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導演管虎他所有的作品(電影和電視劇)都有哪些啊
電影作品
1992《頭發亂了》 1996《浪漫街頭》 1999《再見,我們的1948》 2002《西施眼》 2009《鬥牛》 2009年《誰動了我的幸福》 2011《殺生》 2011年《八百壯士》 2012年《虎烈拉》
電視電影
1997《超級城市》之《夜行人》 2000《上車,走吧!》 2008《誰動了我的幸福》 2012《殺生》
電視作品
1995《牌坊之南方女人》 (上,下) 1996《咱老百姓》——《昨天的哨音》(上,中,下) 2001《黑洞》30集 2003《7日》28集 2003《冬至》36集 2005《生存之民工》32集 《黑洞》
2005 《卧薪嘗膽》41集 2007《第二面》26集 2008《活著,真好》44集 2009《沂蒙》42集 2009《外鄉人》43集 2011《女子軍魂》32集 2012《火線三兄弟》40集
㈡ 管虎導演都有哪些作品
我看過的只有《鬥牛》《殺生》《黑洞》《冬至》《活著真好》《廚子戲子痞子》
黃渤主演的《鬥牛》故事背景是抗戰時期,共產國際給中國的抗日根據地送來了一頭荷蘭奶牛,為受傷的戰士提供營養。但因為鬼子要進村了,所以根據地的同志不得不轉移,就把奶牛託付給了一位老鄉照看。這位老鄉就是黃渤,他起初不願意接收這頭牛,但是村長以把九兒(閆妮飾)嫁給他為條件,誘使他接下了這個任務。誰知道這頭牛硬是逼得黃渤不得不和日本鬼子、土匪以及逃亡的江湖郎中鬥智斗勇。
余男飾演的啞女這個角色,是中國女性本能和天性的隱喻,長壽鎮里的人曾想通過一種儀式殺死這個啞女,這個啞女因為所謂的不守婦道,被長壽鎮的其他女人圍攻,則說明文化可以讓女性變得痛恨自己的本能和天性,進而也想用類似於自我割捨的方式,讓自己看上更正經,更有道德,更符合男權社會的期望。
故事最後牛結實挨家挨戶的送一些以前被他拿走的東西,然後走到一個山腰中自己等死。那個牛醫生自己也因誤食毒肉,最後全村發生大地震,全劇完。
㈢ 管虎執導的電影
1992《頭發亂了》1996《浪漫街頭》 1999《再見,我們的1948》 2002《西施眼》 2009《鬥牛》 2009年《誰動了我的幸福》 2011《殺生》 2011年《八百壯士》 2012年《虎烈拉》
㈣ 有誰知道管虎的導演風格最好能結合作品分析。謝謝~
管虎說電影是個人和世界發生關系的過程。從1994年的《頭發亂了》到2012年的《殺生》,管虎一共拍了8部電影,其中包括兩部電視電影《上車,走吧》和《誰動了我的幸福》。在不斷拍片的過程中,導演自身不斷成長,經過拍電視劇的磨練,所拍的電影也隨著導演的成長而日益成熟。從最初拍電影時感性的沖動,慢慢變為理性的收放。於是就有了凝結導演經驗結晶的兩部作品《鬥牛》和《殺生》。這兩部作品在敘事形式和風格因素上都有相近的地方,正是這些相似點證實了導演的電影風格。
1 倒序懸疑的故事講述
所有的電影,在本質上都是在講故事,所不同的只是講述方式存在差異。而作為導演,不同的導演也有自己獨特的講故事的方式,有的偏愛平鋪直敘,有的則偏愛絲絲入扣,環環相套。從《鬥牛》和《殺生》看,管虎也有一套自己的講述方式。
《鬥牛》和《殺生》都是採用了一種倒敘的講述方式。除了在大體上採用倒敘的方式以外,兩者的敘事模式更有節奏上的相似性。都是一開始給出故事的結局,然後順序與倒敘交叉進行。《鬥牛》在一開始先給出了故事的結局,那就是村裡的人都死光了,包括牛二喜歡的九兒。在後來的敘述中是交叉進行的。以牛二回到村裡找到牛為節點,倒敘的部分是牛被找到之前的故事情節,順序的部分是在這之後牛二與這頭牛的故事。而在牛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給我們一種懸疑感,我們似乎也與牛二一起在尋找故事的答案。觀眾與牛二是同一視點,所知的內容是與牛二同步的。在整個故事中,「牛」是解開所有疑點的關鍵因素,也是貫穿始終的重要因素。《殺生》同樣,也是在影片的開始部分就先給出牛結實被捆綁起來扔下山,觀眾所有的疑點從這里就建立了。緊接著更大的疑點就出來了,牛結實躺在山上的棺材裡奄奄一息,恰巧被趕往長壽鎮的醫生看到了。醫生把牛結實帶回村裡,之後遇到了一個被關在屋裡的小孩兒,通過小孩兒的回憶開始了故事真正的講述。在取聖水那場戲之後,與影片的開頭相呼應,牛二被按照祖訓趕出鎮子。在這之後的所有劇情,都是圍繞著牛結實是如何死展開的。醫生找通過小孩兒找牛結實死因同對當時場面的客觀回憶,兩條線索同時進行。《殺生》中醫生是解開所有疑點的關鍵因素,同《鬥牛》中的「牛」一樣,也是貫穿始終的重要因素。
波德維爾認為,敘述中的所有事件——直接顯現的和觀眾推演的,共同組合成為故事。也就是說電影所講述的故事是有導演和觀眾共同完成的,觀眾的參與也很重要。在《鬥牛》中,觀眾所推演的故事情節應該就是村裡人以及九兒的死因。而在《殺生》中觀眾要推演的則是牛結實的死因。從這一點不難看出,一個導演在駕馭自己不同的作品時所體現出來的某些因素的貫穿性。
2 印象派風格的繼承
在電影發展的歷程中,電影美學觀念不斷更新。從這個更新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來對待電影態度無非是現實主義或者超現實主義兩種大傾向。兩種創作觀念都為電影的發展起到了推到作用,正如辯證唯物主義所闡述的「否定之否定」,事物需要在否定前一個理論,確立自己的理論,到最後再被否定之後才能不斷發展和進步。而後期的理論必定是建立在前人所奠定的理論基礎之上。因此後代的電影工作者,在自己的電影實踐中難免也要借鑒到前人的經驗。管虎的電影中,就明顯帶有印象主義的色彩。
印象主義運動之所以得名,還由於它的電影風格。導演們在影片中實驗各種各樣新的攝影與剪輯技巧來描繪人物的心理狀態。管虎的《鬥牛》和《殺生》中,也借鑒了印象派的這種手法來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如《鬥牛》中,一開始,牛二回村之後的驚慌感,就運用360度搖鏡頭展示。此外還有用同一鏡頭的的跳接表現人物的緊張感:《鬥牛》在1分23秒到1分40秒,平均每兩秒換一個內容相同、景別相同的鏡頭,畫面中牛二對著鏡頭喊:「人呢?人呢?」這樣運用鏡頭,讓人感覺是人物緊張的心理情緒不斷遞進。管虎還有一個慣用的攝影方式就是攝影機以人物為軸點做弧線運動,並伴隨著輕微的震盪。例如在《鬥牛》快結束時,牛二扛著炸彈准備與「敵人」同歸於盡時,導演就是運用的這種攝影方法,把人物心理極度混亂和最後一拼的心理通過鏡頭表現出來。
人物的心理狀態是電影要表現的重要方面,但是《鬥牛》中除了牛二之外,牛也是電影的一個主角,它的心理狀態也很重要。所以導演用有點變形的鏡頭來表示牛看人的視角,如《鬥牛》中片名出來之後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在變形的鏡頭中,婦女們在議論這頭牛。第二次出現這樣的鏡頭,是在牛二扛著炸彈決定與敵人同歸於盡,在被炸暈後,牛的眼睛裡便是牛二變形的軀體。這種表現方式,在質上等同於我們常說的擬人手法。
印象派電影還試驗運用剪輯的節奏來表現人物對某一印象的感受,對於暴力沖突或情緒激烈的場景,就加快剪輯速度,鏡頭長度越來越短,逐漸創造出具有爆炸力的高潮,鏡頭有時甚至短到只有幾格的長度。《殺生》中,有幾個片段是運用快速剪輯的方法來表現沖突追逐的場面。老祖爺死後,牛結實逃跑的鏡頭,就是快速剪輯。這一段的每個鏡頭非常短促,有些鏡頭短到少於1秒,而且鏡頭有些震動。人物內心的緊張感完全通過鏡頭的運動方式表現出來;牛結實把馬寡婦救起來,第二天再去找她的時候被村裡的女人跟蹤,屁股上被插上了一根麻葯管,然後牛結實開始跑。在這里導演同樣運用的風格化的鏡頭,鏡頭搖晃短促。每個鏡頭在銀幕上幾乎都是一閃而過,從而製造出讓人屏息的緊張感;後來牛結實在被懷疑有病之前,騎自行車的片段也運用了相同的手法。顯然這是導演偏愛的鏡頭表現方法。
㈤ 介紹一下管虎的作品
電視劇《民工》很好看,反映了民工的艱苦境地。 電影《上車,走吧》有意思、有深度,也是黃渤早期作品
㈥ 管虎有哪些作品
與黃渤合作的電影鬥牛
㈦ 管虎的創作風格
管虎說電影是個人和世界發生關系的過程。從1994年的《頭發亂了》到2012年的《殺生》,管虎一共拍了8部電影,其中包括兩部電視電影《上車,走吧》和《誰動了我的幸福》。在不斷拍片的過程中,導演自身不斷成長,經過拍電視劇的磨練,所拍的電影也隨著導演的成長而日益成熟。從最初拍電影時感性的沖動,慢慢變為理性的收放。於是就有了凝結導演經驗結晶的兩部作品《鬥牛》和《殺生》。這兩部作品在敘事形式和風格因素上都有相近的地方,正是這些相似點證實了導演的電影風格。
1 倒序懸疑的故事講述
所有的電影,在本質上都是在講故事,所不同的只是講述方式存在差異。而作為導演,不同的導演也有自己獨特的講故事的方式,有的偏愛平鋪直敘,有的則偏愛絲絲入扣,環環相套。從《鬥牛》和《殺生》看,管虎也有一套自己的講述方式。
《鬥牛》和《殺生》都是採用了一種倒敘的講述方式。除了在大體上採用倒敘的方式以外,兩者的敘事模式更有節奏上的相似性。都是一開始給出故事的結局,然後順序與倒敘交叉進行。《鬥牛》在一開始先給出了故事的結局,那就是村裡的人都死光了,包括牛二喜歡的九兒。在後來的敘述中是交叉進行的。以牛二回到村裡找到牛為節點,倒敘的部分是牛被找到之前的故事情節,順序的部分是在這之後牛二與這頭牛的故事。而在牛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給我們一種懸疑感,我們似乎也與牛二一起在尋找故事的答案。觀眾與牛二是同一視點,所知的內容是與牛二同步的。在整個故事中,「牛」是解開所有疑點的關鍵因素,也是貫穿始終的重要因素。《殺生》同樣,也是在影片的開始部分就先給出牛結實被捆綁起來扔下山,觀眾所有的疑點從這里就建立了。緊接著更大的疑點就出來了,牛結實躺在山上的棺材裡奄奄一息,恰巧被趕往長壽鎮的醫生看到了。醫生把牛結實帶回村裡,之後遇到了一個被關在屋裡的小孩兒,通過小孩兒的回憶開始了故事真正的講述。在取聖水那場戲之後,與影片的開頭相呼應,牛二被按照祖訓趕出鎮子。在這之後的所有劇情,都是圍繞著牛結實是如何死展開的。醫生找通過小孩兒找牛結實死因同對當時場面的客觀回憶,兩條線索同時進行。《殺生》中醫生是解開所有疑點的關鍵因素,同《鬥牛》中的「牛」一樣,也是貫穿始終的重要因素。
波德維爾認為,敘述中的所有事件——直接顯現的和觀眾推演的,共同組合成為故事。也就是說電影所講述的故事是有導演和觀眾共同完成的,觀眾的參與也很重要。在《鬥牛》中,觀眾所推演的故事情節應該就是村裡人以及九兒的死因。而在《殺生》中觀眾要推演的則是牛結實的死因。從這一點不難看出,一個導演在駕馭自己不同的作品時所體現出來的某些因素的貫穿性。
2 印象派風格的繼承
在電影發展的歷程中,電影美學觀念不斷更新。從這個更新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來對待電影態度無非是現實主義或者超現實主義兩種大傾向。兩種創作觀念都為電影的發展起到了推到作用,正如辯證唯物主義所闡述的「否定之否定」,事物需要在否定前一個理論,確立自己的理論,到最後再被否定之後才能不斷發展和進步。而後期的理論必定是建立在前人所奠定的理論基礎之上。因此後代的電影工作者,在自己的電影實踐中難免也要借鑒到前人的經驗。管虎的電影中,就明顯帶有印象主義的色彩。
印象主義運動之所以得名,還由於它的電影風格。導演們在影片中實驗各種各樣新的攝影與剪輯技巧來描繪人物的心理狀態。管虎的《鬥牛》和《殺生》中,也借鑒了印象派的這種手法來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如《鬥牛》中,一開始,牛二回村之後的驚慌感,就運用360度搖鏡頭展示。此外還有用同一鏡頭的的跳接表現人物的緊張感:《鬥牛》在1分23秒到1分40秒,平均每兩秒換一個內容相同、景別相同的鏡頭,畫面中牛二對著鏡頭喊:「人呢?人呢?」這樣運用鏡頭,讓人感覺是人物緊張的心理情緒不斷遞進。管虎還有一個慣用的攝影方式就是攝影機以人物為軸點做弧線運動,並伴隨著輕微的震盪。例如在《鬥牛》快結束時,牛二扛著炸彈准備與「敵人」同歸於盡時,導演就是運用的這種攝影方法,把人物心理極度混亂和最後一拼的心理通過鏡頭表現出來。
人物的心理狀態是電影要表現的重要方面,但是《鬥牛》中除了牛二之外,牛也是電影的一個主角,它的心理狀態也很重要。所以導演用有點變形的鏡頭來表示牛看人的視角,如《鬥牛》中片名出來之後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在變形的鏡頭中,婦女們在議論這頭牛。第二次出現這樣的鏡頭,是在牛二扛著炸彈決定與敵人同歸於盡,在被炸暈後,牛的眼睛裡便是牛二變形的軀體。這種表現方式,在質上等同於我們常說的擬人手法。
印象派電影還試驗運用剪輯的節奏來表現人物對某一印象的感受,對於暴力沖突或情緒激烈的場景,就加快剪輯速度,鏡頭長度越來越短,逐漸創造出具有爆炸力的高潮,鏡頭有時甚至短到只有幾格的長度。《殺生》中,有幾個片段是運用快速剪輯的方法來表現沖突追逐的場面。老祖爺死後,牛結實逃跑的鏡頭,就是快速剪輯。這一段的每個鏡頭非常短促,有些鏡頭短到少於1秒,而且鏡頭有些震動。人物內心的緊張感完全通過鏡頭的運動方式表現出來;牛結實把馬寡婦救起來,第二天再去找她的時候被村裡的女人跟蹤,屁股上被插上了一根麻葯管,然後牛結實開始跑。在這里導演同樣運用的風格化的鏡頭,鏡頭搖晃短促。每個鏡頭在銀幕上幾乎都是一閃而過,從而製造出讓人屏息的緊張感;後來牛結實在被懷疑有病之前,騎自行車的片段也運用了相同的手法。顯然這是導演偏愛的鏡頭表現方法。
㈧ 管虎作品
管虎,導演。1968年出生於北京市。祖籍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仲村,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1992年自籌資金拍攝處女作《頭發亂了》;2000年,拍攝電視電影《上車,走吧!》;2001年拍攝電影《西施眼》入圍金雞百花電影節最愛歡迎影片,但在中國國內寂寂無名;2002年拍攝電視劇《黑洞》,正式轉戰電視圈;2003年至2008年間接連推出《冬至》、 《七日》、《生存之民工》、《活著,真好》等多部電視劇作品;2009年拍攝革命題材電視劇《沂蒙》,獲得2009年CCTV電視劇最高收視率獎、25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等。
2009年再次回歸大銀幕,憑《鬥牛》獲第4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2012年拍攝電影《殺生》獲得第2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13年拍攝電影《廚子戲子痞子》獲得第21屆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導演獎;2014年拍攝電影《老炮兒》,影片2015年12月24日上映。
㈨ 管虎拍的電影八佰好看嗎
這個電影應該還相當不錯吧,現在的評論還都是比較積極的,比較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