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抗日戰爭電影經典前10名
以下是抗日戰爭電影經典前10名:
1. 《血戰台兒庄》(1986)
2. 《鐵道游擊隊》(1956)
3. 《地雷戰》(1962)
4. 《平原游擊隊》(1955)
5. 《洪湖赤衛隊》(1961)
6. 《狼牙山五壯士》(1958)
7. 《八路軍》(1965)
8. 《小兵張嘎》(1963)
9. 《雞毛信》(1954)
10. 《東進序曲》(1962)
接下來,我將對這些電影進行詳細解釋。
《血戰台兒庄》是中國大陸地區拍攝的關於台兒庄戰役的抗戰電影。這部電影描繪了中國軍隊在艱苦的條件下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過程,被譽為中國抗戰電影的里程碑之作。
《鐵道游擊隊》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鐵路沿線的一支抗日武裝力量的故事。他們通過破壞敵人的交通運輸線,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地雷戰》和《平原游擊隊》都是以抗日武裝力量為主角,展示了他們如何運用智慧和勇氣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這些電影不僅具有娛樂性,還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洪湖赤衛隊》講述的是洪湖地區的一支抗日武裝力量的英勇事跡。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斗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狼牙山五壯士》是一部描繪五名中國軍人在狼牙山英勇抵抗日本軍隊的電影。他們的故事成為了中國抗戰精神的象徵。
《八路軍》則全面展示了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形象和重要作用。這部電影通過大量的戰斗場面和人物塑造,讓觀眾深刻理解了八路軍的抗戰歷程和精神風貌。
《小兵張嘎》以一位小兵的視角展現了抗日戰爭的殘酷和英勇。這部電影通過張嘎的成長和經歷,讓觀眾深刻理解了戰爭的殘酷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雞毛信》講述了一個小男孩通過傳遞雞毛信幫助八路軍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這部電影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了抗日戰爭中普通人的貢獻和力量。
《東進序曲》講述的是新四軍東進抗日的故事。這部電影通過描繪新四軍的戰斗歷程和英勇事跡,向觀眾展示了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
這些電影都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展示了抗日戰爭的艱苦卓絕和中國人民的英勇無畏。它們不僅具有歷史價值,還是我們學習和傳承抗戰精神的重要載體。
⑵ 台灣在軍事方面一直不肯示弱,他們有拍攝過關於戰爭的電影嗎
台灣的戰爭電影非常少,但是卻有一部是筆者認為非常出色,也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它的名字就是《賽德克·巴萊》。
電影評析:對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人反日壓迫抗爭的呈現,使《賽德克·巴萊》成為了一部反映弱小民族戰爭的史詩之作,電影真正以極為客觀的角度再現了原住民們對自由的追尋和信仰尊嚴的堅守,從影史上來看及少有一部電影能真正站在原住民的角度去再現一個民族的悲情,以卵擊石的「霧都事件」是賽德克人為了自由與守護最後的吶喊,在那至美如畫的山川河流里,當無數美好變成血流成河的屠虐,野蠻與文明的沉思,令人所見文化入侵的奴役遠比侵佔土地更為可怕,一個民族永遠不能缺失自身的傳承。文/夢里詩書
⑶ 台灣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片(電影)有哪些
1937年7月7日,一聲槍響震驚中國。從此,不屈的中華民族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民抗戰。但是,「七七事變」僅僅是近代日本侵華野心的總爆發。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思想和政策由來已久,對中國這塊富饒的土地也覬覦已久。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就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會後,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滿蒙積極政策」(世稱《田中奏摺》),瘋狂地宣稱:「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田中奏摺》提出的對外侵略總戰略是:第一期奪取台灣,第二期奪取朝鮮,第三期奪取滿蒙,第四期征服全中國,第五期征服全世界。日本正是這樣一步步地走向侵華之路。
1853年,美國軍艦兵臨城下,日本幕府次年結束了持續200餘年的鎖國政策。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將目光瞄向海外,提出向歐美學習,走「富
國強兵」之路。這時日本國內的主導思想是:亞洲比西歐落後,應當將亞洲置於「先進」的日本支配之下。日本妄想將其國內的「等級制度」出口到亞太甚至世界范圍內。而此時的中國清朝政府正處在內外交困的時期。歷史發展到此時,日本侵華就成為必然的結果。之後的70多年裡,日本發動了14次侵略戰爭,其中多次是對華戰爭。
1874年,日本侵略中國台灣,殘酷殺戮高山族同胞。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戰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與澎湖列島給日本(由於不希望日本在戰爭中獲益過多,俄、法、德出面干涉。清政府雖收回遼東半島,但支付了3000萬兩白銀償金。)戰後,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開始躋身列強行列。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本又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發動日俄戰爭。戰後,日本將朝鮮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同時將俄國在中國東北大連、旅順的統治權掌握到自己手中,經營「南滿鐵路」,開始侵入中國東北。日本成為亞洲惟一的帝國主義國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乘機向德國宣戰,並迫使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要求,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還得到在中國修路、開礦等許多權利。日本侵略步伐更快了。
1931年,日軍製造「九一八事變」。是夜,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借口炮轟沈陽,至1932年2月,中國東北地區淪入日軍之手。隨後日軍將侵略目標瞄向華北,步步進逼。1932年,日軍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1933年,侵佔熱河省,並迫使中方代表簽署《塘沽協定》,規定中國軍隊撤出長城以南100公里的「非武裝地帶」,為日軍打開通向華北的大門。
1937年7月7日,日本蓄意製造「七七事變」,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駐軍奮起反擊。事後,中共通電全國,號召團結抗日。蔣介石也發表談話,宣布准備抗戰。「七七事變」後,日軍先後在華北、華中和華南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從此形成兩個戰場———國民黨數十萬軍隊主要在日軍進攻的正面作戰,是為正面戰場;在日佔區,中共領導的人民武裝開辟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主戰場。
1938年8月13日,日本海軍進攻上海,淞滬戰役開始。11月12日,上海淪陷。日本軍部和政府以為佔領南京就可使中國屈服,因此動用20萬軍隊進攻南京。
1938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軍屠殺中國平民和士兵30萬人以上(史稱「南京大屠殺」)。面對日本侵略,正面戰場的中國軍隊浴血奮戰,頑強抵抗,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長沙保衛戰等顯示了中國軍民的抗戰決心。敵後軍民則開展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廣泛的游擊戰爭,鉗制與消耗日軍,並在1940年進行了「百團大戰」。兩黨相互配合的抗日持久戰,令日軍雖佔領大片中國國土,但無力對中國實行全面進攻,無法實現征服中國的目的。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和廣州,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向相持階段。1943年下半年後,中國軍隊逐漸轉入局部反攻。
1945年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隨後出兵中國東北。6日和9日,美國向廣島、長崎投擲了原子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參考資料:紀念抗戰60周年
⑷ 有哪些台灣拍的抗戰片值得推薦
台灣歷史電影中,許多作品聚焦於抗日時期,傳遞著英勇與犧牲的精神。由國民黨成立的中央電影有限公司所出品的影片,如《英烈千秋》、《梅花》、《戰地英豪》、《八百壯士》、《筧橋英烈傳》、《強渡關山》、《黃埔軍魂》、《大湖英烈》、《旗正飄飄》等,不僅展示了抗日戰場上的激昂場面,更反映了國人的堅韌不拔與愛國情懷。
此外,還有諸多民間製作的抗日影片,同樣引人入勝。如《吾土吾民》、《盧溝橋傳奇》、《揚子江風雲》、《一封情報百萬兵》、《一寸山河一寸血》、《重慶一號》、《揚子江特一號》、《台灣抗日》等,這些電影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抗日戰爭的殘酷與壯烈,展現了中國人民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的精神。
這些台灣拍攝的抗戰片,不僅豐富了觀眾的歷史視野,也激發了對歷史的深入思考與對民族精神的深刻感悟。它們以生動的影像語言,向我們展現了那個時代人民的英勇與犧牲,是值得推薦的歷史題材電影。
⑸ 有沒有台灣拍的抗日戰爭電影或電視劇
1、《梅花》
電影介紹:
《梅花》是一部由劉家昌執導,張艾嘉,谷名倫,柯俊雄等主演的戰爭電影。影片於1976年上映發行。
講述了在中日戰爭末期的台灣,一個小混混(柯俊雄飾),在目睹全鎮人奮力協助中國政府對抗日軍後,大徹大悟,決心做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最後以身殉國。
⑹ 請推薦一下反映國民黨正面抗日類的電影
台灣出品的電影有:《八百壯士》《千秋英烈》《筧橋英烈傳》《旗正飄飄》《梅花》
大陸出品的電影有:《血戰台兒庄》《血戰昆侖關》《七七事變》《喋血孤城》《大捷》。
電視劇:《忻口戰役》《逐日英雄》《我的團長我的團》《滇西1944》《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國遠征軍》
建議先觀看台灣出品的影片,從更貼近史實方面講,也更符合題主的需求。
國軍抗日十大名將,有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5軍軍長杜聿明,新38師師長孫立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傅作義,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第74軍軍長王耀武,第132師師長趙登禹。日軍侵華期間,他們不畏生死,殺敵雪恥、百般血戰、鍛造鋼軍、血灑疆場、揚我國威、勇敢參加重大正面戰役,轉戰大江南北,以澎湃的衛國情操,靈便的戰術運用,為祖國立下赫赫戰果,讓後人膜拜。
⑺ 台灣拍過什麼經典的抗戰片
有的,而且是我個人最喜歡的20部影片之一。
《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影片,該片籌劃長達十二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電影在台灣上映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內容闡述發生於1930年台灣南投的「霧社事件」,當信仰彩虹的賽德克族,遇上信仰太陽的日本大和民族,兩個族群在台灣山區爆發沖突,兩軍交戰,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
《賽德克-巴萊》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史詩電影。它基於史實所展開的創作,沒有刻意地升華與迎合,只有赤裸地展示和呈現。它所詮釋的命題,不但屬於曾經的台灣原住民,也屬於整個人類,在華語電影整體傾向於頹廢、萎靡的創作狀態時,它幾乎是以驕傲的姿態,宣告電影精神不死,捍衛著華語電影在好萊塢、日韓電影面前的尊嚴。