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遼寧電影製片廠的主要作品
遼寧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影視劇作品中,許多作品以較高的思想性和濃郁的東北文化特色,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其中拍攝的故事片有《潘作良》、《貴妃還鄉》、《耳朵大有福》、《月牙兒》、《春桃》、《賭命漢》、《中國媽媽》、《小巷幽蘭》、《天驕》、《將軍的抉擇》、《世紀寶貝》、《生存島歷險記》等,其中,《貴妃還鄉》是中國首部二人轉戲曲故事片;拍攝的電視電影有《俊俏媳婦開朗婆》、《青春作伴》;拍攝紀錄片有《支撐》;拍攝的電視劇有《他沒有倒在戰場上》、《隧道旁的墓碑》、《十八歲的天空》、《契丹蕭太後》、《紅鹼草》、《人大主任》等;拍攝的美術片有《少女與魔鬼》、《誇父逐日》、《好蛙呱呱》、《小熊賣瓜》等。
『貳』 斯琴高娃的個人簡介
斯琴高娃老師出演的影視劇很多,其中不乏精品,是影視界的常青樹。《大宅門》、《康熙王朝》是她的代表作,也是膾炙人口的佳作。斯琴高娃老師演技高超、塑造了眾多經典角色,這不禁讓人好奇,斯琴高娃老師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四、總結
斯琴高娃這一生,有輝煌有低谷,德藝雙馨卻命運多舛,經歷過第一任丈夫的家暴,被第二任丈夫嫌棄,兒子埋怨她,還沒成才,和第三任丈夫琴瑟和弦,卻在老年生活里,身體狀況不佳,還因為瑞士國籍備受爭議,真的是太坎坷了。
真的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別人眼裡很光鮮,內里也許很不幸,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好,也是一種幸福。
『叄』 斯琴高娃簡歷
斯琴高娃簡歷
斯琴高娃,1949年生,中國著名電影演員。
斯琴高娃從小愛好文藝,能歌善舞,1964年在全國少數民族歌舞匯演中初露才華。1965年入內蒙古歌舞團當演員兼報幕員。此段時間,她抓緊學習機會,向行內外的老藝術家請教、取經。
1978年她參加了影片《歸心似箭》的拍攝,沒想到剛出茅廬的她,把劇中的玉貞那種牽腸掛肚,難分難舍的熾熱感情以及那種潑辣而又含蓄深沉的內在氣韻,表演地真實,自然,受到觀眾、專家的一致好評。不久,被調入八一廠演員劇團,成了一名專業電影演員,1980年拍攝了《殘雪》、《阿詩瑪》兩部影片。
1981年應北影之約拍攝了影片《駱駝祥子》,這又是她的一部力作,劇中虎妞那種火辣辣,酸溜溜的味道,加之她天然外形,可以說將中國那個時代女性的特點,真實貼切地表現出來,配合張豐毅不溫不火的表演,可謂中國影壇一部佳作。以後,陸續拍攝了《許茂和他的女兒們》(1981八一)等影片。
80年代中期,她隨丈夫旅居瑞士,在國外,她依舊潛心探索演技,曾拍攝過《人在紐約》。
近年來,她懷著滿腔熱血,回國拍攝了《香魂女》、《老人與狗》,1996年與陳佩斯合作拍攝了喜劇影片《太後吉祥》。
斯琴高娃是一位少數民族演員,遼闊的草原給予了她寬廣的胸懷,旅居國外後一心想著發展中
『肆』 求根據老舍魯迅巴金等人作品改編的電影..
老舍:
《二馬》——有電視連續劇,陳道明主演;
《離婚》——有電影,也有電視連續劇;
《駱駝樣子》——有電影(張豐毅、斯琴高娃主演),也有電視連續劇(谷智鑫、丁嘉莉主演);
《四世同堂》——電視連續劇(鄭邦玉、李維康等主演);
《鼓書藝人》——電影,建國初拍的,侯寶林先生在片中出演角色;
《月牙兒》——好像有電影,記不清了;
《我這一輩子》——電影(石揮主演),電視連續劇(張國立主演,改得面目全非);
《龍須溝》——電影,有電視連續劇嗎?記不清;
《茶館》——電影。
魯迅:
《鑄劍》,根據魯迅《故事新編》中的同名故事改編,由徐克監制,CCTV6還放過
還有就是嚴順開主演的《阿Q正傳》,很老了
《葯》、《傷逝》、《祝福》、《祥林嫂》、《風雨故園》及紀錄片《魯迅傳》、《魯迅之路》等影片。
巴金:
巴金一生,筆耕不輟,作品浩如煙海,卻很少直接參與電影的拍攝與製作,但他的幾部文學作品卻是電影界改編的熱門原著。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作品《家》、《春》、《秋》、《英雄兒女》、《寒夜》、《故園春夢》等,至今讓人印象深刻。他的電影作品不僅激勵了幾代青年人,也成就了陳燕燕、孫道臨、張瑞芳、王丹鳳、潘虹等一代中國電影人。
鴻篇巨制———《家》、《春》、《秋》
巴金的文學作品《家》三次被搬上銀幕。 第一次是在1941年,上海影界的卜萬蒼、徐欣夫、周貽白等以嚴謹的態度改編了這部名著。影片的上映引起了空前轟動,由徐莘園(高老太爺)、梅熹(覺新)、劉群(覺民)、王引(覺慧)、袁美雲(梅表姐)、陳雲裳(琴表妹)、顧蘭君(瑞珏)、陳燕燕(鳴鳳)組成的明星陣容,使影片連映一個多月場場客滿,各家報紙好評如潮。作品的第二次改編是1953年1月,香港當時新成立的中聯電影公司把根據巴金小說《家》改編的同名電影作為創業作品。第三次則是1956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第三次搬上銀幕的《家》演員陣容相當強大,孫道臨扮演覺新,張瑞芳演瑞珏,王丹鳳演鳴鳳、黃宗英演梅表姐、魏鶴齡演高老爺子,影片的導演則是大名鼎鼎的戲劇博士陳西禾,這在當時可謂是超豪華的演員陣容。雖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這個版本的《家》卻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出色的一個版本。
「激流三部曲」中的另兩部作品,《春》與《秋》則分別於1953年和1954年由香港中聯攝制完成,由李晨風導演的《春》曾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榮譽獎。在秦劍導演的《秋》中,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在影片中出演翠環一角。
激昂之歌———《英雄兒女》
電影《英雄兒女》改編自巴金的中篇小說《團圓》。1952年3月,以巴金為組長的全國文聯赴朝創作組深入到志願軍中體驗生活,回國後巴金創作了這部作品。當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後,讓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它改編成電影。1964年,《英雄兒女》在全國放映取得巨大成功。
凄婉小調———《故園春夢》
在「激流三部曲」之後,巴金的另一部作品《憩園》也進入了電影人的視野之中。1964年,《憩園》由香港鳳凰影業公司搬上銀幕,夏衍擔任編劇,朱石麟執導、夏夢主演,片名改為《故園春夢》。影片表現了一個城市封建家族在社會動盪中的變遷衰落,塑造了幾個極富特色的人物形象。可惜的是這部內地與香港電影人精誠合作的影片未能在兩地大規模公映,當時也未能引起轟動。
震撼力作——《寒夜》
巴金小說《寒夜》寫的是1944年冬季到1945年年底,在國民黨統治下重慶一個小職員汪文宣的生活。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寒夜》,1955年曾由香港華聯拍攝,仍是李晨風任編劇和導演,而1984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版本則為廣大國內觀眾熟知。潘虹與許還山的表演具有相當的藝術感染力,該片不僅獲得文化部1985年優秀影片獎,而且還獲得了香港第九屆國際電影節優秀影片證書以及法國第38屆戛納電影節榮譽證書。
『伍』 請問被拍攝成電視劇的老舍作品有哪些
茶館
四世同堂 這個有兩個版本吧,老版我沒看過。
我這一輩子
月牙兒與陽光 是把《月牙兒》和《微神》這兩篇短篇小說合在一起拍成的。
駱駝祥子
龍須溝 很老很老了。
其實還是話劇拍的比較多,推薦去劇場看看吧,比電視劇有感染力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