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有什麼風險
電影存在的風險主要包括市場風險、財務風險、製作風險和技術風險。
一、市場風險
電影市場風險主要來源於觀眾需求的變化和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觀眾口味多變,一部電影是否能吸引觀眾的目光,獲得良好的票房收入,具有不確定性。同時,隨著電影市場的飽和,同類競爭電影增多,市場接受度高的題材可能遭到大量相似內容的競爭擠壓,可能導致某部電影的市場份額被蠶食。此外,海外電影市場的變化及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也可能對電影市場風險產生影響。
二、財務風險
電影的財務風險主要涉及投資成本和收益之間的平衡問題。電影製作通常需要巨額資金投入,包括拍攝成本、後期製作成本以及宣傳發行成本等。一旦電影的票房收入無法達到預期,投資者可能會面臨投資成本無法收回的風險。同時,市場利率變化等因素也可能影響電影的財務穩定。
三、製作風險
電影製作過程中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如劇本質量、導演和演員的匹配度以及拍攝過程中的意外情況等。一部電影的劇本質量直接關繫到電影的吸引力,若劇本缺乏新意或不符合觀眾口味,可能導致電影失敗。導演和演員的選擇也是製作過程中的關鍵因素,若無法匹配合適的演員或導演的表現不佳,都會影響電影的最終表現。此外,拍攝過程中的意外情況如天氣、事故等也可能對電影製作造成風險。
四、技術風險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影製作技術也在不斷進步,但同時也帶來了技術風險。新技術的運用需要適應和學習過程,可能會面臨技術不穩定或技術難題的挑戰。此外,數字技術的發展也使得盜版問題愈發嚴重,這對電影的版權保護和市場推廣構成了威脅。同時,新媒體的崛起也對傳統電影產業帶來挑戰,如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需求變化也是電影行業面臨的技術風險之一。
綜上所述,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多方面的風險和挑戰。從市場風險到財務風險,再到製作風險和技術風險,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關注和應對。對於電影行業來說,持續的創新和改進是降低風險的關鍵。
㈡ 胡錫進談中國科幻電影!中國科幻影視究竟缺什麼
如今我國的科幻片感覺想像力不足,還是有些傳統和保守,鮮肉的事大家都再說,這已經不是重點了。特效很重要,憑空想像的東西,只能靠特效實現。
國內影視界對科幻片的認知和涉獵還只是剛開始。所以對科幻影視的理解還很粗淺,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欠缺有兩點。
所以國產科幻片需要好好補足對科幻對科幻片的深入認知,對科幻影視表現技術和表現方法的廣泛深入的認識探索。
㈢ 中國科幻電影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優秀的科幻小說的匱乏,盡管我們現在有劉慈欣這樣一個標桿帶動了科幻小說的熱度,使得更多的創作者進入這個領域。但是不能否認,優秀的作者和優秀的作品還是很少。翻來覆去大眾熟知的無非那幾本,以《三體》《球狀閃電》為代表。
就連江南的言情科幻小說《上海堡壘》都排得上號,足以說明目前中國科幻小說的體量和質量並不樂觀。如果有心的話,不妨關注一下《科幻世界》雜志的現狀,也就了解中國科幻小說的現狀了。
然而即便發展到今天,電影特效依舊撐不起人類豐富的想像力。同樣是在卡梅隆與劉慈欣的對話中,梅大爺這樣評價《三體》:我個人是吹爆三體的,電影的話至少得做六部。不過你要調整預期,別對電影工業抱太大希望,畢竟你創造出了一個電影尚無法企及的世界。
㈣ 中國電影製造行業哪些方面受到限制
目前我國電影製作行業現有競爭對手之間的競爭激烈。
首先,根據近幾年的電影製作公司的市場股份(即龍頭市場的集中率低於10%)可知,這個行業有大量的競爭對手,而且在這個行業內,中影集團和華誼集團等幾個少數的企業在規模和力量上較為相當,使得電影製作行業的競爭變得更為激烈了。其次,雖然與好萊塢各大製片公司相比,中國的電影製作行業發展尚未十分成熟穩定,但因為眾多中小製片企業的存在,使得製片公司的生產量多於發行公司和影院等的需求量,所以該行業的發展增長也已較為緩慢,行業內部各企業的競爭較為激烈。再者,在現有競爭者的差異化角度來看,目前市場上同質電影較多,而各企業也在尋求差異化中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就新進入者威脅來講,目前我國的電影製作行業的新進入者威脅不大。
雖然目前中國電影製作行業的進入者眾多,但是國有企業依然像中影上影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此外就是一些民營大型電影製作企業比如華誼兄弟等也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一些中小企業由於資金少,融資難很難生存。同時電影業屬於國家管制較為嚴格的行業,雖然電影業已經對民營資本放開;在外資准入方面,雖然法律上允許其有限制地從事電影業務,但是目前仍然處於個案試點階段,僅有個別中外合資電影公司及影院獲准設立並開展業務。另外,目前只有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和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獲得行政許可允許經營進口影片發行業務。並且製作影片不但對投資方的資金實力要求很高,而且對演職人員(包括編劇、導演、演員、監制等)的素質、公司的投資製作管理水平、市場推廣宣傳能力等方面均提出很高的要求,進入壁壘高,沒有強大的財力物力根本沒辦法在這一行業生存。更重要的一點是,對於觀眾來講,一部電影除了故事情節之外,更吸引觀眾的是知名導演以及大牌明星,這也求一家電影製作公司有較強的財富實力。
電影製作行業替代者的威脅較弱。
替代者威脅分為直接替代者和間接替代者,目前電影製作行業的直接替代者有影視自由人自己的拍攝以及電影的製作軟體,然而它們拍攝出來的東西相對而言都較低端,並不會有什麼人去觀看,因而並沒有太大的競爭能力,進而威脅較弱;電影製作行業的間接替代者包括話劇、舞台劇等,而話劇、舞台劇是屬於高雅藝術類的,一般觀看的人包括高品味、高文化的人去欣賞的,這部分的人並不多,並且這部分的人也並非像普通人看電影那麼頻繁的去欣賞這些高雅藝術,所以間接的替代者對電影製作行業的沖擊力也很小。總的來說電影製作行的替代者的威脅較弱。
電影製作行業供方的議價能力強。
供方包括了投資方、贊助商、導演明星以及劇本的提供者。首先,電影製作本身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所以投資方和贊助商對電影製作行業的投資是存在很大的風險的,既然擔著風險,議價能力自然就強;投資方贊助商等並非針對一家電影製作公司或者說並非只針對電影製作這一個行業進行投資,即它們的資產專用性程度並不高,特別是在網路、阿里巴巴、騰訊等IT巨頭紛紛進軍電影行業的現在,使得供方議價能力更為強大;並且投資方、贊助商、導演電影明星對電影製作行業比較了解,即對信息掌握的程度較高,也進一步增加了供方的議價能力。
目前我國電影製作行業的買方的議價能力很強。
首先,由於新電影的發行帶來的高風險性和利益的不確定性,導致買方在選擇電影成品時更為謹慎,所以買方也因此擁有更高的議價能力。其次,各大電視台因為其渠道上的優勢也占據了絕對的話語權。更因為電影製作公司的數量遠多於發行公司和院線公司,表現出供大於求的形勢,而現實中發行公司的高集中度和大量的業務量,同時買方具有更高的一體化程度,使得買方擁有更高的議價能力。
㈤ 為什麼中國人拍不出好電影
首先同意上一位的回答,其次個人認為,國內的審查制度太嚴格了。或者說太呆板僵化,不自由。
你看國外的電影,什麼暴力,犯罪,驚悚,等等都是大場面,人家可以諷刺國家領導人,甚至可以把關於政府的陰謀論搬上銀幕,審查不是問題,但是同樣的題材和內容搬到國內來審查幾乎就沒有通過的可能,哪怕是人家拍的藝術片也是很有深意,凸顯人性、自由和正義的本質東西,但是國內很多都是包裝之後再包裝,歌頌這個歌頌那個,結果審查是通過了,但是影片失去了色彩。
所以也可以說國內電影的精神和思想不夠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