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春祭的導演簡介
張暖忻(1940—1995) 於196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以《沙鷗》一片獲1982年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接著又拍攝了《青春祭》、《北京,你早》。張暖忻是紀實美學最早的實踐者。她的幾部作品,顯示了她在電影美學上的不懈的探索。
張暖忻,祖籍遼寧鐵嶺,生於呼和浩特。1958年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79年與李陀合寫論文《論電影語言的現代化》和電影劇本《李四光》。1981年自編自導處女作《沙鷗》,影片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她本人獲1981年第三屆金雞獎導演特別獎。之後又執導拍攝了影片《青春祭》,獲香港國際電影節1985年十大華語片獎和法國賽特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被認為是新時期中青年導演中的重要代表人物。1985年赴法國進修一年。回國後在中法合拍的《花轎淚》(閨閣情怨)中任中方導演。1988~1990年任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藝術室主任,執導《北京,你早》獲1989年廣電部優秀影片獎、香港國際電影節十大華語片獎。1990年,入北京電影製片廠任導演。1995年5月28日患癌症逝世。1995年5月28日,因癌症晚期病逝於北京。葬禮於6月3日舉行。作家汪曾祺先生書寫輓聯:「繁花此日成春祭,雲水他鄉夢白鷗。」張暖忻是紀實美學最早的實踐者。她導演的幾部作品,顯示了她在電影美學上的不懈探索。《沙鷗》以新穎的電影語言表現人物心理活動的敘述形式,《青春祭》中營造的含蓄、飽滿而又溫煦的意境,《北京,你早》以生活流和紀實風格顯示出來的潛在激情,在中國藝術電影創作中是獨樹一幟的。
2. 張暖忻的個人經歷
1940年10月27日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祖籍遼寧鐵嶺。
1943年3月隨父母定居北平,1958年畢業於人大附中。中學時期積極參與戲劇活動,曾扮演《雷雨》中的四鳳等角色。
1958年至1962年,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學習,1962年畢業留校執教。
196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後任北京電影學院助教、講師。導演的影片有《青春祭》等。創作電影劇本《綠野星晨》,獲內蒙古自治區劇本創作獎。同年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編輯進修班學習。
1974年,參與上海電影製片廠影片《第二個春天》(導演桑弧)的拍攝。
1975年,參與上海電影製片廠《春苗》 (導演謝晉)的拍攝。
1978,與姚蜀平、李陀合寫劇本《滄桑大地》;1979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投拍,更名為《李四光》(導演凌子風)。
1979年,與李陀合寫的《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一文在《電影藝術》1979年第3期發表,引起巨大爭論。
1981年,編導影片《沙鷗》,獲得第二屆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最佳錄音獎。
1982年《沙鷗》獲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合撰《關於電影語言的現代化》等。
1983年12月,《沙鷗——從劇本到電影》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
1985年編劇了影片《天涯孤旅》,並任副導演。
1984年至1985年,編導影片《青春祭》。
1987年至1989年,塞夫獨立執導了《危險的蜜月旅行》、《死亡追蹤》、《曝光》(兼編劇)三部影片。
1988年策劃拍攝王朔長篇小說《玩的就是心跳》 ,並寫出劇本初稿。但影片最終未能拍攝。
1990年,執導影片《北京,你早》,獲香港國際電影節年度十大華語片獎。
1990年與麥麗絲聯合導演影片《騎士風雲》,獲第十一屆金雞獎多項提名與獎項。次年與麥麗絲導演《悲喜人生》。
1993年,執導影片《雲南故事》。
1993年與麥麗絲再度攜手導演《東歸英雄傳》,獲1993年政府獎最佳導演獎、優秀影片獎。
1994年,籌劃改編拍攝陳建功小說《放生》 。
1994年,編導影片《南中國1994》。
1996、1997年又先後與麥麗絲推出《悲情布魯克》、《蒙古往事》。現任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導演。
1995年5月28日,因癌症晚期病逝於北京。葬禮於6月3日舉行。作家汪曾祺先生書寫輓聯:「繁花此日成春祭,雲水他鄉夢白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