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一、數字電影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發行模式跟過去膠片影片發行是不一樣的。膠片時代,我們需要很多的人發片子、監片子,現在不用了,我們網上都可以監控,那麼這些人何去何從,這都需要研究。
二、電影後產品的營銷是電影產業的重要的一部分。同美國大電影產業相比,我們電影後產品的營銷是很差的,美國的後產品營銷佔了很大的比例,電影產業總值中的70%是開發影片後產品所得,票房只佔到30%左右,而我們的票房佔到一半以上,電影後產品市場拓展是急需研究的。
三、電影版權保護。影片盜版現象非常普遍,網上侵權現象尤為嚴重。12月11日上映的《三槍拍案驚奇》,網上已經有了,據說第一天上映,第二天就已經在網上有了,這就直接侵犯了我們電影的製作權,直接影響了我們票房的總效益。
四、電影市場監督。前一段時間因影片《阿童木》媒體爆出票房「注水」現象,這說明電影市場管理還不夠嚴格,我們怎麼樣監管?目前我們採用的是聘用一大批市場監票人員,這其實是最原始的做法,不能老讓人下去盯著,盯也盯不住。近期,協會將出台《電影發行放映行業規范准則和自律公約》,協會要大力倡導誠信經營、科學管理,倡導電影企業經營者顧全大局,要有責任意識,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可持續性發展的觀念,共同維護我們來之不易的電影的繁榮發展的態勢。
五、行業自律管理體系。發達國家是靠行業管理的,不是靠政府,政府是出規則、出規矩;管理靠行業,那麼行業管什麼?跟政府怎麼樣銜接?政府管哪些?行業管哪些?當然我們中國電影還不可能一下子過渡到行業管理,這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
六、影院放映質量的監督。就此問題我利用各種場合強調放映質量,一部影片經過編劇、導演、攝影、演員、技術及製片等人員的辛勤勞動製作出來的,如果影院放映質量不好,座位不舒服、音響不好,這就相當於向消費者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我們通常會認為,五星級影院代表五星級的服務,放映質量一流,但是我在這兒講一下,現在有些五星級電影院也靠不住,為什麼呢?像換燈泡這樣最簡單的問題,我們規定燈泡一個月換一次,但有的影院半年都不換,你以為是家裡的燈泡嗎?暗了細節就看不見了。這樣的問題誰管?我們協會現在也沒有這樣的人力、財力去查、去監督。但我們會盡最大努力,呼籲有關單位和社會各界要對消費者負責,保證影片的放映質量。
最後,我想和大家在這里再探討一個問題,就是中國電影發展的科學研究。我們希望大學、研究機構、社會團體,也包括我們的發行放映部門要關注電影行業發展趨勢和動向,加強並提高科學研究能力。近期,電影局要出台一個關於電影院方面的國家指導辦法,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就是怎麼樣能夠保證大城市的社區百姓看電影更方便,此外,還有中小城市怎麼辦?校園影院怎麼辦?農村怎麼辦?總不能老讓農民觀眾看0.8K的,它還能不能進步,還能不能到1.3 K,到2K,甚至 4K。按照國際標准2K,就是你能看出2千條線,你要分不出線那是一片了,就是清晰度太差了。現在中國大城市用這個標准,在社區和中小城市是1.3 K,但我個人認為,1.3 K是過渡產品,因為美國不供1.3 K的節目,僅靠供國產片可能回收資金會有困難,就逼著你做2 K的,這是中國特殊的情況,美國都是2K。我個人認為目前中國數字電影放映格局是很科學的,條件好的就看2K的,條件稍差一點的就看1.3K的。現在又推出了4K, 「我是4K的啦」,這是商業炒作,本質上不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拍攝上是用2K的。如果是4K的,必須從開始拍攝就用4K的攝影機,中間製作到最後都是4K的設備,這一天最終會到來的。前天,我從哈爾濱回來,哈爾濱今年的機械放映減少了60%,我估計明年就要完了,為什麼?因為我們中國在力推數字影院的建設,國家又出台鼓勵政策,所以必然會激勵電影投資人投資數字電影院,這又必然會加快數字電影的發展速度。
總之,我的意思想跟大家說一下,我們為什麼先後組織這么多的學習班,有技術的,有管理的,有研討會性質的。下一步要和外經貿大學辦一個EMBA班,專門為影視行業培養高級管理人士班,除了講通用管理理論外,還要請行業的專家講課,為什麼這么做?我覺得提高人的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質制約著行業的發展。另外,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也很多,應該通過各種各樣的學習班、培訓班、研討會來研究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幫助政府做決策,幫助專家研究我們給他們提供素材,這樣以保證我們中國電影健康、快速的發展。

2. 電影產業的相關概述

從產業屬性上來看,區別於其他物質生產領域的產業,電影產業不僅擁有經濟屬性,還擁有社會文化屬性。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電影產品本身具有交換價值,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具備經濟屬性。電影的生產製作過程十分特殊,它是一種概念先行的創作,是從抽象討論落實到實際執行的一系列過程。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涉及了很多不同類型企業的參與和多種形式的經濟活動。同時,由於電影可以大批量的機械復制生產,邊際成本比較低。所以,對於電影產業來說,電影產品「內容」生產是其產品競爭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電影是具有深厚社會文化意涵的一種藝術形式。電影本身擁有承載信息的能力,其本質是通過流動的圖像講述故事。敘事性也成為了電影意識形態性的根源,在敘事的過程中,蘊含著文化的傳遞。文化作為電影敘事的背景因素之一,將自始至終的出現在影片中,因此,電影成為了文化議題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意識、價值觀、生活方式在電影中被傳遞出來。
電影作為人類文化中一種更帶有機構性質的藝術「話語」,其意識形態性是不言而喻的,或者說電影藝術「話語」本身就是在一定的意識形態中被構成的 。 電影產業具有獨特的盈利模式
中國電影產業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電影票房收入、出售電視電影頻道播放權收入,廣告收入、衍生品開發收入、網路版權收入等幾個方面,其中電影票房是主要收入來源,而票房收入在電影產業鏈中釆取的是分賬制,就是製片方、院線和影院之間對電影票房收入按比例分成。
電影院線在下游控制電影放映,憑借其壟斷勢力獲得分成比例有逐漸擴大趨勢。為保護製片方的利益,促進電影業健康發展,在2008年底廣電總局下發指導意見,建議國產影片的製片方分賬比例提升至43%,放映方不得超過57%。電影產業這種利益分配模式勢必會對電影產業投融資產生影響。
電影產業具有較大的需求收入彈性
一個產業的需求收入大說明該產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指的是產品需求變化率與居民收入變化率的比率,反映產品的社會需求變化,居民收入變化之間的關系,產品收入彈性大說明產品需求相對於居民收入變化比較敏感,即居民收入變較小的變化會引起產品需求的較大變化。
由於中國農村電影發展滯後,票房收入很少且統計困難,現有電影票房統計都是城鎮票房收入,因此,選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經行計算。
由以上可以計算結果看出電影產業有較大的收入彈性,電影產業需求增加幅度明顯大於居民收入增長幅度,表明電影產業有較好的市場前景,政府應該加大扶持和投資力度,促進電影產業快速發展,更好的滿足國民日益擴大的需求。
電影產業具有集群化、全球化發展的特質
電影產品製作周期較長、影片前制、拍攝和後制中的復雜性、分散性的特點,決定了電影產業的發展需要其他相關產業配合與支持。因此,許多國家都選取集群戰略作為發展電影產業的長期戰略。通過產業集群的發展,可以有效的占據電影產業鏈發展的核心位置,形成強大綜合競爭優勢。美國的「好萊塢」、印度的「寶萊塢」、奈及利亞的「諾萊塢」、韓國的「忠武路」等都是典型的代表。這些地區將電影產業、明星經紀、服務業、旅遊業等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增強了電影產業的活性,也提升了相關產業的附加價值。
與其它產業不同,電影的產業集群具有自己的特有的內涵:世界各國電影產業集群大多建立在文化、經濟基礎設施優厚的城市,如前文所提及的洛杉磯、孟買、首爾等都是該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這是因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創意資本是一部電影從製作、發行到上映最重要的保障條件。而經濟、文化中心城市往往比其他地區具備更好的投融資渠道及人才資源。
電影產業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
按生產要素的密集程度對產業進行分類,可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性產業。其中資本密集產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對資本的需求依賴程度較大的產業,或者說是資本有機構成水平較髙。電影產業的發展依靠大量資本投入,電影製作,電影宣傳推廣,影院建設等環節都需投入大量資金,產業具有較高的資本系數。
電影產業具有規模經濟效應
規模經濟指的是隨著產品生產規模的擴大,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會逐漸下降的經濟現象。對影片製作來說,電影製作完成時,即電影母版製作完成,其主要要素投入已完成,這時母版包含電影產品的大部分成本,2009年中國國產故事影片的品均製作成本在700萬元人民幣左右,中等成本電影在5000萬人民幣以上,而製作一份電影拷貝的費用在2000-3000美元,電影發行放映成本相對於巨額的發行成本來說是微乎其微的。電影在放映時,投放拷貝的數量越大,單個拷貝成本就越低,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
電影產業具有高度的外部相關性
上世紀60年代之後,全球電影產業逐漸從垂直整合模式過渡到水平整合模式,電影產業成為了帶動整個文化娛樂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出版、音樂、電視、互聯網、動漫、等產業都與電影產業保持著極強的關聯性。目前主控全球傳媒文化資產的大型傳媒集團——包括迪士尼集團、時代華納集團等都是以傳統的好萊塢電影公司為其核心。
電影本身是匯聚了音樂、戲劇、舞蹈、文學等其他藝術形式的特性;在載體呈現上,它又具備復雜的技術形態能與現有的數字技術產業而相對接。此外,近年來電影衍生產品的開發與拓展,也使電影產業能與其他產業很好的對接。電影主題公園的開發、電影相關周邊產品(如原聲唱片、食品、電腦游戲)的授權成為了電影製片公司重要的盈利模式。
從產品消費特性上來看,電影產品具有很強的體驗性
電影產業是通過創造供給來培育和創造消費需求的。電影產品在未被生產出來之前,市場對它的需求很難做出准確的判斷。電影產品是一種體驗產品(experiencegoods),對於體驗產品來說,消費者要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夠了解產品特性。在電影產品交易過程中消費者所傳達出來的經驗對產品銷售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因此,電影產品的消費比起其他工業產品存在著更高的信息成本,外界對於電影產品本身的信息傳遞至關重要。
由於各國受眾結構的復雜以及消費需求的多樣性,電影產品的營銷環節在整個產業中十分重要。電影產品創造的是一種無形資產,積累的是一種品牌效應。消費者可以從不同途徑對電影產品進行體驗,分別是通過製片方渠道、影評渠道及口碑傳播渠道 .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並在不斷縮小與北美市場的差距,電影業迸發出強勁活力。這一過程中,電影市場的結構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從2011年起,國內在線售票渠道興起,開始分食影院售票的利潤「蛋糕」。到了2014年,超前預售、降價、補貼,各種促銷方式同時發力,電影市場變化風起雲涌。於超感到,來影院的人雖然多了,但生意卻沒有以前那麼容易做了。
隨著影院和銀幕數的高速增長,觀眾分流和競爭壓力日益明顯。面對市場壓力,首都電影院不斷探索創新,改變工作和管理方式。在維護和改善已有會員系統的基礎上,他們將主要精力放在為觀眾提供更優質的觀影體驗和服務上。譬如,引進自動化設備,讓影片放映從人工控制變為自動控制,不但節省了人力,還提高了影片准點放映率;增加並不斷更新3D放映設備,通過提高接待能力來滿足日益增加的3D觀影需求,同時給觀眾帶來更加震撼的視聽效果。

3. 有誰可以告訴我電影行業的盈利模式,感謝至極!

這個沒法一句話說明,基本是票價,音像製品,衍生品,內置廣告

有個叫趙寧宇的人的博客你可以看一下,他講了很多

給你貼一點看看

票價:被地產綁架的影院(一)

認識電影 2010-08-13 18:28:00
中國的電影票價到底有多高?

在人們的印象中,中國的電影票價在60~80元之間,大大的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消費能力。有人口誅筆伐,認為中國電影票價太高,特別是和歐美對比,人家的月收入多少多少,我們的多少多少,完全不成比例雲雲。聽似十分有理,爭取了民心支持,也造成了電影業瘋狂漲價壓榨百姓的假象。最近《唐山大地震》限價35元的事件又一次將電影票價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

一些聲音指責政府,認為政府應該把票價降下來。這種指責用錯了地方。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電影好不容易初步完成了產業化、市場化,怎麼可能退回到政策指令決定一些的方式呢?當中國的電影人和觀眾仍在反對殘留的「長官意志」的時候,居然有人想讓「長官意志」死灰復燃,這個邏輯自相矛盾。

中國電影的平均票價到底是多少?

電影票的定價權掌握在誰的手裡?

60~80元這個數字,為許多學者、影評人、觀眾所引用,然而,這個數字是不正確的。

最近幾年,中國電影的平均票價為28~33元;2009年的平均票價為31元。

這個數字,必然引起一片嘩然。這和許多觀眾印象里的票價大相徑庭,也和人們從媒體中的到的印象差距太大。確實,大城市往往都在60元以上,有些電影,甚至動輒120元、150元。這樣的票價水平,怎麼可能出現28~33元的平均票價呢?聯繫到中國各種統計數據的尷尬錯誤和個別電影公司數據造假,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中國電影票價,「被降低」了。

通過數據分析和一線調研,才能接近於事實真相。

什麼是中國電影市場?2009年產出62.08億票房、2010年到7月已創造67億票房的市場到底是什麼?

這就是全國37家院線、一千多家商業影院的5200塊商業銀幕。上列票房收入,均由這些商業銀幕奉獻。其他的收入——如農村、部隊、廠礦學校等——收入極低或不易統計,基本不計入商業票房總額。因此,每一個年度的總票房,其實比公布數字高一些——這還不包括被商業影院盜放的影片,這一塊黑色收入約占總票房的10%強,被影院人員私分——這一情況業內人士盡人皆知,即使全部安放電腦聯網售票系統也無法徹底避免。通過在天涯網的調研發現,南方有的城市影院私印私售「內部券」,服務人員憑券放觀眾入場,此類方法五花八門,挖的都是中國電影業的牆角。

順便介紹,中國農村市場屬於公益放映。時下,從「2131工程」到「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的艱苦建設,中國擁有249條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流動數字放映設備3.6萬套,放映員7萬多,覆蓋近60萬個村鎮。2009年全國農村放映781萬場,中央財政補貼3.3億,地方配套4.4億——其收入未計入商業總票房。

5200塊商業銀幕,分布嚴重不均衡。

中國排名前50名的影院,全部分布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武漢、南京等大城市,他們的票房收入,占據了每個年度的1/3強。中國排名前100名的影院,亦全部分布於大城市和部分經濟實力不遜於大城市的中小城市——如珠三角的一些「小鎮」,DGP產值往往高於北方城市——他們的票房收入,占據了每個年度的60%左右。換言之,全國100家影院1000塊左右的銀幕,貢獻了60%左右的票房收入;而其餘一千多家影院的4000塊以上銀幕,卻僅僅能夠產出剩下40%的票房。如果按照單銀幕比較,兩者相差5倍左右。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我們尷尬的發現,決定中國電影走向的,其實就是幾十個大城市中經常光臨100家影院的少數觀眾,他們認為哪部電影好,哪部電影就有口碑、票房、檔期。二線城市的影院、網路、電視台,全部要跟隨這100家甚至50家影院和觀眾的選擇。

那麼,這50家影院的平均票價是多少呢?

根據對2010年前7個月數據的跟蹤,其平均票價約為35~45元(《阿凡達》上映時期高於這個數字,因為3D票價普高),來源為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辦公室每周通過《中國電影報》發布的數據。

這就產生了問題。如果說,二線城市的票價較低,一線城市的票價較高,最後拉低了印象中的平均票價,似乎順利成章。但是在排名前50名的一線城市大影院,平均票價居然才是35~45元,這數據顯得很靠不住。——涉及國家統計部門,似乎就有信任危機。60~80元/35~45元,差距太大,質疑順利成章。

這時候,需要到影院一線實地考察。調研結果為,60~80元是影院的門市價格,並非交易價格;如今,中國觀眾有種種辦法可以買到便宜很多的電影票,因此,35~45元正是一線大影院票價的真實反應。

觀眾獲得低價影票的途徑有以下幾條:

1、在影院辦理電影卡,一般在300~1000元之間,可享受票價5~8折。

2、購買團體票。中國電影市場團體票比例極大,各種機關、單位、學校、企業都會購買團體票,又稱「包場」、「團購」,團體票享受很大的折扣,有時候比5折還要低。

3、購買、獲得電影券。影院發行種種類型的電影券(前文非法內部券不在此列),一部分直接銷售,一部分以種種方式和所在商場、媒體、網站等進行置換,其實是一種營銷手段。觀眾從各種渠道得到的電影券,最終個人和中間商都是要買單的,並非免費

4、包銷。包銷實際上就是一種大規模的電影券批發、預購行為。一些有實力且與電影業有關聯的企業,會事先購買大批影票(高至數千萬),之後以回饋客戶、積分換取、有獎抽取等方式發出,這些企業包括電信、銀行、網站等。觀眾得到的這些免費或廉價影票,均由企業最終和片方結算,最終價格也遠遠低於門市價。

5、特價。全國影院大多實行周二半價日,很多影院還實行周一、周三、周四半價日,部分影院實行「18點前18元」活動,大大地拉低了票價。

6、在一些特別活動中,有一些特殊的優惠。如「北京放映」期間看一場贈10元兌換券,「體育電影周」的一些場次,都會有票價優惠。

綜上所述,按照門市價在售票櫃台購買影票的大多為臨時決定看電影、偶爾看電影的本地人和外地遊客,大部分長期固定觀眾可以有豐富的渠道獲得半價左右的影票。通過對發行公司、院線公司及北京、上海、廣州部分影院的調研,得知一般在門市購票的觀眾不超過1/3,團體票普遍在1/3以上,主體觀眾均通過各種渠道購買打折票。因此,一線影院35~45元左右的平均票價是真實可信的。而二線影院的票價均低於一線影院,年度平均票價也是准確的。

然而,即使是2009年31元的平均票價也不是一個很低的價格,假如2個人,坐出租,喝飲料,再吃一份便餐,消費也會接近200元——影院所處的位置迫使觀眾只能如此消費,而商城允許影院入駐也正是為了拉動周邊消費。那麼,這個31元左右的票價能不能再降?降到20元?甚至是10元?

答案是無法再降價了。因為中國的電影票價已經被地產綁架了!

電影票價的定價權不是政府,也不是某一家電影公司。中國這37條院線5200塊銀幕,隸屬關系十分復雜,有些屬於電影國企,有些屬於電影私企,有些屬於商業地產,有些屬於全民,有些屬於外路老闆,有些甚至潛伏著隱性的外資。電影票價的決定權,在於市場。

影院的收入,由幾部分構成,票房=稅費+片款+運營成本+利潤。

片款為返還製片方和發行公司的錢,比例幾乎為全球最低,一直遭到製片界強烈抗議,但基本維持現狀。

運營成本,包括人員+水電+宣傳+維修升級+地租等等。前面若干項基本支出和一般銷售單位類似,最後一項:地租,則是成本的決定性因素。

如此看來,稅費是固定的,片款是小比例的,利潤是可以估算的,基本支出是必須的,真正對影院定價權造成強烈影響的,恰恰是這地租!

中國幾乎所有大影院,均身處商業地產之中,也就是某個商業大廈或者商業區域之中。當年,這是中國電影復興的關鍵:依託商業地產的升溫造成影院的穩步發展,擴大市場,刺激製片業。然而,近年來商業地產不斷提高影院的年度租金,使得影院的收入相當一部分成為了商業地產的收益。換言之,商業地產按照一般商業規律,將他們承擔的壓力一部分轉嫁到了影院身上。商業地產升值,地租就漲價;地租漲價,票價就得跟著漲。特別是這些年來電影票房、利潤高速增長的數據被全面報道,商業地產更有了提租的充足理由。事實上,2010年各影院的地租比2009年上漲了很多,大批院線和影院不得不藉助《阿凡達》3D大漲票價,本意是2010年所有電影跟進漲價,但由於春季電影質量疲軟,市場調節,不得不做局部下降。否則,2010年的電影票價,真的有可能和房價、菜價、油價一樣成為國計民生的大話題,突破60~80元也未可知了。

如何降低票價呢?一方面,國家似乎可以免除部分稅收,放水養魚,待電影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比如年票房500億、1000億再行征稅——條件是影院增加部分低價甚至免費公映場次等。如今電影業年度票房不過100億,稅基很小,征稅意義不大。配合《國十條》的政策精神,假如稅務部門能夠部分、全部減免電影稅收,利在千秋,功莫大焉。(稅基養大了,一樣可以再征回來。)

一方面,要嚴防商業地產將通貨膨脹的壓力轉化到電影票價上來。然而,這卻是最難控制的一個環節:影院入駐商業地產,屬於商業行為,很難行政干預;商業地產要提租,影院想要生存只能接受。所有提租的金額(動輒數百萬計),除了降低工作人員薪酬、降低利潤以外,只能是轉嫁到觀眾票款上了。水電、宣傳等費用,從來只升不降——通貨膨脹的壓力從另一個渠道傳導到電影上。

與此同時,製片方一直要求繼續提高回款的百分比,這本是個合理的要求。好萊塢通行的規矩是製片方拿回票房款的55%,中國最好的情況是拿到43%,一般的連40%都拿不到,發行方拿去一些,稅費再征去一些,成本再扣除一些,中國電影製片業的日子確實難過。然而,假如製片方真的能夠拿到50%、55%,影院的日子就更難過了,唯一解套的辦法就是:繼續漲票價。

這就是全國院線一致稱贊3D電影的根本原因所在:可以「合情合理」地漲價。

4. 中國電影產業主要具有以下幾種融資模式:

一、版權質押銀行貸款:銀行貸款是電影市場上常見的融資形式。中國政府聯合金融業如北京銀行、交通銀行等商業銀行推出版權質押貸款,幫助一些電影公司獲得銀行貸款。近年來,中國幾家大型的民營公司在中國進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擔保下,已經開始穩定的獲得銀行貸款,經典案例有深圳發展銀行為《夜宴》提供為期兩年的5000萬元貸款、招商銀行為《集結號》提供5000萬元的貸款、廣州發展銀行為《功夫之王》提供6500萬元貸款等。此外,境外銀行入德意志銀行為華誼未來製作提供2億美元的打包融資、香港渣打銀行為《赤壁》提供達7000萬美元的貸款。 二、私募股權融資: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私募股權基金已經成為電影融資的新型渠道。華誼兄弟就是中國電影產業通過私募創造價值並最終IPO 的企業。目前,VC/PE 投資中國電影產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對影視機構的投資,另一種是對影片的單獨投資。中國電影產業比較活躍的PE 主要有:IDG 新媒體基金、中華電影基金、紅杉資本、軟銀、A3 國際亞洲電影基金、鐵池私募電影基金等。 三、專項電影基金:中國電影專項基金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種是來自於政府設立的專項基金,目前,中國每年通過電影專項資金、影視互濟基金、進口片發行收入提成、重大題材影片專項補助等各種形式,直接或間接投入電影製作的資金已經超過億元。另一種是來自於個人或集體出資設立的民營基金,目前,中國已經設立了專項資助基金,如中影青年導演計劃、曲江助推金、亞洲新星導等,但金額較少。 四、合作拍攝,多方投資:隨著中國電影投資市場的逐漸開放與成熟,合作拍攝日漸普及,這樣可以降低製片方的投資金額與分散投資風險,如《赤壁》、《梅蘭芳》等都是多方投資的影片。不過,業內企業合作可以較為准確的判斷風險,但是引入行業外部企業,由於專業的有限性及市場成熟度不足,資本市場的風險性較大。五、影片預售融資:這是大製作影片常用的一種融資方式,在拍攝前或拍攝中

5. 從世界范圍看,電影產業的發展模式主要有哪幾種

電影產業的發展模式主要好萊塢模式、多片整合模式、完片擔保模式。相關介紹具體如下:

1、好萊塢模式:主要是指以某種受歡迎的影片為模式,進行批量生產,成為對模仿的模仿。這種模式有格里菲斯開創並由好萊塢在以後幾十年逐漸豐富完善,是一個經典好萊塢理論。

2、多片整合模式:將投資人的資本按科學比例組合投在多個電影項目上,在3至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分期製作、發行。並以其差異性和投資方式的組合性,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資風險,盡可能提升電影組合的整體投資回報。

好萊塢早在1995年就將投資組合理論運用於電影投資,因此吸引了大批保險資金和養老基金。通常一個投資組合中會包括20至25部風格不同的電影,這極大地壓低了投資人的風險。如今這一理念也傳入中國,國影投資基金便是採用這一理念運作的。

3、完片擔保模式:電影製作方需要資金拍攝新電影時,一般會通過擔保方尋找上游機構進行投資。而電影擔保方既要了解整個電影的結構、劇情、演員,從而准確評估電影將來的票房收入,又要說服上游資本投資該影片。

從某種程度而言,擔保方對電影製作的上下游存在著很強的滲透和控制能力,這也是電影市場成熟的標志之一。

在電影產業的發展模式方面,不少機構正在進行積極探索,筆者認為,諸如多片整合與完片擔保等在內的融資機制的不斷推陳出新,也將推動我國電影產業融資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

(5)電影產業發展模式有哪些擴展閱讀:

電影產業發展模式的其他介紹:

電影產業通過創造供給來培育和創造消費需求的。電影產品在未被生產出來之前,市場對它的需求很難做出准確的判斷。電影產品是一種體驗產品,對於體驗產品來說,消費者要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夠了解產品特性。

在電影產品交易過程中消費者所傳達出來的經驗對產品銷售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因此,電影產品的消費比起其他工業產品存在著更高的信息成本,外界對於電影產品本身的信息傳遞至關重要。

由於各國受眾結構的復雜以及消費需求的多樣性,電影產品的營銷環節在整個產業中十分重要。電影產品創造的是一種無形資產,積累的是一種品牌效應。消費者可以從不同途徑對電影產品進行體驗,分別是通過製片方渠道、影評渠道及口碑傳播渠道。

6. 影視文化產業現有的影視城運作模式有哪些

影視城作為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產物,僅靠做影視拍攝基地是很難生存的,影視城需要與各種旅遊形式或是經營模式實現對接。比如在產品形式上有國外盛行的主題樂園和產業集聚區模式,在運營管理上有成功的連鎖和移動模式。

1、主題樂園模式
十多年前,伴隨著理論界一場旅遊資源能否移動(復制)的學術討論,上百個旅遊主題公園走到遊客面前。伴隨影視城的游樂化經營,影視城作為主題公園的一種,以影視為主題的游樂化設計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可應用主題樂園的運營模式。按客源市場分,主題樂園可分為目的地和地區性兩大類,前者是指一些知名度很大,有很強吸引力,能吸引外國遊客將其作為度假或旅遊目的地;而後者則是當地和周邊地區遊客經常光顧的景點。影視城可根據自身的市場定位,選擇不同的經營模式。

2、產業集聚模式
影視是一個產業,如果影視城能夠以低廉的成本和優質的服務吸引劇組,通過打造知名影視製作,吸引遊客、追星族、群體演員、演藝人員等,帶動旅遊業發展,進而又反哺影視製作,並帶動會展業、演藝培訓等其他行業的發展,就會創造出一條多元化盈利的路子。

3、連鎖經營模式
連鎖經營作為一種現代的企業組織形態和經營制度,已被各行各業廣泛採用。連鎖經營,能夠對供應商、渠道、產業鏈、人才培養交流以及綜合應用等方面進行統一管理,從而降低營運成本、提高綜合競爭力。影視城如連續續盈利並積累豐富的運作經驗,將給連鎖化經營以物質支持和智力支持,而連鎖化將打造使其迅速成為中國影視旅遊巨頭,讓其他同行更難比擬,其整體實力將超過市場跟隨者甚遠。

4、移動模式
影視城的建設與所在區域的文化背景、地理條件相關性較小,因此,部分固定建築較少的影視城可採用類似於「環球嘉年華」的巡迴移動模式。將主題演出、電影主題游樂、深度影視體驗等活動以巡迴移動模式呈現給不同地域的遊客。

閱讀全文

與電影產業發展模式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黃聖依女二電影有哪些 瀏覽:644
老電影劃痕效果濾鏡免費 瀏覽:261
求推薦好看的冷門電影 瀏覽:451
好看的古歐洲愛情電影 瀏覽:615
男生說一部電影好看 瀏覽:90
怎麼買已經下線的電影 瀏覽:297
關於媽媽的電影免費 瀏覽:904
明日邊緣電影在線觀看免費 瀏覽:815
告訴你還能活多久電影 瀏覽:62
下載後的電影如何調字幕 瀏覽:778
管虎的電影好看嗎 瀏覽:70
好看的電影在線magnet 瀏覽:719
在電影片段如何發抖音 瀏覽:760
復仇者聯盟完整版電影免費 瀏覽:167
上海有多少家萬達電影院 瀏覽:564
電影笑傲江湖免費視頻 瀏覽:473
好看到空難電影 瀏覽:140
關於飛機的電影美國電影有哪些 瀏覽:36
電信機頂盒怎麼用u盤看電影 瀏覽:128
怎麼看swag的電影 瀏覽: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