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經典鋼琴電影有哪些問題

經典鋼琴電影有哪些問題

發布時間:2025-03-08 07:13:41

① 海上鋼琴師評價零差評,你怎麼看待這部電影

《海上鋼琴師》是根據亞利桑德羅·巴里克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改編的,從劇請設定上來看,是一部影視史上最傑出的一類電影,所以零差評也是有原因的。

《海上鋼琴師》是義大利著名導演諸塞佩在1998年推出的一部巨作,這部電影講述了一段平凡人的傳奇,他,一生都在眺望大陸,卻也一生都沒有到過陸地;

(1)經典鋼琴電影有哪些問題擴展閱讀:

1900放盪不羈、不為世俗所動,只因演奏是他畢生索愛,他不必下船隻要一直沉浸在音樂中就能得到最純粹的快樂,該片就是獻給那些始終嚮往單純、遠離喧囂的人。純真是他們固有的屬性,不會因為時間而改變。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繁華且喧鬧,人們彷彿置身於一座孤島,感到孤獨但卻沒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然而你卻不能夠孤獨,你要融入到外面喧囂的海洋戀愛的洪流,你要和別人一樣,上岸,走同一條路,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路。

如果你拒絕享受這一份孤獨,那你必須承受來自外界的一切非議,走上一條未知的路。沒人陪伴的孤獨之路。

② 電影《鋼的琴》中幾個疑惑,求高人解答。

(被抓)應該是主角的前妻。
季哥應該坐牢了吧,片中有說過的
女孩跟他媽媽了,如果是跟爸爸的話,在片中最後媽媽就流淚離開了。

如何評價電影《鋼琴家》

這部電影最可貴的是他的真實和其中反應的在迫害猶太人浪潮中的人性。

電影是由鋼琴家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斯普爾曼作為猶太人,雖然是一名如此有名氣的鋼琴家,在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浪潮中也不能倖免。他為了生活賣掉了鋼琴,為了生存東躲西藏。在華沙被佔領的前夕還在電台錄制鋼琴曲,波蘭猶太民族不斷受到各種沒有尊嚴、沒有生活權利的要求,不能走人行道,搬到猶太特區,趕到集中營,攜帶現金有限制,生活物資沒有任何保障,路上隨時可見餓死的人。還沒有搬到猶太特區前,他不能帶多蘿塔去咖啡店,不能在公園散步,不能坐公共長椅,只能在街上站著聊天。電影中被打死的穿越牆下下水道的孩子,發瘋的找丈夫的女人,一排趴在地上等待腦袋被打個洞的猶太人。納粹在街上任意戲耍猶太人,沒有理由的槍斃任何人,把輪椅上的老人推出窗外摔死。猶太人充當猶太警察迫害猶太人,高價賣給猶太同胞生活用品。

電影中也有暖意。幫助他出逃的猶太人,在登上集中營的火車上最後一刻救他的人,全家分享的那一塊糖,波蘭人給他的安全的生活地點,還有最後一幕里救他並給他食物的德國軍官。猶太人和波蘭人也開始反抗。。。

看完整部電影之後內心很震撼,我相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在中國人民的苦難和故事一定不比電影中少,期待中國能出現這樣一部影片。

這部電影的確令人感動。

所有製作精良的 歷史 題材戰爭片都對衣著和武器相當考究,《鋼琴家》也不例外。因為你可以看到在華沙大街上踢正步行軍的德國軍隊,有鐵絲網內各式各樣被俘的德國軍人,還有最後解放華沙的蘇聯軍隊。

本片除了大家都熟知的有關反戰和人性的一些東西外,我第一次開始關注美國演員阿德里安·布勞迪,但是從後來的觀察中並未發現他有多麼大的突破。

除了上邊的東西外,最重要的就是被大家津津樂道的德國軍官專業戶托馬斯·克萊舒曼。他在後來的《刺殺希特勒》,《帝國的陷落》,兩版《斯大林格勒》都有參演,都是德國軍官。鏡頭時間並不多的T.K.最終博得了很多中國觀眾的青睞,他也漸漸成為了我們對德國軍官的一個典型形象。

《鋼琴師》——戰爭中人性的光輝與陰暗
《鋼琴師》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真實自傳改編(有興趣的可以看小說原著),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影片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如螻蟻般艱難生存的故事,於2002年9月25日在法國上映。

這部電影我看了三次,每次看完,內心依然震撼,整部電影沒有過於讓人不適的血腥鏡頭,但是卻真實的還原二戰期間波蘭猶太人的悲痛遭遇。導演羅曼·波蘭斯憑藉此片拿下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羅曼·波蘭斯本是一位法籍猶太人,但是這部影片導演在隱忍自己的感受,是以一個中立的態度來揭露那段 歷史 。

人性的光輝在戰爭中不分國籍,不分種族地閃耀著,可人性的自私與醜陋也是深不見底的枯井。

男主斯皮爾曼是由美國演員阿德里安·布勞迪飾演,因為他特有的外形,高挺的鼻子,深陷的眼窩,特別符合猶太人的特點再加上本就扎實的演技,與這個角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奧斯卡 歷史 上最年輕的影帝。

斯皮爾曼,波蘭籍猶太人,在當地電視台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也是家喻戶曉的鋼琴家。在戰爭來臨之前,一家人幸福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可是炮火毀滅了這一切,毀滅了男主的家庭,愛情,包括他的尊嚴。影片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德軍要入侵波蘭的時候,男主一家准備逃亡,但是在廣播中聽到英美有計劃對德宣戰,而放棄了逃亡的計劃。當晚母親還准備了豐富的晚餐來慶祝,卻不知道這個不切實際的希望給他們帶來了支離破碎的家庭。德軍入侵波蘭後,要求所有猶太人必須貼上標志性袖章,妹妹一開始拒絕,可最後也被迫屈服,這似乎象徵了當時大部分的猶太人,認為退後一步,會換來海闊天空,卻不知道每一步妥協的背後,是離深淵越來越近。

戶口登記到袖章到隔離區再到集中營,大批大批的猶太人就像慢慢被圈養的牲畜,越來越無處可逃。影片中可以看到猶太人當街無辜被戲虐,被槍殺,甚至於晚上安靜地在自家吃飯,都有可能隨機被德軍挑中扔下高樓活活摔死,這樣的納粹德軍固然可恨,但是在隔離區內大批猶太人卻沒有任何反抗意識,甚至還聽著音樂,數著手中金幣,片中在大批送往集中營的等候廣場上,一個猶太老人表示這是去往死亡的路,我們應該抵抗,反擊,我們人數不少,我們會有贏的機會,但是卻有人反對,德國人需要勞動力,他們不會白白浪費這樣的人力,只要我們好好工作,會活著的。誰對誰錯?導演把問題留給了我們的觀眾。

影片中最具矛盾的角色應該是男主斯皮爾曼的朋友伊扎克,家裡是做鑽石生意的,為了生存成為了一名為德軍服務而殘害同胞的猶太警察,知道男主在隔離區溫飽困難,還特意送去了食物,希望男主斯皮爾曼為了家人的生存和他一同加入,但是被男主的弟弟羞辱一番後憤然離去,即使這樣伊扎克還是冒險救過一次斯皮爾曼的弟弟,甚至在猶太人被大批送上死亡火車的時候在德軍眼皮下將斯皮爾曼拽下,給了他再次活命的可能。人性的光輝在他身上閃耀過,但是當他拿起棒棍傷害自己同胞的時候,他的人性是自私的嗎?導演同樣把這個問題留給了我們。

男主斯皮爾曼本是生活一帆風順,受人尊敬,自信,幽默有魅力。正常發展下去可能還會有一段唯美的愛情,但是老天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讓這一切遙不可及,男主為了活下去,在集中營被鞭打的時候抱住德軍的褲腿求饒,只為活命。最後在猶太朋友協助下逃出來,也只能藉助波蘭朋友,到處東躲西藏,如螻蟻一般。可生命畢竟是頑強的,求生的慾望一次次刺激著男主,也一次次幫助他逃離死亡。演員阿德里安·布勞迪深邃的眼神完美的演繹了這位鋼琴家跌宕的人生,劇情我不過多的透露,有興趣的可以欣賞影片。

一首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成了拯救男主生命的高歌,斯皮爾曼像過街的老鼠一樣東躲西藏尋找食物的時候,正好碰上了德國高級軍官,影片中透過的一絲光明就像人性的光輝,照亮了,打動了軍官的心,將影片的劇情帶向了高潮。最後在德國軍官的幫助下,斯皮爾曼順利地等到了德國戰敗,波蘭被蘇聯解放了,可是這位德國軍官卻以納粹戰俘的身份死在了蘇聯勞動營里。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呢?我想這個也是導演留給我們自己思考的,沒有唯一的答案,也沒有正確的答案。

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9.2,網上各種劇情分析的都有,有人控訴納粹,有人批評猶太人,有人批評那個時代,但是我覺得這些應該都不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意思,因為太表面,太簡單,也太膚淺。就像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一樣。

只是希望世界和平,沒有戰爭,因為戰爭太醜陋,人性也經不起戰爭的摧殘。

電影的劇情我並沒有透露太多,希望留給大家空間,自己去評。

這部電影的細節非常多。其原因是這部電影改編於一部真實的紀實作品。你如果有心地關注一下人物的對話,就會從中獲取大量的信息,對二戰時期歐洲人民的眾生相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這部電影非常實在。說他實在,是說給那些認為這部電影過於ridiculous、平淡和踐踏人的尊嚴的人聽的。這類人之所以會對這部電影產生這樣的看法,我私心地以為是沒有認清世界和人性的本質。

生活本身就具有ridiculous的一面。人性本身就具有自私的一面。當一個人為了生存而奔波的時候,他是可以不顧尊嚴的。

當納粹輕描淡寫地叩響扳機把猶太人的腦漿、額頭上打出窟窿的時候。當小孩子被打斷脊椎骨死掉的時候。當母親把自己的孩子捂死而精神失常的時候。當輪椅上的老頭被活活丟下陽台摔死的時候。

當猶太人反抗德國人,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猶太人迫害猶太人,猶太人拯救猶太人,波蘭人迫害猶太人,波蘭人反抗德國人,蘇聯人迫害德國人的時候。

當主角從一個光鮮的鋼琴家,最後成為了一名只為生存而有些麻木的亡命者的時候。

你會驚奇地發現,很多時候,現實是復雜的,戰爭是復雜的,人性也是復雜的。納粹也會有尊敬藝術幫助猶太的軍官,為納粹賣命的猶太人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時候也會救下主角,同是被德國人奴役的波蘭人卻大聲叫嚷著要抓住猶太同胞,在德國人窮途末路之際隱忍膽小的波蘭人也開始反抗起來,上層階級的猶太人整天去酒館閑聊不顧外面同胞死活。

你必須得承認,你所見的,都是事實。沒有額外的東西來渲染,亦或是添加些別的作料來讓你繼續認為——啊,納粹就是殘忍的,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希望永遠大於失望!

很可惜,現實並不是這樣。影片結尾沒有什麼很大的希望,主角的家人或許已經慘遭不幸,那位恩人德國軍官也死在了蘇聯人的手裡。這個時候,主角重新成為了光鮮亮麗的鋼琴家,在輝煌的音樂廳里奏起了肖邦的波蘭舞曲。

很多時候,一部電影不需要主題,尤其是在涉及到 社會 文化民族狀態下的題材,由於為現實過於復雜,那些火急火燎想要宣示主題的電影往往會給人「假」的感覺。

整篇看下來,主角是軟弱的,是被某些具有崇高信仰的階級所鄙視的「沒有骨氣的藝術家」。而我很欣賞主角,因為他具有絕佳的運氣和頑強的生存渴望,最後重新坐在了輝煌的音樂廳內,演奏起波蘭民族的肖邦舞曲。在他背後,是死去的親人,遠去的情人和失蹤的恩人,以及無數二戰時期死於非命的猶太人。

無需帶有意識形態的階級批判,無需故作高深和矯揉造作的煽情,光就這一點,很多電影無法望其項背。在華沙深夜的廢墟里,一個衣著襤褸的亡命之徒,在德國納粹的陪伴下彈奏肖邦的敘事曲。

謝謝您的邀請。這部電影改編一部真實的紀實作品,反映了當時 社會 。猶太人反抗德國人,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猶太人迫害猶太人,波蘭人迫害猶太人。蘇聯人迫害德國人的時候,主角從一個光鮮的鋼琴家,成為一名只為生存而有些麻木的亡命者的時候。納粹也會有尊重藝術家的軍官,他在納粹賣命的猶太人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時候救下主角。影片的結局沒有很大的希望。主角的家人或許已經慘遭不幸,那個恩人德國軍官也死在蘇聯人的手裡,這時候主角重新走上輝煌的音樂舞台,奏起肖邦的那首舞曲,成為光艷亮麗的鋼琴家。這部電影中,主角是個沒有骨氣,軟弱的藝術家,它有著頑強的生命渴望。重新走上舞台的那一刻,在他的背後是死去的親人,遠去的情人和失蹤的恩人,以及無數的死於非命的猶太人,戰爭是復雜的,人性也是復雜的。

《鋼琴家》講述了二戰時期,華沙被入侵後,電台著名的猶太人鋼琴家在各界人士甚至德國中校的幫助下生存到戰爭結束。

真人真事的加持讓這部反戰影片無需什麼劇作技巧來幫助講故事。只遵循時間線,圍繞主人公的事件,輻射出各種人在戰爭中的表現,就足夠給人諸多思考。所以電影的呈現上,在其他電影中所忌諱的沒有鋪墊的轉折,主人公缺乏的主動性推動力在這部電影都反而不是問題。

這是一部偉大的二戰反思電影。

它的偉大之處在於導演沒有將主角塑造成一個偉大的反抗戰士,而是用一個極其普通的猶太人視角,平靜客觀地講述了他逃生的故事。往往正是冷淡的殘酷才最沖擊人心,帶給人深深的震撼。在電影中看主角的逃生歷程,彷彿置身於彼時,親身體會到納粹的殘暴,用獨特的視角去冷靜地觀察這場人類浩劫,去細細體會絕境下的生存之艱。

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很快首都華沙淪陷。

主角猶太裔波蘭籍鋼琴家,席皮爾曼便是在華沙電台工作。納粹德軍的血統政策在此時還未完全暴露,他們強制要求所有猶太人在右臂佩戴醒目的猶太臂章,以便隔離。

席皮爾曼一家也跟著命令,住進了臨時劃定的隔離區。在這里,生存是一件奢侈的東西,因為他們的性命在納粹眼中毫無價值,可以以任何借口隨時隨地被剝奪。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次極其普通的晚餐中,納粹突然在席皮爾曼對面樓進行檢查,通過窗口看到對面有一家人也正在吃晚飯,納粹讓一個坐在輪椅上的老人站起來,老人掙扎無果後竟被直接扔出了窗外。

沒有多餘的鏡頭和音樂,就是平淡的像普通錄像一樣,一條生命結束了。

後來德軍政策開始野蠻化,所有佔領區的猶太人被有秩序的送進集中營進行大規模屠殺。席皮爾曼一家也跟著隔離區的所有人准備前往奧斯維辛集中營。

他們不知道即將面對什麼,心中充滿著希望與絕望,都期待著下一個地方比這里好,能夠生存下去。

在即將登上火車的時候,一個猶太警察救下了席皮爾曼,他躲過了一劫。

但他漫長的如乞丐螻蟻般逃亡由這一刻正式開始了…

呵呵,沒看過!

從小到大,我看過許多的 歷史 戰爭片,可是沒有哪一次像這次的 歷史 戰爭片給我這么大的震撼。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曾經年少,所以不能感知影片中戰爭的殘酷,還是這部影片的導演和編劇太能抓住我的心。《鋼琴師》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影片的開頭是復古的黑白影像,音響中漸漸傳來悠揚的鋼琴曲。影片是戰爭類型,優雅的鋼琴聲被炮聲掩蓋,彈著鋼琴的優雅男主角不得不逃離逐漸坍塌的廣播室。此後,影片便開始了戰爭帶來的無盡的壓抑。才能將看電影的我們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性。這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了天才猶太人鋼琴家瓦列迪克•席皮爾曼在二戰期間,為躲避德國納粹的追殺在朋友的幫助下而四處躲避、逃跑的經歷。他面臨著一次次的納粹分子的獵殺,總能幸運的逃脫,最終從戰爭中存活下來。

忍受著影片帶來的無奈 壓抑 和憂傷將它看完。

影片中的蕭邦的樂曲在腦中回盪。

永遠不能忘記影片開頭拉提琴的女孩深情的望著史標曼。他說「請叫我史標曼」

還有在集中營史標曼和家人一起將糖果分為了六塊。那糖果我覺得含在嘴中並非是甜而是苦澀。

它在無奈下用手指彈奏無聲的鋼琴,那曲在回盪······

最傷心時是看他用似骷髏般的手彈奏著樂曲。

和旁邊靜靜聆聽德國軍官。

音樂的震撼讓人不再畏懼同樣也不再殘忍。

影片結束後發現下雨了。

想起曾在下雨時用鋼琴彈奏的憂傷曲目。苦澀是讓藝術升華的最佳途徑。因為只有抽經斷骨的經歷才能彈奏出讓人心中為之震撼的樂曲。影片最後是史標曼的原聲錄音

④ 如何評價電影《鋼琴家》

網上很多人都帶著意識形態和有色眼鏡去看待這部影片,總把本片的主題,局限在鋼琴家為納粹軍官彈奏的那短短幾分鍾,還對這個情節進行一大堆裝B的評論,什麼「控訴納粹」了,什麼「虛偽的人道主義」了,什麼「人性光輝」了……自以為是、故作深奧的說法比比皆是。

實際上,這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所講述的,不過是猶太鋼琴家斯普爾曼遭受納粹迫害的事跡。

這是一部客觀、冷靜、不帶意識形態的電影。

然而這個故事卻很諷刺,與雪中送炭形成1:1比例的是自私自利。

而這,就是「亂世」,每到這種時刻,什麼樣的人種都會有。

斯普爾曼在友人的幫助下多次死裡逃生,最終重獲了自由,可是在向他伸出援助的人當中,並非全是好心人和難友……

第一次救援他的,是一個勾結納粹迫害同胞的猶太敗類。你以為光靠幾個納粹、而沒有「某些」人的「鼎力協助」,屠殺行為那麼容易就建立得起來嗎?

第二次救援他的,是幾個波蘭人。在那些波蘭人中,有像那對夫婦一樣的熱心人士,但也有捲款逃跑的卑鄙小人。波蘭作為二戰中第一個被刮分的歐洲國家,此前它的好戰程度不亞於納粹德國,以致自食其果。波蘭曾在捷克斯洛伐克受到納粹侵略時趁火打劫,而被蘇德聯合入侵淪陷後,波蘭又積極參與了對猶太人的迫害。現在一談到屠殺猶太人的問題,人們總是極力地把所有罪責統統推到納粹身上,可實際上,二戰時期,波蘭、法國、匈牙利等國家,可是很討好地配合著納粹的屠殺行為。其中波蘭人也搞了個葉德瓦布奈慘案。

第三次救援他的,是一個納粹軍官,他的名字叫韋恩。很多人看了本片後總會驚訝:這件事可能發生嗎?這沒什麼可能不可能的,因為這是一件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歷史上斯普爾曼並不是韋恩唯一救助過的猶太人,二戰期間韋恩利用自己的職務保護了一些人,但在戰後他的命運卻很悲慘,因為德國軍人的身份入了獄,斯普爾曼等人曾和蘇聯方交涉想要營救他,但蘇聯出於政治考慮予以了拒絕,韋恩最終於1953年死於獄中。韋恩並非一個狂熱的納粹份子,他救助斯普爾曼,只是他想這么做,與彼此之間是什麼「德國人」、「波蘭人」、「猶太人」沒有關系,而他之所以叫斯普爾曼彈鋼琴,也只是因為他喜歡音樂而已,實際上根據斯普爾曼本人的回憶,韋恩對他的幫助並不止是影片中表現出來的這些,但導演波蘭斯基顯然沒有打算煽情,對韋恩的這次救助,既沒有塑造成「醒悟」,沒有描述成「壯舉」,而只是述而不評而已。可惜,很多人總是很裝B地去看待這個情節。

人性與一個人是哪國人、哪個黨派的人沒有太多關系。

二戰期間,除了辛德勒和韋恩,還有一個德國人也曾冒著生命危險救助了數十萬中國人的生命,他的名字叫:約翰·拉貝。

他是一個真正的納粹黨員,每當日本鬼子來到難民營前耀武揚威時,拉貝就拿出那面納粹德國的國旗和對方交涉,日本鬼子們見了後就會避退三舍,從而避免更多的中國難民遭受殘害。近30萬個中國難民就因為這面納粹旗幟艱難地生存下來。

拉貝從來沒有干過壞事,盡管,他是納粹。

然而,拉貝最終同樣很不幸,他並沒有因為他的善良而獲得相應的回報,最後幾年,他窮困潦倒,沒有一個自由民主的西方人願意搭理他。他所擁有的財產,只是南京人民寄給他的幾千美元——南京人民從來沒有忘記他。

拉貝、韋恩、辛德勒等人的事例說明了,一個人的好壞,與他加入什麼黨派無關,與他處在什麼環境、受到什麼教育有關。

即使在「民主自由」的今天,培養一群納粹,也只需要五天(詳見《浪潮》及其真實的歷史原型)。

PS:二戰結束後,斯普爾曼曾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書本出售,但很快就被禁掉了,原因是書中揭露了不少猶太人和波蘭人參與了大屠殺,波蘭和蘇聯政府認為這不「和諧」,不利於社會主義團結,於是就把書給「和諧」了。

⑤ 看了電影《鋼琴師》,有一個很大很大的疑問~~

希特勒是個極端的種族主義者和反猶主義者。他在《我的奮斗》中寫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對立面就是猶太人。」他把猶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敵人,一切邪惡事物的根源,一切災禍的根子,人類生活秩序的破壞者。這些觀點成了希特勒後來屠殺數百萬猶太人,企圖滅絕猶太人的理論依據。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透視:

1、歷史的原由。在歷史上,歐洲人對猶太人持有成見。為了闡明問題,有必要對猶太民族的歷史作一個簡單的機關的回顧。猶太人的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他們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馬勒斯坦土地上。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攻佔巴基斯坦後,猶太人舉行過多次大規模反抗羅馬佔領者的起義,但都遭到了羅馬統治者的血腥鎮壓。到公元135年的猶太人起義再義慘遭失敗為止,在這1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羅馬統治者屠殺了百萬猶太人,最後把還把余者全部趕出馬勒斯坦土地,使他們流散到西歐完全處於落後的小生產的農牧社會,土地被人們視為最珍貴的財富,商業則是人們鄙視的行業。猶太人逃往西歐後,當地的封建主們非常歧視他們,不許他們佔有土地,只許他們經營商業。不知是歷史過錯教育了他們,還是生死磨難砥礪了他們,或者說這本來就是歷史賦予的機遇,總之,由這一切所構成的歷史集合體,鑄就了猶太人的特質,使得他們聰明起來,堅強起來。他們不僅在困境中頑強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漸地富有了。

公元13至15世紀,歐洲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當地新興資產階級同那些經商致富的新興的猶太人資本家們,產生了利益沖突,噩運再次降臨到猶太人的頭上。現實利益的沖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異,大批猶太人被迫流往東歐及美洲各國,開始了歷史上的猶太人第二次逃亡。不幸的是,這種反對猶太人的意識,居然演變成了一種文化沉澱,在某些國家和地區一直「遺傳」到現代。尤其是進入本世紀後的德及奧民族,反猶情緒與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隨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宗教的情結。基督教是世界上流傳最廣、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在歐洲,特別是西歐,人們普遍信仰基督耶穌。雖說基督教的經典《聖經》之一的《舊約全書》,原是猶太教的經典,兩教之間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但基督教教義認為,是耶穌的12門徒之一的猶大為了30塊銀幣而出賣了上帝之子,是猶太人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就造成了基督徒們在情感上對猶太人的仇視。所以說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難接納猶太人。這種宗教感情的社會化,又逐漸衍化成一種大眾化的厭惡猶太人的社會心態。同樣,這種社會心態也作為一種文化沉澱。世代「遺傳」,並隨著歲月的推移,逐漸與社會經濟政治相結合,使之成為一種隨時可以被利用的社會政治的潛在力量。當這種潛在的東西某個(些)政治野心家利用時,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成為一種瘋狂的社會驅動力。

應該看到,當時的德及奧民族的內部,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緒在現實利益沖突的激化下,使人們本來已有的反猶情緒更加激烈,從而加劇了對猶太人的仇視。在這種社會氛圍的熏陶下,希特勒的「仇猶反猶」觀點逐步形成,並迅速成為了這股社會情緒的主導,一方面,當時德及奧民族仇猶反猶的社會情緒極大地刺激著他的政治野心,使其民族主義思想惡性膨脹,為其日後仇猶反猶滅猶政策和措施製造社會價值取向,培植政治力量。

3、現實的需要。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了德國,使其工業生產倒退到了上世紀末的水平,國力漸衰。深刻的經濟危機不僅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而且刺激了壟斷資產階級對外擴張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須從掠奪的土地和生產空間中尋找出路」,希特勒的這一爭霸世界的主張,得到了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擁護和支持。然而,實施建立一個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國的罪惡計劃需要巨額資金提供財力保證。在國力衰落的情況下,把手伸向富有的猶太人成為了他們的理所當然。

另外,居住在歐洲各地的猶太人,較之於其他民族而言,不僅富有,而且素質也要高些。面對這樣一個民族,希特勒及其黨徒們,既感到仇恨,又覺得膽怯。在他們的心中,猶太人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他們實現「第三帝國」美夢的嚴重威脅。這些,無疑加劇了希特勒對猶太人的仇恨和政治嫉恨。加上當時德國社會政治生活完全處在一種極端瘋狂的症狀之中,使希特勒的仇猶反猶觀點不僅有了適當的社會環境,且得以迅速瘋狂起來。

4、狂暴的病態心理。希特勒是奧地利海關一個小官吏的私生子,從小缺少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時代整天流浪於維也納和慕尼黑街頭,鑄就了他既自私又狂妄的性格。正如他小時的一位班主任老師後來回憶所說的那樣:「希特勒缺乏自製力,至少被大家認為性格執拗,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和脾氣暴躁。」加上他患有痙攣性的神經質,發起癲狂來甚至會趴在地上啃地毯邊。從有關史料上可以看出,狂暴是希特勒性格的典型特徵。例如,1942年的一天,納粹德國武裝部隊外科醫師扎爾·伯羅赫奉命去晉見希特勒,希特勒的愛犬就猛撲這位醫師,嚇得他魂不附體,醫師被迫與它細聲細語地說話,很快它就平靜地趴在醫師身邊,把前肢擱在醫師膝蓋上,兩眼溫順地看著他,並與他逗笑。希特勒見此情景暴跳如雷:「它是完全忠於我的惟一生物,可你把它騙去了,我要殺死它。」聲音越來越高,簡直到了嘶叫的地步,恕吼著威脅要監禁醫生,類似這樣的事,時有發生,狂暴如嫉恨,又造就了他的狠毒和殘忍,希特勒是一個有嚴重病態心理的政治狂人。

上述四大原因,如果孤立地看其中任何一個原因,都很難構成對猶太人的滅絕性仇殺。只有把這四大原因融合為一體時,才能產生確定性的使猶太民族在劫難逃的社會效應,而希特勒則是把這四大原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魁首。

首先,納粹黨打著當時在德國流行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塊招牌,宣揚德意志民族是優秀民族,把猶太民族視為劣等民族。為了蠱惑人心,欺騙德國廣大民眾,希特勒對這種種族歧視理論從兩個方面進行了周密的包裝。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會邏輯,怕斷章取義地摘取前人論述人口問題中的某些詞句,拼湊成一個種族優劣的理論,為把猶太人打入劣等人種製造理論依據。二是利用早就深植於德及奧人心中的反猶意識和宗教情結,大肆鼓吹「猶太瘟疫」的謬論。經過希特勒的蓄意「嫁接」,使得這個理論再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種族歧視了。他利用歷史的宗教的因素,為其滅絕猶太人而創設了廣泛的社會基礎,使得這一理論更加具有普遍的煽動性。希特勒一上台,之所以能夠順利推行一整套瘋狂迫害猶太人的反猶滅猶政策,無疑得益於他這個荒謬絕倫的理論。其次,納粹黨還利用當時德國國內廣大群眾痛恨凡爾賽和約的心理,煽動復仇主義情緒,並把這種情緒轉移到猶太人身上。

在這四大原因中,現實的需要是最直接的要素,其它兩方面的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沒有歷史的原因和宗教的情結作為先導性條件,那麼,即使現實再需要,也很難想像會達到如此瘋狂和殘忍的程度。只有當這四方面的原因聚合為一體時,才產生了那可怕可憎的充滿血腥的驅動力。

任何歷史事件都是社會各種相關因素合力作用的產物,或者說是時事造就的。二戰期間,600萬猶太人慘遭殺害,希特勒當屬罪魁。希特勒對猶太人特有的種族仇恨和政治嫉恨,是政治狂人病態心理的一種特殊反映。導致希特勒嚴重病態心理的「菌種」就是來自歷史成見和宗教情結,恰好又得到了當時德國社會環境的孕育。確切地說,希特勒的嚴重病態心理與當時德國社會政治生活的瘋狂病態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瘋狂的病態心理正是歷史成見、宗教情結和現實需要三大原因的粘合劑;另一方面,這三大原因的聚合又把希特勒瘋狂病態的心理推向了極端,從而引發了那場人類歷史的大悲劇。

閱讀全文

與經典鋼琴電影有哪些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淘票票怎麼在電影院取 瀏覽:713
電影贊助費如何列支 瀏覽:756
好看的電影間諜 瀏覽:336
怎麼給電影變高清 瀏覽:276
海信電視沒有數字電視怎麼看電影 瀏覽:255
被下葯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02
電影無問西東多久 瀏覽:999
北京校園電影有哪些內容 瀏覽:288
我覺得電影中翻譯成英文怎麼寫 瀏覽:301
華為手機如何讓英文電影變成中文 瀏覽:296
猴子的電影免費 瀏覽:116
想看鴨王電影怎麼看 瀏覽:724
yy電影頻道是多少4080 瀏覽:544
熱血警探致敬哪些電影 瀏覽:740
飛機總動員電影免費看 瀏覽:656
好看的校園的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106
會好看的喜劇電影 瀏覽:319
好看的電影推薦情聖 瀏覽:721
河正宇近幾年電影有哪些 瀏覽:127
有什麼好看的免費的電影 瀏覽: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