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電影《師父》你真的看懂了
突然想起,當年楊露禪之子楊班侯繼承父親拳術,打遍京師無敵手,最後卻因為傷人而被迫離開京師,其傳人也日漸凋零,後世大行其道的那種楊氏太極實為其兄弟楊健侯及侄兒楊澄甫所創,現在的楊氏太極大家也都知道是什麼樣子,而楊班侯太極拳現在只在河北永年縣還有傳人,拳法剛猛非常,與我們通常對楊氏太極拳的印象大異其趣。
我有個大膽的猜想,影片中陳識是詠春唯一的傳人,因為這件事他決定傳真的,雖然他說只傳兩個,可是後來畢竟規矩壞了,而後可能為了躲避不必要的麻煩,遂改名陳華順,對,就是葉問的師父,而且時間上也比較穩合,最主要的是,葉問是廣東佛山的,最後詠春在葉問那裡替師門發揚光大了又由李小龍走上巔峰,被現在這么多人來追捧。
㈡ 《師父》:簡單的故事之中卻有著讓人細思極恐的情節,如何評價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我一直覺得能夠勾起中國人內心的那股子精氣神的,能讓國人熱血澎湃的,是這種片子。上次還是《綉春刀》。我看西部牛仔反正燃不起來。不得不說這片子有些台詞有些天外來筆,有人覺得好有人覺得不好。但無論如何,一如我看的時候對我朋友說的,這片子很精心,當然也可以說是匠心,匠心獨具。
㈢ 如何評價電影《師父》
能吸引我看這部電影的也只有影帝廖凡,結果整部電影看下來感覺還不錯,至少比一些評分很高但是空洞沒有任何實在意義天價演員飾演的配音大電影有趣多了。
㈣ 《師父》是怎樣一部電影
《師父》這部電影,是一部我不喜歡看的好片。
《師父》這部電影,在民國動作片裡面,可以算得上是近幾年的良心之作。特別是動作戲上面,比一般特效後期做成的好太多了,這部戲雖然在拍攝手法上和動作劇情上,都是良心之作。但是上映期間,票房並不好。
當然槽點也有,我看著穿長袍打架的畫面,真心捉急,總擔心他們一個絆到了自己摔一跤,這得多丟人啊,穿長袍切蹉的畫面還略多,造成我看片子的時候,心情緊張異常,
㈤ 如何評價電影《師父》
看罷《師父》,欣喜和失望是皆有的。這是一部優點和缺點都太過明顯的電影,在武打效果的呈現上是超乎預料的精彩,但作為一部電影作品卻硬傷太多,深覺可惜。
無可挑剔的老派動作戲
剛剛才在金馬獎上摘得了最佳動作設計,《師父》的動作戲無疑是整部電影最賞心悅目的部分。自編自導,甚至自己擔任動作設計的徐皓峰說:「好萊塢港式韓式什麼的都不會,就只會老天津式的。」正是這種老天津式的武打設計,讓《師父》的武鬥場景有著特別不一樣的質感。和現在武俠片裡面典型大開大合、故作瀟灑的武術,或好萊塢那種實用主義至上、拳拳到肉的蠻打都不一樣,《師父》的武打戲點到即止,而且透著一股暗勁。這股暗勁尤其體現在高手過招之間,兩人往往距離極短,動作看似不快也不大,但最為直接而不花哨,往往在幾手之間就見勝負,不拖沓,不纏斗,是武打戲中難得的干凈利落和爽快。
除了武打動作上的設計,徐皓峰的武戲還有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場和儀式感。我最喜歡的兩場武戲,一場是廖凡和他戲中的妻子邊談情邊打架的一幕。一邊是老神在在地訴說往事,一邊是驚慌失措的打手。嘴上不含糊,手上也不含糊,逼得對方數十人不敢越半步雷池,這邊則從容離去,那種泰山壓頂的氣勢看得人大呼過癮。
另一場武戲當然就是最後的高潮決戰。持不同武器的對手輪番上陣,但都被廖凡一一化解攻破。而這場武戲最讓我喜歡的地方,除了動作的利落和悅目,更重要的是一種「武道」的重現。一方雖人多勢眾,但也是輪番挑戰,沒有群涌而上;一方雖技藝高超,但也是點到即止,沒有傷人性命。於是廖凡每打敗一人,攔路的對手就退後一步,直至被全部撂倒,廖凡揚長而去。彷彿一場武道的試煉,充滿了儀式感,而這種儀式感實際上在這部電影里隨處可見,營造出一種曾經「武道至上」的尊崇感,這和《一代宗師》倒有一些異曲同工之妙。
凌亂失控的節奏感
但僅有動作上的驚艷,是成不了《一代宗師》的。《師父》最讓人失望的地方,就是其凌亂失控的節奏感。可能是因為電影本身改編自短篇小說,《師父》更像是由一個個漂亮的碎片胡亂拼合起來的四不像,充斥著無意義的慢鏡頭和各種故弄玄虛的分鏡。很多段落的處理更像是導演的一時興起,完全沒有考慮到電影整體的氛圍和節奏,所以雖然故事的邏輯勉強算是通順,但是基調的保持卻是災難性的。觀眾往往醞釀好了一種情緒,下一段就被導演自行打破,實在尷尬。
這讓我不其然想起《刺客聶隱娘》,侯孝賢在處理這部電影時,故事上是刻意留白的,所以習慣了直白的電影邏輯的觀眾可能會雲里霧里,但他在電影整體氛圍上的把握卻是到了嚴苛的地步,從頭到尾的每一個段落和細節,都是為再現真實的唐朝而設的。相反,《師父》在電影語言上的隨心所至則使電影整體都呈現出一種不真實的滑稽感,我認為這是這部電影最失敗的地方。
僵硬突兀的人物和情感
整體氛圍和節奏上的失控,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電影裡面人物和情感的僵硬和突兀。廖凡飾演的陳師父和他徒弟之間的情誼也好,陳師父和他妻子之間的愛情也好,都來得那麼莫名其妙。例如師徒之間的情誼,這是引發最後高潮的原因,本應好好刻畫,但兩人之間情感上的互動在電影里幾乎為零,乃至於最後徒弟身死,師父留下的那一滴淚顯得如此刻意而不自然。
再例如師父和他妻子之間的愛情,這兩人的互動倒是夠了,但問題是幾乎感覺不到火花的存在,兩人都似乎在端著樣子演戲,說著故作深沉的台詞,卻看不到情在里頭。實際上電影里的所有人物都有這種問題,在電影一開始的時候,這種端著樣子能讓人有不明覺厲的感覺,但如果整部電影都是如此,只會使人物形象流於表面,觀眾無法投入感情,人物行動的動機也經不起推敲,而使故事本身也黯然失色。
㈥ 如何評價電影《師父》
其實師傅這部電影的話是去年開始上映的,而且票房也不錯,這部電影的話,講述的是為師傅把徒弟修煉成最高的功夫的境界,也是為了保護人們的和平,所以這個店還是不錯推薦的。
㈦ 如何評價電影《師父》
老百姓最愛聽最愛看的就是街頭巷尾的奇聞異事,武俠的世界天然就具有這種傳奇特質。離奇身世、絕世武功,以及英雄俠客為道義「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邁壯烈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武俠的世界裡期待看見的內容。
1. 傳奇性
《師父》里的陳識算不上一個高尚的英雄,因為他畢竟利用了徒弟。但是當徒弟遭人暗算後,他又生出了悔意。於是他一人單挑整個天津武術界,想為徒弟報仇,也為自己贖罪。可以說《師父》中,陳識與以一敵百,幾步一人的巷戰是甚是好看和激動人心。我們期待的武功高手終於打了一個酣暢淋漓,並且還有著一個重情重義的理由。
所謂「名師出高徒」,陳識從第一次見到耿良辰就認為他是一個練武功的大才。而果真,耿良辰不負師望,在成功出師後,連踢八家武館,橫掃天津武術界。最後他雖然身死街頭,卻成為街頭巷議的傳奇人物。尤其是他身插雙刀,寧可死也要往回跑五十步的骨氣,讓妄圖稱霸天津武林的林督軍也深感敬佩。
還有鄒榕這個角色,一介女流竟然執掌了整個天津武林,多少七尺男兒皆聽命於她,看似萬萬不能的事情,她做到了,這本身也是個傳奇。
2. 俠骨柔情
除了錚錚鐵骨的超凡武功,觀眾還往往期待俠骨柔情的出現。尤其是在看似無堅不摧的強硬外殼下閃現的一絲柔情似乎更容易感動看客,我覺得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所以陳識有趙國卉,而耿良辰有茶湯女。
趙國卉,一個17歲就和外國人生下孩子的壞名聲女人無人敢娶。可是陳識一見到她就看上了她骨子裡的不屈傲氣。當然,趙國卉很美,但若徒具一個外殼我想陳識是不會喜歡她的。所以貌似一場交易的婚姻,我覺得從一開始就帶著彼此欣賞的意味。趙國卉喜歡陳識身上的自信和霸氣。尤其在二人共經患難後,趙國卉在火車站前手撕旗袍狂奔的場面讓人不由得不愛這個女子。她是紅顏,卻有著有些男人都沒有的風骨。
耿良辰,從最初貪戀師娘趙國卉美色到對茶湯女的深情款款。我覺得耿良辰身上有種一覽無余的倔強和直率。他和茶湯女是《師父》里最可愛的一對,他倆不像電影里的其他人總是一副心思難測的高深樣子,他倆的愛情有著年輕人特有的天真爛漫。耿良辰臨死前對茶湯女的默默關注和一句「算了,就不嚇唬她了」的話,一定感動了不少觀眾。
3. 江湖規矩
為什麼電影最後是一場悲劇?顯見的原因是天津武術界的奇怪規矩所致:想要在天津開館就必須踢贏現有八家武館的規定。本來踢贏八家武館的規定也不奇怪,但怪就怪在,如果你踢贏了八家武館就相當於戰勝了天津一半的武館,天津的武術界會覺得顏面盡失,最後也無法容得下勝者,相當於踢贏了也白搭。於是為了虛假的面子,就有了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不自己出手,找一個本地人當徒弟替自己踢館。為什麼非得是本地人?因為天津人容得了天津人,可以不傷他性命,只是他必須永遠離開天津。所以陳識只要想開館為自己門派揚名立萬,就必須找一個本地徒弟替自己踢館,然後他找到了耿良辰,於是就不可避免地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其實,師父是否授意徒弟踢館和師父本人踢館成功有什麼區別呢?結果不都是師父的武功蓋過了他們所有人。自欺欺人的做法到底哪裡看上去會面上有光了?而且明擺著就是不想再讓新人開館的意思。不過電影就是這樣的設定,江湖的規矩並非每個人都懂。在這個邏輯下,電影里的江湖邏輯成立就好。
4. 關於導演
據導演徐浩峰自己說:「他想重建武俠類型片」。沒有上天入地,沒有地動山搖,《師父》這部功夫片,導演通過對演員的高標准嚴要求的武術訓練,最終實現了零威亞、零替身、零特效的「真武俠」。雖然沒有特效,但是所有武打場面都很流暢,看上去既真實又悅目。
另外據說導演徐浩峰還有一個雄心,就是挖掘民國武學這塊寶藏。他想通過電影、小說,以及口述史來反映和傳承民國這段歷史,所以與他有關的幾部電影都有民國武林的背景,像《道士下山》《一代宗師》和這部《師父》。
5. 關於演員
這部電影里幾乎全是演技派,除了麥迪娜飾演的茶湯女弱一些,但也符合人家青春少女的氣質。其他尤其是廖凡、宋佳、蔣雯麗都有著超強大氣場,會被他們的表演吸引。但正因為如此,有時我會覺得他們有些地方用力過猛,有刻意耍酷的嫌疑。(不知道是不是導演特意安排的?)
關於電影,我還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就是陳識巷戰一役,鄒榕一直端坐在窄巷盡頭的黃包車上觀看陳識與眾人的比斗。鏡頭反復多次給到她臉上一副大局在握的自信微笑。一開始還可以理解,畢竟他們人多勢眾。可是到最後陳識一路銳不可當,她仍然保持著那副得意的神情到底為何?既然如此勝券在握的樣子,她怎麼也該在最後一個關卡與陳識大戰三百回合吧。可是陳識只輕松一招就讓她手無還手之力,那為何她一直自信滿滿?有些深奧,估計電影看一遍還不夠。還有就是最後他們追到火車站,陳識已走。她自我安慰道:「走了就是沒了。」意思還是他們贏了!這又算什麼邏輯?明明就是掩耳盜鈴。在本地都沒掌控住局面,憑什麼等陳識跑到了廣東她篤定自己仍能拿住陳識?電影有些地方真的沒看懂。一定是我腦迴路太少。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