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評價《岡仁波齊》這部電影
看過《岡仁波齊》這部電影,任何語言與文字在這部充滿內涵的電影面前將是一片無力與蒼白!畢竟這部電影很有內涵,用片中一位長者的話來說:把自己的內心裝滿眾生。
⑵ 《岡仁波齊》導演張楊:讓我完成了一次電影的朝聖之旅
7月4日,電影《岡仁波齊》導演張楊和製作團隊的一些成員在朋友圈轉發了一張電影海報,上面寫著這樣一行字:公映15日,票房累計6656萬元,6656是岡仁波齊的海拔高度,感謝同行的220萬人和我們一道在電影院轉山。
最近,西藏題材電影《岡仁波齊》引起廣泛關注。一位公司白領說:在商業大片扎堆兒的電影院中,《岡仁波齊》猶如一道清流,看完這個電影我沒有哭,也沒有叫,但整個人都變得安靜下來了。
《岡仁波齊》的故事情節很簡單:在藏歷馬年,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10個普通的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磕頭2500公里去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同行的人當中,包括一個即將臨盆的孕婦,一個家徒四壁的酗酒屠夫,一個身患殘疾的少年,一對蓋房子遭遇家人死傷的中年夫婦以及他們的9歲女兒一行11人,一段不平凡的朝聖路途,他們只是朝著既定的目標走著,走著。
我這部片子是電影,不是紀錄片,我是以電影的操作方式、電影的拍法去拍的。張楊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面色黝黑的張楊戴著藏族帽子,留著長發,手上纏繞著珠串。
10多年前,張楊就表達過想要拍攝藏地題材影片的願望。直到2013年年底,張楊才正式開拍《岡仁波齊》這樣一部純粹展現藏族文化的影片。
張楊說:夢一直在那裡,但之前客觀條件不具備。膠片時代,投資成本比較高,燈光亮度等要求也比較高。我們這個拍攝方式工期比較長,因此必須壓縮團隊,必須把製作成本壓下來。
《岡仁波齊》的拍攝方法跟常規電影不太一樣,所謂的演員只是在用心表演他們自己,而不用去表演任何人。9個多月,我把成本花在時間上,製作團隊壓縮得很精煉。張楊說。
有的觀眾感覺《岡仁波齊》不好看,沒有視覺奇觀的特效,沒有宏偉闊大的場面,沒有又帥又悲情、扮相美麗精緻的青年男女,沒有延展的劇情沖擊,也沒有渲染情緒的配音旁白《岡仁波齊》太樸素了,樸素得讓人忘記它是一部用紀錄片手法拍的故事片,不由自主地把它當成紀錄片。
一位觀眾說:在電影過半的時候,我在等著電影里會出現點什麼意料之外的故事。比如,當看到醉漢摔倒在雪地里,想著他可能不會再站起來了;當看到朝聖路上遇到暴風雪,想著這群人必會度過一個驚心動魄的夜晚;當看到朝聖路上車來車往,想著也許下一秒鍾,會有慘烈的一幕。尤其是看到青春期的藏族少年和拉薩城裡的洗發小妹相遇,心裡想著肯定會留下一段風花雪月的故事。
⑶ 《岡仁波齊》這部電影對人物的刻畫有哪些細微之處
用朴實無華詮釋的美
文/夢里詩書
《岡仁波齊》偽紀錄片式的手法,對藏族匍匐叩拜朝聖之路的聚焦,在導演張揚的鏡頭下,所為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淳樸的美,電影這種美的締結,卻又並不是單依靠西藏壯麗的景色,而是對朝聖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許就是一座壯麗的山峰,但在無數藏傳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義卻遠不止於是一座山那麼簡單,在藏傳佛教里他們認為岡仁波齊是神的住所,代表了無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會獲得乘倍的功德,由此電影也拉開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婦、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於不動的期望,不遠千里的朝拜之路,構築了電影劇情的脈路。
磕頭前行,風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為前往神山朝拜,或許很多人都不解這種行為,會認為它是一種落後的愚昧,所以張揚在《岡仁波齊》的故事上選角其實非常巧妙,他並沒有糾結於宗教本身,而是讓所有觀眾都能在這樣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被電影藝術所提煉的魂魄,這魂魄既源於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也更源於深植於這群信徒身上對信仰的虔誠。
在長達一年的朝聖之路上,這個由不同的年齡身份的人組成的隊伍,沒有人會去偷懶,在這條充滿了苦難和危險的道路上,也沒有人會去遲疑,影片中朝聖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是讓人嘆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去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西藏的景緻給予太多的鏡頭,在這個角度上,電影是如此的朴實,而劇情的植入,在讓這個故事變的更為飽滿充沛的同時,更還讓那信仰中善的光芒變的如此奪目。
關於信仰的宗教電影其實並不少,但卻鮮有一部國產電影能這樣真正客觀的去展現信仰,去在虔誠的信仰中朴實無華的詮釋真善之美,而《岡仁波齊》正是這樣的一部佳作。
⑷ 岡仁波齊影評分析:滌盪人心的正能量
無明星、無特效、無熱門IP,講述藏民朝覲的小眾藝術片《岡仁波齊》,自6月20日上映以來,累計票房突破八千萬元,成為近期影市的現象級電影。導演張楊的這部低成本影片,也為內地藝術片市場探索了一條新路子。
這部影片瑰麗宏大的主題背後,傳遞的是滌盪人心的正能量。它告訴人們:信仰高於一切,失去了信仰,人就會失去動力,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一切。年逾七旬的觀眾霍元輝看完該片後,做起免費宣傳電影的自來水,專門為該片撰寫博客,又發劇照又寫評論,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該片。正是因為觀眾的口口相傳,該片憑口碑逆襲,從首周最低單日排片佔比0.9%一路攀升,最高排片場次佔比達5.9%,上座率更是超過同期上映的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5》,成為同檔期口碑最高的影片。
許多影片里都有藏人朝聖的場景,但拍成一部完整的影片,這應該是第一部。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石川分析,《岡仁波齊》的拍攝手法非常樸素,盡可能地淡化戲劇性,淡化劇情,但正是這種極簡主義劇情,才讓更多動人的細節被凸顯出來,這些細節累積到一起,慢慢形成一道有關信仰的風景。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吳冠平認為,該片獲得眾多觀眾好評,關鍵就在於其帶給觀眾的崇高感和敬畏感。影片講述一行朝聖者的心靈旅程,在旅途中,朝聖者面對風雨變故,始終不放棄,這份難得的純凈打動了觀眾。壯麗的風景、詭譎多變的氣候、步履蹣跚的朝聖者,該片對大自然和精神世界致以崇高的敬畏,帶觀眾回歸了傳統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