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物造型設計的造型特點
電影美術造型具有三大特點,
逼真性由於攝影機鏡頭的如實復現現實的功能,一切被攝的景物都可以達到逼真的程度。觀眾也要求逼真感。一切服飾化裝必須是真的,或者能以假亂真的。在時代感、地域感、身份感上,在式樣、新舊、深淺的程度上,都必須准確,不能訛錯。在鏡頭前,一切景物,如山水房屋、花草樹木,一切動作,如風吹雨打,火燒轟炸,都必須顯得和生活中的一樣。電影美術家所設計的景物必須能與在生活中選用的實景天衣無縫地穿插在一起。新現實主義興起以來,強調電影的紀實性,更提高了逼真的要求。《雅馬哈魚檔》所布置的魚攤所在地廣州小街,是一幅濃郁的廣州市井風情畫,甚至令人彷彿聞到濃重的魚腥味。這樣的布景為影片創造了一個可信的生活環境,可以博得觀眾的信任感。相反,任何一點虛假或不準確都會破壞影片的真實,例如一個現代的熱水瓶會破壞一個抗日戰爭故事的可信性。電影觀眾是用攝影機的鏡頭做眼睛的,到了中近景、特寫,他就宛然置身景中,而且可以隨著攝影機的移動東張西望。因此景物的任何角落都須經得起觀眾的審視。
假定性
但是,電影美術又具有假定性。布景是攝影棚搭置的景片,項鏈珠寶是贗品;車禍、轟炸、海上風暴等驚險場面是假造的,許多夢幻天地、未來世界也是假造的。因此,電影所要求的逼真只是從攝影機的鏡頭看出來,以及將來通過放映機的鏡頭放映出去,象是真的,觀眾看到的永遠不是設計的景物本身,而是通過攝影機鏡頭看到的景物的影像,是在鏡頭的不同角度、焦距、速度等等的控制下拍攝的人物或景物的影像;因此,電影造型的逼真性不是現實的真實性,而是藝術的真實性。它不要求自然主義地復制生活,而要求藝術地再現生活。
虛實性
這種逼真性要求電影美術工作者不僅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歷史知識,能夠設計出真實的環境和服飾,還要有藝術的修養,能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有所選擇,有所提煉,有所概括,創造出更典型、更美、更有表現力的藝術的真實,將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融合為一,以實帶虛,以有限的有形的景物把觀眾帶入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豐富的意境,使原來訴諸觀眾視覺的景物所傳達的信息,更直接地訴諸觀眾的感情和思維。例如《烽火年代的故事》的主人公在戰場上負傷昏迷過去了,銀幕上出現了他幻想的童年時代家鄉的景色:小河邊樺樹林的樹根淹沒在水中,一隻斷了纜的小木船在水面上隨風緩緩飄流。這些景色生動地說明了戰士對家鄉、對童年、對和平、對生活的渴望和眷戀。更多時候,不必出現這樣的主觀幻想鏡頭,而在情節發展過程的具體景物中,以實帶虛,使觀眾看到景物後面的豐富含意。《吾土吾民》的開場是某歐洲國家的一個街頭廣場,空寂無人,鏡頭推見一座無名戰士的雕像,像前刻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年月,接著是納粹佔領軍軍官和摩托車隊開入。這就告訴了我們:第一次世界大戰20年後,歐洲人民又遭受了法西斯的踐踏,無名戰士的血白流了。接下去是附逆的偽市長歡迎納粹軍官下車,鏡頭出現了相握的兩只手,一隻是市長脫了手套的手,另一隻是軍官戴著手套的手,表現出了軍官的傲慢和偽市長的卑躬屈膝。
運動性電影是運動的藝術,電影美術造型要與電影的 3種運動形式相結合。首先要與電影演員的動作配合。美術工作為演員提供活動的環境,提供符合角色身份、性格的裝扮。這些環境和裝扮不僅不能妨礙或限制演員的動作,還要為演員的動作提供支點和憑借。樓台門窗、陳設道具的布置,服飾的穿戴,力求有利於演員的表演,有利於導演的場面調度。其次,要與攝影師相互理解、密切合作,在設計的場景中要為攝影機的推、拉、搖、 跟、 升、降的移動提供方便,為多距離、多角度、多方位的拍攝提供可能,分清前景後景層次,使畫面有更多的縱深感。還要為各種拍攝方法的照明工作提供條件,如在礦井狹長的井道中拍攝,須為照明別出心裁地搭置布景。第三要與鏡頭組織的運動結合。要充分理解導演的蒙太奇構思,並且與剪輯師密切合作,使多距離、多角度、多方位拍成的鏡頭與各種不同的組織方法與蒙太奇節奏協調一致。
演員的調度、攝影機的運動與鏡頭組織處理 3種運動是相輔相成的,美術師的造型表現,須與 3者緊密結合,相得益彰。蘇聯影片《帶槍的人》中,士兵謝德林在斯摩爾尼宮的狹長走廊里見到忙碌著的列寧,跟著列寧邊走邊談。為了不間斷地拍完這場列寧與士兵的戲,美術師拆去了走廊的一面牆,只保留了一排廊柱,又把走廊加出一段,抬高了幾級。這樣,攝影機就能在很長的軌道上移動,跟著演員不間斷地拍完這段談話。拍出的鏡頭有縱深感,觀眾覺得接近了列寧,同時也拍出了後景中斯摩爾尼宮中的忙碌景象。當列寧走上台級的時候,更顯得突出,顯得崇高了。時時在鏡頭前閃過的廊柱顯示了斯摩爾尼宮的庄嚴,廊柱造成的光影變化突出了謝德林熱切的心情。
調度有動的一面,也有靜的一面。影片有時用靜止的場面來突出景物的空間造型。英片《簡愛》中數次拍攝羅徹斯特庄園靜止的全景,開始是以靜寂空曠的環境來襯托簡愛的孤寂心情。最後在她拋棄不平等、不光彩的愛情而毅然離去時,那空曠的大廳伴隨著羅徹斯特叫喊簡愛的聲音,更顯出景和人物的交融。
綜合性電影是綜合藝術,各藝術部門一經參加到電影工作中來,就失去了原有的獨立性,服從綜合藝術的要求,協同地再現生活、表現生活。例如,繪畫本是可以直接欣賞的藝術品,但布景設計師的作品卻失去了獨立欣賞的價值,然而又從另一方面獲得繪畫所沒有的價值:雖然景物也是拍攝在平面的膠片上,放映在平面的銀幕上,但是所設計的景物在攝影光線的處理下,隨著鏡頭方位、距離的變化,不再是靜止的、二維的,而具有三維空間的效果??生了時間值,由靜止的空間藝術成為動態的時空復合藝術。這時候,美術上的透視學、構圖學、色彩學、畫面空間處理等基本美學法則還是適用的,但又是不夠的,電影美術有了更為復雜的要求,也有了更為豐富的表現力。
B. 電影中的拍攝手法有哪些
1. 推鏡頭:攝影機向被攝物體靠近或使用變焦距鏡頭逐漸放大,讓觀眾感受到向被攝物靠近的視覺效果。
2. 拉鏡頭:與推鏡頭相反,攝影機從被攝物體處逐漸遠離,使畫面中的被攝物體似乎離觀眾越來越遠,同時視野范圍擴大。
3. 搖鏡頭:攝影機在原位置上通過機身運動,實現上下、左右或旋轉拍攝,創造出動態構圖,展現周圍環境,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增強情緒表達。
4. 移動鏡頭:攝影機安裝在可移動的裝置上,如車輛或升降機,對被攝物體進行不同方向的移動,以拍攝動態畫面。
5. 變速攝影:拍攝時改變膠片的播放速度,產生慢動作或快動作效果,常用於電影中,以增強視覺效果。
6. 逐格攝影:使用逐格電動機驅動攝影機,逐個畫面進行拍攝,常用於展現如花開、細胞分裂、日出等緩慢變化的過程。
7. 顯微攝影:利用光學顯微鏡放大影像,並通過電影攝影機捕捉在膠片上,常用於科學研究和分析。
8. 航空攝影:使用航空飛行器從空中對地面景物進行電影或電視攝影,以獲得獨特的視角和視覺效果。
9. 水下攝影:潛水狀態下進行的攝影,通過特殊設備在水下捕捉圖像,展現水下世界的神秘與美麗。
10. 紅外線攝影:使用紅外線作為光源,並採用紅外線膠片進行攝影,常用於特殊的藝術創作或科學研究。
電影攝影根據不同類型的影片和劇情需求進行拍攝。例如,文藝片注重光與影的柔和高雅,武俠片追求快速強烈的動作,傳記片需要營造氛圍,神怪片則通過特殊效果增加恐怖氣氛,歌舞片則強調韻律美。攝影師、導演、燈光師、布景師和特技師(包括化妝師)需協調合作,仔細研究劇本,確保攝影工作順利進行。
C. 電影有哪些藝術特徵
電影藝術的特點包括:
1. 綜合性:電影融合了戲劇、繪畫、文學和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特點,同時保留了各自獨特的風格。
2. 運動性:電影通過連續的畫面和鏡頭切換,展現動態的故事情節,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流暢體驗。
3. 逼真性:電影利用攝影等現代技術手段,真實地再現人物、景象和事件,消除觀眾與畫面之間的距離感,使其感覺像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技術的進步,如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以及寬銀幕的使用,都增強了電影的逼真效果。
4. 蒙太奇性:通過按照情節發展和觀眾關注度,有邏輯和節奏地將鏡頭連接起來,形成連貫的故事線,使觀眾能夠清晰地理解事件的發展。
D. 電影攝影藝術的特色是什麼
攝影藝術是電影最直觀、最有特色的一個部分,認識其中規律,對於欣賞電影的內行是不可缺少的。然而,當我們用欣賞美術的眼光去稱贊一部影片的影如何美的時候,不要忘了它不再是靜止、凝固的單幅畫面,而是一種不斷變化著的動態造型。欣賞電影攝影需要一種新的造型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