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毀滅》敏銳地捕捉到了第三帝國道德的崩潰。希特勒其實是一個不錯的藝術家,只是被時代逼迫,放棄了自己的愛好,變成一個讓人不恥的罪人。
影片從希特勒身邊最後一任速記員的視角出發,以平實、客觀的立場展現了這位戰爭狂人在掩體中度過的生命最後12天。
60年後,再回頭看希特勒,是歷史選擇了他。而德國法西斯的產生也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是20世紀30年代多種因素催生的產物。正是希特勒激發了德國人的民族主義熱情,所以大戰一開始,就有大批的德國青年願意為祖國、為希特勒貢獻自己的生命。
最終,希特勒作為失敗的一方永遠地告別了歷史的舞台,而書寫歷史的權利自然落到了勝利的者的一方。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B. 被稱為人生必看電影的《鋼琴家》,是否講述的是一個真實故事
影片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改編。斯皮曼生於1911年,從小就顯露出鋼琴天賦,幾年後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場個人演奏會在歐洲音樂界得到高度評價。回國後成為波蘭最年輕的鋼琴家之一。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作為猶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他的父母、親戚相繼被送到集中營。他被迫開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幫助下四處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陰影時刻相伴。直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德國軍官被他的鋼琴曲打動,決定冒險保護年輕的音樂家。在他的庇護下,斯皮曼苦撐到二戰結束。他將這段經歷寫成小說《死亡的城市》,於 1946年出版。但由於書中描寫了波蘭猶太人對當時蘇聯的不信任,遭到蘇聯查禁。直到90年代,這本書才得以重見天日,改名為《鋼琴家》在美國重新發行,一舉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C. 如何評價君特·格拉斯的作品《鐵皮鼓》
神奇的傑作,尤其是你對德國近現代史的興趣,尤其是二戰殘酷的歷史,是一個巧妙的諷刺和神奇的情節,顯示了歷史的變化。這部電影能讓你感動得流淚。德國的現代熱潮,史上最羞恥,顯示兒童魔術批判的角度,我認為,如果在中國,再現歷史文化與神奇的方式在十年動亂,會很深,就像電影《霸王別姬》,但不同的是《鐵皮鼓》。
一個有殘疾的人,他認為自己很聰明,但卻不能,最終他可以填補自己的殘疾。所以我認為用鐵鼓來形容戰爭是不好的。沒有說服力,它反映了同樣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